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经络谈谈简化太极拳套路的经脉运行规律及优化组合论文

基于中医经络谈谈简化太极拳套路的经脉运行规律及优化组合论文

基于中医经络谈谈简化太极拳套路的经脉运行规律及优化组合

□ 王耐(河南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 经脉是养生的基础,气血是调节的灵魂,简化太极拳运动非常重视呼吸和意念与拳架动作相配合,其中皆伴随着气血和经络的运行,学生如果能够对人体经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就能更好地把握拳架动作和意识导引的正确方法,对简化太极拳的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从中找出优化套路组合作为一个整体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

关键词: 中医经络 简化太极拳 运行规律

1、研究的目的

经脉是养生的基础,气血是调节的灵魂,简化太极拳运动非常重视呼吸和意念与拳架动作相配合,其中皆伴随着气血和经络的运行,所谓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其本质就是通过意念引导奇经八脉使其畅行自如。学生如果能够对人体经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就能更好地把握拳架动作和意识导引的正确方法,对简化太极拳的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从中找出优化套路组合,以便合理增加丹田元气,作为一个整体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归纳分析法。

3、研究结果

3.1、经脉运行规律

(1)互为表里。

望着满目黄沙中那几点可怜巴巴的绿意,叶红伟蹲在沙地边上,抱着头大哭一场。眼泪掉进沙里,迅速被吸收,他愈加伤心,嚎啕不止。哪知,当他直起身的时候发现,那些眼泪竟然湿了一小片沙。

十二经脉的循行,都是相互表里的关系,先从手表里二经中循行,再到足表里二经,再到手表里二经,反复循行。

与单个副词的研究成果相比,结构研究显得逊色很多。比如副词和副词性结构的差异,副词组合结构的功能,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一里一表。在起势动作以手太阴肺经,沿上臂内侧,穿肘内沿下臂内侧,过寸口到大指头的末端少商穴。内行,始于中焦胃部,过隔肌,属于肺脏。

基于云计算的网站平台的互动性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老师需要将师生互动环节的教学内容设计到项目案例当中,让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案例教学得到进一步升华,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模式。网络平台教学资源给学生带来了一些快乐的学习体验,学生的部分学习活动必须借助手机才能完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

《全宋诗》所收陈景沂诗,见于卷三三九四、第64册第40387-40390页,所据似为原北平图书馆碧琳琅馆藏本《全芳备祖》(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今以宋刻本及南京图书馆藏八千卷楼本相校,漏收《竹》、《桑》两首。而《杨梅》两首中“红实缀青枝”一首误收,宋刻本诗后注作者为“郭功父”,郭祥正《青山集》卷三○题作《杨梅坞》,是郭祥正作品无疑。“正渴还相似”四句,原书列于“五言律诗散联”类中,非完篇。另,《石榴花》一首,出处误作《全芳备祖》前集卷六,实出前集卷二十四。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一表一里。如单鞭动作中,依足少阴肾经,沿脚小趾走涌泉穴,脚踝大溪穴,小腿筑宾穴,小腿内出腘窝内侧、大腿内后侧,腹部、胸部、内行大腿内通向脊柱内,属于肾,从肾向上至喉咙部。

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一里一表。如拗步依手少阴经,起始于胁部(腋下处),沿腋下、上臂内侧、肘内后部、前臂通里穴、内后边,小指末端少冲穴止,内行起于心中,属于心脏的系带,下隔肌,散络于小肠。

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一里一表。在左右倒卷肱动作中依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小指外侧末端关冲穴,沿手背、腕关节、外关节、肘骨侧、肩关节、大椎穴、颈旁,至丝竹空穴,内行由缺盆经隔肌,属于三焦。

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一表一里。在闪通背动作中依足少阳胆经,起始于外眼角,沿耳后、颈旁、缺盆、腋下、胸侧、胯关节部,大腿外侧、膝外侧、小腿外侧,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窍阴穴,内行入缺盆,散络于肝,属于胆。

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一表一里。如拗步中,依足阳明胃经,起势于鼻旁、面部脉部,沿颈动脉部,喉咙、缺盆、乳中、脐旁、胯关节前、膝膑、三里、足背、次趾末端厉兑穴;内行由缺盆入胸,过隔肌,属于胃。

