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210024)
摘要:意境是理解诗词艺术美学的重要结点,本文即从意境理论的角度浅谈如何将其运用于现今的古诗词教学之中。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语文教学
意境是中国诗词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与审美角度,没有了意境就无法捕捉住那“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的诗词灵魂,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利用意境理论来引导学生学习诗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沉潜涵咏——吟之有法,因声入境
语言是诗词意境展现的物质外壳。不经过语言的中介,诗中的一切情景韵味就无法进入我们内心。要使学生体悟意境美,首先就得扫除古诗词的语言障碍,进行充分诵读,以沉潜涵咏这种悉心揣摩与反复咀嚼的方式感会于心。
在古诗词中,根据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形成了或急或缓、或欢快或凝重等节奏韵律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作者情感的外在表现,因此读出韵律读准节奏,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意蕴。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何为平仄,然后按照“平长仄短,平抑仄扬”的规律,引导学生标出诗词句的平仄和抑扬。在标注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吟诵出高低、抑扬的变化,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还原诗词固有的意境。其次要明确声韵,把握长短、缓急。声韵即声调和音韵,鉴于古诗词的声韵比较复杂,教师可以适当删繁就简,教会学生用一些简单的声韵知识来把握吟诵的长短和缓急。另外还要明确音韵。音韵是表现古诗词音乐感和节奏感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开口呼和齐齿呼的声音应更为悠长,而合口呼和撮口呼则应相应的短、急一些,由此把握吟诵时声音的疾徐变化。
教师范读是课堂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和环节,也是一种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范读的方式,不仅能够纠正字音,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节奏变化,更能将学生带入到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例如在教授《氓》时,教师范吟之后,大部分学生就会很直观地感受到诗经以四言为主、每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以及体会到诗经一唱三叹的韵味和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教师的范读,总归比录音朗读给学生更大的触动,因为教师展现的不仅有声音,还有情感、面部表情甚至肢体动作。
吟诵曲调的辗转变化,大多是与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相契合的,在反复吟诵当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整首作品的理解,欣赏诗词的韵律美与节奏美,更可以根据吟诵曲调的曲折变化,于诗词的起承转合间揣摩诗人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捕捉意象——神游于物,有所兴发
意象的组合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作者的心灵与外部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将读者与作者的情感连接起来。当意象成为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时,意象就会获得一种崭新的面貌和无限的魅力,从而成就意境的千姿百态。因此鉴赏诗词意境需要清晰掌握其意象组合,在诗歌的教学中,对诗歌的意象进行捕捉、解读,建构诗人真实丰富的内心,让学生进入到诗人用灵魂书写的自由艺术境界。如教学《声声慢》时,通过列举大量含有“梧桐秋雨”意象的诗词句,引导学生们结合这些句中的哀婉凄凉的忧愁,去理解“梧桐秋雨”这个意象的同时也对作者的情感和全词的意境有了较深的感悟,进而展开联想,把这首词与《长恨歌》以及李义山的诗句进行对比,真正走进作者,愁作者之所愁、悲作者之所悲,完全融入到哀伤忧愁的意境中。
三、鉴赏意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学生初读一首诗词,往往感其辞采的华丽、形象的鲜明、音韵的和谐等外在美,而不能识其妙处,这就是鉴赏的第一阶段,即“直觉”阶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强调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感兴是在对客体的观照中生成的,“一触即觉”,而不是通过提取记忆或是进行事物比较得出的。
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意象内蕴即深层意境,是意境鉴赏成败的关键。鉴赏不光是一种感情的参与,更重要的是鉴赏者的艺术再创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他们的审美经验与创作者的审美经验融合起来,展开联想的羽翼进入诗词的意境。这就是欣赏的第二阶段:品味阶段。这是对第一阶段整体感知后的深化和升华,也是更系统的理性思考,是披文入情,沿坡讨源,深入文章内部的过程,更多要求学生的主动参与,用品味的形式,在对艺术媒介及其组合形式的咀嚼玩味中,不断探索其无穷的乐趣。同一首诗词,不同的欣赏个体在头脑中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意境。这种由创作者创作出来,加上读者的情感滋养,呈现出的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的意境,才是最终完全意义上被完成的意境。因此教师在学生第二阶段的学习中要尽可能挖掘学生的知识储备,加上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来填补诗词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意义,既不割裂诗词的整体结构,又能对诗词的各部分进行理性的分析,找出其间的联系,将掩藏在诗词中的意韵以及内涵整合出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信息储备,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那么这一阶段就很好的完成了。
古诗词阅读的最理想体验就是“自得自在”,但是这种自得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茫然,需要引导他们从适合的角度以适当的方式去品味体悟从而能有所得,以便在今后的古诗词鉴赏中能够真正的自得。因为对诗词意境的审美过程更注重的是妙赏体悟而得的心灵感悟与生命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超越自我,跃然于胸生成自我的体验,即古典诗论中的“领悟”、“妙悟”。这种理解的升华是对艺术世界的品味、体验基础上的哲性思考、理性分析、价值判断。
如果第一二阶段是对文章的整体关照、具体把握,是分析、是体验、是主体进入作品的入乎其内,那么深悟阶段就是审视、回味、重构、是出乎其外,进一步深刻领悟那些超以象外的丰富内涵,从而理解人的灵魂,深入到更高妙的境界,感受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深悟是个体逐渐内化的过程,加上学生特有的欣赏心理与解读模式,我们在讲授诗词时不可能在课堂上有限时间内很好完成,诗词本身的“空白”与“未定点”,以及意境的空灵与模糊决定了诗词教学的空灵性。因而诗词教学也应是灵气四射,留下一定空白给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在教学时达到领悟理解诗韵、诗境,也不要由老师来填鸭,要将此作为一个未定点,当学生的阅历、情感、底蕴达到一定层面时,学生也就会彻悟,再经内省与内化,对诗词的理解就会更具有个性化与生命力。 这样,学生对意境的鉴赏从初感印象,到思维解释,再到回味鉴别,是逐步深入的,同时这三个层面又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对诗词的解读与鉴赏。
因此,诗词教学应成为一种文艺欣赏,绝非肤浅地寻绎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我们更要对于作者匠心的参化与了悟,在一片恬然澄明之中,使学生与作者的灵魂在宇宙中对话,在一片灵魂中达到心灵间默契,艺术的幽妙处全在于一片玉洁冰清、宇宙般幽深的意境,而意境之胜则在于说不出所以然的弦外之音,在于将自身融进意境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之中。在意境的感悟中,人的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使学生真正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
参考文献
[1]严羽. 沧浪诗话[M]. 艺术中国网, 1936.
[2]朱光潜.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 2 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宗白华. 美学与意境[M]. 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7.
[4]杜黎均,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M]. 北京出版社, 1988.
[5]蒲震元. 中国艺术意境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6]王国维. 人间词话: 图文珍藏版[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7]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硏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8]況周颐, 孙克強. 蕙风词话[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9]叶圣陶. 语文教学二十韵[J]. 人民教育, 1962(6):1-1.
[10]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25-27.
论文作者:唐晓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意境论文; 诗词论文; 学生论文; 古诗词论文; 意象论文; 作者论文; 情感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