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臣生平事迹新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平事迹论文,赵鼎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赵鼎臣是北宋后期重要作家,与苏轼、苏辙、王安中、李邴老、叶梦得,以及吕本中、曾幾、韩驹、夏倪、饶节等江西诗派诗人多有交往唱和,所作诗歌自有门径法度,得到刘克庄及清四库馆臣的大力称赞。但遗憾的是,这样一位较有成就的作家,不但《宋史》无传,各种谱录不载其事迹,今人关注者亦不多。直至最近几年,始有岳振国先生用力于赵鼎臣生平事迹等之考证,先后发表《赵鼎臣生卒年考》(《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下文简称《生卒年考》)、《赵鼎臣仕履通考——兼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宋诗纪事〉中赵鼎臣镇邓时间之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年第1期;下文简称《通考》)、《赵鼎臣〈竹隐畸士集〉佚文考》(《文史哲》2007年第2期)、《赵鼎臣籍里家世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四篇论文,筚路蓝缕,成绩斐然。然岳文疏误较多,特别在赵鼎臣知邓等关键问题上判断有误,致使由此逆推的其他事迹随误。今据赵氏《竹隐畸士集》(下文简称文集,仅标卷数)及其他文献,掇拾旧闻,于其生平事迹作较详细之考证,以期为学界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生卒年
赵鼎臣生年,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唐圭璋《全宋词》定为熙宁三年(1070),岳文《生卒年考》承之;《全宋诗》疑为熙宁元年(1068),皆误。文集卷一《尧山赋并序》序云:“元祐己巳冬,余以童子侍亲。”己巳,元祐四年(1089)。若从熙宁元年说,至元祐四年已二十二岁;从姜、唐、岳熙宁三年说,至此也已二十岁,皆与自称该年尚为童子抵牾。考文集卷二《余少时尝种竹于所居之南号竹隐今二十年矣而隐之志未遂也孙志康善篆尝欲得竹隐二字题其上因叙所以为诗以乞之且呈好事诸君子各乞一诗以为旧隐光华》诗云:“先君昔谢事,勇退不待年。……余时老莱衣,方冠绝可怜。赐第殿东厢,弃官天北边。”自注:“余元祐六年赐进士第,调真定府户曹参军,以亲老不赴。”卷三《送同年王粹公受代还朝》诗云:“昔年讲学城南馆,君余二十我方冠。读书兀兀敝精神,刺口纷纷谈治乱。集英赐第偶追随,慈孝题名容齿间。”皆言登第在方冠(二十岁)之后;据其自注登第在元祐六年(1091),故其生年应在熙宁五年(1072)前;据上文知,若生于熙宁三年,与元祐四年尚为童子说矛盾,故知其生年在熙宁四年(1071)。
再考卒年。赵鼎臣卒年,或付之阙如,而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定其寿达六十五以上,当在绍兴四年(1134)后。岳文《生卒年考》排比赵鼎臣宣和间诗歌,定其卒于宣和五年后,此说最为接近事实,然略显宽泛。其实,宋王之望《汉滨集》卷一五《跋赵祖文七进图》对赵鼎臣卒年有时间界定,其文云:“先君宣和中在京师,与竹隐公游,喜称诵其词章。后公出帅南阳,过博望,题诗传舍……乙巳岁,先君经行是驿,见壁间粉牌,曰:‘此赵承之诗也,小子识之。’时公已殁。后二年,而先君不幸。又十八年,见公从子祖文于武林。”乙巳,徽宗宣和七年(1125);也就是说:宣和七年,赵鼎臣已经去世。王之望父与赵鼎臣曾同在京师为官,且相交游,喜称颂赵之词章;且赵鼎臣此事及诗,亦载于其文集卷七(见下文),事不诬,故王之望所言当可靠。如此,其卒年在宣和五年至七年之间。
哲宗元符间至徽宗建中靖国间仕历
