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凯[1]2004年在《我国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的测量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进行,市场化浪潮造就了我国经济体系中一股特殊的经济力量—民营企业。这种在我国具有特殊称谓的企业形态诞生于声势浩大的国有企业改革浪潮,造就了一批百万乃至千万富豪,带来的财富观念革命的影响难以估量。由于民营企业本身具有的独特性导致其在商业银行授信活动中难以沿用先前的做法,加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年代粗犷的展业方法,故对民营企业的授信风险测算问题就成了我国银行界以及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建立民营企业适用的风险评估模型、合理测算风险就成为当务之急。而本课题的目的就在于此。 在进行民营企业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本文充分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以VaR(value at risk)方法作为相关模型构建的数理基础,采用了回归分析、历史模拟等系列研究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民营企业授信过程中的风险情况进行了跟踪模拟与综合测评,并结合我国具体现实对所用方法进行了升级与改造,提出了一些县有较强使用价值的指标概念,并住此丛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延伸,做到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着重突出了现实意义。 本文在国内已有的相关课题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创新,通过对民营企业远期贷款的当期估值以及对信用风险转移矩阵的构建,实现了其信用风险VaR值的测算,构建了信用风险的评估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日常监管、正常运营、业绩评估均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徐婧雯[2]2016年在《长春市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平台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改革的深入,科技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日趋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最为活跃的因素。但中小民营科技企业缺乏资金,直接影响了新产品开发和转化,既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为了响应李克强总理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吉林省政府和长春市政府都出台了扶持中小科技企业的政策,但是,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对融资平台的管理缺乏经验,长春市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长期以来,针对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专家、学者有诸多讨论,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建立了一些政府融资平台。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加强政府对融资平台的管理,建立一套针对中小民营科技企业的平台融资的风险控制机制,对于支持和扶持长春市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现状和城市投资建设的研究发现,现有平台不利于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原因是政府对平台的利息补贴不明确,平台本身也没有关于高风险项目的融资风险管理部门和措施。针对这些问题,从政府约束平台的角度,建议长春市政府对平台加强管理:1.发挥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政策优惠等功能,以便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的能力;2.发挥政府对平台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通过利息定向补贴,鼓励平台为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从平台角度:1.平台贷款模式创新:建议平台集中融资,然后再贷款给中小民营企业。2.平台进行组织创新:成立专门针对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风险评价机构、贷款管理机构;3.平台进行管理创新:建立平台合作伙伴的准入机制,制定对中小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扶持计划;建立科学严格的风险评价机制、项目风险过程检查机制、贷后风险评估机制、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信用管理信息化。融资前的风险评价是风险控制的最重要环节。通过对中小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风险因素的识别,采用专家评估法设计包括7个方面风险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特点,重点关注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科技规划、项目本身的技术创新、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其中国家政策支持指标确定为否决指标。评价方法对结果即进行归一处理,又保持指标各方面的评价结果,以免某一方面的极大的风险被掩盖。由于论文研究周期的限制和中小民营科技企业的平台融资的实践不足,关于民营科技企业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还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平台关于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贷款项目,定期跟踪贷款使用情况的风险评估如何操作,有待深入研究;关于融资平台对企业还款后期的信用评价和相应的信用记录记载的信息化问题,需要深入探索。论文提出的平台针对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措施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对长春市政府鼓励创新,管理其他融资平台公司以及融资平台的融资服务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玲[3]2010年在《基于交易成本自适应信用链的民营企业信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营中小企业在我国己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特别是融资与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信用缺失行为,使经济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增加了经济生活中的交易成本,影响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甚至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因此,在当前加强民营企业信用管理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民营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指出目前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了引起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从交易成本角度提出了如何建立民营企业集群信用链管理和建设企业信用网络系统,以实现政府、金融部门及企业互联互通。着重从交易成本自适应信用链角度,分析适用于民营企业的信用管理,构建了民营企业的整个信用链体系。特别对易形成断链的逾期账款的管理采用动态的马尔可夫链的数量分析方法,以期对民营企业的信用管理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姚静[4]2016年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事实一直困扰着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小企业本身。