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银行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后的最优资产配置论文_王芬富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摘要:针对银行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前后资产配置现状,进行全方面分析,并简要介绍银行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如使得银行更好的满足资本需求、增强流动性等等,银行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制约因素,如金融资产证券化市场信息披露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金融市场活跃度较差等等,提出银行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后的最优资产配置,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良好帮助。

关键词:银行;金融资产证券;资产配置;固定资产

所谓金融资产证券化,主要指的是一些金融机构或者金融企业,将自身所具备的金融资产,以债权的形式作为相应担保,结合已经发行的证券型态销售的市场化、小额化金融商品。通常来讲,将金融资产实施证券化处理,这一类资产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性质:首先,债权的规模要足够大,债权所产生的利益,能够更好的支应证券化成本;其次,债权的合理分散,能够有效减少风险的发生;最后,债权具有充足的历史资料,能够更好的了解其信用水平。资产证券化,属于各类金融机构将授信资产全面转换为证券的过程,涉及资产架构、增强信用、提升群众服务水平等领域。

1银行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在上个世纪末期,金融资产证券化概念被提出,被大量的学者称赞为20世纪最佳金融创新。由于金融资产证券化能够保证商业银行流动性较差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并将银行中的一部分风险有效转移。但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各项风险,逐渐引起行业人士重视,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创新红利关注,逐渐转向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潜在危害。

1.1使得银行更好的满足资本需求

金融资产证券化能够将流动性较差的现金流资金,实施打包出售,使得银行原有的融资模式得到更好转变,由原来的“发放-持有”转变为“发放-出售”,该创新模式的出现,使得银行能够更好的满足自身资本运行需求,贷款发放量日益提升,银行的流动性转换方式更加科学,在收益与经营管理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1.2增强流动性

从银行角度来分析,开展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自身的流动性,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得知,金融资产证券化,不仅能够增强银行的资金流动性,而且对银行中的各项商业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包括对国家金融市场中的潜在风险也有一定影响。在资产证券化过程当中,虽然一些银行的资产充足率较高,但是,其内部的流动性风险也比较多,资金流动隐患不断增多。

有的学者认为,存贷期间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不但具有传染性,而且具备较强的周期性,银行之间的资金风险协同性越来越强,这一系统风险发生概率日益增大。资金流动性风险和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风险联系紧密,而资产证券化合银行资产流动性风险之间的联系密切。在社会经济持续进步的今天,我国证券化市场处于蓬勃发展状态,为大量的投资者提供可供其选择的信息,而在经济下行期间,没有获取投资信息的投资方比已经获取投资信息的投资方更加惶恐,很多没有获取投资信息的投资方往往选择抛售资金方式,降低自身风险,使得原有的金融证券化市场接近崩溃状态[1]。

2银行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制约因素

2.1金融资产证券化市场信息披露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由于不良资产证券具有投资风险高、收益高等特点,对投资者的要求也比较高,银行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之中,往往特别关注产品收益,而对产品交易条款、资产池与历史数据等信息披露较少,包括产品中存有的潜在风险,缺乏良好的风险提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因为对包装之后的产品缺乏全面了解,不能够有效确定产品价值。

买卖双方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披露不对称现象,对市场门槛的了解不够深入,越来越多想要购买产品的投资者被拒绝,使得不良资产证券产品的发展规模扩大难度不断增强,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顺利发展。此外,由于我国银行缺乏良好的评估经验,在评估资产与定价领域,未来很可能遇到众多难题。

2.2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由于金融资产证券化这项业务属于新型金融工具,伴随我国法制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与《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依据,但是,现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2]。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办理流程比较复杂,如果缺乏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一旦系统局部出现风险,极容易扩散为金融系统风险。

现阶段,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主要为有关监督管理机构发布的管理制度与基础,国家层面颁发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顶层设计水平较低,有关配套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再加上不同的监管部门在制定监管体系时,存在较多分歧,影响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顺利开展。

2.3金融市场活跃度较差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金融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发行规模也比较小,基础薄弱,金融证券市场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由于银行缺乏相关经验,对服务商缺乏足够了解,业务流程设计的也不够完善,包括在合同制定方面,仍然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存在较大差距[3]。

从市场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投资群体数量较少,投资范围不断缩小,再加上不良资产证券化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能,对这方面的从业人员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但是,金融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并不属于新兴业务范畴内,仍然处于实践探索这一阶段,大部分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经验,对银行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起到一定制约。

3银行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后的最优资产配置

3.1建立合理的最大资产报酬率模型

银行在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之前,需要建立税前纯利润最大模型:

F:表外资产服务手续费率

C:管销成本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更为准确,研究人员可以设定已经确定的证券化资产之外,其他资产全部为表外资产。在不考虑存款的前提之下,存款与自有资本全部可以转化为放款,放款的公式为:

式中:D:存款

E:自有资本

与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之前相比较而言,实施之后的税前纯利润发生显著变化,金融资产证券化,不但具有良好的表外收益,而且能够对风险性资产收益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结合上述公式能够得知,银行的税前纯利润变量,其营销成本会根据银行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后,而出现细微变化,资产服务手续费率F通常取常数。结合国外经验能够得知,F通常介于0.8%到1.5%间[4]。

3.2银行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之后的最适资金配置要点

结合前面提到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最大利润模型能够得知,银行通过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其内部的风险性资产业务并不会增多,其表外收益会明显增加,故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大力实施,属于既不能够增加风险、也不能够增加自由资金利润的好模式。事实上,银行内部的无风险性资产重点分为现金、存放同业与政府债券等三部分,不仅能够满足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存款准备率需求,而且能够全面满足用户资产流动性需求,其存款利率比较低。

3.2.1明确银行风险性资产

银行中的风险性资产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投资、放款与贴现、固定资产等等,其中,投资是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和转投的重点,放款与贴现则为银行中的核心业务,同样也是收益的主要来源,而银行当中的固定资产虽然不会产生任何收益[5]。但是,银行要想稳定运行,必须具备良好的固定资产,如果采用租赁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则会产生租金成本,增加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

对于已经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银行来说,其内部的重大资产是表外资产,而无风险资产与表外资产对银行影响较大,表外资产与无风险资产不同,其会产生没有成本的收益,物风险资产所产生的收益能够直接被抵销,利润差距为零。银行中的服务手续费是表外资产和服务手续费率的乘积,因为表外资产所产生的服务手续费率是常数,再加上其属于无风险性资产,故与其他资产之间的关联性减小。

3.2.2提升利润

银行通过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不会增加银行的运行风险,能够提升自身利润。在全球各个大型商业银行当中,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应用比较广泛,不但能够减少投资风险的发生,而且对银行自身利益有很大帮助。从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角度来分析,由于其角色与投资经理人类似,在考虑风险的基础之上,对银行中的各项资产进行有效分配,提升报酬率[6]。

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大力实施,绝非来自一些高阶经营管理人员的认知,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要发生较大转变,银行内部的基层员工也要具备良好认知。因为银行属于进入服务机构,并非赌信用风险与资金、利率市场对赌机构,在该条件之下,银行需要尽可能的增加收益,并对物风险表外资金进行有效控制,保证风险性资产比重得到高效控制。此外,银行内部人员的升迁、考核与薪资奖励,包括营销策略均需要作出调整,包括企业员工心态调整等,均需要向服务型机构方面调整。

3.3银行经营模式的良好转变

银行中的经营模式由原来的“发起-持有”转变为“发起-分销”模式,由于银行中的各项业务模式正在不断改进,其盈利模式也产生了较大变化,风险转移功能对银行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人员可以结合银行风险偏好,包括银行的期限结构特点,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完美调整,保证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不断提升。从全局角度来分析,银行风险转移功能,能够更好的转变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使得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不断提升。

银行在承担风险的过程当中,银行内部的经营模式也会发生一定转变,由于银行自身的风险偏好不同,银行信贷资产市场结构越来越完善,对于银行信用质量比较低的资产,银行需要对自身的经济结构进行全面剖析,使得银行持续监督借款人行为动机不断下降,有效弱化银行激励约束制度,不断减少“掠夺性贷款”行为的发生[7]。

另外,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与调整,使得银行内部的风险偏好逐渐提升,上述所将的“掠夺性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模式不同,对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影响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详细介绍了银行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后的最优资产配置方法,如建立合理的最大资产报酬率模型、银行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之后的最适资金配置要点,银行经营模式的良好转变等等,能够帮助相关研究人员全面了解银行最优资产配置途径,有效提升金融资产证券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彬,谢佳松.虚拟经济的发展抑制了实体经济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微观证据[J].财经研究,2018,44(11):74-89.

[2]李志骞.资产配置金融化上市公司股票价格风险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10):97-100.

[3]曹勇,李孟刚,李刚,常友玲.基于违约状态联合概率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行业间优化配置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18,27(05):881-894.

[4]顾海峰,杨立翔.互联网金融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银行业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8,41(10):75-100.

[5]王克强,蒋涛,刘红梅,刘光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研究——基于上市农商行与村镇银行对比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8,(09):20-29.

[6]彭俞超,黄志刚.经济“脱实向虚”的成因与治理:理解十九大金融体制改革[J].世界经济,2018,41(09):3-25.

[7]文书洋,刘锡良.金融资源行业配置与宏观经济风险——基本事实、理论分析和实证证据[J].财经科学,2018,(08):17-29.

论文作者:王芬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探析银行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后的最优资产配置论文_王芬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