赵鼎臣之仕宦,应自元符元年(1098)起。前揭引其自言元祐六年赐进士第,调真定府户曹参军,以亲老不赴。卷一一有《代谢铨试第一人启》,铨试为吏部试,中即授官。卷一八《范彦武墓志铭》:“绍圣初,彦武始官韦城,会余以丧居于乡……”此绍圣初,应指绍圣元年(说见下);由此知他元祐六年第进士,七年调真定,先以父老不赴,后以父丧不能赴。其父为赵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竹隐畸士集》),《宋史·河渠志三》:元祐八年二月,“赵偶亦上议曰”;又:“……绍圣元年正月也。是时,转运使赵偶深不以为然。”知其父之卒不早于绍圣元年正月(应该就在该年初),则赵鼎臣第进士后至绍圣元年,一直未仕。
绍圣二年,赵鼎臣中博学宏词。《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宏词》:绍圣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三省言:试宏词……真定府户曹参军赵鼎臣……题曰《欹器铭》、《诫谕三省枢密院修举先朝政事》、《迩英阁无逸孝经图后序》、《代嗣高丽国进贡表》。考入次等,各循一资”。知绍圣二年(1095)试宏词时,赵鼎臣身份仍为真定府户曹参军,应该是借用吏部放官旧衔。
然中博学宏词后,赵鼎臣并未立即入仕。文集卷一八《范彦武墓志铭》云:“绍圣初,彦武始官韦城,会余以丧居于乡,彦武与余游,相好也。三年冬,彦武遭汝州忧,余往吊之。”显然,绍圣三年,赵鼎臣尚无官职,否则不可能随意吊丧。待绍圣五年正月(该年改元元符元年)范彦武去世,赵鼎臣为撰墓志,亦无任何署衔。岳文《通考》一方面引其自言“调真定府户曹参军,以亲老不赴”,一方面又说“从元祐六年(1091年)至绍圣二年(1095年),赵鼎臣一直是任真定府户曹参军一职”,亦矛盾。
元符元年,赵鼎臣初仕,为路昌衡定州幕官。文集卷一三《路宝文送行诗序》云:“元符元年秋八月……公既至镇,因以暇日出示僚属……二年三月八日具位某序。”知赵氏元符二年为路宝文定州幕官,其入幕当在元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哲宗元符元年八月壬辰,“宝文阁待制、权知开封府路昌衡,为宝文阁直学士,知定州”。赵鼎臣所记与之同,则路宝文即路昌衡。文集卷一二有《定州州学私试策问六首》,卷一六《定州迎神祝文》、《定州请圣水祝文》、《定州谢雨祝文》、《定州谢雪祝文》,皆在定州作。
路昌衡元符二年罢定州(见昊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卷二),赵鼎臣赴真定李清臣幕。文集卷一○有《贺李邦直帅真定启》。《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罢免上》:绍圣四年“四年正月十二日,正议大夫、守中书侍郎李清臣罢,守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宋史》卷三二八李清臣本传:“以大学士知河南,寻落职,知真定府……徽宗立,入为门下侍郎。”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元符三年正月乙未,“除吏部尚书李清臣,以资政殿大学士知真定府”。知李清臣元符三年(1100)正月知真定,至徽宗登极(建中靖国)被召入朝,而赵鼎臣之在其幕,自在元符三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间。这是李清臣第二次知真定(第一次在元祐八年五月三日,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黜降官四》)。岳文《通考》云:“从赵鼎臣元祐六年中进士后授职真定府户曹参军,其以亲老不赴,至绍圣二年乙亥宏词科,其以真定府户曹参军之职应试,则可知赵鼎臣确于1091年后至1094年间至真定赴任,而李邦直(清臣)辟赵鼎臣为幕府亦当在此期间。”误。
徽宗崇宁大观间仕历
赵鼎臣在徽宗崇宁元年(1102),官太学。文集卷五《赠如璧长老二首并序》诗序云:“某昔官太学,闻诸生饶节德操行义甚高,尝见其诗文,奇之。后二十年,出守南阳。”赵鼎臣出守南阳(邓州)在宣和四年(1122,见下文),前推二十年,知其崇宁元年官太学。卷一二有《太学私试策题》,题注:“崇宁。”为崇宁间官太学之证。岳文《通考》系赵鼎臣知邓时间为政和六年(1116),逆推后得出“绍圣三年,即公元1096年任太学博土”的结论,显误。
