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模型的多案例研究_企业特征论文

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多案例探索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阶段论文,企业家论文,模型论文,道德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美国安然、世通等企业的道德丑闻曝光,企业家道德失范问题一度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这一道德上的阵痛还没过几年,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全世界又陷入经济危机的阴影,企业家道德失范问题再一次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温家宝总理曾在达沃斯论坛等多处场合呼吁“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可见,对企业家道德问题进行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通过对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考查发现,人们大多只是把道德看作一种社会规范而静态地看待。面对道德失范问题时,大多从道德规范的角度进行道德说教和谴责,显得苍白无力。茅于轼[1]曾指出,道德说教之所以苍白无力,就在于缺少理性分析。说教者板着面孔,说出一堆不能自圆其说的主张,叫人觉得滑稽可笑。

这使得学者不得不反思,是不是对企业家道德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除了从道德规范的角度静态地看待企业家道德之外,还应该如何更理性地看待?通过文献研究和对实践的观察发现,企业家道德具有发展的特性,也就是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如果能够动态地看待企业家道德,帮助企业家正确认识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道德特点和行为方式,审视其道德方向是否正确或有价值,给企业家提出一个相对明确的道德修炼方向,指引其前行,那么这样认识企业家道德比道德说教和谴责似乎更具有现实意义。因而,研究企业家道德发展问题是理性认识企业家道德问题的新视角。

1 文献综述

ANDERSON等[2]怀着类似的好奇心,基于对国外两位企业家深度访谈的比较案例研究发现:其中一位企业家在最初创业时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利益,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其口碑较差。后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和违背道德的教训的积累,他逐渐意识到违背道德的代价,于是转变自己的道德态度和行为,由原来的非法经营转向守法经营,到最后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另外一位企业家是汽车修理厂的厂主,他开始经营企业时的道德定位相对较高,定位于培养员工,帮助员工创业,因此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认为:企业家道德存在发展的空间,即企业家道德会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不同企业家的道德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企业家道德的发展性问题。徐国平[3]认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具备道德追求的能力,道德追求能力的强弱,突出地体现在他所追求的道德境界的高低上。一个道德追求能力较强的企业管理者,会不断对照所属群体及社会的道德层次,寻找道德差距,明确道德追求的层次和目标。陈爱清[4]认为,在战略管理中处于较高道德发展阶段的企业管理者更易于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决策;反之,容易发生道德问题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处于较低的道德发展阶段。季小江[5]在论述企业家自我发展的问题时也谈及了企业家道德发展问题。此外,企业家成长理论也开始研究企业家道德的发展问题,只不过还没有明确地把道德问题当作重点进行系统研究。国内外一些伦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在企业家道德问题频发的社会背景下,分别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不同人的道德层次和水平之间的差异,试图解释现实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例如,陈小明[6]将道德划分为两个层次:义务的道德和追求的道德。义务的道德是人必须遵守的底线道德,而追求的道德是道德主体的道德发展追求的目标,即人的道德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然而,企业家道德发展到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或层次,目前研究还没有明确结论。

从实践的角度看,鲁冠球等一大批企业家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企业家经营的道德失范行为;世联地产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劲松认为企业家要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道德底线;潘石屹则认为一些企业家为了获取利益把慈善做成了商业,变成了一种等价交换,而企业家参加慈善和公益活动应该是自身精神的需要。如果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企业家的道德,这些内容实际上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家道德由低到高发展的不同水平或阶段。这为企业家道德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那么企业家道德由低到高究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不同的企业家的道德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构建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模型?这就成了本文的一个焦点问题。

2 研究方法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开展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原因是:①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性的探究,它在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情况下研究当前正在发生的现象,尤其是现象与环境的界限不清且不容易区分的时候,就常使用此类研究[7]。②因为案例研究比较适合研究“如何”以及创建新的理论[8]。一般而言,案例研究分为单一案例和多案例,单一案例一般分为批判性案例、特殊性案例和补充性案例,多案例研究分为单层次多案例研究和多层次多案例研究。本文采取单层次多案例研究,通过探索多个企业家道德发展的特征,对不同企业家道德的发展进行比较,通过多案例研究发现企业家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企业家道德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具有时间序列特点,能够找到前后时间跨度中的变化轨迹是案例研究的一个明显优势。在分析企业家道德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案例数据的获取方法采用深度访谈方法,因为通过获取文本资料等很难归纳出其发展的过程,而深度访谈法则既可以通过企业家叙述其道德理念变化的过程来追溯其道德发展的历史,了解其道德发展的未来取向等,又可以通过企业家口头描述,相对准确、具体地把握企业家道德发展不同阶段的总体特征。

