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雷[1]2007年在《面向战场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的基础。传统的战场指挥体系中各级情报实体只负责保障本级,是一种“烟囱式”的情报信息体系结构,难以满足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本文所关注的面向战场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技术研究,正是适应这一需求,采用本体论以及语义网格的研究方法对语义化的战场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基于语义网格的战场信息共享平台(BISP),将实现我军各业务系统无缝集成与协作,实现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使得一体化的战场信息系统大于各局部系统的简单之和。 目前虽然有许多学者从事研究本体理论和计算网格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工作,但是还没有关于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应用于建立基于战场信息语义网格的战场信息共享平台的清晰论述。本文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从本体论、语义网格和战场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关系着手,深刻分析了本体理论与网格技术的内涵,明确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战场信息语义网格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和实现技术,引入本体理论和轻量目录访问协议解决战场信息语义网格的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问题,同时比较全面的研究了本体的构建方法论以及基于本体的推理机制。 本文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 1、本文从数据、信息以及知识的概念和层次关系出发,介绍了信息共享的概念及其基础,探讨了战场信息系统中信息共享的特征,重点讨论了战场信息共享平台与战场信息系统的关系。 2、建立统一的语义信息模型是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本文引入了本体理论来拓展战场信息系统基于语义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研究,提出使用本体思想来描述构造一体化战场信息共享本体库,从而为构造基于战场信息语义网格的战场信息共享平台奠定了基础。 3、本文详细全面地研究了本体的语义表达、本体的建立和基于本体的推理机制,提出了一种针对军事领域本体建设的新方法—原型周期进化法。 4、战场信息系统中信息的组织方式是以战场信息共享平台为核心的,本文设计了战场信息共享平台(BISP)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基于战场信息语义网格的BISP系统的分层模型。 5、本文有机地把本体与轻量目录访问协议(LDAP)结合在一起,使战场信息的语义通过本体全面渗透到网格之中。 6、最后,在军事航空领域叙词表的基础上,按照原型周期进化法进行了军事航空领域本体的构建。
汤大权[2]2002年在《战场信息空间中信息共享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引起世界军事领域的一场军事革命。获取信息优势,取得制信息权将是取得战争主动权的先决条件。信息优势成为传统的陆地、海洋、空中和空间优势以外的新的争夺领域,是获取、保持、强化与聚合这些传统优势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主要就战场信息空间中信息共享技术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分析了信息特征及其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描述了信息共享的概念及其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结合战场信息空间在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中的地位,提出了战场信息空间的概念模型,通过它与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关系,阐述了战场信息空间中信息共享的特性。文中还对利用本体建立语义信息模型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阐述。 战场信息空间中信息的组织方式是以战场信息资源中心为核心的,本文中分析了战场信息资源中心在战场信息空间中的地位,设计了战场信息资源中心的体系结构,对战场信息资源中心的管理方式和战场信息资源中心中管理工具的功能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基于Agent模型设计了面向作战任务的信息共享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 最后,在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还对后续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梁浩哲[3]2007年在《面向COP的战场态势信息可视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共用作战图COP(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的概念是为解决全局战场空间中的信息交换、共享、融合与一体化显示的问题而提出的,并在世界各军事强国中被广泛应用。COP是数字化全局战场空间信息的集成平台和可视化系统,其目标是为高层指挥员提供强战场感知能力。在COP的系统功能中,态势信息表现与可视化是核心,因此其相关技术已经成为各国的热点研究领域。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COP系统与战场可视化技术的大量文献进行分类总结。其次对战场态势以及战场态势信息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以联合战场态势为出发点,对COP的系统概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而总结了目前的COP系统的态势信息可视化技术并提出了一种COP态势信息可视化技术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针对战场态势空间中的兵力信息可视化与军标信息可视化的重迭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几何的兵力可视化方法和两种针对不同平台的军标重迭问题解决方法。具体如下:(1)在基于空间几何的兵力可视化方法中,对其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感知心理学、Delaunay叁角形模型概念与生成算法。(2)在军标重迭可视化方法中,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的叁维观察理论和二维平面的矩形碰撞检测算法,对叁维环境与二维平面的军标重迭问题进行了解决。最后,通过实验平台对可视化效果进行了演示,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以及在态势感知能力上的增强支持能力。
