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模式论文,小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班级工作中的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同质分层,异质分组,在组与组之间进行同层、同质的竞赛,在组内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始终都处于受激励的状态,不断地体验成功,造就具有成功心态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这一模式的实施,其依据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现状。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健康地成长。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实现这一目标,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心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对自己未来事业的成功始终充满信心,敢于面对现实,不懈努力,敢于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通过有效利用社会的条件和与他人的合作,去赢得合理目标的实现。
但我们教育的现实是,层层筛选的淘汰型教育机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激烈的竞争,带给大部分学生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体验,往往造成学生封闭自我和扭曲的“竞争意识”。这种失败者的心态,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面对这种现实,在外部大环境尚难有彻底改观的情况下,在班级工作中采取一些有效的工作方法,把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信心和成功心态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成功心态的小环境,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状况的。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便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实施的原则和措施
班级管理中的竞赛合作小组方法,是对西方流行的教育模式——“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模式”和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的一些做法进行改造后,运用于班级管理的一种教育方法。这一方法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实施措施为:
1.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分组
纵向上实行“异质分组”,建立学习合作小组。其做法是:把全班学生按智能和学业成绩,分成6个层次,再从每一层次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合作小组,共9个小组。小组中,学生个性不同,能力上、学业上各层次都有,开展合作学习时,可以互相帮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横向上实行“同质分组”,组成竞赛小组。具体做法是:把各学习合作小组中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大的竞赛组,共6个组。再在每一竞赛组内,又分成3个小竞赛组,每3人一个组。竞赛便在这3人竞赛小组内展开。由于是同质分组,竞赛中目标明确,实现赶超的现实性强,这种竞赛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在分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潜力等情况,在学习合作小组内尽量做到性格、特长的多样化,以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和互补性人际交往、互动的形成;在小竞赛组里的学生,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可比性。
2.个人与小组间开展同质竞赛
在学生个人间,进行的是同质竞赛,即属于同一竞赛小组中3名学生之间开展学习比赛、品德和行为表现比赛。由于处于同一层次,相互间的差距很小,且竞赛的项目和内容又是全方位的,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由于实行的是竞赛分组的动态管理,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从而形成了“小目标、小步子、不断进步”的良性态势,使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不断强化学生“我也能行!”“我可以做得更好!”的成功者的心态。
9个异质学习合作小组间也进行同质的竞赛。在这种竞赛中,把个人间比赛的得分计入小组成绩,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够为小组的胜利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培养了学生作为主人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这种竞赛中,学习合作小组的内部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互帮互助的合作风气,一方面,每个人会努力地为集体的荣誉尽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小组中的成员都会为小组的胜利,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帮助同组的其它同学,从而推动整个组的进步,推动整个班级的进步。
因此,在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中,竞赛与合作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学生的成功心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3.规范的量化管理与过程的动态管理相结合
合作学习小组的管理以量化方式为主。为此,班主任与全班学生一起,制定了详细的竞赛小组管理办法。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学业成绩(作业情况、平时测验和检查、阶段性检测、期终考试、各种竞赛成绩等)、行为表现、社会实践等内容,具体地量化为可以操作的评分细则。由学习合作小组组长和各科课代表、学习委员、纪律委员负责具体的评分工作,由班主任、班委会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裁决。
竞赛过程实行动态管理。3人竞赛小组每学期在其所在的层次内进行一次调整,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调整其所在的竞赛小组;全班性的分层与分组每学年进行一次调整,以便保持组、层的相对同质性。这种动态的管理,一方面保证了竞赛的“可比性”,维持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另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形成学生每取得一点进步、就会有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呈现在他面前的激励机制,形成了通过小目标的不断导向,引导他不断进步,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良好状态。
4.及时反馈与细致的思想工作相结合
及时反馈是强化原则的一个重要要求,班级管理中运用竞赛合作小组方法时,及时进行反馈是一关键性的环节。
竞赛合作小组的管理中,要进行两种反馈:一是面向学生、班级集体的反馈。这种类型的反馈分为三个层次:每星期进行一次,把一个星期以来的竞赛得分情况向全班学生公布;每月一次,对优胜小组和进步明显的学生个人进行奖励、表彰;每学期一次,评出学期优胜小组3个,评出优秀个人若干名,进步明显个人若干名,给予奖励、表彰。二是面向家长的反馈。每月的评比、每学期的评比结果出来以后,给优胜学生的家长发喜报,给在学校集体活动中受表彰的学生家长发喜报,给进步明显的学生家长发喜报,通过喜报形式与家长沟通。及时的反馈旨在形成一个有利的强化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
有竞争,难免就有压力,就会有失败者,对此就需要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四种情况,思想工作一定要做到家:一是心理上有波动的学生;二是短期内学习成绩、行为表现波动比较大的学生;三是对竞赛本身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四是突发事件中有关的学生。对这四类学生,教师要与家长沟通,做好思想转化工作。绝不可因为有了竞赛合作的量化管理,而简单地以量化评价取代思想工作。在学生思想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学习合作小组中的同伴、班委和团支部、任课教师和党员辅导员的作用,采用合适的方法,增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的实施成效
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育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
个人间、小组间全方位的竞赛,使得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始终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中。比一比、赛一赛;赶上前面的同学、为小组争光;努力超越自己、争取进入上一层次等观念,逐步地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行动,竞争意识明显提高,进取心大大增强。尤其是原来成绩比较差,对学生、对自己已失去了信心的学生,这方面的变化特别明显。
2.增强了合作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要争取小组的优胜,学习合作小组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同组的其它同学,从而在组内形成一个合作的氛围,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非常自然地迁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集体的态度上来,从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
3.塑造了成功心态,提高了学生自信心
同质的竞赛、动态的管理、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时时处处处于一种被激励的状态之中,并能经常地受到表彰、鼓励,一年来,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至少得到过十次以上的表彰。这就让学生经常地处于成功的体验当中,逐步消除了部分后进生的失败心态、挫折心态,使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树立了自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自信心的树立,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将是受益无穷、功德无量的事。这应该是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最大的成功之处。
4.提升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在学习合作小组中,小组的荣誉和同伴间的相互督促,使得学生学会了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学习、纪律、品行等方面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任课教师们都认为,我们班的学生是最“乖”的。