要保证基于深度访谈方法的案例研究的科学性,需要考虑访谈环境、访谈伦理以及访谈资料的分析处理等问题。

(1)相对封闭且具信任感的环境 企业家道德发展问题是一个需要回忆历史的问题,如果访谈环境受干扰过多,会影响受访者对历史的回忆,或者破坏表达的完整性,因而访谈环境要尽可能封闭。道德问题相对敏感,访谈者要给受访者安全感,让受访者感觉访谈者值得信任,因此访谈人员控制在1~2人为宜,否则受访者很可能会回避一些重要的内容。

(2)研究伦理 在正式访谈进行之前,访谈者应该首先向受访者说明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研究成果的用途等事项,让受访者了解研究的整体情况,打消其疑虑。同时,还要承诺整个研究不涉及个人隐私等令人忌讳的问题,也不涉及受访者所在企业的商业秘密等,这是对企业家道德问题进行研究必须遵守的研究伦理。

(3)提高研究效度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其特殊性,企业家道德发展问题也是如此。为了提高研究的效度,在处理数据和编码的过程中,需要其他了解本研究的人员独立对数据进行编码,然后最终讨论确定结果;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企业家道德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企业家道德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对不同企业家道德发展的阶段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最终确定企业家道德发展的阶段。

3 案例抽样

企业家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工作繁忙,很难抽出空闲接受长时间的深度访谈。加上企业家道德问题是一个相对敏感的问题,很多企业家并不十分愿意参与研究。所联系的一些国内大型企业的企业家都未果,经历了很多周折后,研究按照理论抽样原则抽取了7位案例企业家并进行了深度访谈。理论抽样的原则包括:

(1)案例典型性和社会影响力 研究选取的案例企业家及其所在企业大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例如,天津泰达国际旅行社赵先生所在的企业被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商业道德专业委员会授予“诚信经营理事单位”荣誉称号,还被其他单位授予中国“质量百优示范旅行社”及“重商德、守信誉单位”的荣誉称号等;大午集团的孙先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企业家,他既经历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律和道德纠纷,又有着崇高的道德追求,希望自己的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发展为目标,以共同富裕为归宿”,最终建立一个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色彩的“大午城”。

(2)案例企业家属性的均衡 案例企业家所在企业的规模、管理企业的年限和性别比例搭配合理。研究所抽取的7位案例企业家所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最高达到2.5亿元,年销售额3~4亿元,最低为几百万元,在规模上可以分为大、中、小3类。案例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的年限最长达27年,其余分别为26年、20年、14年、11年、10年和8年,其中男性6位,女性1位。企业家在企业的职位有董事长,也有总经理,且都拥有企业股权。

(3)案例跟踪的可行性 对案例企业家进行直接跟踪、间接跟踪或有一定了解,这样可以提高案例研究的效度。自2007年以来,笔者就对大午集团原任董事长,现任监事长孙先生进行了长期跟踪,阅读他的书籍,查阅他的企业资料。作为南开大学的特聘教授,他会定期到南开大学做演讲,这让笔者能够更多地了解他。全国商业道德专业委员会的副会长蒋定坤对穆女士、赵先生两位企业家及其企业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自2007年以来,笔者通过蒋定坤对两位企业家就一直在进行间接地跟踪了解。这为顺利开展研究以及提高研究的效度奠定了基础。7位案例企业家的资料见表1。

