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对比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对比

安丰存[1]2003年在《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对比》文中认为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是英、汉语言中的常见句式结构,它们都表述了“使(让)其他的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表现某种行为”这样的概念。这种概念的表达是建立在“人类中心说”这一共同认知基础之上的。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不但表述了同样的概念,而且在语言结构上也体现出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表层线性成分排列上的对应关系及深层结构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语义表达上。本文以此为对比基础,以对比语言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结构主义理论作为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结合语言学相关理论对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的语法结构及逻辑语义关系进行共时对比。 以往关于SVOC句式与兼语式的对比研究,都只停留在寻找句子成分的对应问题上,没有深入地分析两种句式共性及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规律。本文不但继续深入探讨了句子成分的对应问题,深入分析了这两种句式结构共性和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规律,而且还进行了SVOC句式和兼语式句子层面上的对比。通过研究发现,动词是构成这种句式结构的关键,本文对动词类别进行了划分并进行英汉对比,发现构成SVOC句式和兼语式的动词都遵循了一致的语言演变规律,并具有语义层级性,这些都为解释说明两种句式的共性和差异提供了证据。文章还围绕动词描述了英、汉此类句式结构在句子层面的交叉问题,并简要分析了原因。 本文的正文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据句式概念和结构阐明了对比基础;第二部分描述分析了句式各成分的对应问题;第叁部分围绕动词描述分析了句子层面的对应问题。

安丰存, 刘立群[2]2004年在《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存在许多共性。对比这两种句式,人们会发现动词是构成这两种句式的核心。英语SVOC句式动词类别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尽管不能一一对应,但都是在使役化构词和语法隐喻两种主要的语法化过程中形成的。

王显迪[3]2018年在《致使义兼语式与英语SVOC句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含有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式和英语SVOC句式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且在句法和语义上具有相似性,这为英汉之间类似的句式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兼语式被认为是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虽然英语的SVOC句式也表达了同样的语义,但限于英语句法结构的规范,二者仍然存在形式上不能完全对应的区别。本文旨在从认知基础、句法基础、语义基础叁方面对英汉两种句式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语义说明兼语动词和论元的关系,运用题元理论和论元结构解释汉语兼语式和英语SVOC句式在题元关系上的对应性。

李玫[4]2007年在《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句子对应类别动词句对比》文中提出在任何语言中,动词都是构成句子的关键。动词的逻辑表现力很强,它能决定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英汉均有SVOC句式与兼语式这样相同的语言结构,原因就在于动词V这一主要成分上。文章围绕动词的对应类别,详细论述英汉各自在SVOC句式或兼语式中所用结构及所表现的意义,并进行了SVOC句式与兼语式句子层面的对比。

党兰玲[5]2006年在《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的对比》文中研究指明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都表述了“使(让)其他的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表现某种行为”这样的概念。这种概念的表达是建立在“人类中心说”这一共同认知基础之上的。两种句式结构方面的相似性也为对比提供了可能。

安丰存[6]2010年在《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语言共性的认知解释》文中指出根据对英语SVOC句式和汉语兼语式的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此类语言结构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为了进一步证明两种句式结构的语言共性规律,本文从两种句式的认知基础和句式结构的语言演变规律入手,对两种句式的语言共性进行了认知上的解释。

郑冰梅[7]2007年在《英语SVOC句式和汉语兼语式的认知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的主谓宾补(SVOC)句和汉语的兼语式是英、汉语中的常见句式,由于其鲜明的异同对立从而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这些对比研究大都停留在句式表层的异同探讨上,而对两种句式产生的深层机理及其异同产生的根本原因讨论甚少。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及缺乏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为此,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异同存在的叁个方面:1.结构成分的异同;2.其类型的异同;3.其主要动词语义方面的异同。然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比的方法找出了这两种句式产生以上异同的深层机理。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人类经验→范畴化→图式化→隐喻拓展→语言形式”为框架,从各个认知层面上对英语SVOC句式和汉语兼语式做了对比研究。首先,通过对两种句式范畴原型的对比,发现两者存在较大差异:汉语兼语式的范畴原型为“A使B……”,而英语SVOC句式的原型为“A作用于B及B的性能、运动或状态等”。这是两种句式产生各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我们也发现虽然其原型不同,但存在某些共同属性,这便导致了两种句式成分及排列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次,在图式化过程中,两者也存在差异。作者在参照Langacker的行为链和能量流动结构的基础上,建构了汉语兼语式四种主要类型和英语SVOC句式六种主要类型的理想认知模型之意象图式,并对意象图式做了对比,同时揭示出其异同是如何映射到句式表层,并反映到两种不同的句式类型的。之后,在隐喻拓展过程中,作者从两种句式原型构成的语义条件出发,对两种句式中主要动词的原型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汉语兼语式的原型类动词为使役动词,而英语SVOC句式的原型类动词为非完形及物动词,正是各自不同的原型类动词通过相应的句法隐喻拓展造成其主要动词语义的主要异同。至此,我们对这两种句式产生的深层机理及两者异同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认知的角度做出了统一的解释。本研究是在透过语言表面现象寻找语言共性,及通过对比语言生成的认知机制探讨语言本质规律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

