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偶然性论文,必然性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求得解放和建设社会主义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于中国革命的必然性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性的认识,特别重要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面前,成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和理论的重要问题。
(一)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认识已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揭示出来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核心。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无产阶级政党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必然性,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所要具备的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理论品格,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统一的认识。这种高度统一的认识是保证无产阶级革命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一致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保障。
但是,由于具体国情的不同,各个国家阶级力量和阶级关系的具体特点,来自社会政治的、经济的乃至文化的、民族特点的不同,必然性又表现为丰富多彩的偶然性。所以实现目标的必然性又必须以各个不同的偶然形式来完成。因此,如何把历史目标的必然性和不同国情的偶然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面临的理论问题,也是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要求。
在列宁领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列宁毫不例外地从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理由以及实践可行的必然性,并把巴黎公社的实践原则贯彻在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上,但是列宁强调的是不能把理论的必然性和实践的可行性僵死的结合。
继列宁之后的苏联共产党人,坚定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坚定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认识上做出了榜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高度统一的必然性被僵化、死板的形而上学方法所局限,以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严重地脱离,必然性严重地排斥一切偶然性的东西,使必然性受到了局限。
(二)
中国共产党是应历史发展必然性而诞生的无产阶级政党。从她诞生那天起,她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对中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也经过了逐步深化的过程。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每一次革命的胜利都凝结着党在理论上对中国革命必然性的正确认识;我党历史上的诸多失误,包括“右”倾机会主义放弃革命领导权和“左”倾机会主义教条照搬革命理论的失误,其原因就在于对中国革命具体必然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对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也是十分重要的。抗日战争时期,对于抗日战争的前途有两种错误认识,即“速胜论”和“亡国论”。毛泽东同志通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在其不朽著作《论持久战》中对当时中国具体情况作了合理的分析,明确地指出抗战胜利的必然性,同时也指明了抗战必胜的艰难性。从而使从党内到党外,对抗战信念的坚信和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我们党在对历史必然性认识过程是个不断发展的理论深化过程,对于坚定科学信念、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过程,那么对于在历史发展总趋势的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大量的偶然性的认识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历史的必然性是由大量的偶然性所表现出来的,偶然性在历史必然性展开过程中起着干扰和阻碍作用,所以充分认识偶然性也是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唯物辩证法从来都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的每个过程都是由内部根本矛盾按必然规律发展的,但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受到内部的非根本矛盾和外在矛盾等因素的种种影响。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无数偶然性从不同的方面或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和补充必然的趋势。偶然性受到必然性的支配,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地、绝对地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性。必然性是偶然的必然;偶然性是必然的偶然。这一方法论的辩证性指明,我们在认识和发现历史必然性的时候,切不可忽视任何偶然事件;在对偶然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的时候,又要系统地总结出必然性。如果我们放弃对必然性或偶然性的深入分析,我们就会对历史规律和历史事件作出错误的认识和判断,以至于导致对实践指导的理论失误。中国共产党的漫长历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辩证法的合理性,科学性。
(三)
新中国诞生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党在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至于把阶级斗争当成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了,使党在理论上没有正确地把握当时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脉络,产生了实践上的严重失误。究其理论根源,就是没有处理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的认识过于僵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过于单纯,排斥一切资本主义的东西,要搞一个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理解过于机械,没有认真地坐下来研究自己的特殊情况,在方法上犯了照抄照搬的错误。其二是误把某些非主流的、次要的、偶然性的东西当成必然性了。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阶级斗争只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历史发展阶段才成为社会革命的主要手段,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说过阶级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主要矛盾。我国当时的情况是,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作为经济范畴的阶级对立已经不存在了,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了,不再是必然性的东西了,而我们在理论上和思想上却没有认识到这个转变,仍然把已经变为偶然性的东西以必然性对待,使1957年的反右斗争一直发展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这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在中国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首要的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以及对这必然性的认识,而要达到这一认识的飞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正是坚持了这个思想路线,从而科学地完成了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必然性的认识。这主要表现为邓小平理论的“四个新”上。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从而结束了长达十年恶梦般的历史。但新的阴云仍然笼罩着中国大地。“两个凡是”在很大程度上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中国发展的前途、方向、必然性是什么?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1977年5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978年12月13日小平同志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3页。)在这里,小平同志并没有把解放思想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相对立,而是说不能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僵化、绝对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国性的真理标准的讨论,在新时期开辟了思想解放的新道路。为科学、客观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必然性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同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立场、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个别和一般相统一的方法,面对中国的实际,突破旧的框框,将中国的社会主义定位于初级阶段,并概括出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这些科学的论断凝聚着小平同志对过去实践的科学反思,也凝聚着小平同志对新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提到的邓小平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了新判断。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坚持了他一贯的思想方法、冷静地分析了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并对此作出正确的判断才使我们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邓小平同志认真反思过去的教训的同时,冷静而切合实际地面对现实复杂的国际环境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他在1985年3月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页)这个思想一直在指导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包括一系列的具体实践行动的实施,都体现了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果敢的裁军行动以及一系列军工企业军转民的行动,不能不说是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他深刻的思想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指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新鲜经验和国际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新理论。这就是说邓小平理论不是简单地描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地涉及中国社会的某个领域;它一方面全面概括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发展阶段、根本立场、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基本路线等重大原则问题。另一方面融贯了整个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领域;普遍涉及到了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民族、军事、外交和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成为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在这体系中,我们不难看出其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完成了科学地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科学地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当然,我们不能把对某一时代特征的必然性看成是永恒的,也不会因为某些偶然性而惊慌失措,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地反思理论和实践发展,更加科学理性地完成理论所预设的实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