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线科技共胜千里”论坛探讨手机市场机遇(论文文献综述)
马立杰[1](2020)在《小米手机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顾客的行为数据更便于收集,使得原先PC时代的营销理念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单向的以展示为特征的营销传播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营销传播的需要。于是,一种新型的营销传播理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就得以出现和发展。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传播理论,通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优质媒体资源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的营销解决方案,从而使企业开展个性化的营销传播。本文致力于如何基于互动式IMC理论来制定小米手机的个性化营销管理策略。本论文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小米手机及其主要利害关系者,包括小米公司的股东、员工、供应商、经销商、顾客、合作媒体。上个世纪90年代,整合营销传播相关的理论起源于美国,该理论的核心要义是主张系统化整合各种营销媒介,致力于品牌的塑造、呵护以及传播,通过品牌来与顾客建立持久的联系,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以及顾客对品牌的信任度,品牌就是最好的营销,通过建立可信赖的品牌来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借鉴国内外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相关理论,总结了小米手机营销传播方面的现状,在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小米手机在实践中运用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推进思路,帮助企业提升产品知名度,维护好跟各利害关系者的关系,从而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先是提出了研究问题和框架,系统回顾了有关互动IMC的理论,在对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的内容进行综述之后,对小米手机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基于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小米手机营销策略框架,通过对小米手机案例的探讨,得出了小米手机的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优化方案,并且给出了该策略在实践中的实施方案。
丰怀方[2](2020)在《STS视域下华为的技术创新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同样是国家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但在当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中,也还面临着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与突破性成果不足等问题。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根据自身的状况与外部资源选取适当的技术创新模式,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有助于提升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华为作为我国高技术企业的代表,在30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为我国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提供借鉴,为我国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肇始于熊彼特时代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就集中于技术与经济关系的探讨,一个世纪以来学界的研究也更多地聚焦于经济学、管理学的视角,而社会学、哲学等视角的研究则较为边缘化。在STS的视域下,能够使我们避免静态、孤立的研究视野,研究社会系统中多种因素对技术创新及模式选择等过程的影响,从而使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企业等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与演化这一动态过程。除绪论外,本文将由四个章节组成。在第一章中,本文根据视角的差异,对经典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分析与对比,并总结了各类技术创新模式具备的社会特征;第二章,在“技术的社会形成论”等视角出发,探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模式的社会属性与特征,着重分析了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与演变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的作用;第三章,尝试性地将华为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初创期、国内发展与全球化探索期、全球化突破期、全球化成熟期四个阶段,并系统分析了每一阶段社会因素影响下其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总结出其“产品模仿—从模仿到合作—开放式创新与合作创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以及“基于客户需求—基于客户需求与技术领先—基于愿景驱动”的两条技术创新模式演变路线;最后一章,分析了华为在新时代历史环境下技术创新模式的变化与新特征,指出了“敏捷创新”“愿景驱动创新”等理论研究的可能方向,并就技术创新的具体实践给出了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的现实建议。