杨江锋[8]2016年在《汉语迂回致使结构的多维度研究》文中认为迂回致使结构属于分析型致使结构的一种,在基本形式上表现为[NP1[vp V_(cause) NP_2 V_(effect)NP3]])。NP1是主动词(即致使动词V_(cause))的句法和逻辑主语,NP_2是主动词的句法宾语,同时又是内嵌动词(即结果动词V_(effect))的主语。在语义上,NP1为动作的施事者(致使者),NP_2是致使动作的受影响者(被致使者),结果动词为NP_2受影响后执行的动作或享有的状态,NP3是结果动词的影响的对象。致使动词常见的有"使、叫、让"等。学界对迂回致使结构虽然有一定的研究,但有些问题还未曾涉及到。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四个问题,即:(1)采用构式搭配分析法来考察"使、让、叫"字迂回致使结构中结果动词的使用情况,以此来解释叁个结构在语义上的差异和近似之处;(2)从主观性视角出发,采用多语体分析法对典型迂回致使结构进行分析,籍此来解释"使"和"让"字迂回致使结构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分布有显着性差异的动因;(3)考察文献中提及的致使结构的叁个原型模型,即致使结构顺序象似性模型、弹子球模型和直接操控模型,是否能在汉语"使、让、叫"迂回致使结构中得到验证;(4)尝试在认知构式语法的框架内对汉语迂回致使结构进行统一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使用共现词位分析法对结果动词槽位填充词的统计分类表明,"使、让、叫"字迂回致使结构之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近义的,主要是因为这叁个结构中结果动词槽位填充词在语义类型总体分布上有很相近的地方;同时,这叁个结构在对结果动词槽位填充词选用是存在语义偏向,"使""字迂回致使结构多倾向于选择表示状态改变的结果动词,"让"字迂回致使结构偏向移动或运动类结果动词,"叫"字迂回致使结构则偏向于社交言辞类动词。叁个迂回致使结构在具体结果动词选用时也表现出了偏向效应。(2)"使"字迂回致使结构和"让"字迂回致使结构一直被认为是意义相同的,其主要差别在于这两个结构用在不同的语域中,即前者多用于书面语语域,而后者多用于口语语域。本文将语体视为一个由不同语体类型构建起来的原型范畴,口语和书面语的各类语体形成一个连续统;意义也是按照原型性建立起来的一个范畴。语体范畴和意义范畴之间存在互动关系,通过范畴互动概念得以体现,话语功能得以实现。对这两个结构在现代汉语口笔语语料库各个语体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主观性/客观性层面来讨论这两个结构。我们认为一方面"使"字迂回致使结构和"让"字迂回致使结构都具有"致使"意义,另一方面,这两个结构在主观性/客观性上表现出了差异,"让"字迂回致使结构趋向于表达主观性,而"使"字迂回致使结构则偏向于表达客观性。(3)考察文献中提及的致使结构的叁个原型模型,即致使结构顺序象似性模型、弹子球模型和直接操控模型,是否能在汉语"使、让、叫"迂回致使结构中得到验证。统计分析表明,既有的致使结构原型模型与语料库实证数据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不同类型致使动词对不同致使模型的依赖程度也不同。认为既有的致使结构模型无法很好的解释汉语迂回致使结构,可以通过构建迂回致使构式来建立其原型模型。同时,从跨语言的视角,以英语中典型的[XMAKEYVinf]构式为例,在多语体的视角下对其进行调查,来解释建立迂回致使结构原型模型的复杂性,以此证实致使结构原型模型的建立需要协同性证据。(4)通过考察迂回致使动词的自身意义和在句式中的意义,认为典型迂回致使动词的主要动词意义与迂回致使构式的意义之间有很紧密的相一致,其论元结构上与迂回致使构式相匹配,所有此类句式可以放在构式语法的视角下进行统一讨论。发现Stefanowitsch(2001)提出的迂回致使构式图式无法解释permit和prevent 一类的常用致使动词,叁种事件类型无法全面解释汉语典型迂回致使结构。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动词词汇类型、语法化与致使强度趋势"关系图,建立迂回致使构式的原型范畴观。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了的迂回致使构式图式。认为汉语迂回致使构式的事件共有四种,即致使力正向传递、致使力潜行传递、致使力零传递和致使力阻断传递,并对汉语常用致使/使令动词就行了归类。

