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龙南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探究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均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参照组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在参照组基础上加行尿激酶胸腔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发现,参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讨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封闭式引流;尿激酶;治疗结果
结核性胸膜炎,其为临床中常见性呼吸系统疾病,具体临床表现包括:发烧、胸腔积液以及乏力等症状,因其反应与中毒反应类似,则影响患者的诊治时间[1]。患者患病后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治,则会影响患者机体积蓄大量纤维蛋白,进而产生胸膜肥厚问题,使患者产生肺心病、肺不张等严重性并发症。文章主要研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本次研究的样本人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40例;其中参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6-45岁,中位年龄(35.71±8.27)岁。研究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27-47岁,中位年龄(37.43±8.57)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发现,组间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性,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参照组行中心静脉导管型腔闭式引流术。医护人员辅助患者坐式体位,并对患者行局部麻醉处理。另外,医护人员将穿刺针刺入到患者胸水部位5至8毫米处,然后将钢针导入到患者体内,并将其固定至患者体内的中心静脉导管处,将其连接至引流袋。研究组则在参照组基础上加行尿激酶胸腔内注射[2]。医护人员将尿激酶融合到浓度0.9%的氯化钠溶液中,并且将患者的引流管每2小时开放一次,依据实际引流量调整尿激酶的注射量,其治疗时间为4至6周。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其中两组患者计量资料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发现,参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具体内容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分析[n(%)]
3、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其主要是要由结核杆菌影响使患者机体产生代谢物,并且代谢物进入到患者胸膜腔而产生的炎性反应,其为胸外结核病[3]。其主要的临床反应主要包括:盗汗、乏力、畏寒、食欲不振等,进而导致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严重反应。随着压迫性增大使患者产生严重的胸闷反应,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常规性治疗主要是胸腔引流,医护人员通过引流排除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以及炎性因子,进而减轻患者结合病毒的中毒反应,使患者的心肺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常规胸腔穿刺引流的穿刺治疗次数为每周2至3次,但患者机体经过反复穿刺伤害性巨大,所以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则可以有效规避此问题,其不但具有创伤性小、穿刺次数少等问题,进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尿激酶则对血栓的形成具有良好效果,其可以有效预防血小板凝结的问题,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治疗方法简单。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发现,参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综上所述,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大力度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天舒.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5(17):94-95.
[2]许利芳,李园园,胡克等.两种引流方法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7,46(1):115-119.
[3]候宝林,赵俊芳.注射用尿激酶胸腔内注射致高热及出血反应1例[J].中国药业,2015(4):96-96.
论文作者:杨睿 姜文波 姜明秀 张焕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患者论文; 胸腔论文; 尿激酶论文; 胸膜炎论文; 导管论文; 静脉论文; 结核性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