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伴肠化疗效观察论文_杨国军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伴肠化疗效观察论文_杨国军

四川省双流县中医医院,四川双流 6102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胃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论治。结果:对照组30例中,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30例中,治愈1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结论: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症状,对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逆转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慢性胃炎 中医药 肠化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chronic gastritis combined with intestinalisat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60 case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combined with intestinalis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Results: 9 cases were cured, 8 cases were excellent, 7cases were effective, 6 cases were ineffectively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0.00%. 14 cases were cured, 8 cases were excellent, 7 cases were effective,1 case was in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67%. conclus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could treat chronic gastritis combined with intestinalisat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 chronic gastrit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stinalisation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受累人群广泛,且有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特点,而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愈见增大,饮食不规律,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屡创新高。CORRER曾提出“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演变模式[1]。因此,提高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对于减少发病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十分必要。中医学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运用中医理论,探讨慢性胃炎肠化生的中医证型规律,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治疗,阻断甚至逆转胃癌前的病理改变,对于临床慢性胃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慢性胃炎诊断标准[2],并经过内镜检查确诊,患者均有脘腹胀满、嗳气、胃脘痛、口干、纳呆、泛酸等自觉症状。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7~59岁;病程3~25年;对照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1~67岁;病程4~31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给予奥美拉唑18mg联合硫糖铝0.8mg,3次/d,空腹饭前半小时服用,4周为1个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辨明证型,其中肝胃郁热型12例,脾胃湿热型9例,脾胃虚寒型3例,胃阴亏虚型3例,肝郁犯胃型3例。

脾胃湿热型患者给予茯苓15g,苍术15g,厚朴15g,藿香10g,石菖蒲10g,陈皮10g,干姜10g,半夏10g,连翘10g;脾胃虚寒型患者给予黄芪30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扁豆15g,山药15g,香附子10g,陈皮10g,吴茱萸10g,炙甘草10g;胃阴亏虚型患者给予白花蛇舌草30g,败酱草30g,北沙参15g,白芍15g,全瓜蒌15g,麦冬12g,山楂12g,川楝子10g,甘草10g;肝郁犯胃型患者给予白勺15g,柴胡15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0g,吴茱萸10g,乌药10g,川楝子10g。各证型用药均1剂/d,水煎服,4周为1个疗程。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别,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2.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胃酸分泌正常,胆汁反流消失,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胃镜显示:慢性炎症好转,腺体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消失;显效:胃酸分泌、胆汁反流有所改善,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胃镜显示:慢性炎症好转,腺体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减轻2个级度以上;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胃镜显示:慢性炎症有所减轻,腺体的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减轻,胃粘膜病变面积缩小1/2以上;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镜检查显示胃粘膜病变程度与治疗前没有明显变化。

2.2 结果

两组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慢性胃炎伴肠化的症状都有所好转,对照组30例中,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30例中,治愈1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慢性胃炎胃粘膜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充血水肿,并伴有泌酸腺功能的丧失,导致胃蛋白酶、胃酸、内源性因子的减少,破坏正常的胃肠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主要为抑制胃酸分泌,消灭和减少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使其损伤减少,维持正常的胃功能。由于慢性胃炎有发病周期长,且频繁发作的特点,西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只能在用药的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因此很多慢性胃炎患者求助于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纳呆”等病范畴,病因多为长期的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所致,中医治疗重在辨明病因病机,探讨证型分布规律和本质,进行辨证治疗。

慢性胃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中气日渐不足,脾失健运,甚则发展为中阳不振的虚寒病情,因此辨明证型,温补脾阳对于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伴肠化,在常规抗生素应用的基础上辨证应用中药,对胃粘膜炎症性病变的消除、缓解,对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逆转有显著疗效。因此,临床观察显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治疗,能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1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37-1740.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7, 24(1):58-63.

[3] 王丽双.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0(1):37-38.

[4] 沈以理,要全保. 慢性胃炎肠化及不典型增生80例中医病机证型分析[J]. 中医研究, 2009, 22(4):14-15.

论文作者:杨国军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7

标签:;  ;  ;  ;  ;  ;  ;  ;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伴肠化疗效观察论文_杨国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