4 数据获取及分析

深度访谈由2人完成,其中1人为主访谈,根据开放式访谈提纲(见表2)对企业家进行访谈。另外1人为补充访谈者,对主访谈可能遗漏或未及时把握的关键内容进行补充访谈,以保证信息获取的全面。为了保证访谈获取信息的全面性,访谈在基本按照访谈提纲进行的同时,又相对灵活地拓展访谈内容,深入挖掘受访者对自身道德发展问题的认知,从而保证更加全面地获取资料。

为保证访谈资料的完整性,在征求受访者同意的基础上,对访谈过程进行了录音,同时为了避免资料遗漏及语音不清晰等问题,主访者在不影响访谈的前提下,简要记录了关键的访谈内容,而补充访谈者记录补充访谈的内容。最后在整理录音资料时,将录音资料和文字资料进行比对,整合成完整的资料。

在进行访谈时,访谈者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然后对访谈中可能引起企业家忌讳或者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等问题进行澄清,如承诺不涉及企业家个人隐私问题、不涉及具体的法律问题、不询问企业的商业秘密等。

对7位企业家的访谈,最长时间达到了360分钟,最短时间也有180分钟左右,平均约为240分钟,从而保证了通过访谈获取数据资料的充分性。访谈后,访谈者对访谈资料进行了及时整理,不清楚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通过电话或E-mail对受访者进行了核实或补充,从而保证了研究的完整性。

数据获取完毕后,需要对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和编码分析。因为企业家道德发展具有由低到高的特性,不同企业家道德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时,需要考虑研究本身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制定编码策略。鉴于此,研究制定了如下编码策略:

(1)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 在整理资料时,尽量使用受访者的原话,只对少数表述模糊或间断的内容,结合前后语言表达情境进行调整或补充。

(3)对编码数据进行排序 依据企业家经营和管理企业的时间序列变化和道德发展特征由低到高的顺序对编码数据进行排列。这样有利于更加直观地看出企业家道德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差异,从而为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的提炼提供科学依据。

(4)发展阶段命名 根据编码数据提取变量,并结合相关理论划分不同企业家的道德发展阶段,给各发展阶段命名,分别记为S1~Sn。在提取变量时,以有关文献为指导,当遇到已有文献或理论中没有的变量时,请求专家给予指导,和研究团队讨论变量内涵后进行标注。

因为A~G共7位企业家的深度访谈内容的编码数据过多,所以本文仅仅以A为例介绍数据编码方法(见表3)。

对7位企业家的道德发展数据进行编码,并提取了特征变量,同时以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失范理论、底线伦理理论、道德资本理论、道德信仰理论和相关文献为指导,对7位企业家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命名,最终探索发现了7位企业家的道德发展阶段(见表4)。

在道德失范性阶段,企业家的总体道德特征为违背道德、违反法律、垄断经营、投机和重利轻义;在道德遵从性阶段,企业家的总体道德特征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安守本分和遵守底线;在道德资本性阶段,企业家的总体道德特征为利己利他、功利人、道德管理和交换;在道德皈依性阶段,企业家的总体道德特征为觉悟人、利他忘我、道德信仰和慈善。道德失范性阶段的命名以及特征变量的提取主要以道德失范理论为指导,道德遵从性阶段的命名以及特征变量的提取主要以底线伦理理论为指导,道德资本性阶段的命名以及特征变量的提取主要以道德资本理论为指导,道德皈依性阶段的命名以及特征变量的提取主要以道德信仰理论为指导。

5 数据比较

接下来要思考的是,不同的企业家之间道德发展经历的阶段不同,这些企业家的道德发展存在哪些差异?到底应该将企业家的道德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更科学?如何认识不同企业家之间道德发展之间的区别?

