浙江省丽水市青少年宫 323000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音乐课堂评价要在课堂上进行无痕渗透。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小学音乐评价在预设中、情境中、互动中、体验中无痕渗透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 无痕评价 优化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推行之下,小学音乐教学更加注重采用激励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这种评价下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然而,纵观各个音乐教师的教学,绝大部分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仍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方式,缺乏丰富的内容与新鲜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艺术也应该在教学中得到体现,音乐教学也要体现其艺术性。要将这种艺术性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通过“无痕”的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赞美,将评价以更加艺术的形式体现出来,让音乐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每个学生在音乐课堂里享受快乐。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在预设中无痕渗透
当下,很多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存在着误区,认为将学生和课堂都把控好了,再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一个好的评价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通过无形的方式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的知识以及学生们的情况,做出“无痕”评价,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1.预设评价内容。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评价,并且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到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建立每个学生的专属小档案,帮学生记录自己学习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收获成功。
2.预设评价标准。要想更好地体现评价的效果,就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标准。标准的设定也是应该体现在教师之前的备课过程中,将标准进行恰当的渗透。
二、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情境中无痕渗透
教学情境的设置对于音乐教学也很重要,属于教学中的基本要素。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在进行情境的构思时,要将学生的思考能力结合进来,同时也要综合所学知识,创设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要将评价渗透到创设的情境中去,并最终使音乐课堂达到“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效果。
1.设计歌曲情境,渗透评价。音乐的教学具有自己的特点,会在人们心中产生更加具体的形象,通过音乐来向人们传递某种情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情境的设置时要依托于歌曲的内容,并且无痕地渗透评价。其实,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师生也就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堂评价,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完成了对学生的评价,并是最初第一次的评价。经过实践的检验,上述这种通过营造舒适自在的环境来进行歌曲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很容易在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共鸣”效果,学生们对所学的音乐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更容易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在情境的创设中完成了评价,并且做到了“无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设计活动情境,渗透评价。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活动性。通过音乐情境的设置,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学习音乐,并将评价渗透其中。
三、客来劝主主劝客——在互动中无痕渗透
“客来劝主主劝客”,学生要在音乐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表现,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小觑,要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并将评价无痕地渗透在情境活动中。
1.以教师为主导,渗透评价。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始终是组织和引导的角色。但是在对音乐的评价中,主导作用还是由教师占据,并将评价渗透进来。
2. 以学生为主体,渗透评价。作为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将这一因素充分考虑进来,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方式来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要适当的灵活多变。
四、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体验中无痕渗透
1.在自主体验活动中渗透。音乐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音乐教学体验活动,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音乐。
2.在想象体验活动中渗透。音乐作品的主题一般都是通过音符、节奏、旋律来体现的,所以,音乐具有很强的想象空间。在小学音乐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教学内容,将评价内容渗透到其中,从而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总之,无痕的评价才是教师评价的至高境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利用巧妙的教学方案创设出不同的情境。在无声中对学生做出评价,捕捉学生的学习细节,赏识学生的学习提升,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痕境界。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王清明 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策略研究[J].北方音乐,2016,(11)。
[2]朱欣赏 音乐教学评价促进音乐学习变革[J].新课堂,2016,(14)。
论文作者:梁巧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5
标签:评价论文; 音乐论文; 情境论文; 无痕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