在某项调查中,只有约16%中小企业表示容易获得贷款。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财务透明度低、操作不规范等原因,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小、融资渠道单一。2015年全年平均数来看,小微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度指数比大型企业高出近10个百分点1。鉴于中小企业目前的情况,从融资渠道的拓宽到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等内外各方面来看,对中小企业进行适合其特征的信用评级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目前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将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而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未被考虑充分。对于已经稳定发展的大型企业,主要的评级体系是较为合理的。但对于尚未稳定的中小型企业,这样的评价体系没有完全反馈出其信用情况,所以不够公平。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信用评级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分析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当前信用评级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应当如何改进定量指标及提出了应当增加的定性指标。建立该评级指标体系主要应考虑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如何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评级指标;第二,各评级指标的权重以及评分标准应如何确定才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本文共分七章,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即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和当前资本市场新发展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章简要概述了信用风险和信用评级理论,对国内外信用评级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第叁章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重新界定,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特征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系统整理了国内外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和模型,并介绍了国际上叁大评级公司的评级方法。之后对国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信用评级系统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中小企业应当有适合的针对性较强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尚没有系统的适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单独的指标体系。第六章提出中小企业评级的定量指标(财务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定性指标进行了权重分析。在此基础上,建议可以适当修正某些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第七章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定性指标(非财务指标),基于对评级现状的发展,提出了新增企业景气度(行业景气度和地区景气度两个方面)、征信数据指标两个重要指标的建议。原创性:(1)加入景气指数包括中小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指数和所处地区的经济景气指数。行业景气指数作为重要参考的优势在于:行业细分才能精准定位企业真实背景,是对企业的精细化分析,是未来中小企业评级不可跨越的分析路径,应尽早建立行业分析体系。其劣势在于:容易推波助澜,加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此外,还加入了征信数据作为定性指标。目前各类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中,都还未将征信指标作为单独的定性指标来考察。企业征信数据和企业主的个人征信数据的重要性在未来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进一步体现出来,在定性分析中应当加大对企业信息和实际控制人个人信息等方面的权重。(2)在定量指标的分析中,对企业信用评级的指标进行了梳理,针对中小企业财务数据不够规范信息不够透明的情况,建议在评级中酌情对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调整。另外,本文也针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问题做了重新解释。(3)本文中小企业评级适用的范围:本文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除可以针对商业银行内部评价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私募债、短期融资券等)之外,还可以针对中小不良资产收购和处置、互联网金融等其他细分融资领域。
杨东梅[5]2017年在《行业视角下公司债券违约风险度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债券是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要的低成本融资工具,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债券具有"低风险、低收益"的特征,因而很少受关注。近叁年来,债券的"刚性兑付"隐形规则被打破,债券违约事件频频发生,无不牵动着债券市场参与者的敏感神经。债券的违约风险是债券合理定价的基础、是投资者投资选择的重要参考、更是债券市场走向成熟必须考量的因素,未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债券违约风险或将持续暴露,甚至呈现"违约常态化"的趋势。因此,违约风险的度量、防范与管理势在必行,违约债券的合理处置机制建设迫在眉睫。本文的主要内容有叁部分,首先是我国债券违约的现状分析;其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选取在我国适用性最强的KMV模型,并基于KMV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重点从企业属性和所属行业视角进行结果分析;最后,探究对于违约债券的市场化处置手段并提出相关的配套建议。违约债券现状分析部分,主要从发行人、行业、品种、违约债券的后续处理等方面对目前我国已经发生违约的债券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从而对于债券违约的现状和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实证分析方面。目前尚没有专门研究单只债券违约风险的文献,而债券发行人的信用风险直接决定了债券是否违约,因此本文选取10家已经发生违约的上市公司和1738家经过筛选后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matlab软件求解KMV模型,得出各个公司的违约距离,然后从公司属性和行业分类的角度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违约风险预警线的设置,希望能够给债券投资者带来一定的风险提示和警醒的作用。最后,是债券违约的处置机制研究。在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造成债券违约的不同原因提出针对性地处置方法,简要概括为自主协商、债务重组、诉讼求偿和破产清算。然后提出了债券违约处置机制相关配套措施建议,包括完善发行人约束条款、强化中介机构职责、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大力发展违约互换等债券衍生品市场等。