吴亚辉[4]2008年在《面向战场信息空间资源共享的目录服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能否取得信息优势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取得信息优势的关键就是各作战单位之间能够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未来战场空间是一个信息高密度的环境,其中具有更大数量级的信息、更多的信息类型和表现形式以及更为复杂的时空关联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资源的共享就面临很大的困难。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下,各单位经常要面对不同的、动态的、突发的作战任务,而且随着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出现,一个作战任务的执行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资源,战场环境中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提供一种有效的信息组织管理策略来保证战场环境中各类信息资源的可视、可理解和可用,从而保证战场信息的高度共享,为联合一体化协同作战提供信息基础,形成一个一体化战场信息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战场信息空间资源的特点,我们提出利用目录服务技术来提高战场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本文给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划设计战场信息空间目录服务系统的方法;结合战场信息资源结构以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点,我们设计了目录的数据模型,从而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目录部署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目录更新以及查询策略,并通过仿真实验对该方案的效率进行了检验。论文最后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且对后续的研究工作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展望。
杨震[5]2012年在《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文中研究指明间发展。战争的变化同样也对海权的范围产生了影响:冷战后世界海军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战争集中在沿海地区;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海军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具备为联合部队提供战略海运、海上防御和对陆纵深打击能力。军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进行引领的导弹技术的进步使海军对陆地纵深目标进行远程精确常规战略性打击成为可能。上述影响使海权的范围开始从远洋公海扩展至沿海地区并直抵大陆纵深。后冷战时代海权在规模范围的变化不但完成了理论探索,也进行了战争实践。从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变化来看,则是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双重影响的。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海权的轴心地带由从前的大西洋转向太平洋。随着国家实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海洋大国,与美国一起成为世界海权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在中国发展海权的叁个关键战略区域:台湾、南海和印度洋进行“岛链”封锁,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因素。中国的海权观念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海权观、战略海权观、复合海权观、合作海权观和海洋国土观构成了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的主体。冷战的结束使海权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在深化与发展。
纪浩然[6]2015年在《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战争对指挥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战争中的指挥控制也展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指挥信息系统成为实现指挥控制的核心环节。因此,设计研究面向信息化战争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成为指挥控制领域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信息化战争中指挥控制的发展趋势,提出基于移动云模式来构建指挥信息系统以满足信息化战争中指挥控制的实现需求,并对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具体设计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面向信息化战争的指挥信息系统发展方向,其研究成果对于探索信息化战争中指挥控制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提升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指挥信息系统的移动云模式信息化战争中的指挥控制具有不同以往的特点,如何充分实现指挥控制的这种行为特征是本领域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信息化战争中指挥控制具有更强的敏捷性,这种敏捷性即体现在指控过程方面也体现在指控组织方面,如何满足这种敏捷性需求一直是本领域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难题。信息化战争中,指挥信息系统成为实现指挥控制的最主要手段,指挥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决定了指挥控制的实现方式。因此,本文以指挥信息系统为切入点解决信息化战争中指挥控制敏捷性提升问题,提出了指挥信息系统的移动云模式,采用移动云的思想来描述指挥信息系统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方式,同时也描述了指挥控制的实现模式。这种移动云模式为我们研究信息化战争中的指挥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更符合信息时代特点、能够更好支持敏捷性的实现,也有利于提升信息资源在指挥控制中的作战效能。(2)设计了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为了清晰描述所提出的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本文采用典型系统架构设计手段对其进行描述,从叁种不同视角对所提出的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进行了设计。基于本文所提出的具体系统架构设计方案,可以认为这种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是可行的、符合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能够提高信息的组织效率,更好发挥信息的应用效能。因此,设计基于移动云模式指挥信息系统架构展现出了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着的技术进步,是对指挥信息系统发展的一个创新型探索。(3)研究了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终端组织机制在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中,设计研究指挥信息系统终端的组织机制是实现敏捷指控组织的核心技术问题。本文从终端节点组织方面对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终端组织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指挥信息系统终端节点间的组织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终端组织的描述方式以及一些重要的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终端节点间的运行机制——计算外包机制,并对该机制的优化方案进行了研究。