在学习合作小组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都要对小组负责,责任意识得到了强化;在维护小组荣誉、利益,监督同伴的同时,首先自己要做好,于是也就学会了自我教育,形成了自我约束的能力。
学习合作小组和竞赛小组的基本管理工作主要由学生干部承担,而我们的学生干部实行阶段性的轮换制度,因此,在竞赛的管理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5.营造了良好的强化小环境
及时反馈,家校沟通,让学生更多地看到了同伴的优点和长处,让家长更多地发现了子女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逐渐地就在学习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一个以鼓励为主的良性的强化环境。
学习合作小组内的合作、帮助的气氛,造就了小组内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的风气,使得学生,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学生,在小组内得到的较多的也是认同、鼓励、积极的强化。在整个班级集体中,形成了“比、学、赶、帮、共同进步”的良好的强化小环境。
6.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竞赛的内容是全方位的,这种竞赛带来的导向是:特长应该充分发展,它可以为小组争光,为自己赢得荣誉;缺陷、不足要努力补上,因为它的存在,有损于小组的集体荣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改进意识,同组的同学也会经常地给予督促、帮助。这就形成了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强大的驱动力量,推动着学生发扬优点和长处,改进缺点和短处,从而向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在给家长的反馈中,也不再仅仅只是学习成绩,品德表现、为人处世、活动能力、个性特征等内容也进入了反馈单或喜报,这就引导家长把以前只盯着子女学习分数的眼睛,转向关注子女全面素质的提高。这自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的理论思考
班级工作中,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的运用,之所以能在短期和长期,都取得较传统方法要好的效果,是因为这一方法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1.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激发起了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的实施,满足了学生三个最基本的需要:一是安全的需要。安全需要包括自身的安全、生活的稳定,有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要求有稳定的体制、秩序、法律和政策;要求有实力的保护等等。在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的竞赛中,学生的竞争对手是同一层次的同学,获得成功的机会比较大,而且是多方面的竞赛,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必定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安全保障。二是归属和尊重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主要是一个人希望与别人确定稳定的感情和精神关系,希望获得别人或群体的接受的心理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希望有一种别人、社会对他的稳定的、较高的评价,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在竞赛合作小组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小组的成员,而且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为小组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比较容易获得小组成员的认同和尊重,早先后进生在班级中被同学排斥的现象不见了,小组内合作、帮助的现象增多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安全、归属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增强。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指对自我成长、发展和利用自我潜能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作为一种精神需要,它主要体现在精神的满足和发展上,表现为发展和运用人的所有能力,实现人的所有品质和能力的倾向,促使人走向与他自身所具有的潜能相称的那种人。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就会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己,不断向新的目标、理想进发。学生自我实现需要的增强,会促使学生不断进步,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
2.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形成了内、外动机相结合的动力机制
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实现了内、外动机激发的相结合。在相互竞争中,规则、评分,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外部动机,为小组争分、争光,小组内同学相互间的激励、督促,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同质竞争、动态管理,则促使学生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地超越自己,形成了较强的自我完善的内在动机。
在人的发展、成长过程中,外部动机是一种推动力量,内部动机则是决定力量,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动机理论认为,外部动机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缺乏持久性;内部动机是学生力求认识未知,渴望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发挥潜能、完善自我而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心理体验或意向活动,是最直接、最活跃、最稳定的动力因素。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中的竞赛目标导向,是一种外部动力源,它有激励、导向的作用,但难以持久。所以需要引导其不断地内化,使之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转化为内部动机,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持续发展。借助于同质竞赛和动态管理,引领学生进取心、自尊心、自信心、成功信念的不断提升,从而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内部动机。
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从外部动机的激发入手,逐步发展学生的内部动机,内、外结合,从而推动了学生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3.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能充分发挥合作教育的优势
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是小组合作学习与合作教育两种先进教育教学模式的结合,并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了必要的改造,它能充分地发挥合作教育的优势。
合作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的潜力是无限性的,且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发展潜力,立足学生的现有水平,开展同质竞争,通过不断的强化和动态的管理,促进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前进。
合作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来自于合作,同伴间的积极互动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平等、互帮互助、合作的同伴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立自主、团结友爱的精神,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与社会积极性。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充分激发了小组内的合作,充分利用了不同个性学生间的互补性,能有效地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同步发展。
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合作这一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了教育效益的提高。
在合作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强调学生的个性、能动性,努力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从成功走向成功,突出了合作、竞争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班级工作中的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它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主动地、有差异地、和谐发展为追求目标,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当前现状下,这一模式把把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信心和成功心态的培养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及家庭小环境,从而得到了学生的认同、接受,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
竞赛合作小组管理模式的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有些教育内容很难进行量化管理,传统的定性化的班级管理应与之结合,如何结合,如何把握分寸是一个难题;量化过程中,操作细则的“粗”与“细”的问题,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东西;量化管理本身存在着把教育过程简单化、僵化的危险,必须辅之以细致的思想工作,两者怎样统一在教育过程之中,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竞赛小组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因竞争和个性上的问题而引起的人际冲突,如何协调,如何加强心理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班主任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如何安排好时间,如何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以上这些新课题,都是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