关典[3](2018)在《基于“互联网+”小米智能手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全球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与流通,人们对智能手机的需求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国产品牌的智能手机业务迅速崛起,打破了以往以iPhone、三星为领先地位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加剧了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竞争。在这种市场趋势下,众多的新兴互联网公司正抓住机遇,创造中国品牌,小米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小米智能手机打破传统的营销模式,紧紧的抓住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在短短的几年内一跃而升至智能手机市场前端。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伴随着近两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的下滑,其营销模式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小米的成功给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带来宝贵经验的同时,“互联网+营销”模式也进入了全新的探索阶段。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全面透彻的剖析了小米公司的营销策略,并提出了小米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智能手机市场手机性能-品牌进行了数据调研,运用spss分析法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到5个细分市场,根据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和细分市场特征对小米的营销模式提出了建议。本文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智能手机市场的背景研究,简要阐述了全球及国内手机市场发展现状以及5G时代到来将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在对国内外市场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又对本文将用到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归纳,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智能手机市场外部环境以及小米智能手机内部环境的分析,同时对小米现有市场营销策略的详细阐述,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一部分运用SPSS分析工具进行定性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绘制认知图,提出小米智能手机市场营销优化策略的解决方案。
俞灵灵[4](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指明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袁潇[5](2015)在《手机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研究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于蒙[6](2015)在《小米手机的“粉丝营销”之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粉丝参与生产和研发的创新型公司,也是国内开展“粉丝营销”策略最成功的企业之一。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首先对小米手机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社会化营销”、“饥饿营销”、“企业领袖营销”、“口碑营销”四大营销理论,对小米手机的“粉丝营销”策略进行系统的阐释。总结出小米公司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小米公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的探析。笔者希望可以给国内外的其他企业提供参考的价值和借鉴的意义。
何继昌[7](2014)在《关键成长的策略竞争 ——基于移动通讯产业的研究》文中提出无时无刻,企业都在经历成长的考验,在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中,成长是可敬的,失败的时候比较多,成功的时候相对少,要如何发掘成长的动能与蓝海?在全球经济的大浪后,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定下未来的成长模型?高新产业进步神速,局势即刻转变,如何在不同成长阶段及变局制订合适的成长策略,一再考验跨国公司经营者的智慧,而企业怎样通过本体的竞争实力与上下游合作得以继续屹立在时代的交替与亘变,正是许多企业高管、股东与全体员工关心的议题。为此,本文用此为研究并结合经济理论和多年高新产业实务经验,发展出一套可供产业应用的方法论。当前环境变形的幅度和复杂性也驱使企业找寻新的创造利润方程式,也有一部份的企业和学者从资源和组织下手来寻求企业的增长。企业成长有待新的模型引领,从前的企业成长的评量方法在循环变动充满不确定的二十一世纪要有系统性的升级,与传统产业衡量的模式有极大的变异,相关的研究并未见到。基于上述理由,本研究将以移动通讯为研究目标,分析其供应链,用博弈及内部化等经济理论来建构一个新型的企业成长模式。本文也进一步推导出实证研究相对应的假设,从实证结果本研究提出具体建议。目的在分析手机市场博弈竞争格局变化并建构高新企业成长的构面及模式,进而了解企业成长策略的模式与局限,可做跨国公司改善的依据及指导方针,此外,研究成果也可做为建构新一代的企业成长模式理论之参考,来实践企业关键成长价值的最大化,亦可供往后学界加以探讨及研究。