从表4可知,7位企业家的道德发展都包含道德遵从性阶段和道德资本性阶段。就道德皈依性阶段而言,除E和G两位企业家之外,其余5位企业家从现在或未来的角度看都具有这一阶段的特征,也就是说企业家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应该是道德皈依性阶段。在现实中,有些企业家能够达到道德皈依性阶段或者有向这一阶段追求的内在动力,而有些企业家则不能。通过查异和取同,可以确定企业家发展的3个阶段即道德遵从性阶段、道德资本性阶段和道德皈依性阶段。

7位企业家经历道德失范性阶段的较少,只有A、D和G三位企业家,而且特征总体较弱。当然,这也受道德研究的特殊性影响:被研究者可能有意识地隐藏一部分信息,出于研究的伦理问题,也尽可能避免直接涉及具体的问题。那么,企业家道德发展是否应该包括这一阶段呢?刘永根等[9]认为,在以往的道德认识或道德评价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道德发展的层次性、阶段性问题,而仅仅从中取出最高层次的道德,不分对象场合,千篇一律地用一种道德标准看待人的行为,这并不符合道德的实际。道德失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人的成长以及与社会的活动过程中,道德失范是大多数人都要经历或超越的一个必然过程。因而,不应该轻视或者忽视对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

在研究企业家道德发展的实际、相关理论、访谈数据分析结果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企业家道德发展的最低阶段应该是道德失范性阶段,但是并不是每一位企业家都会经历这一阶段,有些企业家的道德起点较高,可能没有经过这一阶段,如B、C、E、F的道德起点相对较高,没有经历道德失范性阶段。可以最终确认,企业家道德发展总体上经历4个阶段,不同企业家道德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

6 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模型构建

根据道德主体性和道德内化理论[10],企业家道德发展实际上是道德主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将道德转化成内在的精神力量,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强化、道德知识的吸收、道德规范的记忆、道德经验的总结、道德行为的遵从和提升过程,而且还是道德态度以及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道德主体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道德内化,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人的主体性和道德内化解释了企业家道德发展的内在原因。从案例研究看,企业家群体的道德内化过程确实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学习、经验、家庭等,这些因素最终构成了企业家道德发展的动力。除了上述因素对企业家道德发展产生影响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企业家道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严蔚刚等[11]的道德矢量理论,企业家道德是一个有大小、有方向的量,受各种因素的作用,企业家的道德会呈现动态发展的特性。综合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道德矢量理论、主体性理论、道德内化理论和企业家道德发展影响因素,构建了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模型,以便更加全面地揭示企业家道德发展的复杂特征和内在规律(见图1)。

图1 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模型

该模型反映的是以企业家群体作为观察对象的企业家道德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从个体角度来看,企业家道德并非严格按照一般规律的顺序依次发展,可能存在着两种特殊情况:①停留在前几个阶段长期没有进化;②超越某个低级阶段作为起始道德定位。企业家的道德定位也有可能出现倒退现象,图中用向下的虚线曲线箭头表示。代表企业家道德矢量特性。企业家的经历、学习和家庭因素构成了企业家道德发展的动力系统。企业家的道德发展也受一定的外在环境影响,如社会环境和政府政策等。

7 讨论:企业家道德进化的方略

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及其模型揭示了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企业家道德进化过程,有助于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企业家道德,用道德进化的观点审视和引导企业家道德。对于企业家而言,能够以此为指导,明确自己的道德定位、道德修炼方向,向着更加理想的道德方向发展。根据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模型,提出以下企业家道德发展、进化的方略进行初步讨论。

7.1 根据不同道德发展阶段特征提升道德水平

在道德失范性阶段,企业家道德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重利轻义和投机等方面,也就是企业家更重视自身利益而轻视道德和法律等,从而可能会践踏法律的尊严,或者利用法律的盲区以及员工等对法律的无知赚钱。在这一阶段,企业家的道德风险最大,他们可能会因为违法或违背道德经营而使企业丧失未来发展的根基,同时也可能会连累家庭,破坏家庭成员之间的安定、和谐等,最直接的就是可能会导致企业家的身心受到负面的影响,自身报应是其品尝的最大苦果,现实中一些企业家自杀或患心理疾病的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道德遵从性阶段,企业家的道德特征表现为安守本分、遵守道德底线等方面。这一阶段,企业家的道德特征表现为:企业家只想做一个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人,本本分分做人,不求最好,但求无过。由于内在追求本分的需求,决定了他们主张经营企业只要能够做到“遵守道德底线”,服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遵守行业规则,按照法律和道德的要求经营企业等就可以了,承担社会责任等是企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事。正因为以上特征,决定了企业家在这一阶段会面临一些道德风险,例如,一些企业家只是做了一些本分的事情,却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结果却没有人买账,最终很可能会动摇遵守道德的信念,从而发生道德滑坡;虽然他们主张要遵守道德,但是一旦利己心理膨胀,或者己利和他利发生冲突,就很容易做出为了维护己利而不惜损害他利的行为,从而最终由道德遵从滑向道德失范。如果他们凡事只讲原则,不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很可能变得迂腐、呆板,犯主观主义或教条主义错误,最后很可能远离人心向背。