范闾翮[6]2013年在《企业质量信用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质量失信问题,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国家、学界、信用评级机构积极进行质量信用评价,推出质量信用评价方案,帮助公众识别企业质量信用状况,同时激励企业自律。然而,质量信用的基础理论内涵相对匮乏。如果不能令人满意的解析质量信用概念的内涵及影响因素,而直接开展实际评价工作,所得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有必要首先对质量信用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论探析,以更好的支撑实际评价工作。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分为质量信用理论含义释义(子研究一)、质量信用影响因素(子研究二)等研究。在子研究二中,以表征组织道德的组织伦理氛围(Business Ethical Climate)以及表征组织质量管理能力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QMP)为自变量,建立“道德——信用”、“能力——信用”的路径时,发现伦理氛围对质量管理的实施存在潜在影响效应,继而进行论证,构成子研究叁。子研究一致力于解决质量信用定义、组成维度等。首先针对当前研究不加区分的使用质量诚信、质量信誉、质量声誉等相似概念、甚至一份研究中同时出现质量信用与质量诚信的现象,在比较中西方信用与诚信思想发展脉络、两者内涵的异同、各自所属研究领域、研究范式和方法以及与组织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后发现,信用概念与契约紧密相连,涉及多方参与者;诚信概念则表征个体道德品质修养,与他人无关。而组织提供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未能满足顾客期望或需求,本质上即是对与顾客缔结契约的违背,因此,质量问题更应视为“信用”问题,即质量信用的概念比“质量诚信”的更具有理论的合理性。结合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我们提出质量信用的内涵:“对质量契约的遵守”。而后分析多位质量管理大师对质量的经典定义,将质量定位于“符合性”与“服务”层面,进一步将质量契约区分质量社会契约、质量经济契约、质量心理契约叁种类型,分别表示企业必须符合社会法律规范要求;履行顾客经济订购合同中有关产品合格、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满足并超越顾客对于质量心理期望。质量社会契约与质量心理契约属于隐性契约,质量经济契约属于显性契约。由于质量信用是对质量契约的遵守程度,质量信用相应解析成叁个维度:质量社会信用、质量经济信用、质量心理信用。而所有叁种契约都是不完备的,企业难以完全符合上述契约,因此,不能按照两分法简单评价企业是否具有质量信用,而应从实现水平高低的角度理解质量信用。在理论推导出质量信用的叁维结构后,子研究一选择反映型指标,着手开发质量信用测度体系,并对维度进行验证。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以及实际访谈等形式,借鉴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初步选取21项可测量质量信用的预选指标。而后参照综合评价理论中指标筛选优化的一般原则和方法,通过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鉴别度与因子分析,逐步精简成8项指标叁个因子,其中因子一包括“符合规范标准”与“产品安全”,命名为质量社会信用;因子二包括“遵守订购合同”、“质量水平”、“性能表现”,命名为质量经济信用;因子叁则包括“响应速度”、“服务态度”、“承担质量责任”,命名为质量心理信用。后续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出该测验具有较好的结构特征,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则显示出良好的区分效度与聚合效度,质量信用的叁维结构以及测度体系的合理性得到证实。子研究二致力于寻找质量信用影响因素。尽管已有企业信用研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业已得出很多影响因素,但评价研究范式的出发点与特性决定了所得结论的片面性。相关文献的论述部分暗示出组织道德品质与组织经营能力是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本文沿循此观点,建立伦理氛围、质量管理、质量信用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与假设。通过236份有效问卷的结构方程模型,证实了组织伦理氛围影响质量信用、质量管理影响质量信用的关系。对于伦理氛围而言,关爱型伦理氛围与规则型伦理氛围积极影响质量信用的叁维度;工具型氛围消极影响质量经济信用与质量心理信用,但对质量社会信用的影响效应不显着;法律法规性氛围积极影响质量社会信用与质量经济信用,但对质量心理信用的影响效应不显着。对于质量管理实践而言,顾客导向对质量信用的叁维度均有显着影响;管理承诺、员工参与、过程管理、供应商管理、持续改进积极影响质量经济信用与质量心理信用,而对质量社会信用的影响不显着。此外,研究表明,竞争程度对以上所有效应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子研究叁致力于检验组织伦理是否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实施。面对QMP在企业经常遭遇失败的情况,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企业伦理。他们通过理论分析,大多认为伦理能促进QMP的实施,但这一观点未得到实证支持。我们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发现,伦理氛围对质量管理实践的实施确有显着影响,但不同维度的路径、方向、强弱不尽相同。所有类型的伦理氛围维度均不会对质量管理的管理承诺维度产生影响;关爱型伦理氛围与规则型伦理氛围积极影响顾客导向、员工参与、过程管理、供应商管理、持续改进等维度;工具型伦理氛围对顾客导向、供应商管理产生消极影响;法律法规型伦理氛围不对任何质量管理维度产生影响。综合叁项子研究的结论及多层回归分析,质量管理活动在组织伦理氛围影响质量信用的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支持“伦理氛围——质量管理实践——质量信用”的路径,这与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关于制度通过影响微观事件(microevents)影响宏观结果(macro-outcomes)的观点相吻合。组织伦理氛围作为一种全员共享的对伦理道德的感知(Victor&Cullen,1988),无疑是组织的一种制度力量,通过影响质量管理实践这一微观活动(TQM),影响组织对于社会与顾客的质量信用这一宏观结果。本文是对已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其意义与创新在于(1)对质量信用概念的理论性做出初步讨论,明确了质量信用的内涵、维度,并开发了测度体系;(2)由于伦理氛围、质量管理实践均对质量信用表现出显着影响效应,确认了“道德品质——信用”、“能力——信用”这一为研究人员所推测但未经过严谨证明的观点;(3)伦理氛围对于质量管理活动与质量信用的显着影响拓展了组织伦理氛围结果(outcomes),拓宽以员工行为或态度为结果变量的传统思路,表明伦理氛围同样会在运作管理层面产生影响,很好的响应了Simba&Cullen(2012)的研究建议;(4)首次以规范严谨的实证研究论证了组织伦理对质量管理实践能产生影响的理论观点。
李春光[7]2010年在《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现实存在且至今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学者站在不同的视角展开广泛的理论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在现实中,银行通常依据企业的财务数据指标信用评价体系将众多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归结为由于资本规模小、管理不规范、技术水平低而相对“信用差”。然而近几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逐步培育壮大的实践却表明,其多数客户都是银行认为相对“信用差”或抵押担保不足而不予授信的中小企业,而且这些客户的违约率之低甚至低于那些银行认为相对“信用好”的中小企业客户。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逐步发展、法制制度不断建设的转型国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无疑向现有的中小企业融资理论提出了疑问: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是怎样的?社会资本是否会影响中小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对象,分析企业特征对融资行为以及由企业特征所扩展的社会资本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本文借助社会资本理论、企业融资理论和信用评级理论等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探讨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的各项特征,剖析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影响信贷融资的作用机理。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论述。