尤波[8](2013)在《诺基亚公司智能手机市场营销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3G通讯技术浪潮来袭,用户对手机的需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通话,而是扩展到了数据、娱乐、社交等多个方面。传统功能手机在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方面力有不逮。而随着智能手机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性能日进千里,加之智能手机的特性决定了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安装第三方开发商提供的软件、游戏等程序,有效地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需求。自1996年开始,诺基亚手机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其手机市场份额最高曾一度达到40%。然而自2010年起,由于iPhone及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大行其道,诺基亚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开始大幅下滑,至2012年1季度,诺基亚手机市场份额仅为20%,名列第二。与此同时,以三星、苹果、HTC为首的各智能手机厂商市场份额大幅增加,其中三星更是一举超越诺基亚,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2012年4月24H,由于手机销量低迷,服务分化等原因,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将诺基亚债务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2012年5月9日,由于资金不足,诺基亚宣布卖掉其美国纽约总部,诺基亚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根据2012年第三季度的季报,诺基亚公司连续6个季度亏损,其2012年三季度亏损达9.69亿欧元。如何应对、破解智能手机销售低迷的僵局,将是诺基亚公司脱离困境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深入研究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智能手机市场格局以及智能手机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诺基业公司自身优势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形势等方面,利用SWOT分析法对诺基亚公司所而临的外部环境和其内部条件进行分析,从地理因素和行为因素两个角度运用综合因素分析法对诺基亚公司智能手机母标市场进行了细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市场营销战略。在制定市场营销实施策略时,除了运用4P’s组合策略外,还包括了市场营销控制措施。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对诺基亚公司智能手机市场营销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对笔者的理论学习进行检验,对今后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刘玉松[9](2008)在《中国手机市场分析及国产手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成大众最喜爱的电子消费类产品。中国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国内手机市场,国产手机由于起步较晚,在市场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虽然国产手机利用价格、渠道、促销的优势,一度在2003年将国产手机市场份额超过洋品牌的市场份额,但在洋品牌迅速调整营销战略和策略后,国产手机重新被打回原形,市场份额2006年降到30%以下,除了联想等少数手机企业外,大多数陷入了亏损的泥潭,更有象熊猫、东信、首信等企业退出了中国手机市场。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首先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运用了波特五力量模型、SWOT分析等多种分析工具,对中国手机市场宏观和微观环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然后从市场细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层面对外资和国产手机企业的营销策略作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同时给出对国产手机企业的一些营销启示。最后,针对国产手机营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建议,希望这些启示和建议能对国产手机早日走出困境有所促进。
王焱[10](2008)在《国产手机企业在行业格局中的竞争力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国内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原有的渠道、价格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加上本身在技术上积累不足,使得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而3G技术趋势对国产手机企业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如何摆脱困境,抓住机会,成为国产手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手机行业为研究背景,以国产手机企业为研究重点,综合运用了产业组织学派的市场集中度分析、行业结构学派的波特五力分析等多种理论分析工具,结合中国手机市场的实际情况,深入剖析了中国手机行业的总体状况、市场结构,分析了国内手机厂商面临的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了手机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实力;从买方的购买量、转换成本、掌握的信息等方面分析了手机厂商所处的不利地位;从供方的产业集中度、主要客户、手机商转换元器件的成本等方面分析了手机厂商所处的不利地位;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市场需求、分销渠道、技术壁垒、政府政策限制等几方面分析了手机行业的进入壁垒;分析了手机的替代品,认为其威胁不是很大。通过因子分析,对国内外手机企业的经营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市场控制能力,资产管理的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作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国内手机企业竞争力明显落后于国外手机巨头;最后分析了国产手机企业在核心技术,产品成本,产品质量,产品设计,产品更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对国产手机行业的分析,提出了让国产手机企业改变现状,把握机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建议。