企业家道德资本性阶段的特征表现为功利人、利己利他和交换等方面。“功利人”反映了企业家认为做了好事要理所当然得到回报,不求回报的绝对善良是不现实的人性状态,他们主张把承担社会责任看成是经济行为等。这决定了企业家在道德上坚持“利己利他”的态度,主张参加慈善捐助既要帮助他人,又要提升企业形象,既要提高企业的商业信誉和口碑,又要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等。在道德行为上,他们往往表现为“交换”倾向,也就是他们会给予利益相关者一些福利或好处,同时又期望得到回报;他们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因为这样做将来会得到回报;他们积极支持社会公益活动,因为这样做会减少企业在当地遇到的麻烦;他们会在员工的道德教育上敢于投入,因为这种投入将来会给企业带来回报,而一旦一些投入无法得到回报,比如自己关心员工,员工却不忠诚,他们往往会感到心寒等。这些特征决定了他们经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道德风险。例如,在经济与道德冲突时,企业家会以利润为导向,放弃道德诉求,最终多年积累的荣誉会毁于一旦;由于企业家把道德作为资本进行投入,所以会加大在慈善、公益和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这经常会招致一些额外的开支,加重企业的负担,最终拖垮企业;企业家重视参加慈善和公益活动,重视对人力资源的道德投入,这无疑有利于企业家个人和企业形象的树立,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道德水平等,然而,如果参加慈善活动或公益活动被人们认为是在作秀,企业的声誉不仅不会提高,相反还会降低,并且会给企业带来一些麻烦。

企业家道德皈依性阶段的特征表现为觉悟人、利他忘我和慈善等方面。“觉悟人”说明了企业家在这个阶段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问题,他们通过对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发现,只有做对他人和社会有意义的事才是生命价值的体现。用于帮助别人才能更好地体现金钱和生命的价值。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深刻体悟,确立了他们“利他忘我”的道德态度,主张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把服务于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等。在道德行为上,他们可以真正做到“慈善”,表现为会长期资助慈善事业,把个人绝大部分资产捐献给慈善事业,把个人所有的资源用于支持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等。这类企业家主张支持慈善事业不应该讲条件,这才是真正的慈善。在这一阶段,企业家将道德原则作为企业发展的起始动力、保障机制和最终价值追求,把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作为企业发展的终极追求,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始终坚持道德至上的原则。此时,企业家对道德的坚守已经进入信仰层次和虔诚的程度,道德作为企业的终极价值追求,已经成为企业家无需坚守而能自动运行,并贯穿于企业整体行为的道德力。然而,正是这些特征很可能会让企业家误认为自己做到了,其他下属也应该能够做到,因而可能会忽略管理,结果让企业面临一些潜在的道德风险,例如,如果企业家只强调慈善、奉献和人性化,而忽视制度建设,则很容易使企业失去控制,或者不能妥善处理企业家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则很可能因为个人行为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7.2 重视道德教育

加大道德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企业家的整体道德素养。古人说:“学优则德厚,学浅则德薄。”可见,教育在提升人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对引导人们审视自己,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着重要价值。通过对7位案例企业家的研究以及对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发现:在企业家的道德发展过程中,教育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实中,有的企业家道德水平高,有的企业家道德水平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接受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不同,接受过良好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企业家道德水平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笔者现在担任深圳聚成集团华商书院的主讲教授,华商书院是深圳聚成集团、中山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联合创办的国内第一家针对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开设的“国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培训机构。通过对大量的实践案例总结发现,企业家在接受了道德理念的洗礼后,会将自己的人生痛苦与道德的崇高结合起来反思生命,从而会在短时间内受到“心灵的触动”,主动调整自己的道德状态,实现自己的道德提升。

