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三个境界,我的理想--我成长的故事_生本教育论文

自信的三个境界,我的理想--我成长的故事_生本教育论文

自信三境界,理想伴我行——我的成长故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信论文,理想论文,故事论文,伴我行论文,三境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儿时理想: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记得小时候还没有上学,我就满怀期待,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早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因为一直以来,教师这个职业在我的脑海里就是光荣而神圣的。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灯,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1988年,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从灌云县杨集中学毕业,顺利考入连云港师范,圆了我儿时的梦想。从此以后,我的肩上扛的是民族的希望,心中装的是祖国的未来,手中捧着的是孩子们的明天。

作家冰心说过:“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正是这种博大的爱指引着我奋发努力,为理想而奋斗终生。智高为师,德正为范,智高德正,为人师表,永远做最好的自己,走进自信的三重境界。

梦圆港城:一路奔跑一路欢歌

1991年7月,我优分优配至连云港师范附属小学,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从此,踏上三尺讲坛并勤奋耕耘。刚参加工作,教学经验十分不足,所以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班级管理等一片迷茫。校领导十分关心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便安排经验丰富的李宝霞老师担任我的指导老师。李宝霞老师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坛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底蕴深厚,经验丰富,乐于助人。于是,我便天天听她的课,然后在精心修改教案之后进课堂上课。上完课之后再仔细琢磨,寻找差异,反复研究。看到自己与指导老师的差距太大,生怕误人子弟,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苦练教学基本功,坚持天天听课、反思。不断邀请李老师进我的课堂现场指导。李老师既和蔼又十分严厉,平时指导备课时笑容可掬且十分耐心,可是当我站在讲台上讲不清楚或者不会讲的时候,她便沉下脸,然后快步走向讲台亲自示范。正是因为她的严格要求,使得我对教学工作从来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晚睡早起,日日如此。日子久了,我便慢慢摸着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门道,教学渐渐成熟起来。备课、上课、辅导等,开始得心应手,所带班级学生学习得法,成效十分明显。我开始找到了自信,达到了自信的第一境界——我能!在任何情况下坚信“我能”是迅速成长的关键。

我清楚地记得,初登讲坛执教的第一节全市公开课是人教版教材《再见了,亲人》一课。课前,李宝霞、袁敏等老教师耐心地辅导我,和我一起研究备课,协助我制作课件,还多次听我试讲。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缘故,也可能是教案烂熟于心的缘故,面对几百名听课的教师,我却一点儿都没有胆怯,不断创设出感人的情境,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有感情的朗读等多种方法,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打动了学生及所有听课的教师。这节课获得听课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评课时几乎无人指出不足。这小小的成功大大激励了我,从那以后,我便不断开设校内、校外公开课,将《花潮》《古井》等许多课文演绎得十分精彩。可惜,那时自己只是个“演员”,表演很出色,却缺少教育理论的支撑,只是按照既定的思路去上,却并不熟知设计意图。于是,我便广泛阅读各级各类教育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渐渐的,我学会了研究教材,懂得了怎样进行文本解读,知道了怎样因“课”施教。大量的教育教学专著拓宽了我的思路,众多教育家的引领、身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帮助使我踏上了新的台阶。随之,各项竞赛纷至沓来。1992年参加连云港市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获得一等奖,1993年参加全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1996年参加全市语文优质课评比荣获一等奖。

“不做教书匠,要做科研型教师”,李宝霞老师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我开始坚定不移地走教育科研之路。1993年,我在学校率先提出了“八字”自学辅导法,提倡作业分层,提高了全校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实效性,撰写的第一篇论文《实施“八字”自学辅导促进语文教学》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随后,一篇篇论文相继见于报端。1997年,我调进学校教科室工作,课题研究、外出学习、沙龙活动……为我的教学注入了理论的支撑,彰显教学、科研生命的活力,我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2001年,我赴广东教育学院参加全国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这一年是我成长的快速期。在这里,我结识了来自十八个省市的优秀语文教师,广东教育学院刘志刚、谭海生等教授的讲座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施建平、杨金林、丁雪飞等许多同学的高效执教给我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提升了我的综合素养,各种各样的培训、参观丰富了我的学识……由此我进入了自信的第二个境界——你比我能!因为我发现身边的人都是我追求的目标,学习的方向,“你比我能”既是对优秀同行的认可,更是对自己的鞭策。正是因为从他们的身上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促使我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课程改革:成长的助推器、催化剂

