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导论逻辑教科书及其启示——再论面向21世纪的导论逻辑教科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论论文,教科书论文,逻辑论文,启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06;B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2)01-0042-03
近年来,伴随面向21世纪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计划的推出,各类新的大学教科书纷纷出现。新逻辑教科书,特别是导论逻辑(introductory logic)教科书也已出版若干种,而且还有不少在酝酿之中。然而,就已面世和筹划出版的导论逻辑教科书来看,它们仍未摆脱旧的教科书的框架,只是在细枝末节上有所改善。同时,在最近关于导论逻辑或“普通逻辑”的争论中,尽管反对“取代论”的学者发表了不少的论文,对传统逻辑进行辩护,但我认为,这些辩护没有抓住传统逻辑区别于形式逻辑的特色方面;也没有从论证(而不是推理)的特点出发,结合在英语国家兴起的“非形式逻辑”,深入论证传统逻辑向论证逻辑发展的可能性,并通过构造新的导论逻辑教科书体系,使大学导论逻辑获得现代性。因此,这些辩护依然不能构成对“取代论”的有力回应。在我看来,导论逻辑教科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对推理理论和论证理论区别的敏感性;缺乏一个不同于形式化逻辑的总观念;形式推理理论和论证理论的部分总是相冲突;缺乏形式推理以外的那些常用的论证模式的研究和引进;本来有特色的非形式谬误部分也未充分吸收现代谬误论的新成果,陈旧不堪。因此,导论逻辑教科书的实用价值并不突出。如果我们不能在导论逻辑教科书的观念和框架上有大的突破,它的陈旧与不切实用的顽疾就不能消除,“取代论”的挑战就依然存在。新的导论逻辑教科书必须以论证(argument)作为总的出发点和中心,然后将形式逻辑理论和非形式逻辑理论结合起来,解决日常论证或论辩的逻辑问题。
世界最著名的导论逻辑教科书柯比的《逻辑导论》第10版(1997)对旧版的改进和修订主要集中于论证理论、与实际论辩相结合和科学方法方面。这都是为了加强导论逻辑对日常思维的应用价值。这已表露出柯比使导论逻辑靠近论证逻辑的倾向。然而,柯比的步子似乎迈得还不够大。不过,后来者的作为令人欣喜。2000年,加拿大多伦多PrenticeHall出版了由John Woods,Andrew Irvine和Douglas Walton合著的导论逻辑教科书——《论证:批判性思维,逻辑和谬误》(Argument:Critical Thinking,Logic and the Fallacies,352页;配有《指导手册》)。与大多数导论逻辑教科书不同,该书不仅强调好论证为何好的问题,也强调坏论证因何坏的问题。正如本书副题所表明的,它试图以实际应用为轴心,将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和谬误理论有机地整合起来,提供一种真正能解释和指导日常推理和论辩的论证理论,形成一种合乎实用的导论逻辑教科书。熟知导论逻辑教科书的人从以下要目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新颖和实用的特点。《论证》除了献词、导论、读物选、索引以及每章之后的提要和习题外,其要目如下:
第一部分:论证(介绍现实生活中的论证包括谬误的概念、逻辑与修辞学的区别、关于论证识别的各种主题;现实生活论证在其中运作的各种语境)
第一章:争论1.论证,谬误,逻辑和论证理论;2.争论;3.诉诸棍棒的论证(Ad Baculum Arguments);4.针对人身的论证(Ad HominemArguments)。
第二章:辩论1.辩论;2.弥尔的辩论模式;3.弥尔辩论模式批评;4.诉诸公众:增强论(The Ad Populum:Boosterism);5.诉诸公众:流行(The Ad Populum:Popularity);6.诉诸苦难和其他情感谬误(Appeals to Misery and other Emotive Fallacies)。
第三章:辩证法1.亚里士多德辩证法的基本规则;2.修订后的辩证法的8条规则;3.诉诸无知的谬误(Appealing to Ignorance);4.复杂问题的谬误(The Fallacy of Complex Question)。
第二部分:逻辑(介绍逻辑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有效性和归纳强度的区别,论证与其逻辑形式的区别;形式逻辑基础包括经典命题逻辑和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以及一些非经典逻辑,如相干逻辑,三值逻辑、模态逻辑和道义逻辑。但总体上强调应用于日常论证)
第四章:演绎逻辑1.后承(Entailment);2.合取,析取和否定;3.条件句和双条件句;4.论证有效性的检验;5.有效性的真值表检验;6.相干性谬误(Fallacies of Relevance)
第五章: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1.逻辑形式;2.形式逻辑;3.歧义和暧昧(Equivocation and Amphiboly);4.说谎者悖论。