近些年来,企业家道德问题的频繁发生,促使很多国内教育、培训机构开始进行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和培训,一些培训机构还引进国外教练技术对企业家进行培训,改变他们的心智模式。这些培训对引导企业家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发挥了良好作用。加大道德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是提升企业家道德素养,促进企业家道德进化的重要途径。

7.3 正确看待利益

向企业家揭示“小欲痛苦,大欲则刚”的道理,为企业家解开道德滑坡的魔咒。企业家经营企业要为股东赚取利润,为个人谋求幸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利润,没有对个人幸福的追求,也不会有现代企业的发展。然而,如果企业家为了谋取利润,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惜侵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那就会触犯道德或法律。没有被发现时,表面上看起来挣到了钱,可是由于自己的行为违背了法律或道德,会担心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内心会遭受折磨。例如,在访谈中,一位企业家曾坦言:做了不道德的事,睡在房子里就像睡在牢笼中,四处是铁壁,这是企业家“道德失范”的结果。

进入道德遵从性阶段的企业家虽然能够守住道德底线,但是他们大多满足于做个安守本分的人,满足于自己的利益,这仅仅是小欲小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处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也比较普遍。然而,大多数人又很难真正满足于自己的所得,欲望会膨胀。做了点本分的事,甚至偶尔帮助人的事,企业家可能会感觉自己了不起,如果没人认可他们的做法,他们往往会感觉不公平,陷入抱怨、指责的境地。如果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他们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轻视或忽视他人的利益,最后又可能会遭受别人的谴责。这种谴责多了,自己的道德坚守很可能会动摇。这种较小欲望的满足,虽然解决了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问题,但是却无法让人摆脱现实的冲突和烦恼。

进入道德资本性阶段后,企业家开始重视共赢,积极参加公益和慈善事业,善待员工、顾客和客户等,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有利于股东的利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可是,这样的做法一旦过于功利,也会遭到社会的谴责,陈光标的例子就是佐证。如果企业家的欲望一旦膨胀,他们很可能会铤而走险,不惜侵害员工、顾客、股东等的利益,最后遭受道德的谴责甚至锒铛入狱,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等就是如此。人们满足于自己的小欲望,虽然在精神和物质上会收获一些幸福,但是总是难以逃避财富等带来的痛苦。一旦自己的欲望膨胀,法律和道德的防线对他们追逐财富的狂热不起作用,企业家就会出现道德滑坡。

毋庸置疑,企业家自我欲望的超越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企业家能够不断超越“小欲”,尝试去做“利他忘我”的事,真正无条件地去践行慈善,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才会真正感受到道德的力量,这就是“大欲”。有些企业家可能会担心,这样做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从实践经验看,如果企业家能够真正追求利他忘我,同时又能够做好内部管理,企业一定会得到较好的发展。黄骅信誉楼百货集团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诚信的力量让企业成为了国内知名的零售企业:员工满意、顾客满意、社区满意、家庭满意、政府满意等。中央电视台曾经以“道德的力量”为题对其进行了报道。

当一位企业家能够超越小欲,去追求更崇高的道德,去追求“大欲”时,他追求的不仅仅是道德,更是生命的意义,他所得到的也不仅仅是财富,还有生命价值的实现。此时,崇高的道德不仅会指导企业家不断矫正自己的言行,牵引企业家前行,而且还能够在企业家面对道德冲突和利益诱惑时,保证守住做人的准则,不会突破道德底线等。小欲往往最终会带来痛苦,而大欲则刚——企业发展、人生幸福、不被名利诱惑。此外,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早日把我国建成真正的法治国家,创造良好的社会法律和道德环境,也是企业家道德进化的必然之路。

总之,不应该仅从静态的道德规范视角看待企业家道德,而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家道德。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及其模型的发现,就初步揭示了企业家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动态、发展、客观且科学地看待企业家道德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希望该模型能够有助于更加理性地看待企业家道德,并提出更加有效的企业家道德进化方略,不断促进企业家道德的提升。

标签:;  ;  ;  ;  ;  

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模型的多案例研究_企业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