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组织边界的多元建构逻辑与机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边界论文,逻辑论文,组织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催生了多元化的创业企业,传统企业以经济效率理性建构组织边界的主导逻辑越来越无法被秉承多样性身份角色的新生代创业者所认同。由此带来有关创业情境下创业者与组织属性关系的思考。实际上,创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赋予创业者一种自主性,为他们提供一个能追求自己目标、梦想和欲望的舞台。每个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就对创业者身份和角色有着自己的理解,并在创业过程中通过关键的决策行为,展现出与身份认同相一致的行为模式[1]。 现有研究发现,创始人身份认同对于新企业的影响十分强大[2],且当某一种身份认同凸显的时候,会促使个人按照与身份认同相一致的行为去行动;而拥有不同身份认同的创始人,在关键的创业决策上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3]。基于此,本研究以身份认同理论来解析新企业组织边界的多元建构逻辑与机制,构建“创业者身份认同-创业决策-组织边界”的理论联系,即考察创业者如何依照自身的角色身份,做出创业初期的关键决策,即市场细分、顾客需求以及资源配置。这3个战略决策对新生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烙印作用[4],进而划定组织与环境间的边界,形成以效率、影响力、能力以及意义建构为依据的多元建构机制。此外,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新时代下的任务环境和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弱制度环境如何影响创业者的决策行为,以及建构组织边界的逻辑依据。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有关组织边界的研究 组织边界是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分界线[5],由此区别出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组织边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基本上分为横向的边界(产品和市场范围),以及纵向的边界(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活动范围)。尽管组织边界在理论层面上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已有研究却主要被交易成本理论,或者与此相关的经济效率视角所垄断,因此,组织边界的决策一直被视为一系列离散的“制造或购买”选择,同时治理效率被认为是设定组织边界的主要理论解释。 在新的创业实践和组织形式不断涌现的当下,需要拓展视野,丰富对组织边界的认识,进而深化对企业理论的研究。例如,对于某些人来讲,组织边界意味着构成组织的社会结构分界线,基于此,组织内部的活动按照某种一致组织身份逻辑来运作;对另一些人,组织边界是组织拥有的资源分界线,因此塑造了组织的成长轨迹[6];还有一些人认为组织边界决定了组织的影响力和权威边界,包括他们在所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组织相对于外部力量的依赖程度[5,7]。以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XU等[8]基于身份认同理论考察新企业组织边界的形成,研究发现,新企业通常是依照成员间的信任程度来设定组织边界,而非基于交易成本最小化或者异质性资源的投入来划分,支持了资源依赖理论和组织身份理论的组织边界建构逻辑。 1.2 有关创业者身份认同的研究 已有关于身份认同的研究跨越了从个体到团队到组织等不同的分析层次,并正在成为一个有助于理解个体和组织在整个社会中角色的核心概念[9,10]。在个体层面,身份认同是自我理论的核心概念,身份认同表达出关于个体是什么的理解[11]。基于此,创业者身份认同的概念描述了一个人对于自己作为一个企业创始人角色的想法、感受和信念[12]。WHETTEN等[2]提出一个概念性框架将创始人的身份认同和组织类型相关联。他们认为创始人对组织形式的挑选与他们内在的个人禀赋相关。由此,可以创造以自身属性为基础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是嵌入在社会赋予他们的传统中的,以此了解什么是适宜的,有意义的身份主张。HOANG等[13]从角色转型的视角来解释新企业创建,从创业者角色身份认同概念出发,描述了身份中心度以及复杂性如何影响一个人从其工作角色中转型出来,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现有研究能够利用实证的方法去检验这个理论命题,并且提供证据说明创业者的身份认同如何影响一个新企业的初始决策和组织边界设定的还十分罕见。