从战略角度上看:需整合产业链,增强本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加强国产手机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群体突破;加强国产手机企业与主流手机设计公司之间的合作,弥补国产手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加强国产手机企业与运营商之间战略合作,降低手机销售的风险,并借助运营商的各种增值服务实现经营项目多元化;加强品牌建设,避免同质化过度下的价格竞争;深度挖掘三、四级市场的潜力;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以出口扭转形势;强化国产手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保证制度的落实。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引进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生产技术,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调整研发方向,抓住3G产业升级这个契机,尽快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彻底改变中国在全球手机产业链中完全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二、“无线科技共胜千里”论坛探讨手机市场机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科技共胜千里”论坛探讨手机市场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1)小米手机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流程框架 |
三、逻辑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智能手机 |
一、智能手机的概念 |
二、智能手机发展史 |
三、智能手机营销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 |
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二、利害关系者理论 |
三、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 |
第三节 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发展历程 |
一、传统营销策略 |
二、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
三、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
第三章 小米手机的整合营销传播环境与问题 |
第一节 小米手机的营销环境分析 |
一、小米手机的竞争环境 |
二、小米手机的竞争态势 |
三、小米手机的市场占有率 |
第二节 小米手机的营销传播策略现状 |
一、小米手机的供应商关系管理 |
二、小米手机的顾客关系管理 |
三、小米手机的媒体管理 |
第三节 小米手机在营销传播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供应商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二、顾客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三、媒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小米手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构建 |
第一节 基于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利害关系者管理体系建设 |
一、基于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供应商关系管理体系建设 |
二、基于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顾客关系管理体系建设 |
三、基于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媒体管理体系建设 |
第二节 数据驱动的小米手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框架 |
一、利害关系者数据源与系统集成 |
二、互动式IMC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 |
三、数据驱动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 |
第三节 小米手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媒体管理 |
一、营销传播离线互动媒体选择 |
二、营销传播在线互动媒体选择 |
第五章 小米手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实施保障 |
第一节 小米手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关键因素 |
一、实施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主要障碍 |
二、管理者对实施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认可 |
三、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实施 |
第二节 小米手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团队建设 |
一、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实施团队的构建框架 |
二、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实施团队的规划 |
三、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实施团队的构建 |
第三节 小米手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绩效评价制度 |
一、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绩效评价制度建立的意义 |
二、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绩效评价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 |
三、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绩效评价制度建立的注意事项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节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一、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STS视域下华为的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为什么要研究技术创新模式? |