首先,通过文献检索、阅读和归纳综合,深入了解国内外和本论文研究相关的企业社会资本、信用评价、信贷融资放方面的研究现状,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实证方法。其次,通过设计问卷,进行样本调查测试,对社会资本量表涉及到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搜集到的中小企业规模、人员、年龄以及与企业主有关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以便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后,利用单因素方差影响分析对社会资本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统计,以得出有关结论。本研究数据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客户经理上门调查和其他可行的渠道发放给各贷款企业。计量分析的工具主要是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描述性统计分析(频数表及基本统计)等;利用SPSS16.0进行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主要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文章中主要的几个概念诸如中小企业的界定、社会资本的内涵作了介绍,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总括了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总结,系统回顾了中小企业融资、社会资本与信贷融资、相关政策制度叁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现有研究的重要发现、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中的缺陷,明确本研究的切入点。第叁章在前文对概念明确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中的金融机构、政府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各项实践和政策。从渣打银行率先推出的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理财业务,到花旗银行的多种贷款发放模式,再到荷兰银行的全球融通业务,使我们认识到完善良好的银行体系是促进社会融资,特别是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客观条件。结合各个国家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方针,同时对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理论总结,可以发现政府扶持的背景造就了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融资方式,相比单纯的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宏观融资模式都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低的风险。当然,企业才是社会资本个因素围绕的核心,才是社会资本延伸扩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将在、现阶段特别是金融危机中后期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进行描述,从中洞悉企业在各种融资模式的选择上应该注意的地方,找到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又成本费用较低的融资模式。第四章是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对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阐述和分析。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对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在中国的构成和功效做初步了解。通俗地讲,就是以企业为核心,在“相关制度+社会资源+能力”叁个层面的条件和影响。接下来我们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从企业视角出发作了现状分析,发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普遍存在融资缺口大、融资渠道单一、自有资本金偏少、融资成本高的典型特点,然后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分析这些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自身在融资结构安排、外部融资渠道和银行信用可获得性方面存在偏见和纰漏。那么将上述这些现状和问题都放入社会资本视角中,我们又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呢?在这里我们将与金融机构相关的关系网络、与政府政策相关的社会资源以及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作为叁个不同的层面,与“相关制度+社会资源+能力”这叁个层面相对应,得出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后文政策建议和实证分析提供思路。第五章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在这里我们首先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作了阐述,以形成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索和发展的经验和借鉴。接下来,根据国家近期出台的有关扶植中小企业的政策,得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与国外相比的优势,即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宏观融资模式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阶段的重要性。最后采用模糊评价法,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量化比较了股权融资模式、民间融资模式和抵押担保融资模式的隶属度,并从政策配合、风险控制、成本费用的角度对抵押担保融资模式作了深入分析,得出在当前形势下,应该优先选择抵押担保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微观模式。第六章是在前文理论概述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资本改善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战略措施,从金融市场、政府政策和企业自身叁个层面分别展开。其中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角度,主要在产品创新、经营思路尝试等方面,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构成中的银行数量、联系强度等相关因素。政府和政策扶植角度,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和对企业的优惠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会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构成中的社会资源相关因素。企业自身的角度,需要企业在今后的生产经营中不断优化管理制度、加快产业调整、树立诚信观念并积极寻求新的融资方式,这些方面会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中的企业特征因素,关系到社会资本展开的着力点。第七章是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选择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作为样本,对企业特征、社会资本对融资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初次调研的开始时间是2008年8月初,分别请有关企业主填写问卷,结果发现普遍存在问卷填写时间过长、措辞比较学术化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进行了一些修订。最终的问卷内容详见附录,共收回问卷408份,其中有效问卷327份。根据已有文献和企业调研情况,开发出一种适合研究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社会资本测量量表。对融资渠道、企业基本情况等客观数据,根据已有文献和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并予以分类。