少数的先例包括,KIMBERLY[14]研究了创业者身份认同对于一个新的医学院的创建的作用,并描述了创业者身份认同如何塑造他们所建立的制度,如身份认同影响了课程表的设置(在这里课程表就是产品的表征)。 1.3 现有研究述评 现有关于组织边界的研究以既有企业为研究对象[9],主要采用的是静态分析方法,即将企业进行生产和交易的环境看作事先给定的,在此前提下比较市场、企业以及其他组织形式的优劣势,从而确定最优边界范围。由此,这些研究描绘的是一副企业边界的静态特征,无法完整地展示组织边界从无到有建构的逻辑和机理,但这正是创业情境与组织管理情境的不同之处,并延展组织理论的契机。 在影响组织边界的前因变量中,已有研究关注了产业、企业和交易层面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因素,确切地说是影响企业边界变动的原因,而对行为主体对企业边界塑造影响的关注十分欠缺。这在大企业依靠科层体系和组织惯例进行决策的情境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无法解释在创业企业和小企业情境下,组织边界的塑造受到个体行为人影响的情况。 有关个体的身份认同研究虽然其理论基础身份认同理论以及社会认同理论起源较远,但是该话题在管理学,特别是创业者这类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及其对创业行为与决策,直到对新企业组织属性层面的影响研究却是刚刚起步,且极不完善[15]。 2 基于创业者身份认同的新企业组织边界多元建构逻辑与机理 2.1 创业者身份认同的划分维度与类别特征 最新研究提出刻画创业者身份认同包括3个维度[3]:①作为创业者的基本社会动机,可能包括赚钱,累积个人财务;改善社区,并从中获得支持回报;追求政治愿景,进而追求特定社会或环境目标的实现。②创始人角色的自我评价,可能包括有的创业者基于自身专业性知识和应用扎实的商业能力来评价自己扮演一个创业者角色的好坏;有的创业者关注实用性(能够为社区成员带来真正有用的产品)。③作为一个创始人的自我参照系。例如,某些人以社会圈子中与其他竞争的人作为参照系;有的人参照系是某一个社会群体(如球迷群体);另有一些人则将社会整体作为参照系。 基于此,可以归纳为3种创业者身份认同类别,即达尔文主义、社区主义者及愿景型创业者。其中,认同达尔文主义的创业者,基本的创业动机在于赚钱,累积个人财富,他们关注自身的专业知识应用,并以竞争者作为参照对象来建构自己的身份主张。认同社区主义的创业者基本动机在改善某个社群的福祉并从中获得回报,同时他们关注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以所在社会群体为参照对象来建构自己的身份主张。认同愿景主义的创业者创业的基本动机是追求某种政治愿景,以社会的整体为参照系来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 本研究认可FAUCHART等[3]提出的刻画创业者身份认同的分类维度和框架,但是,他们的研究选择的样本企业为运动器材制造行业,特定的行业属性有可能限制了对创业者身份认同类别的识别,因此,将以此为依据尝试进行拓展。例如,在转型经济国家中或者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大量存在着为了满足生计要求而进行的创业,或者非正规企业[16.17],他们的创业动机,除了追求金钱,也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可能远不足以创造充裕的个人财富,而仅仅是维持个人及家庭开支;他们也许缺乏基本的商业技能和培训,对于竞争者同伴的理解也并非参照于某一社群(社区),更不可能指向整个社会而形成。这些都为扎根于更一般意义上的创业情境去拓展划分创业者身份认同的维度与类型提供了可能。 2.2 关键创业决策 2.2.1 市场细分与顾客需求 秉持达尔文主义身份认同的创业者通常会设计产品来满足顾客已知的需求,且面向大众消费者,如顾客对便捷和安全的需要[18]。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达尔文主义创业者要建立一个盈利性的企业,推广商业上有吸引力的产品。由此,他们的产品通常不会包含太多的创新功能,主要是改善现有市场上的产品。 社区主义型创业者追求社区福祉,他们关注与支持某一特定社区的发展,作为一个创造价值的、受尊敬的社区一员,可以从中获得个人满足感。由此,他们通常会致力于开发满足某一特定社群内的顾客新需求的产品。他们通常会敏锐的识别到,现有市场中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顾客,甚至是创业者自己的需求,这种共同的需求驱动了新产品的开发[3]。 愿景型创业者开发那种能够改变顾客消费模式的产品,如更加环保或者对社会更负责任的产品。由此,购买这种产品或服务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社区所尽的责任。对于一个愿景型的创业者,他们主要关注其企业愿景得到追随、被支持、被更多的企业实施,从而这个世界可以按照其愿景发展。由此,他们可能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假设,建构新企业在利益相关者关系中的依赖关系。 2.2.2 生产产品所配置的资源 达尔文主义者关注生产成本的节约,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因此他们经常会将生产外包更具效率的供应商或更低工资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他们会尽可能的保护生产过程和工艺设计,为的是规避竞争者的模仿,以保持效率和成本优势。