(二) 为什么要在STS的视域下研究技术创新模式? |
(三) 为什么要选择华为作为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一章 不同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 |
一、基于创新主体间关系差异的划分 |
(一) 模仿创新 |
(二) 合作创新 |
(三) 自主创新 |
(四) 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 |
二、基于驱动力差异的划分 |
(一) 技术推动模式 |
(二) 市场需求拉动模式 |
(三) 综合作用模式 |
三、基于对内外部资源关注差异的划分 |
(一) 封闭式创新 |
(二) 开放式创新 |
四、不同技术创新模式的评述 |
第二章 “技术—社会”互动下的技术创新模式 |
一、技术创新模式的社会属性 |
(一)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分析 |
(二) 技术创新模式的社会特征 |
二、影响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社会因素 |
(一) 经济因素的影响 |
(二) 政治因素的影响 |
(三) 文化因素的影响 |
(四) 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 |
第三章 华为及其技术创新模式的历史演化 |
一、华为及其发展阶段的划分 |
(一) 华为简介 |
(二) 华为发展阶段的划分 |
二、社会因素作用下华为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 |
(一) 初创期(1987—1989):初步的产品模仿 |
(二) 国内发展与全球化探索期(1990—1999):从模仿创新到合作创新 |
(三) 全球化突破期(2000-2009):合作创新与开放式创新 |
(四) 全球化成熟期(2010年至今):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 |
三、华为技术创新模式的两条路线 |
(一) 基于与外部主体关系的发展路线 |
(二) 基于驱动力的发展路线 |
第四章 新时代华为技术创新模式的探索及启示 |
一、新时代华为技术创新模式的特征 |
(一) 洞察客户需求的敏捷创新 |
(二) “开放、合作、共赢”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
(三) 迈向愿景驱动的创新2.0时代 |
二、华为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的时代价值 |
(一) 技术创新模式理论研究的新可能 |
(二) 政府层面的启示与建议 |
(三) 企业层面的启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互联网+”小米智能手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 |
2.2.1 经典营销理论 |
2.2.2 STP理论(现代市场营销战略) |
2.2.3 “互联网+”营销策略 |
2.3 认知图技术 |
第三章 小米智能手机营销策略分析 |
3.1 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现状 |
3.1.1 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期待5G换机潮的到来 |
3.1.2 智能手机市场品牌会战激烈,市场结构变化明显 |
3.1.3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逐鹿海外市场趋势明显 |
3.2 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细分 |
3.2.1 按品牌细分的智能手机市场 |
3.2.2 按价格细分的智能手机市场 |
3.2.3 按屏幕细分的智能手机市场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小米科技公司简介 |
3.3.2 小米手机简介 |
3.3.3 小米手机SWOT分析 |
3.4 小米智能手机营销策略分析 |
3.4.1 研发阶段营销策略 |
3.4.2 发布阶段营销策略 |
3.4.3 推广阶段营销策略 |
3.5 小米手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3.5.1 品牌价值低 |
3.5.2 实体销售匮乏 |
3.5.3 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
3.5.4 期货手机的销售存在问题 |
3.5.5 小米手机未能细分销售市场 |
第四章 小米智能手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设计调查问卷 |
4.1.2 运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 |
4.2 数据分析 |
4.2.1 调查结果 |
4.2.2 智能手机市场细分结果 |
4.2.3 认知图绘制 |
4.3 策略制定 |
4.3.1 品牌和价格策略 |
4.3.2 渠道策略 |
4.3.3 网络推广策略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录 |
附件 |
(4)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6)小米手机的“粉丝营销”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小米—中国手机行业里的一匹黑马 |
第一节 小米公司概述 |
一、成立背景 |
二、经营模式 |
三、产品简介 |
第二节 市场环境分析 |
一、内部环境 |
二、外部环境 |
三、小米的突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米手机的粉丝营销对象 |
第一节“粉丝营销”理论 |
一、概念阐释 |
二、核心要素 |
第二节“米粉”的含义 |
一、手机发烧友 |
二、小米员工 |
第三节“米粉”的特点 |
一、年轻化 |
二、收入低 |
三、有梦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米手机的粉丝营销策略 |
第一节 社会化营销——让“米粉”为之参与 |
一、概念阐释 |
二、案例分析 |
第二节 饥饿营销——让“米粉”为之疯狂 |
一、概念阐释 |
二、案例分析 |
第三节 个人品牌营销——让“米粉”为之迷恋 |
一、概念阐释 |
二、案例分析 |
第四节 .碑营销——让“米粉”为之传播 |
一、概念阐释 |
二、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米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探析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发展速度过快 |