研究证明,社会资本概念具有不同类型的层面,而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同类型社会资本的不同层面产生的影响均可能呈现显着性的差异,如果笼统地进行分析难免有时偏颇。在融资行为的研究中,以往的文献多数强调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资格审核评估时只依据硬信息来进行判断。本文发现,不仅社会资本对企业融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资本以及同类社会资本的不同层面均对企业融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需要区分企业的正规社会资本、非正规社会资本和政治社会资本的规模、强度和质量,分别考察其对不同融资行为的影响。本文在现有融资行为理论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将融资行为研究扩展到社会网络环境下,构建了一个旨在考察企业社会资本与融资行为关系的理论框架,并运用地区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第一,理论贡献。从社会资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多个理论视角出发,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关系的因素量表,尝试解释了不同类型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关系,将政府融资纳入企业融资行为的渠道内,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拓展。根据调查问卷所得结果,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它们与企业融资行为的相关性,并对各种关系的强度进行了初步划分,有助于拓展企业融资理论的研究范围。第二,实证贡献。根据社会学、会计学和实验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在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完善了一套中国情境下某一地区内研究企业融资问题采用的社会资本测量方法。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文献中采用了不同的社会资本分类方法,用以测量不同层次的社会资本特征和强度。当然,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是一个新兴的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国内外的文献很少有对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信贷可获得性关系的综合考察。因此,很大程度上,缺乏针对融资行为研究的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的系统分类和测量量表,本文的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第叁,数据贡献。由于社会资本和融资行为均属于企业的私密信息,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数据尤其难以获得,囿于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国内很多对融资行为的理论研究都采用上市公司或私营大型企业的基本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小企业融资的真实问题,难以形成正确合理的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建议和结论。因此,本文采用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的问卷调查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在中小企业融资社会资本方面的研究可以算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文章的不足之处主要有:首先,样本方面。本研究所采集的样本数据十分有限,而且调查对象局限为某一个省某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可能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对融资行为的影响。其次,社会资本测量方面。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社会网络,更重要的是网络中的各个主体之间的信任程度,有些时候,正是这种信任程度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但是,因为信任属于主观认知指标,大多数研究都很难对此进行直接测量,有的研究通过观测到的值得信任的行为等代理变量进行测量,有的直接询问行动者,这些做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而对于融资行为来说,信任的问题就更加复杂了。问卷的设计和变量的测度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如何选取较好的指标和方法对社会资本进行测量是一个值得更多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刘艳[8]2016年在《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上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表现为借款者的借款要求被拒绝,或者不能全部得到满足。目前经济学者就信贷市场上呈现的信贷配给现象,其观点基本能够达成一致,即认为信贷配给是一种长期均衡的现象。这种信贷配给现象在我国农村信贷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农村信贷需求主体的贷款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本文从信贷需求主体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吉林省信贷市场,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提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形成的影响因素,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形成机理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探明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成因,以此为缓解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现状分析。测算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资源可获性、信贷缺口、信贷配给度,分析和评价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融资特征、信贷配给现状,寻找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选择信贷融资方式的原因,丰富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研究成果。第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分析。本文认为信贷配给现象的产生,源于信贷市场中供需双方及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的本质。银行与企业共同博弈的行为,利率、信息和外部环境等对银企信贷供需关系的制约,共同导致了最终信贷配给的形成。因此本文提炼出6个信贷配给的影响因素,即信贷配给、企业信贷需求、银行信贷供给、市场利率因素、信息成本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并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理论概念模型。第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根据信贷配给的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模型,分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形成机理。一是银行的信贷供给量和企业的信贷需求量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作用机理;二是市场利率因素、信息成本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对银行信贷供给量的作用机理;叁是市场利率因素、信息成本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信贷需求量的作用机理。