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031-02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低段侧重解决学生识字问题,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因为只有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只有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表达。无论是网上也好,还是平时的交流也好,我们发现,低段的家长、学生、老师有许多困惑,其中识字教学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归根结底,其核心是:识字量太大了!正如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经说过:“语文是学习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地基一样。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
一、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增加学生识字量的主渠道
1.创设教学情境,轻松快乐识字。
农村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起点相对来说比较低,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差。因此,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就充分利用人教版实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所采取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韵语(如:成语串、对对子、三字经、拍手歌、谜语、谚语等)。如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竹排画中游》课后所附的生字表,就要求学生掌握“排、中、游、流、唱、两、岸、数、苗、绿、江、南”这些词语。而这些,都是在课文的对子(对偶)的形式中进行的。在指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我们教学时就特别注重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以编故事、编字谜、编顺口溜、做游戏等有趣的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帮助低段学生克服畏难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识字效率,增加识字量。
2.教授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渗透汉字的构字方法。在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这一项中,还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如发现同一偏旁字的规律、发现不同偏旁的字有不同的意思等。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汉字基础知识的教学、倡导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学会区别形近字,较大幅度地来提高识字量。比如,我们教师可以在低段学生掌握了一定生字的基础上,引导低段的学生们自己去归类:原来以“扌”为偏旁的,比如“拍、打、抢、拉、抱”,多数词语都同“手”(或者人的动作)有关。这样一来,学生掌握了方法,就等于是拿到了一把认字的“金钥匙”,就能够顺利地打开识字的大门,就等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最终可以有效增加低段学生的识字量。
3、抓住“高频字”,提高识字效率。
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追求识字量,而是强调先学习汉字中使用频率高的字,就是我们平时教学时所说的高频字。当幼儿识400个左右高频字时,即可进入初步阅读状态;当幼儿识1000个左右高频字时,就可以读懂一般书报上90%以上的内容;当幼儿认识1500个左右高频字时,就可以读懂一般书报上96%以上的内容。所以认识高频字是识字的最佳途径。比如“二、十、丁、厂、七、三、于、干、亏、士、工、土、才、寸、下、大、丈”等,就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常用字(2500字)”,即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高频字”。我们教师更加注意引导低段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花时间去记住汉字中使用频率高的字,以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最后达到增加识字量的目的。
4、强调勤查字典,养成识字习惯。
对低段学生来说,肯定是有许多生字是不认识的。而从人的惰性来看,可能会采取“混”的方式来解决,因此,我们教师就特别对学生强调“勤查字典”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字典是不会开口说话的老师),并且在课堂内外有意检查学生查字典的情况,加强督促的力度,对自觉查字典的学生进行表扬,久而久之,以便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只有学生自己真正养成了勤查字典的习惯,时时刻刻主动去查不认识的生字,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识字的“金钥匙”。
5.保证阅读时间,增加识字数量。
每个学校的时间安排表上都有“读报课”,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会将它演变成“作业整理课”。为了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为以后的阅读打好基础,我们必须重新夺回“读报课”。虽然每天只有15分钟,但是,即使一个学期平均按四个月计算,也有80天在校时间,80×15=1200分钟。两年下来,也累计有4800分钟(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成人一分钟可以阅读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那么,即使低段学生的阅读速度是成人的一半──每分钟300字的话,4800分钟也可以阅读1440000字的文章
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增加学生识字量的有效途径
1.教给阅读方法,促进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内阅读量总是有限的,我们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课内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奴文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尤其是小学低段学生,我们教师应该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教学模式。把每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借助教材资源,在课内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比如划重点句子,精彩语段等。在我们老师一年的细心指导下,低段学生基本可以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形成了“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课内外良性互动氛围。
2.编撰阅读文集,树立阅读信心。
二年级新学期刚开始,我们老师就对全体学生进行布置,希望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去阅读课外读物,并且挑选一篇自己认为最美、最感人的文章,交给语文老师。然后,由语文教师把学生们推荐上来的文章,又重新分发给其他同学阅读,打分(当然,学生的打分、评价可能不够全面,仅仅是作为一种参考)。这样,经过评分,经过筛选,到了学期末,我们老师把最受同学们喜爱的文章汇总,从中挑选出文章48篇(我们学校低段共8个班级,每班推荐6篇,所以总共是48篇。)再一次推荐给学生,并且每篇文章的后面还附上学生自己挑选的好词、好句。这本课外阅读材料文摘,学生纷纷争相阅读,因为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同时,也树立了阅读的信心。
3.开发课程资源,鼓励课外识字。
人教版实验教材的“展示台”中安排有:认姓氏字、认牌匾字、认商标字、认课外书上的字等,这些设计引导教师拓宽了教学途径,为学生铺设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得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学生也学得更自信、更主动。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看电视、电影中识字(注意认读字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获得大量信息的能力,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是增加了识字量。
三、互利的互帮互助是增加学生识字量的必要补充
1.家庭学校配合,培养阅读意识。
人教版配发的同步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好材料。我们定期布置学生阅读其中指定的篇名并及时检查(可以委托家长检查,也可以教师亲自检查),定期让学生交流阅读情况。这样,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我们还倡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看报,创造一个适于阅读的良好家庭气氛。
2.结成互助对子,共同进步提高。
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互相搭配,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这样,无论是课内学习也好,还是课外阅读也好,都能时刻发挥这种互帮互助的作用。这样既教育了孩子应该互相帮助,又潜移默化地教会了他们如何合作学习,同时也知道了另一种学习方法──多向别人请教。
四、众多的实践活动是增加学生识字量的重要舞台
1.利用“故事会”,激发阅读欲望。
小孩子大都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老师在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后,就特意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是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看到的。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只是书本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要想知道更多内容,请同学们自己去查找。这样一来,课后,很多意犹未尽的孩子就会主动去找这本书来读。读了之后,我们教师又趁热打铁,在下一次的故事会上,可以让那些读了这本书的孩子来当主讲者,主动讲述自己学到的成语故事。这样,既为学生(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的)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没有读《成语故事》这本书的)阅读欲望,他们会想办法去主动阅读书本(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要老师、家长逼着去读课外书)。
2.举办图书交流会,扩大阅读视野。
定期举办图书交流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向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图书,展示课外学习成果的“展示台”。当然,这项活动的前提就是每个学生必须有必要的课外书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与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能从别人的介绍中接收更多的信息,开阔眼界,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3.结合校园文化,增加阅读内容。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又是润物细无声的──就是这样一种载体。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显著的。如开学初,我利用班队课,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认字(认识校园里的告示牌),还利用升旗、集合、体育课等引导学生认识了“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等标语。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熟悉校园环境与自主识字有机地融为一体,又能够将浓郁的爱校情与主动识字的强烈求 知欲相互渗透,还能够让低段学生很快地树立主人翁意识。另外,教室的班训、名人名言,学校的广播站、黑板报等等,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该是我们低段学生识字的大好舞台。
五、思考
总之,要想大幅度提高原本就处于弱势的农村低段学生的识字量,就必须想方设法将低段学生置于这样一个由学校、社会、家庭形成的立体网络之下:以课堂教学为增加学生识字量的主渠道,以课外阅读为增加学生识字量的有效途径,以互帮互助为增加学生识字量的必要补充,以实践活动为增加学生识字量的重要舞台。只有将低段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时时刻刻学习,处处都要讲求识字的氛围中,才会迫使其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识字。
论文作者:王松勤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文章论文; 主动论文; 汉字论文; 这本书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