对终端组织机制的设计旨在提升指挥信息系统对指控组织敏捷性的支撑能力。(4)研究了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信息流协同机制在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中,对信息流协同机制的设计研究是实现指控过程优化的核心技术问题。信息流协同机制是指以终端节点间信息的流动为关注点,通过对信息流进行控制来提升信息的流动效率。本文从信息流角度对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运行过程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指挥信息系统内的信息流协同优化问题进行分析,包括问题所涉及的元素以及其对指挥控制过程的支撑关系,介绍了几种典型的信息流协同效能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指挥信息系统内的信息流自主优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对信息流协同机制的设计旨在提升指挥信息系统对指控流程敏捷性的支撑能力。(5)研究了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云计算服务机制在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中,对云计算服务机制的设计是采用移动云模式实现指挥控制行为优化的关键技术问题。云服务模式以服务为核心实现计算资源的优化调度,将其应用于指挥信息系统有利于提升计算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升指挥控制的实现效能。可以说,云计算服务是基于移动云模式指挥信息系统架构的一个核心特征。云计算服务按照任务类型可以分为两种,其中面向工作流任务的服务机制设计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课题,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工作流服务调度算法,提出了一种多目标体系下的工作流服务调度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不确定性的工作流服务调度算法。对云计算服务机制的设计旨在提升指挥信息系统对云计算服务的支持能力。综上所述,本文对信息化战争中指挥控制的核心工具——指挥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研究,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并对该架构中的核心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旨在探索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推进构建面向信息化战争的指挥信息系统,从而为敏捷指控的实现提供更好的支撑。
秦振, 张维明, 邓苏, 刘青宝[7]2008年在《基于本体的战场信息表示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战场信息表示方法,与现有的信息描述方法不同,该方法侧重于对战场信息内容和语义的表示,突出了战场事件、实体和关系。在对战场信息进行一体化描述的同时,增强了信息的可理解性、互操作性,尤其是对于基于语义的作战任务需求信息的挖掘和信息质量综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赵阵[8]2012年在《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末期尤其是海湾战争以来,战争呈现出了与以往大不相同的表现形式,有人把这种改变称之为新军事变革。这场变革由军事技术变革引发推动,进而导致了军事思想、军事理论、作战方式、体制编制等领域的一系列变革。虽然人们关于技术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引起全面军事变革已经达成共识,但新军事变革纷繁复杂的表象掩盖了问题的本质,其具体逻辑机理和实现过程有待深入剖析。技术哲学的兴起源于对技术广泛应用产生一系列后果的哲学反思,根据技术科学化、系统化的特点,当代技术哲学强调要结合具体过程思考研究技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验转向”。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思路为研究军事技术变革提供了方法借鉴。研究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实质上是分析技术因素对于军事领域尤其是战争产生影响的微观进路和具体实现。作战方式是军事力量在一定作战空间的运用表现形式,包括作战空间、军事力量和军事力量运用方式叁个方面的要素,军事技术变革正是通过改变这些要素进而影响作战方式。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信息化变革,信息和信息技术并没有改变军事力量实体内容。从军事力量的角度而言,作战方式实现了传承发展。信息化变革深刻影响了军队指挥控制,改变了军事力量运用方式,强化了传统作战方式。信息化变革形成了人工信息空间,围绕制信息权的争夺衍生出了信息作战方式。恩格斯在考察了火器发展历程之后,做出了技术进步与应用必定改变作战方式的论断。军事技术变革是作战方式演变的根本动力,不同形态的军事技术决定不同的作战方式,比如冷兵器对应肉搏作战,火器对应火力作战,机械化装备对应机动作战等,而随着主导军事技术的更替,这些主要作战方式实现了累加传承。在变革时,新军事技术往往应用于已有的作战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从已有作战方式过渡到新的作战方式实现了衔接传承。信息化变革以机械化为基础,火力作战、机动作战等得到传承。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深刻影响了军队获取、传输、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方法和模式,主要表现为战场信息实时感知传输,决策指令快速制定实施,武器装备实现自动指控等。指挥控制信息化强化了传统作战方式,联合作战方式成为主要作战方式,火力作战实现了远程精确打击,机动作战呈现出非接触、非线式特点。这些传统作战方式出现了作战层次淡化、作战力量融合和作战节奏紧凑等特点。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催生了信息空间,而对制信息权的争夺衍生出信息作战方式。主要表现为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和心理战。信息作战方式对传统的作战时空、作战对象、作战主体等方面的划分提出了挑战。信息作战方式的实施需要社会基础作为支撑,包括信息化产业、一体化科技和智能型人才等。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强化了传统作战方式,催生了信息作战方式,这种变化突出了物质能量的基础地位和信息的主导作用;在现实作战方式中物质能量与信息必须有效融合,在作战思想指导下不断实现创新应用。作战方式发展需要军事理论牵引和战争实践推动。日益强大的功能提升了军事技术的地位,但却无法改变其作战工具的本质;在现代战争中科技与艺术都非常重要,需要在作战方式中实现有机统一。为应对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要建设指导军事实践的军事技术哲学,重新审视其研究取向,坚持把实践贯穿始终,实现从“体”到“体”、“用”兼顾转变。要面向需求发展国防科技,及时更新发展理念,用对抗、建构和系统的理念指导建设,坚持立足现有深化改造,突出瞄准前沿实现跨越发展。要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充分认清人和体制等因素对于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作用,深化作战力量建设和应用方面的体制改革,面向未来战争革新教育训练。
宋峻峰, 张维明, 肖卫东, 唐九阳[9]2005年在《网络中心战的知识基础设施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建立网络中心战的知识基础设施、获取知识优势出发,以战场空间本体作为网络中心战的知识基础设施,提出了一种战场空间本体构建方法BOCA;应用BOCA方法构建了一个想定的空中态势本体示例以说明该方法的具体工作过程.对于相关工作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给出了结论和下一步工作.