二、售后服务不给力 |
三、饥饿营销惹争议 |
第二节 相应的建议 |
一、创新科技 |
二、完善服务 |
第三节 发展前景探析 |
一、小米生态 |
二、海外市场 |
三、高端路线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关键成长的策略竞争 ——基于移动通讯产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四节 论文架构与研究流程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第一节 跨国公司综论 |
2.1.1 当代跨国公司的成长与特征 |
2.1.2 跨国公司的内部化 |
第二节 策略理论 |
2.2.1 策略定义 |
2.2.2 边缘策略 |
2.2.3 有限战策略 |
第三节 博弈论 |
2.3.1 博弈论综论 |
2.3.2 博弈论衍生的理论 |
第三章 移动通讯的进程 |
第一节 移动通讯产业与技术的演化 |
第二节 移动通讯的分支与互补 |
第三节 移动通讯产业供应链 |
3.3.1 手机芯片 |
3.3.2 面板 |
3.3.3 触控 |
3.3.4 玻璃基板 |
第四章 成长策略模式 |
第一节 通讯产业成长N模式 |
第二节 通讯产业成长S模式 |
第三节 通讯产业成长B模式 |
第四节 通讯产业成长P模式 |
第五节 通讯产业成长U模式 |
4.5.1 独特化 |
4.5.2 U模式传达的价值 |
4.5.3 U模式造成的效应 |
第六节 通讯产业成长D模式 |
4.6.1 山寨机的兴衰 |
4.6.2 新兴品牌的崛起 |
第七节 通讯产业成长M模式 |
第八节 通讯产业成长V模式 |
4.8.1 解读V模式 |
4.8.2 V模式的弹性与升华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进入市场策略分析 |
5.1.1 既有一线手机厂家背景介绍 |
5.1.2 新进手机厂家背景介绍 |
5.1.3 手机市场进入博弈 |
5.1.4 既有一线手机厂家后续发展 |
5.1.5 新进手机厂家后续发展 |
第二节 抢地盘策略分析 |
5.2.1 手机集团厂家背景介绍 |
5.2.2 手机集团厂家抢地盘博弈 |
5.2.3 抢地盘手机集团后续发展 |
第三节 技术研发策略分析 |
5.3.1 投入研发手机厂家背景介绍 |
5.3.2 手机厂家投入研发博弈 |
5.3.3 投入研发手机厂家后续发展 |
第四节 专利攻防策略分析 |
5.4.1 运用专利攻防的背景介绍 |
5.4.2 手机集团厂家专利攻防博弈 #i00 |
5.4.3 专利攻防手机集团厂家后续发展 |
第五节 供应链策略分析 |
第六节 蓝海策略分析 |
5.6.1 找寻并进入新的高利润市场 |
5.6.2 由内而外的奏效策略 |
第七节 内部化策略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果与发现 |
6.1.1 白牌手机的消长 |
6.1.2 智能手机的趋势 |
第二节 理论与实务意涵 |
第三节 对后续研究者之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学习经历 |
二、学术论文 |
三、电子版专着 |
四、获奖 |
(8)诺基亚公司智能手机市场营销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诺基亚公司简介 |
1.2 论文研究背景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环境分析理论 |
2.2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
2.3 SWOT综合分析理论 |
2.4 STP理论 |
2.5 4P's理论 |
第3章 智能手机的发展历史及当前市场格局 |
3.1 智能手机发展历史 |
3.2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当前市场格局 |
3.3 智能手机品牌当前市场格局 |
第4章 诺基亚智能手机市场外部环境分析 |
4.1 外部宏观环境 |
4.2 外部行业及竞争环境 |
第5章 诺基亚智能手机市场内部环境分析 |
5.1 基本经背情况 |
5.2 内部环境基本情况 |
5.3 SWOT综合分析 |
第6章 诺基亚智能手机市场营销战略制定 |
6.1 目标市场战略 |
6.2 市场发展战略 |
6.3 市场竞争战略 |
第7章 诺基亚智能手机市场营销战略实施策略 |
7.1 产品策略 |
7.2 价格策略 |
7.3 分销渠道策略 |
7.4 促销策略 |
7.5 市场营销控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中国手机市场分析及国产手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管理、任务和实质 |
2.2 营销观念与市场调研 |
2.2.1 营销观念的演变 |
2.2.2 营销调研 |
2.2.3 消费者行为模式 |
2.3 营销活动中的市场细分 |
第三章 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中国手机市场的发展概况 |
3.2 中国手机市场SWOT 分析 |
3.3 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
3.4 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
第四章 中外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
4.1 外资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
4.1.1 诺基亚公司 |
4.1.2 摩托罗拉公司 |
4.1.3 三星公司 |
4.2 国产厂商营销策略分析 |
4.2.1 波导公司 |
4.2.2 TCL 公司 |
4.2.3 联想公司 |
4.3 中外营销策略比较及启示 |
4.3.1 产业和市场细分 |
4.3.2 产品创新和定位 |
4.3.3 价格、渠道和促销 |
第五章 国产手机营销策略优化 |
5.1 国产手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核心技术问题 |
5.1.2 产品质量问题 |
5.1.3 库存问题 |
5.1.4 渠道问题 |
5.2 国产手机应采取的营销策略 |
5.2.1 国际化营销策略 |
5.2.2 创新营销策略 |
5.2.3 品牌营销策略 |
5.2.4 整合营销策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国产手机企业在行业格局中的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手机行业竞争激烈,国产手机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
1.1.2 3G 技术趋势——国产手机企业的机会和挑战 |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结构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 |