赵鼎臣任太学博土时间不久,即出为越州从事。文集卷一八《彭子发墓志铭》言子发“既官太学,僦屋于学垣之西,其隘容膝……余为博士,每下直,辄从子发围棋饮酒,醉饱而后去,殆无缺日。已而,余被汰为山阴从事,去京师三千里,涛江之东,会稽山之上,交友故人稍稍谢去,绝不相闻。无何,子发持使者节至越,余迎谒道左”。卷一四《砚池铭并序》、卷三《梅花下置酒送潘廷立学正赴官京师因寄博士王尧明监簿刘仲忱》,皆及越州事。卷三《忆昔行送彭子发》:“忆昔黄粱炊未熟,太学七人同日逐。……皇华已建使者节,青眼尚看同舍郎。三年牢落江湖上,赖有故人相倚傍。”知赵氏在越州至少达三年。卷九《越州大禹寺奏请名额状》:“依崇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已降指挥,特赐本寺一敕额。”度其语气,在崇宁二年十一月后。故推知自崇宁二年末或三年至五年,赵鼎臣为越州从事。岳文《通考》系越州从事时间为太学后三年即元符二年(1099),云:“公元1096年任太学博士,后三年贬官山阴任山阴从事。”但同时又说:“元符二年,即公元1099年,赵鼎臣在定州路帅府任职。”亦自相抵牾。
大观元年(1107)至政和二年(1112),赵鼎臣在张近(幾仲)高阳幕府。文集卷二《二十日发都门二十三日次颍昌过故府张幾仲旧居》:“缅怀大观初,幕府参下宾。”大观初,据上文从事越州时间,当为大观元年。《宋史》卷三五三张近本传:“张近,字幾仲,开封人……出镇高阳八年,累加显谟阁待制直学士,徙知太原府。”张近初帅高阳时间,王安中《初寮集》卷六《瀛州经武堂记》云:“崇宁四年春,诏以集贤殿修撰张公帅高阳。”同卷《河间诏书记》亦云:“臣某崇宁乙酉春蒙恩擢帅高阳。”崇宁乙酉,即崇宁四年(1105)。则知自崇宁四年至政和二年(1112)八年间,张近皆帅高阳。而赵鼎臣之在张近幕,自大观元年至政和二年,约六年时间。岳文《通考》云:“《初寮集·河间诏书记》云‘张近以崇宁四年镇高阳,八年后改,在政和二年乃移帅太原。’”所引并非王安中《初寮集》之语。
徽宗政和间仕历
政和三年春,赵鼎臣入张近太原幕。前文已言:政和元年、二年,赵鼎臣皆在张近高阳幕;政和二年(1112),张近罢幕,移帅太原,赵氏随至。文集卷九《与刘季高书二首》之一:“仆自春初随府来河东。”春,应指政和三年春。《宋史·地理二》:“太原府,太原郡,河东节度。”文集卷一三《三径堂记》:“余从军河东,与葛侯相遇于并州……后十年,余为邓州守,道出南阳。”赵氏出守邓州在宣和四年,前推十年,知此年在太原任。卷二○《跋犹子弃画》、卷三《十一月十七日大雪昼夜不止……》,皆写并州任情形。
在太原日不及一年,即归京师候选。卷九《与刘季高书二首》之一:“河间一别岁且周矣……仆自春初随府来河东,未几,府罢,当去此久矣,而法须俟代者,因未得,即去……适过中秋方两日,念去年之游无与共者。”之二:“仆在河东凡十月日,官况牢落几不可堪。”卷三《送同年王粹公受代还朝》:“君去方趋魏阙朝,我归乍解军书绊。”作于军中解职之际。知赵鼎臣在张近罢府后,停留并州十个月。卷一七《翟静叔墓志铭》:“余自河东军中归,见静叔于京师。”赴京师,意在候选。其时当在政和三年岁末。
政和四年(1114),家居,赴奉高(治今山东泰安东南)登泰山。文集卷二○《游山录》:“政和甲午夏四月,余与犹子奕祖德,将诣奉高。辛亥,发韦城……己未,复谒岳帝祠下,周览庙貌久之……自往而复,凡十有八日也。”甲午,政和四年;知该年夏四月尚无职。冬,任冬祀点检供张官。卷一三《政和冬祀点检供张录序》:“政和丙午冬十一月,乘舆将躬圜坛之祀,前敕有司各扬其职,而某被命点检百官供张之具,与夫膳饮之事。”政和无丙午,当为甲午之误。此专为处置百官供张冬祀而临时设置之职,文中云:“圣上钦崇元祀,事务极重,百执事之外,特置是职,逮于命某,实始三人。官非常员,吏不素具,幸无乏供,以庆成则去而之他,无复典领,故旧章弗存,案牍无有,取具临时,趋于一切……日南至,具官某序。”冬祀乃一国大事,其筹备事宜,绝非短日所能成功;故赵鼎臣应在十一月前被命任职。
政和五年,任职于洛阳。文集卷二○《跋钱服道画》:“始余来洛,便有意于嵩少。官有吏责,欲往不能……”知其曾任职于洛阳。卷二《乙未寒食前一日,陪姚季一、吴和甫登祟德寺阁,赋诗以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为韵,分得我出二字》,乙未,政和五年;崇德寺,在洛阳,诗中有“壮哉洛阳都,宫殿耸突兀”句,又云“喟余麋鹿姿,章服强包裹”,为洛阳仕之旁证。惟任何官,不详。