第六章:形式演绎系统1.形式系统;2.系统P;3.系统P的操作;4.评估系统P。
第七章:扩展的演绎逻辑Ⅰ1.系统RP;2.评估系统RP;3.模态逻辑;4.认知与道义逻辑;5.多值逻辑。
第八章:扩展的演绎逻辑Ⅱ1.亚里士多德的直言命题;2.直接推理;3.三段论;4.谓词逻辑。
第九章:归纳逻辑1.归纳法与可错性;2.概率论基本原理;3.仓促概括及其相关谬误;4.因果谬误。
第三部分:论证中的逻辑应用(将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内容应用于另一些现实生活语境,包括法律、经济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实践推理;讨论了一些逻辑哲学方面的以及与它们相关的更广阔的论证的理论问题)
第十章:循环论辩1.预期理由的谬误;2.塞克斯都难题(Sextus'Puzzle);3.德.摩根的辩护。
第十一章:根据权威的论证1.决定根据权威论证的五个条件;2.个案研究;3.诉诸权威论证的模式;4.不一致性;5.似真性筛选(Plausibility Screening);6.合情论证(Plausible Argument)。
第十二章:经济推理1.组合与分解谬误;2.组合和分解的分析性说法;3.经济推理,辩证法和决策论;4.预期效用,认定事件(Sure-thing)和极小极大原理;5.集体决策和囚徒困境。
第十三章:法律推理1.举证责任和证明的标准;2.证据与专家意见;3.判例(Legal Precedent)和类比论证;4.法律事实与法律证明(LegalJustification)。
第十四章:人工智能1.人工智能,逻辑和可计算性;2.专家系统;3.信念修正理论(Theories of Belief Revision);4.机器能思维吗?
第十五章:论证理论和逻辑哲学专题1.选择恰当的逻辑(Choosingthe Right Logic);2.次协调逻辑(Paraconsistent Logics);3.启发理念(The Enlightenment Ideal)。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比仅仅集中于批判性思维或形式逻辑的教科书有更广阔的视角,特别向学生展示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之间的许多关连;有更广阔的主题范围,比传统教科书更有弹性:它既可用作传统批判性思维课程、传统逻辑课程,也可用作二者组合的最佳课程;包括许多交叉主题,如非单调逻辑(nonmonotonic logic)、相干逻辑、次协调逻辑(paraconsistent logic)、决策论、信念动力学(belief dynamics)及专家系统理论;提供了对谬误的详细而理论化的处理;它包括关于论辩、法律讨论、经济讨论和人工智能的章节,表明该书强调实践应用;包括讨论大量的悖论,如说谎者悖论、博彩悖论、亨佩尔猎食悖论(Hempel's raven paradox)、古德曼绿—蓝悖论、阿罗投票悖论、囚徒困境等,展示了经典和非经典逻辑发展背后的最有趣的动机。然而,本书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它以论证特别是日常论证为基本出发点和轴心来整合批判性思维理论、谬误论、传统逻辑、经典逻辑和非经典逻辑。尽管我国的一些新教科书也基本上包括了这些内容,但各种逻辑理论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而且导致它们之间的冲突。
《论证》教科书的作者的知识背景保证了该书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如Woods系加拿大Lethbridge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发表了大量关于非形式逻辑、谬误理论、论辩和批判思维的论文,被认为是这些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而Walton博士,系加拿大Winnipeg大学哲学教授,20世纪70-80年代与Woods合作,开展谬误的形式分析工作,1992年以来出版了研究论辩和论证与谬误的10余本专著,并有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教科书多次再版,被誉为非形式逻辑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既通晓数理逻辑,深知其力量和弱点之所在;又对日常论证做过大量长期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如“谬误的语用理论”、“新辩证法”等,这使得他们有坚实的基础进行新的综合,将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整合起来,建立以论证为核心的导论逻辑教科书。而在我国撰写逻辑教科书的作者中,既通晓数理逻辑又对非形式逻辑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寥寥无几;两大领域的研究者隔膜很深,偶有合作,也是将各自的理论拼凑一处,没有本质上的融合。
收稿日期:20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