第四,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章是实证分析的数据准备,描述调查样本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交代问卷设计的思路和结构;从行业、地区、资产规模、资金缺口等四个角度,统计样本企业不同程度的信贷配给状况。第五,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根据信贷配给的形成机理汇总了8个研究假设;针对样本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利用CFA模型对问卷设计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假设。验证结果表明:银行信贷供给增加会使信贷配给程度减轻;企业信贷需求增加会导致信贷配给程度加重;市场利率因素与银行信贷供给显着正相关;信息成本因素与银行信贷供给显着负相关;市场利率因素与企业信贷需求显着负相关。第六,缓解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对策建议。结合前述研究基础、模型及假设的验证,本文发现,企业与银行的行为存在其合理性和欠缺性,同时利率、信息和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外部良性作用力有缓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程度的效果。本文创新点:第一,从信贷供需双方的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制约因素共同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成因,打破了以往关于信贷配给的研究视角,使本研究更加客观、全面和深入。第二,架构了全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理论概念模型。本文以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分析农村信贷市场中信贷供给方和信贷需求方,在放贷环节和还贷环节的博弈过程和决策行为,从信贷配给现象、银行与企业的信贷供需关系、利率因素和信息因素及外部环境制约等叁个角度,构建了理论概念模型,形成较为周全的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形成机理的研究脉络。第叁,首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银行信息的保密性,及企业贷款信息的私密性,在研究过程中受到了数据缺乏的困扰,如果采用其他研究方法,缺乏量化数据指标则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但结构方程的优点是,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两部分,检验过程将测量和分析有机结合,解决了本文量化数据缺乏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区别以往的信贷配给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区域性信贷配给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提炼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影响因素,通过构建信贷配给形成机理理论模型、拟合、评价和修正模型的过程,从理论和实证的层面验证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形成机理。
宫剑[9]2008年在《民营企业信用评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厘清信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信用评级指标一般性原则等问题,为构建模型提供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选取适用的指标体系,将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模型和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叁种方法引入我国民营企业信用评级领域,利用新数据进行检验、比较,得出阶段性结论。进一步,根据上述叁种方法的检验结论,选取最能有效确定自变量贡献度的方法,结合神经网络方法拟合精度高的优势,构建了两阶段混合神经网络模型I;考虑到稳健性要求,再将单一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模型的输出结果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单元,构建了两阶段混合神经网络模型II,并用同样的数据对混合模型I、II进行检验、比较。最后,对比上述五种模型的检验结果,得出我国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的最优选择是混合神经网络模型II、次优选择是单一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模型的结论。
张燕[10]2008年在《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却越来越短,发展前景令人堪忧。笔者认为这与企业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探讨中小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通过对天利公司这家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实例分析与再造设计,试图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方法。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研究结论与创新;第二章对国内外内部控制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进展;第叁章以调查问卷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第四章从中小民营企业的内控现状出发,在借鉴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建立适合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第五章为案例分析,结合吴江天利聚合物有限公司这一中小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上一章所设计的内控体系,对该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进行重构;第六章为结束语,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 我国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的测量分析[D]. 孟凯. 青岛大学. 2004
[2]. 长春市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平台风险控制研究[D]. 徐婧雯. 吉林大学. 2016
[3]. 基于交易成本自适应信用链的民营企业信用管理研究[D]. 李玲. 合肥工业大学. 2010
[4].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D]. 姚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
[5]. 行业视角下公司债券违约风险度量研究[D]. 杨东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6]. 企业质量信用及影响因素研究[D]. 范闾翮. 浙江大学. 2013
[7].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李春光.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8].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问题研究[D]. 刘艳. 吉林农业大学. 2016
[9]. 民营企业信用评级研究[D]. 宫剑. 吉林大学. 2008
[10]. 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实践研究[D]. 张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标签:数学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企业信用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用风险论文; 政府融资平台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社会融资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中小商业银行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融资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