政和六年,为开封府少尹。文集卷一三《政和重建军铺录序》:“政和六年春某月甲子,开封尹臣革奏事殿中建言……”革,即王革,时为开封府尹。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九九:政和六年闰正月“辛酉,开封府尹王革奏……”文集卷五《喜雪上王尹》题注;“正月二日,尹被召至阙下,是日拜开封尹,方及近郊,雪大作。”卷八有《代谢开封尹到任表》,卷九《代进瑞应图札子》、《代乞驻跸府学札子》、《代奏陈畿内有行义孝悌之民札子》、《代开封尹奏获到阑遗物札子二首》、《代开封尹为徐积请谥状》等,皆为王革代笔奏事。卷五《代拟和御制喜雪诗》题注:“丙申正月。”丙申,政和六年。
赵鼎臣政和七年事迹不明。政和八年四月,尚在开封府任。以此推之,当亦官开封。文集卷一三《送林德祖序》:“政和八年春二月,开封府左司录事长乐林德祖,上书告老……或怪且疑之,客以问其僚赵鼎臣……夏四月丙辰。”
政和八年十月,为度支员外郎。卷一七《故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中山府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定州军府事提举本府学事兼管内劝农使开封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赠特进资政殿学士韩公行状》:“政和八年十月初一日,朝请大夫行尚书度支员外郎赵某状。”其官度支员外郎时间,当在十月前。
徽宗重和宣和间仕历
重和元年(1118)在京城,任度支员外郎。文集卷一八《彭子发墓志铭》:“重和元年冬十二月……西蜀之士大夫游于京师者,相与出货财,具棺椁,乃克敛且归。余独贫不能赙。”
宣和元年(1119),在度支员外郎任上。五月,因过降两官;九月,为史官。《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黜降官六》:宣和元年五月“十五日,太府少卿卢法原……度支员外郎赵鼎臣……各降两官”。文集卷七《侍耕诗三首》之一:“记取宣和第一年,銮舆晓出劝耕田。侍臣竞欲终千亩,大半农夫不暇鞭。”卷三《送宋宏甫出守邠州》“闭阁莫开长饮酒”注:“宏甫家成都,尝为户部郎。余时官度支,相与同舍。后自太府少卿出守。”卷一九《孙令人墓志铭》:“宣和元年九月……国史赵鼎臣曰。”知九月已为史官。
宣和三年二月,以故事被降为贡院官;迁集英殿修撰,冬,贴职右文殿修撰。文集卷六《辛丑二月二十四日以故事被檄诣贡院榜下诃止观者五鼓至院前榜未出假寐门台之上忽忆秦夷行在院中因作小诗戏之预约西池之游秦出当以呈也》,辛丑,宣和三年。卷三《蔡兴兵曹谢曾秀才见和梅花诗复此韵为谢》注:“余贴职右文,旧语有‘冷修撰,热中允’之语。”右文,即右文殿修撰。卷二○《书杨子耕所藏李端叔帖》:“宣和辛丑孟冬,集英燕日,东郡赵鼎臣书。”
宣和四年在朝,任集英殿修撰。文集卷二有《宣和四年五月辛亥,诏以神宗皇帝所书鼎说十二字藏于延英阁,臣鼎臣赋诗以纪其事》五言古诗,应制赋诗,自是集英殿修撰分内事。
宣和四年夏五月后,为太府卿;数月后,表乞外郡,即除知邓州,十月赴任。文集卷九《乞外郡札子》:“某供职以来,到今累月……太府要剧,非养痾之地,欲乞朝廷矜怜,非敢避事,特赐改授一近阙小郡,或在外宫观,差遣一次,以安愚分。”供职,即供职太府卿。宋时太府卿内外兼事,故称“要剧”。赵鼎臣乃于太府职事上请求外任甚明。
断定赵鼎臣除邓为宣和四年,乃据其文集。卷七《题穰东驿并序》诗序云:“元祐庚午岁,余自京师将如襄阳取妻子……盖三十三年于今矣。蒙恩守藩,复过其地。”此序堪与前揭王之望《跋赵祖文七进图》互证。元祐庚午,为元祐五年(1090);三十三年后,为宣和五年(1123)。穰东,在河南邓州东北;据上引次韵孙少魏诗,及韩驹诗,知于前一年十月出守,则赴邓州任在宣和四年;所谓“三十三年”,谓赴任途中到穰东驿时间。又前引文集卷一三《三径堂记》云:“余从军河东,与葛侯相遇于并州……后十年,余为邓州守,道出南阳。”《全宋诗》系除邓为宣和三年,误。卷五《余去冬赴南阳过尉氏以不获见孙少魏为恨近于同僚处见孙诗次韵寄之》;而韩驹《陵阳集》卷二《送赵承之秘监出守南阳》首云:“繁台十月寒飕飗,置酒共祖南阳侯。”文集卷二《二十日发都门二十三日次颍昌过故府张幾仲旧居》诗曰:“猥忝刺史符,愧彼吏与民。”赵鼎臣平生为刺史,仅此次知邓,故“二十日”当谓十月二十日;乃知赵鼎臣于宣和四年十月二十日出京,赴邓州任。