相反,社区型的创业者试图采用高度个性化的、工匠式的生产方式。他们通常将其产品看作工艺结果,会对生产的每一个产品都十分用心。相比较而言,愿景型创业者,因为想要建立一个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因此特别关注建立一种能称之为“更好”的实践模范的生产能力和资源配置,并且希望将其在本产业中或者其他产业中进行广泛推广。由于致力于推广一种对于什么是有责任感的生产商的全方位理解,因此会花很多的时间和力气来寻找供应商分享他们的世界观和准则,并投资于建立长久的关系。 2.3 创业者身份认同、创业决策与组织边界多元建构逻辑 本研究以SANTOS等[5]提出4个理论视角下对组织边界的全方位的理解为基础,解释创业者个体身份认同、创业决策与组织边界建构逻辑间的关系。 本研究认为这4个理论视角下对组织边界的刻画,其实质涉及4个基本的组织属性,即组织运营的成本与效率,组织的自主性与权威,组织的初始资源与成长能力以及组织的意义建构与身份。效率视角下的组织边界建构逻辑致力于最小化治理成本,以此为依据选择某一笔交易应该由市场完成还是在企业内部完成。这个流派的学者认为,组织作为一种治理机制的法律概念,是相对于市场机制而存在的。组织被认为是拥有权威和产权的实体,可以行使权力,采用激励机制,并对管理者行为进行监控以便于有效的治理交易[19]。一项具体的交易活动通过市场机制完成的成本与在组织内部是不同的。由此,组织边界应该设定在那个最小化治理成本的地方[20]。 权力视角下的组织边界研究关注于如何控制与组织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联的群体。在这种观点下,组织被视作一种旨在减少不确定性和施加影响力的制度结构[6],核心的观点是组织边界应该设置在能够最大限度的对外部利益相关者施加战略控制的地方[21]。由此,权力视角下的组织边界研究不仅关注组织交易,而是扩展到更广泛意义上的控制边界问题。这意味着组织不仅可以通过产权机制来扩展组织横向和纵向的边界,还可以通过非产权式的机制,如董事会的聘任、联盟、游说活动以及与竞争者之间的友谊连带来设定组织边界。这些都可能是愿景型创业者建构组织边界的途径。例如,SANTOS等[5]发现,在新兴市场中的创业者会灵活使用产权和非产权机制来建立他们的影响范围。当受制于组织规模,而无法继续并购的时候,非产权机制变得格外有价值。 能力视角下的组织边界研究关注于组织成员如何整合、开发和更新企业专属的以资源为基础的优势[22],关注企业应该拥有哪些资源。由此,其边界应该动态地由组织资源和环境中的机会相匹配而决定,使得组织能够利用自身的资源捕捉到有吸引力的机会,进而获得竞争优势。核心观点是组织边界应该设置在最大化企业资源组合价值的地方,因此,有关组织边界的决定就是选择新企业的资源组合。 组织身份视角下的边界研究关注组织成员如何从整体上定义组织,探讨组织到底为何而存在,在这里组织被概念化为意义建构的社会情境[23]。核心观点是组织边界应该设置在能够使得组织身份与其所开展的活动相一致的地方。边界的选择就是关于“我们是谁”这个问题的决策。这类研究关注于两个理论流派:①管理认知的研究,关注管理人员的认知框架如何塑造其行动,并指导他们解读这个世界[24~26];②组织身份的研究,考察的是组织常规和共享价值观的来源和角色是如何构成公司核心属性及其独特性的。有关组织身份的研究最主要的贡献就是识别到了组织成员无意识的心理边界的存在。这种假定超越了经济视角下的假定,即认为边界是在各种备选中的理性评价结果,而提出组织边界的设定具有主观性以及情感附着性。 从创业者身份认同的视角切入,秉承达尔文主义身份主张的创业者,更可能沿着效率理性的自我认同观点,通过进入既有市场的细分区间,进行产品性能优化,通过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效率行为来创建新企业,设定组织边界。对于社区型的创业者,由于对所在社群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心理依附,更可能依照心理认同的逻辑,通过对该社群成员集体身份的感知来划定新企业边界,以实现改善社区福祉的愿景。对于愿景型的创业者,他们更可能秉承权力视角来设定组织的边界,尽可能扩展其产品、市场范围,通过更大的规模和辐射度来建立核心位置,减少其对某一利益相关者的依赖[6]。 3 研究框架 本研究基于身份认同理论解释新企业组织边界建构的机理与路径,构建一个可以描述创业者身份认同维度和类型的一般分类框架。基于此,进一步推演创业者的身份特征如何影响新企业创建期的决策行为,刻画创业者身份认同如何通过作用于创业决策和行为来影响组织边界建构,从而厘清创业者个体属性如何作用于组织层面结果的机理和路径。此外,在以效率视角为主导的组织边界研究中,任务环境通常是指以激烈的价格竞争为特点行业,结构稳定、效率至上以及可以出现均衡的行业;同时传统的组织边界理论针对西方成熟稳定的制度环境中的企业。多视角下的组织边界研究,特别关注非效率性的组织边界概念,需要扩宽对环境的看法,因此引发出本研究的权变研究思路。 具体而言,研究者们需要关注新的任务环境和制度环境,如新兴市场,接近垄断型的市场,以及转型经济背景下被管制的市场。在这种环境下,结果可能要比效率更为关键[5]。例如,在新兴市场中,组织边界的决策是在不稳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甚或是尚不存在的产业中。