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兴安县人民医院 541300
【摘要】目的:探讨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异常的效果。方法:产程中确定胎方位异常后,指导产妇取胎儿背部对侧侧俯卧位,直至第二产程早期,观察两组孕妇分娩结局的差异。结果:两组的产程、剖宫产指征、分娩方式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孕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数、手术助产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产程中孕妇取侧俯卧位,能大大增加枕后位转为枕前位的机会,提高阴道分娩率。
【关键词】体位;胎方位;难产率
【中图分类号】R71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69-02
产妇分娩过程中胎头位置异常发生率高,头位难产在难产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1]。因此,及早发现和正确处理胎头位置异常,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我们于2008年1月~2009年2月对150例产妇通过在分娩过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来促使胎方位从枕后位或枕横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2月期间,在产程进入活跃期后经阴道检查,确诊为枕后位或枕横位的初产妇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两组产妇年龄23~35岁,孕周37~41+6周,均为单胎头位;阴道检查为正常范围骨盆,胎儿体重评分均≥7分;无严重并发症和合并症。两组产妇均进行产科检查和全身检查,进行骨盆外测量和内测量,B超检查胎方位,胎儿双顶径和股骨长以及羊水指数,并进行骨盆、胎儿体重两项头盆评分,详细记录产程、分娩方式、手术指征、新生儿体重和Apgar评分等。对观察组实施体位护理,而对对照组按一般常规护理。
1.2方法
1.2.1 一般护理让产妇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以减轻其恐惧心理,取得产妇的合作及主观能动性,注意水分及营养的供给,鼓励产妇每2h~4h排便1次,保持盆腔脏器不过分充盈,以利于分娩。
1.2.2 体位护理 未进入活跃期的产妇可自由走动。产程进入活跃期,即宫口开大3cm,有规律的宫缩时,让产妇侧卧或侧俯卧位,使胎儿重心前移,与胎儿脊柱呈对侧卧位。侧卧时,产妇微躬腰部,含胸曲膝,将大腿上收至与产妇脊柱纵轴成90°角,腹前侧壁贴向床垫。第二产程时,双脚蹬在产床脚架上,双侧髋、膝关节屈曲,使大腿尽可能贴近腹部并外展。
1.3 统计方法 采用 检验。
2结果
2.1 2组胎儿情况比较,见表1。2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3.1产时体位护理的机理
生存在羊水中的胎儿是可动性物体,胎儿的相对静止或转动状态,是作用于胎儿的各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胎儿的重力和羊水的浮力若形成有效的偶力可使胎儿绕本身的轴产生旋转运动,从而使胎方位发生改变。临产初期,胎头多衔接于骨盆的入口平面,胎儿重心可受重力影响而改变,而胎儿重心靠近母亲背侧,指导产妇体位,使胎儿背部向产妇腹部前方的方向移动,同时带动胎儿枕部向前旋转。随着有效的宫缩,胎头不断下降,胎方位会向枕前位旋转,同时使胎轴前移,减少了部分头位难产的发生。
3.2 观察发现,枕后位和枕横位与孕产妇卧位有关,可能因为胎儿重心在背部,因此,按胎儿重心与重力原理推论,让孕妇取胎腹侧俯卧位,使胎儿重心前移,可能对保持胎头取枕前位有益[2]。我们利用胎儿重心与重力的原理对产程中胎方位为枕后位的产妇进行管理,即产妇取胎儿背部对侧的侧俯卧位,在羊水浮力和胎儿重力形成的偶力作用下,胎儿背部会向产妇腹部前方的方向转动,同时带动胎儿枕部向前旋转,产程中胎头随着子宫收缩不断下降,胎方位则朝着枕前位方向旋转。所以观察组中有138例转为枕前位,而对照组仅有98例转为枕前位。另外产力较好或者静脉滴注催产素加强宫缩者,转至枕前位的成功率高。
本组指导产妇取正确的侧俯卧位,胎头转至枕前位的成功率为92%,总产程也比对照组缩短2小时以上,从而降低了手术助产率和剖宫产率,提高了阴道分娩率。同时,侧俯卧位时人体与床面接触面积最大,使孕妇不易疲劳,利于孕妇休息,保存体力。因此,在产程中采用侧俯卧位矫正胎方位是有效有利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石一复.实用妇产科诊断和治疗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1~285
[2]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2~195
论文作者:刘樟生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5
标签:胎儿论文; 产妇论文; 体位论文; 方位论文; 重心论文; 重力论文; 孕妇论文; 《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