吴荣春[10]2016年在《军事信息系统中信息融合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事信息系统是用来在整个军事作战范围内支持指挥官筹划、决策、指挥作战等为一体的指挥控制平台,是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它是对各军兵种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设计、综合集成和综合运用,是信息系统、武器系统和军事保障系统的粘合剂。信息活动的描述、融合是军事信息系统动态要素建模、分析与仿真的基础。但是,从信息融合角度对军事信息系统的研究,当前国内外尚未见到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本文研究的总目标是探究人脑信息融合的认知机制,研究其内在组网、特征提取、信息融合、知识表达和推理、决策等认知机理,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现代军事系统中多传感器目标跟踪与信息融合过程中。从认知科学的角度为军事信息系统应用背景下目标监测和信息融合,得出有效的融合策略提供指导或者参考。研究工作与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提出了一种基于内部模型驱动的融合进化结构体系理论方案。人的大脑处理信息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信息融合过程,其构建在一种智能、灵活的多源信息融合进化结构体系基础上。本文在借鉴人脑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比多源信息融合进化过程与人脑的信息融合的模型、机制,指出大脑存在是由大量局部神经元构成的局部神经元回路,由此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融合元;并通过研究发现多源信息融合系统的进化过程与分布式的神经网络体系结构具有很多相似特点,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内部模型驱动的融合进化结构体系理论方案。最后,从理论解析和现代军事应用背景下仿真实验证实,基于内部模型驱动的多源信息融合系统进化体系结构将大大提高作战效能和战时应变能力。二、提出了适应于战场感知信息融合的智能化分布式系统组网方法。现代战争中智能化装备的使用以及对信息处理能力的需求的不断提高,网络中心战环境逐步实现智能化组网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从本质上说,网络中心战环境的战场感知,是通过有效地连接战场空间中知识实体节点将信息优势转化为战斗力,而任何一个空间中知识实体节点,都可以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产生一次信息融合事件,通过请求网络系统资源的协作,实现多传感器、智能接口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这使得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冗余性,以及统计分布特性等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确定。由此,本文提出了智能化分布式系统组网方法,通过分布协作式调度网络中各融合元,融合元节点相互之间进行协调来做出决策,达到共同完成信息资源调度融合任务的目的。实验表明,分布式系统组网方法更适合融合节点获取战场信息。叁、提出一种可以用于多传感器目标监测的融合非统计方法,即表决融合。适应于网络中心战环境的战场信息类型杂、信息源多、信息量巨大、信息质量差且富含诱骗,要从这样的信息环境中快速、准确、完整地提取出指挥员所需要的战场态势和环境图景来,难度极大,需要解决的问题极多。由此,提出了利用分布式网络多传感器监测目标的结果,来综合得出目标是否存在的判决技术,应用于目标身份信息融合的不确定性推理技术,提出一种简单的非统计方法,即表决融合,它可以用于多传感器目标监测的融合。实验表明:应用表决融合可获得高的节点感知性能。四、提出了一种能提高传感器组网的发现能力和连续观测能力的多传感器自适应状态融合技术。自适应状态融合技术着眼于算法间的互补性达到某种优化,算法能够根据信息源特性和目标自动选择最有效算法,具有透明性和开放性,是多层次多模型的自适应算法。实验证实:算法提出将为指挥信息系统信息融合提高精度、反隐身、反低空入侵、抗丢失目标等带来较大好处,同时可克服传感器性能不稳定等缺陷。
参考文献:
[1]. 面向战场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技术研究[D]. 黄雷. 西北工业大学. 2007
[2]. 战场信息空间中信息共享技术研究[D]. 汤大权.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
[3]. 面向COP的战场态势信息可视化技术研究[D]. 梁浩哲.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
[4]. 面向战场信息空间资源共享的目录服务技术研究[D]. 吴亚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
[5]. 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D]. 杨震. 复旦大学. 2012
[6]. 基于移动云模式的指挥信息系统架构研究[D]. 纪浩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
[7]. 基于本体的战场信息表示方法研究[J]. 秦振, 张维明, 邓苏, 刘青宝.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
[8]. 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D]. 赵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
[9]. 网络中心战的知识基础设施构建研究[J]. 宋峻峰, 张维明, 肖卫东, 唐九阳.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
[10]. 军事信息系统中信息融合关键技术研究[D]. 吴荣春. 电子科技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