(3)经脉的隐蔽性。

以腰为轴的太极拳运动,有利于强肾养精,固守先天之精,因为简化太极拳运动要求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以腰带动四肢躯干而使动作连贯圆活,腰是身躯运动的总枢纽,要“刻刻留心在腰间”。如“云手”动作在手法上,如果没有腰的拧转,就不可能把“云手”的提、掤、转、按等动作做好。同时在侧移换步时,如果没有松沉腰胯,就不可能使实腿更加稳定,虚腿更加轻灵,以实腿送虚腿。因此,要使动作做到上下相随,绵绵不断,协调配合,其关键在于“活腰”。太极拳以“活腰”为主的运动形式,能不断地牵动着附在腰部两侧的肾脏,使肾动脉的血流量增大,肾血管正常生理供血机能得到改善,进而提高肾上腺、胰腺等体内分泌腺的功能,有利于“先天之精”的蓄养。

练拳时要求意守丹田,而“守”是相对的,不是死守,而是随着动作的变化“意守”不同的穴位。如:简化太极拳预备势,意守“丹田”、“起势”应让“意识流”(气)从丹田顺冲脉向上行至手掌的“劳宫”。在做太极拳时,一般是让“意识流”在左右手“劳宫”之间顺着手厥阴经往返移动,双手同时前推,意识可在“大椎”。在太极拳的呼吸中,吸气时“意识流”行的路线是丹田、会阴穴、尾椎、腰椎、脊背而上头顶百会穴。呼气时“意识流”行路线有三条,其一:从百会下行过脸颊,循胸腹正中线回归丹田;其二:从脊背延伸到上肢手掌劳宫穴;其三:从胸腹下沉到下肢足涌泉穴。

既然经脉互为表里关系,在运行时就会出现阴阳转换点。按气血运行的特性,阴阳转换点在四肢部分集中在手指和脚趾上,在体内则散络于脏腑也出于脏腑。手太阴肺经的终点为大拇指的少商穴,而手阳明大肠经的始点为食指的商阳穴,两穴之间利用顺逆缠丝的方法即可阴阳转换,气血连续运行;依次类推,手三阴、手三阳和足三阴、足三阳都可阴阳转换。内连部分的阴阳转换以脏腑为转换点,足太阳膀胱经的內行属于膀胱,足少阴肾经的內行属于肾,膀胱和肾同属泌尿系统,利用内气可将其阴阳转换;同样类推,脏腑在体内可实现阴阳转换。

莱茵哈德·根策尔成长于德国黑森林里的小城市弗莱堡。年轻的时候,他是德国最好的标枪运动员之一,甚至能与国家队一起备战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现在,他的“标枪”掷向了更远的地方。

(2)阴阳转换。

不管是从文献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目前我国在无障碍网络课程研究这一方面的资源是十分匮乏的。用“无障碍网络课程”关键字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只能搜索到10篇左右的文章,其中以学位论文为主。在网易公开课和Udemy上进行搜索,能将障碍人群考虑在内的授课者几乎是凤毛麟角。

马铃薯的病虫害较多,目前比较普遍的病害有早疫病、环腐病、黑胫病、病毒病等,其中以马铃薯的病毒病最为严重,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

经脉在人体中的分布,有隐蔽性的特征。各种图表示的位置是在人体表面。其实,我们所说的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等,不在皮肤表面,而是深入皮肤,落在肌肉和骨骼之中。一般的讲,在身躯部位的经脉位置离表体大约有1-1.5寸,在腿部位经脉位置离体表0.5-2寸,其他四肢部位经脉位置离体表0.2-1寸,在手与足部位就更浅一些了。因此,在练拳时意念指示经络气血运行时,要考虑其有一定的深度,不要简单地理解为经络分布在体表面。经脉的分布在理论上讲是有特定通道的,也就是说,有一定的方向和路线。其实,这也是相对而言。从经脉的通道具体来分析,是血管,是神经,是肌肉,是筋骨,单独的表述都不够完善,应从综合范围去考虑。因此,经络的通道是呈条带状的、有片区的,气血的运行也是有方向性的、呈条带状的范围和运行,且具有普遍性的隐蔽性。

(4)经脉分布的对称性。

十二经脉在人体中的分布,具有对称的特征。它是根据人体中心线两侧对称来分布的,除了脏腑不具对称性外,其余的头、四肢、身躯部都具有对称性,因此十二经脉的分布是对称的。当人体在立正姿态是,背部以督脉,胸腹部以任脉为中心线,自然对称,理论上经脉的分布自然相对。而当人在运动时、打拳时,人体形态千姿百态,体形就不可能几乎保持对称形态,经脉的分布自然不具“对称性”。例如,人在行走时,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右手在后,左手在前,四肢协调有规律的摆动,经络气血的运行已适合人类生活的活动,可以不具有对称性。在打拳时,套路中的各个动作,只要一起势,就分阴阳,不管任何招式,人体的运动都是不对称的,经络气血的运行也具有不对称的基本特征。由于运动中经络不对称是自然地,在叙述经络气血运行方向时,在分清左右虚实的动作中,原则上以实的一边为代表来叙述和表示。