1.6 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 |
1.6.1 国产手机企业研究的相关文献 |
1.6.2 理论支持 |
1.6.2.1 分析行业竞争格局的相关理论 |
1.6.2.2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
第二章 中国手机行业的市场状况分析 |
2.1 手机市场的发展阶段 |
2.1.1 第一阶段:1G——模拟通信阶段 |
2.1.2 第二阶段:2G——数字通信技术阶段 |
2.1.3 第三阶段:3G——多媒体通信阶段 |
2.2 我国手机市场的阵营划分 |
2.2.1 第一阵营——国外手机企业 |
2.2.2 第二阵营——国内手机企业 |
2.3 中国手机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
2.3.1 中国手机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计算 |
2.3.2 我国手机行业的市场结构不稳定 |
2.3.2.1 部分国外企业寻求手机业务结盟,或退出中国市场 |
2.3.2.2 国内主流手机企业陷入消沉 |
2.3.2.3 后起之秀不断涌现 |
第三章 国产手机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格局 |
3.1 手机行业内竞争对手间的争夺 |
3.1.1 竞争对手的威胁 |
3.1.1.1 世界级对手的强大实力 |
3.1.1.2 国内不同背景的企业不断介入手机行业 |
3.1.1.3 “黑手机”厂商加剧竞争 |
3.1.2 激烈的竞争结果 |
3.1.2.1 我国手机行业内的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 |
3.1.2.2 我国手机行业产能过剩,出口不断增加 |
3.2 手机买方的侃价能力较强,手机厂商处于不利地位 |
3.2.1 运营商的定制量不断增长,对手机市场控制力增强 |
3.2.2 运营商在不同手机厂商间定制的转换成本较低,在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
3.2.3 运营商掌握的行业信息较多,在谈判中占有利地位 |
3.3 手机厂商供方的谈判能力较强,国产手机厂商处于不利地位 |
3.3.1 关键元器件及专利供方的产业集中度较高,元器件国产率低 |
3.3.2 关键元器件供应商的主要客户为国外手机巨头,国产手机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
3.3.3 手机厂商更换关键元器件供应商的转换成本较高,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 |
3.4 小灵通、PDA 作为替代品的威胁较小 |
3.4.1 小灵通的威胁不是很大 |
3.4.2 PDA 对手机越来越不具威胁 |
3.5 手机行业的进入壁垒 |
3.5.1 规模经济造成的壁垒不高、范围经济影响较大 |
3.5.2 手机的市场需求空间较大 |
3.5.3 产品分销渠道的可选性较多 |
3.5.4 技术壁垒较高 |
3.5.5 政府政策限制:2G 限制几乎已无,3G 门槛较高 |
第四章 国产手机企业的竞争力分析 |
4.1 国内外手机企业竞争力的量化分析 |
4.1.1 国内外手机企业竞争力的指标选择 |
4.1.2 国内外手机企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
4.1.3 回归模型的建立 |
4.1.4 中国手机行业的企业竞争力的得分比较 |
4.1.4.1 各因子得分的比较 |
4.1.4.2 综合得分的比较 |
4.2 国产手机企业存在的问题 |
4.2.1 核心技术缺乏,研发实力落后 |
4.2.2 成本优势不再 |
4.2.3 手机质量没有保障 |
4.2.4 产品同质化严重 |
4.2.5 推出手机新款的速度慢 |
4.2.6 品牌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
第五章 提升国产手机企业竞争力的建议 |
5.1 从战略角度的建议 |
5.1.1 整合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
5.1.2 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整合行业资源 |
5.1.2.1 国产手机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 |
5.1.2.2 国产手机企业应与主流手机设计公司加强合作 |
5.1.2.3 国产手机企业应与运营商加强战略合作 |
5.1.3 加强品牌建设,明确产品定位 |
5.1.4 避开强敌,深度挖掘市场 |
5.1.5 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
5.1.6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工作 |
5.2 从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建议 |
5.2.1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
5.2.2 调整研发方向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无线科技共胜千里”论坛探讨手机市场机遇(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米手机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研究[D]. 马立杰. 南开大学, 2020(02)
- [2]STS视域下华为的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 丰怀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互联网+”小米智能手机营销策略研究[D]. 关典.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4]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5]手机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研究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D]. 袁潇. 南京大学, 2015
- [6]小米手机的“粉丝营销”之道[D]. 于蒙. 黑龙江大学, 2015(07)
- [7]关键成长的策略竞争 ——基于移动通讯产业的研究[D]. 何继昌. 南开大学, 2014(04)
- [8]诺基亚公司智能手机市场营销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D]. 尤波. 山东大学, 2013(11)
- [9]中国手机市场分析及国产手机营销策略研究[D]. 刘玉松. 天津大学, 2008(08)
- [10]国产手机企业在行业格局中的竞争力分析[D]. 王焱.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