袁竹筠[9]2011年在《汉语兼语句与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兼语句是汉语中一类很有特点的句式,也是语言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复合宾语句也是英语中一类很有特点的句式,它与汉语兼语句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前人对这两种句式已经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但在语义、语用层面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以“叁个平面”理论为基础,主要从语义、语用两个层面对这两种句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探寻了制约这两种句式成活的因素,分析了两种句式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易产生偏误的原因。希望该研究成果能对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概述和客观评价。第二章从句法层面对两种句型进行了对比。本章分别对两种句型的主语部分、谓语部分及兼语部分与宾语部分等叁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第叁章从语义层面对两种句型进行了对比。本章分别对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中主要的句法成分的语义做了研究,进一步对比了两种句型语义的异同。第四章从语用层面对两种句型进行了对比。本章分别从句子语气、句子语义表达焦点以及句子语义表达重心等叁方面对比研究了两种句型的异同,并探寻了制约这两种句式成活的因素。第五章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兼语句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本章对汉语兼语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的偏误进行了总结分析,阐述了两种句式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易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根据偏误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最后一部分是结语。结语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减少兼语句偏误的建议。

席留生[10]2006年在《汉语兼语式和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兼语式被认为是一种有结构特点的句式,而英语的SVOC结构是一种基本句型。两种句式既有对应性又有非对应性。我们把两种句式放在构块语法的框架下来进行考察。为了对比的方便,姑且把二者视为两个独立的构块,从构成和意义两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构成上:从动词来看,两者都既包括使令动词和命名动词,又都包括各不相同的动词。兼语构块包含表赞许和责怪的动词、表存在的动词和焦点标志词“是”,SVOC包含认知、保持和结果动作动词;从兼语的谓语和C的构成来看,兼语的谓语全部是谓词(性短语)和谓词化的名词,C由非谓词性的NP,AP,PP和Non-finite verbs充当。但是,这两种构块都可以归结为“S+V+O+后续成分”这一统一形式。在兼语式里,后续成分是兼语的谓语;在 SVOC里,后续成分是C。兼语的谓语和C都不与句子的主语在句法上发生直接的联系。在语义上,汉语的兼语构块其实代表了同一形式的多种构块,如结果构块、情因构块、存在构块、强调构块等;而英语中的SVOC代表的是一种多义构块,不同语义相互联系,体现出一种原型效应。汉语的兼语式代表的结果构块与英语的SVOC构块具有一定重合性,前者在语义上包含于后者之中。

参考文献:

[1].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对比[D]. 安丰存. 延边大学. 2003

[2].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对比[J]. 安丰存, 刘立群.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致使义兼语式与英语SVOC句式的比较研究[J]. 王显迪. 现代语文. 2018

[4].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句子对应类别动词句对比[J]. 李玫.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的对比[J]. 党兰玲.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6].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语言共性的认知解释[J]. 安丰存.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0

[7]. 英语SVOC句式和汉语兼语式的认知对比研究[D]. 郑冰梅. 太原理工大学. 2007

[8]. 汉语迂回致使结构的多维度研究[D]. 杨江锋. 浙江大学. 2016

[9]. 汉语兼语句与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研究[D]. 袁竹筠. 沈阳师范大学. 2011

[10]. 汉语兼语式和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C]. 席留生.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标签:;  ;  ;  ;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