(5)经脉运行的速度性。

经脉中气血运行速度是难以描述的,十二经脉循环一次也难以用时间表示。黄帝内经讲,经脉一天循环五十次,白天二十五次,夜天二十五次,这种白天和夜天的时间也很难界定,具有不确定性。它不像心脏那样每分钟跳动多少下,也不由主观意志所能控制,但心脏的跳动次数和泵出血量是可以测算的。因此,经脉以气血运行速度与心脏跳动的次数有必然的联系。经络气血的运行路线和方向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局部性,它是通过丹田产生的元气,用丹田呼吸的方法有意念性地使气血运行有目的地输送,以达到局部性的效果。

练拳时不断地产生内气,通过丹田呼吸加强气血的流动,以达到人控的目的,随着内气的充盈和饱满,气血的质量也会进一步提高,促进套路中经脉气血的运行速度和质量。当人在静态和动态的不同条件下,应该说气血的运行速度也是不一样的。静态时可慢一些,而处在动态时就肯定快一些。气血运行的周次、呼吸与脉搏的比例关系,一昼夜气血运行的周次,在《黄帝内经》第五十营第十五篇中说:“日行二十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也就是说,在练拳时呼吸自然、心跳自然的状态下,通过丹田呼吸和内气的运行操作,加快了经脉的活动,促进了气血运行速度。打拳与不打拳时,经脉气血的速度可加快6.8倍。因速度的加快,促使全身发热冒汗,但不喘气也不加快心跳,是太极拳内功特别的保健功效。对各个人来衡量,内气产生的量和输送速度是不一样的,再说打一套的时间也有长短,势必会加快或放慢气血的运行速度,而气血运行的速度与练每套拳的时间成正比。当气血运行的总长度确定时,每套拳练习的时间越短,其内气和气血产生的速度就快,而相反时就慢。因此,每一圈的循环时间是不固定的,所以又可以认识,太极拳产生的丹田内气能改变传统性的经络气血运行理论。练拳时,经络更加活跃,气血更加旺盛,气血运行的速度加快。实现了气血运行速度可以由人的意念加以控制和调节,对经络理论在拳理中有了新的认识。

3.2、优化套路组合

(1)左右野马分鬃加单鞭,主治手部和心脏病症。依足少阳胆经,起始于外眼角,沿额角、耳后、颈旁、肩上,腋下,胸侧、季肋、膝关节、大腿外侧、膝外侧、腓骨下段、外踝之前,沿足背足窍阴穴,内行进入缺盆,向胸中,散络于肝;后依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背大敦穴,沿足背上离内踝一寸处,小腿内侧、腘内侧、大腿内侧,进入腹部、肋部,内行进入小腹,散络于胆。抱球时调动了肺经,肺主平衡,起于寅时,合于身中气机交注的十二时之运化;调动自身的元气,使真元之气的阴阳两大脉得到充实。肺经一通,周身百脉皆通。迈步分手时,手脚一起运动,触动肺经,脾经,肝经,三经得到调节。长期正确动作练习,才能调合气血,疏通经脉,再造精神。该势适合腰、腿、劲、肩、膝关节炎和气喘、胸闷等呼吸方面疾病的患者练习。单鞭动作是以导引手阳明经大肠经为重点,通过手足的协调运动,以及意念的运用,使三阳与三阴贯通,特别刺激了合谷与足三里这两个穴位,形成手阳明与足阳明的表里经脉大循环。只要经常刺激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

(2)左右揽雀尾加转身搬拦捶,主治腰部病症,同时也是对全身起保健功能。揽雀尾动作以腰为主宰,以肾为本,气血充盈,通过对膀胱经的刺激使全身经脉阴阳平衡。膀胱经起于睛明,上额交会于百会(属于督脉);从头顶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公开下行颈后,沿肩胛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搬拦捶动作通过调节人体冲脉、带脉,调动人体经脉气运行,对人体具有健肾补肝、补益元气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童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鄢行辉.24式太极拳健身与技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王耐.传统养生与保健体育理论基础[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

中图分类号: G8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902-(2019)-03-ZQ

基金项目: 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计划项目(2017SJGLX335)。

标签:;  ;  ;  ;  

基于中医经络谈谈简化太极拳套路的经脉运行规律及优化组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