创业者可以利用边界决策来塑造自己的企业和某个产业。此外,在转型经济背景下,市场通常无法脱离政府的管制,因此,组织通常处于向政府半开放的状态,通过非产权机制管理二者间的权力依赖关系。考虑多样化的环境类别有助于丰富对于边界概念中所蕴含的环境假设。 此外,有关身份认同的研究也提出,虽然凸显的身份认同会带来与角色相一致的行为,但在某些情境下,鉴于情境化的要求十分强烈,以致于改变个体行为的选择[24]。由此,也可以关注在不同情境下,持有不同身份认同的创业者的决策行为有何变化,以进行作用于组织边界的建构。基于此,本研究考虑创业者面对的任务环境和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微观制度环境对研究主线条的权变影响。具体而言,本研究计划以新时代背景下对任务环境的四维度刻画为依据,考察创业者建构组织边界的互动情境,即被简称为VUCA的环境多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模糊性[25]。在制度环境方面,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作为一支重要的制度力量,对微观企业经营活动有着甚至比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内的政府更大的影响力。伴随着政企分离不完全,政府作为重要外部利益相关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业者的决策与行为以及组织边界的建构逻辑,这使得一些创业企业在创建之初就受到弱制度环境的约束,而先天保持半开放的组织边界[26];另有一些创业者则更多是审视企业能力,并依据个体行为偏好来选择是否要遵从于政府而影响创业决策和行为[27]。由此,考虑制度环境对新企业组织边界建构的逻辑有助于丰富身份认同理论的解释边界。综上,本研究的4部分内容归纳见图1: 图1 理论模型 4 研究意义 在理论层面上,本研究对创业研究与实践有重要意义:①基于不同理论视角考察组织边界,尤其是非效率边界概念,以新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多元组织边界的建构逻辑与形成机理,这拓展了传统组织理论的研究边界。②从创业者身份认同的视角切入,解释多样化的组织边界建构逻辑与机理。身份认同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解释个体行为和活动的关键变量[28],但是尚不了解创始人身份对于创业过程和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最新研究对创业者身份类别的划分维度[3],从创业者身份认同视角来反思创业者决策的问题,解释为什么持有不同身份认同的创业者,在创业决策与行为方式、组织边界的建构逻辑不同,即创业者经常会按照与其身份认同相匹配的方式来做决策,而不仅仅是效率理性驱动的。③为有关组织烙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有关组织烙印的研究关注创业者在创建新企业之前的知识经验,创业初期行为决策如何影响新生企业在创业初期和发展的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战略选择及企业绩效[29]。本研究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因为创业者的身份认同可能是在经验认知模式之外的、更加本源的,但却还没有被关注到的组织烙印力量;从创业者对自身作为一个企业创始人的理解和自我定位开始,有助于理解创业决策的依据,以及个体身份认同如何塑造新企业的组织边界和组织属性,为新企业的发展打下烙印。 在实践方面,本研究的贡献如下:①启发创业者思考作为企业创始人的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因为角色身份指引了创业者在初创期的关键决策,并进而塑造了企业的核心属性、身份认同的形成;综合以往研究关注的创业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先前经验等变量,追溯到变异更大的内生因素,强调创始人身份作为一个重要的企业层面差异来源的解释变量,对新企业的创建和成长具有长久烙印作用。②有关组织边界多样性的分析,启发政府和创业支持机构突破经济效益驱动的创业扶持政策导向,认识到新时代下的社会转型,塑造了创业者多元化的身份主张,正在并将持续改变现代组织的蓝图。这些多样化的企业丰富了组织种群的多样性,也带来了新的政策管理挑战,即不仅支持或培育那种效率至上的创业实践,还需要关注诸如社会企业、非营利性组织以及标准制定型的领先企业的实践等。本课题的解析逻辑有助于政府和创业扶持机构了解相关机理,进而出台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标签:创业论文; 身份认同论文; 中国边界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角色理论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产品概念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逻辑与论文; 社会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