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明[1]2001年在《四川地区耳聋儿童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对聋儿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的调查,以求对本地区聋儿的情况建立初步的认识。寻找防治耳聋发生的更好的途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82例聋儿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并对较常见的一些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82例耳聋儿童中含已知危险因素共108人次,20人未查及任何已知的危险因素,占18.2%。基因遗传因素5人次;产前因素8人次;围产期的因素48人次;产后获得性因素48人次。对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说明无论从专业还是统计学的角度,氨基糖甙类(AmAn)药物的使用在四川地区是儿童致聋的一个显着的因素。结论 在广大人群普及防聋治聋知识,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耳聋知识和药物使用的培训。进行新生儿或儿童高危因素登记,对筛选出的高危人群进行听力学筛查和随诊,将有助于减少四川地区耳聋的发生,及聋儿的早期诊断和康复。
李拉[2]2015年在《对新中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越来越追求社会公正与教育公平的今天,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日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与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特殊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大量优质师资的养成。近些年来,国家对特殊教育日益重视,“发展特教,师资先行”的理念已逐渐演化成为具体的政策导向与教育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高等院校陆续涉足特殊师范教育,截止到2014年全国已有6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实施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我国特殊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特殊师范教育还远不能满足我国特殊教育快速发展对师资数量与质量的需求,特殊师范教育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惑与问题。这些困惑与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现有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紧密相关的。然而,目前关于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相关研究却非常薄弱,系统的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研究在我国更为缺乏。特殊师范教育发展的实践需求与现有制度的不完善构成了显着的矛盾,凸显出对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进行深入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从叁个层面对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进行研究。第一个层面是对新中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史的研究。首先使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归纳新中国成立后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化的过程,力求形成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清晰脉络。对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史的研究又划分为叁个具体的历史阶段或时期,一个阶段是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化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从清末、民国一直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时期,虽然已经有了特殊师范教育,但总体来看还没有实现制度化,更多地表现为自发性。从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末期,是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化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开启了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的历程,中等与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开始出现,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体系也逐渐建立。新世纪之后,在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又迎来了一轮新的变革。无论是特殊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层次与培养机构抑或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制度,与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化的初期相比,都有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从制度变迁理论来看,是一次特殊师范教育的制度变迁。以上叁个阶段构成了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也是本文的前叁章。在回溯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演变历程的同时,本文还借鉴新制度主义理论,通过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化、制度变迁等概念或理论视角对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历程进行更深层面的梳理与分析。对制度演变历程的回顾,其核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思当前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制度问题不仅是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进一步促进对现有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进行反思与完善的必要前提。这构成了本文第二个层面的研究内容,也是本文的第四章,对我国目前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在对特殊师范教育制度问题进行分析时,本文将特殊师范教育制度问题分成四个层面的分析维度,分别是特殊师范教育的政策、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制度以及特殊师范教育的制度效果。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目前走到了一个亟待重新思考发展路径的重要时刻。基于对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自身存在问题的认识,结合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本文提出了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概念与设想。这是本文第叁个层面的研究内容,也是本文的第五章。笔者看来,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是对教育现代化、教师专业化、全纳教育等背景与理念的回应与贯彻,它表达着一种制度突破或制度创新,是一整套有革新意义的顶层设计与制度规则,具有专业性、实践性、标准化等特征。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构建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背景与要求,结合自身发展中的“问题性”,并部分程度上吸收教育发达国家特殊教育教师养成的经验与做法。它既需要立足当下,解决当前特殊师范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困惑与难题,又需要放眼未来,思考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依据这些目标与预设,本文从当代教师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了五条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策略与建议。一是建立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发展的制度规范;二是调整特殊师范教育的招生制度;叁是改革特殊教育专业,探索特殊师范教育大学化的培养模式;四是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特殊师范教育制度;五是加强以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的特殊教育教师标准体系建设。
相薇[3]2010年在《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聋校小学语文教育作为聋校小学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担负着聋生听力康复和语言学习的责任。聋校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聋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各种学科知识的学习。如何改革聋校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哈尔滨市聋校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总结了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最后,在理论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对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有所助益。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并初步阐述生活化和语文生活化教学等相关概念。第二部分,通过对哈尔滨市聋校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当前聋校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第叁部分,针对调查结果,结合聋校小学语文的特点,进而提出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及其实践策略。
穆昕[4]2005年在《听觉障碍中学生汉语阅读理解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阅读理解是听觉障碍者心理研究的热点,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特教工作者、聋校教师、听觉障碍儿童家长的关注。本文选取162名听觉障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测验法对听觉障碍中学生阅读理解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互作用叁种模式在听觉障碍中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都在起作用;年级因素是影响听觉障碍中学生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自上而下和相互作用模式存在年级差异,八年级是自上而下阅读理解模式发展的转折点;性别因素是影响听觉障碍中学生阅读理解模式的重要因素;女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表现优于男生;体裁因素是影响听觉障碍中学生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叁种阅读理解模式均存在体裁差异;听觉障碍中学生在叁种阅读理解模式下, 文章体裁不同,表现效果不同。
孙真真[5]2016年在《情绪面孔及自控感对聋人时间知觉的影响》文中认为情绪能够影响人类个体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以往有关聋人的研究较多集中于聋人犯罪等领域,聋人时间知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主要使用从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中选取的四种情绪图片(高兴、惊奇、悲伤、生气)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时距判断范式,通过两个实验,系统考察了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对聋人时距知觉的影响。实验一和实验二均采用经典的时间知觉判断的方法进行实验,两个实验的图片材料都是随机呈现,呈现时间包括400ms、600ms、800ms、1000ms、1200ms、1400ms、1600ms,实验要求被试的练习正确率至少达到80%才能开始正式实验。实验要求被试对其看到的图片所呈现的时间做出判断。实验一的研究目的是,在短时距条件下,探究情绪对聋人时间知觉的影响。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操控被试对实验材料的控制感来考察情绪自控感对聋人时间知觉的影响。在本研究条件下,可以得出以下结果:第一,在短时距时间范围内,情绪主要通过唤醒机制影响聋人的时间知觉;第二,聋人对所呈现表情图片的时间估计都比图片实际呈现的时间长,具体来说,聋人对负性图片的时距估计长于正性图片,对高唤醒图片的时距估计长于低唤醒图片;第叁,自控感高的组对时间感知的扭曲不显着,自控感低组的被试对时间感知的扭曲显着。因此,情绪对聋人的时间知觉具有显着的影响,在短时距范围内,情绪主要通过唤醒机制来影响聋人对时间的感知。
参考文献:
[1]. 四川地区耳聋儿童的调查研究[D]. 乔晓明. 四川大学. 2001
[2]. 对新中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的考察[D]. 李拉.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3]. 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D]. 相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4]. 听觉障碍中学生汉语阅读理解模式研究[D]. 穆昕. 辽宁师范大学. 2005
[5]. 情绪面孔及自控感对聋人时间知觉的影响[D]. 孙真真. 河南大学. 2016
标签:眼科与耳鼻咽喉科论文; 聋人论文; 听力论文; 特殊儿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