随着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课改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我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培训获取的经验很快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在学校提出低、中、高年级语文要构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广大语文教师结合课标进行深入探讨。从阅读教学、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版块进行深入研究,并逐渐构建出符合课标理念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设计体现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引领教师转变观念。

2004年,我被提拔为师专三附小副校长,主抓全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自此我如鱼得水,更加全情投身课改。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我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在全校推行考试评价改革。首先对原有的《素质报告单》进行改进,精心设计出《我的一年级》《成长真快乐》《成长不烦恼》《成长的足迹》等彩色版成长手册,使得评价多元化、科学化,让评价成为一种享受,让考试成为学习的一个中间环节。

在新课程研究中,我发现传统的教案高耗低效,已经不太适应今天的改革,于是提出充分利用教师群体的智慧,共享互助备课,解放教师的手脚,提高备课的实效。正是在这种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我在全市率先提出电子化备课改革的设想,采用分层、分工的电子备课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实践证明,电子化备课、无纸化备课提高了效率,去除无效劳动的教师们参与课改和科研的时间得到了保证。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分享改革的成果,我撰写的《新课程呼唤备课的革命》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新课程研究》上。2002年秋季,我市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在市教研室张惠萍老师的培养下,我加入了市课改中心教研组,被聘为课改专家指导小组成员。主持考试评价、词串识字等多个省市级课题,辗转于各个县区,宣传课改、寻求策略。由于课改成果较为突出,我被评为连云港市“首批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我校被评为连云港市“首批课程改革先进学校”。

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于是我带领一部分骨干教师成立了“陈红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领衔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和工作室成员一起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精神,调查研究我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向学校及有关部门谏言献策,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带领青年教师自我规划,并予以积极指导和悉心帮助。工作室成员把握课改方向,探索教学艺术,提供高质量的研究课题和实施策略,不断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得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我校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课改先进个人人数逐年递增,形成我校的名师发展梯队。

为了锤炼教师教学基本功,我校每学年都要举行一次名师“领航课”、青年教师“弄潮杯”课堂教学大赛、新教师“汇报课”,各级领导多次参加我校“三课”活动,《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等媒体对我校“三课”活动进行多次宣传报道。此外,我校名师积极参加送教下乡、对口支教等活动达30余次,为兄弟学校送去宝贵的课改经验。省内外兄弟学校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执教、讲座、培养名师成了我工作的又一个中心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我校是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生本教育”实验学校之一,生本教育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使学生回归到教育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自2004年开展生本教育实验以来,每学年我们都会在全校乃至全市举办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辐射到更大范围。实验期间,我和实验教师共推出生本教育试验课、交流课、观摩课、支教课50余节、涉及6个学科,撰写并发表了几十万字的有关生本教育的论文、论著。将先进的理念引入课堂,使得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共同享受、创造奇迹的时空,成为自由呼吸、自己控制的旅程……生本教育的研究已在我校开花、结果,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榜样引路:做最好的自己

有幸成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未来五年间惜时如金、脚踏实地成长将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将以陶行知、蔡元培、斯霞等著名教育家为楷模,认真规划自己的成长之路,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对教育始终保持执著的爱和忠诚,以自身的专业发展带动周围及周边地区的同事,发挥辐射作用,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快速发展,推动连云港市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力争走向自信的第三个境界——我比你强。“我比你强”不是自高自大的一种表现,而是面对成绩自加压力,不断被超越并不断努力后来居上,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才是自信的最高境界。

“人的追求没有止境,人的力量用之不尽”。成绩属于过去,在我未来追求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标签:;  ;  

自信的三个境界,我的理想--我成长的故事_生本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