关于赵鼎臣知邓州事,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卷二系于政和八年、重和元年,云:“《浮溪集·左朝散郎刘君墓志铭》:政和五年,上舍高第,授陈州教授。内艰,免丧,监尉氏税。会徽猷阁待制赵公鼎臣镇邓,辟君司仪曹。”此说及其所引语误甚。查汪藻《浮溪集》卷二五《左朝散大夫直徽猷阁刘君墓志铭》:“擢政和五年上舍高第,除陈州州学教授。丁内艰,免丧,调监尉氏税,非其好也。会徽猷阁待制赵公鼎臣镇邓,闻君名,辟司仪曹事。一府高其文,部使者交荐之。”据知刘峤于政和五年以上舍生登第,应当释褐后方授陈州州学教授;丁内艰,亦须服丧;丧服除后方调监尉氏税,然后逢赵鼎臣出镇邓州,辟其为司仪曹事。吴廷燮省文过甚乃至断章,将刘峤登第后候选的年限(不可能一登第立即授官),任陈州教授时间,丁内艰服丧时间,免丧后候选时间,全部挤压在两年内,实在过于疏忽。文集卷八《邓州谢表》有云:“赐第十人之列,昔盖偶然;抗尘三纪之中,今则老矣。”谓自登第至今,约三纪。若依吴廷燮定为政和七年,其距登第之元祐六年,仅二十六年,距“三纪”之年数相差太远。岳文《通考》系知邓为政和六年,虽比吴氏提前一年,与三纪之言相差亦太甚。
《北宋经抚年表》之考证,疏漏甚夥,不足为据。即以政和、宣和间知邓州而言,该书政和元年(1111)下为李夔、许光凝,二年、三年为许光凝,四年无人,五年、六年为贾炎,七年为赵鼎臣,重和元年为赵鼎臣、许份,宣和元年、二年、三年为许份,四年、五年为范致虚,六年为葛胜仲。其实,除了政和五年、六年贾炎,据《金石萃编》不误外,余多可议。《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降黜官五》:政和元年“九月一日,观文殿大学士、新知河南府张商英落职知邓州”。九月十二日,“知邓州张商英降两官”。十月“二十二日,责太中大夫、知邓州张商英为崇信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知政和元年九月后应为张商英。至于吴氏所置赵鼎臣知邓州的政和七年,应为许份。《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宗正寺》:政和“六年六月十六日,知邓州、京西南路安抚使许份言……”知政和六年许份已知邓州。吴氏置宣和三年为许份,而《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降黜官六》:宣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知邓州崔彪勒停,以月支军粮稽违故也”。则崔彪知邓,至迟在宣和三年四月前。吴氏置宜和四年为范致虚,而《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特恩除职(上)》:宣和四年六月“二十六日,中奉大夫、直秘阁、知邓州王师伏为右文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则宣和三年四月至宣和四年六月,为王师伏。宣和四年六月后,确实为另一人。文集卷五《次韵前南阳太守王傅翁》诗云,“屡闻田父歌遗爱,时有游人指渐嘉。笑杀即今痴太守,二毛憔悴眼昏花。”知赵鼎臣知邓,确在王姓者之后,此王姓者必为王师伏。这与前文所考赵鼎臣于宣和四年十月知邓,可谓吻合。岳文《通考》排比吴氏所列知邓人员云:“由此可知,整个宣和年间,赵鼎臣都不可能出任邓州太守。”较为武断。
宣和五年,在邓州任上。据前引王之望《汉滨集》卷一五《跋赵祖文七进图》,知承之卒于宣和五年至七年间。《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降黜官六》云:宣和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显谟阁待制、知邓州葛胜仲提举江州太平观,并落职”。知至迟宣和六年底前,赵鼎臣已罢邓州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