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与本质分析_公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与本质分析_公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公有制内涵本质试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本质论文,社会主义公有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制度创新,而要使这种制度创新既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能体现和发挥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关系的内涵本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应该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内涵本质的性质、结构和基本要求的。

下面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方法,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本质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所有制作为一个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范畴,它的内涵和质的规定性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就是由这种特定的结合方式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时期”〔1〕。因此, 要搞清楚一种所有制关系的内涵,就必须从现实的经济过程中,具体分析和把握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方式的性质和特征。

在分析某种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时候,首先必须考察这种结合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因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史过程,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2〕所以,要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社会结合方式的本质特征,就应客观地分析在资本主义经济所达到的生产力基础上,这种结合必然地不可避免地要采取何种形式。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仅造成了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它所提供的客观物质前提还对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新的结合方式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独特的经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自身范围内的扬弃,而且还表现为通向新社会的过渡点。因此,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新特点,就必须认真分析这些通过新社会结构过渡点的经济现象。否则,如果只从质的方面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做简单对比,容易得出简单化的结论。

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资料所有权与支配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被排除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一个适应现代生产力要求的管理阶层应运而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这种现象。他说:“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因此,这种指挥劳动就无须资本家亲自担任了。……合作工厂提供了一个实例,证明资本家作为生产上的管理人员已经成为多余的了,就象资本家本人发展到最高阶段,认为大地主是多余的一样。”〔3〕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出现了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生产集中程度比股份公司高得多的垄断组织形式,从而使这种资本的占有同资本在生产中的运用的分离达到了极大的程度。这种分离的直接结果,是一个专门从事生产的组织和管理的经理阶层形成了。由于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从事管理的人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这种职能需要受过专门教育的专家来担任。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对管理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职能日益科学化和复杂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反过来又加剧了支配管理权同所有权的分离。但是,这种分离开来的支配管理权实质上是受资本的所有权制约的,是按资本家的利益和意志行事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仍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当然,随着资本所有权同支配管理权分离的加深,资本所有权的制约力和收益率在程度上会有所不同。这不仅说明了私人占有社会化生产资料的腐朽性,而且说明了资本主义已经造成了否定私人占有,使占有社会化的条件。这说明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定结合方式已经走向反面。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预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某些特征,预示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重新直接结合的历史趋势,而且从客观前提上制约着这种结合的特定社会形式。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新的社会结合方式是旧的社会结合方式解体后所形成的新的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因此,现实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解体后产生的新的劳动条件分配的结果。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了生产条件分配的重要意义,他说:“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4 〕这种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5〕这就告诉我们, 正是这种在简单商品经济解体后产生的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资本主义方式,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内涵。马克思还曾特别强调了生产条件分配的重要性,他指出:“因此,问题的实质,在这里作为G—W—行为的基础的,是分配。所谓分配,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消费资料的分配,而是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6〕总之, 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社会结合方式及其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由具体的历史的生产条件的分配所决定的。

在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矛盾以后,在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所提供的客观前提下,生产条件的分配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与社会化的生产资料是以什么方式结合的呢?

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承认和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建立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这一客观要求。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条件的分配,提供了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生产条件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人们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实现了平等,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造成的所有权与支配管理权的一定程度的分离,生产资料所有者游离于生产过程之外这种情况已经在事实上显示了否定私人占有的必要和可能。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只造成了消除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对抗的物质前提,还没有造成消除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实际支配管理方面存在差别的物质前提。社会化大生产所产生、所必需的管理职能不仅必须存在,而且还只能由一部分人相对固定地来执行。人们在管理职能的执行方面存在着差别,而在生产过程中执行管理职能就是行使对生产资料的支配管理权。这样,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劳动职能、特别是经营管理职能的分配就具有了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意义了。(管理职能是现代化生产的重要生产条件,是现代社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要素,这已被理论界普遍公认。)劳动条件的分配具有了新的历史特点,它完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飞跃。因为只有在解决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对抗状态,实现了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平等的基础上,才能使劳动过程中各种职能的分配成为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客观根据,成为形成人们与生产资料的特定关系和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决定条件和环节。但是,这只奠定了联合劳动者与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实行直接结合的基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完全的直接结合的实现还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支配管理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分离。全体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支配管理权还只能由一部分人相对固定地掌握和行使。全体劳动者在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还存在着支配管理权的差别,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还要通过管理这个中介来实现,因而这还是一种不完全的直接结合。这种特定结合方式就形成了领导管理者与直接生产者这种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所有权的性质决定着支配管理权的性质,支配管理权是所有权的自然延伸,所以,管理职能的执行者必须代表全体劳动者的利益和意志。他们只能是全体劳动者以社会名义雇佣的“监工和会计”。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支配管理权的行使必须保证所有权的最终实现,必须使生产资料所有者得到其应得的物质利益,也就是要使必要产品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和在对剩余产品的支配和使用上符合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实现其真正的“经济所有权”。我们知道,所有制的经济内容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于在当时条件下有可能给他带来的各种经济利益具有唯一的占有权。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定结合方式中不仅包含了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更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由谁支配、怎样支配、服从什么样的目的和怎样最终实现其经济利益,是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支配管理关系与剩余产品占有、支配、使用的统一。

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和特征,归根到底是由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与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密切相关的。因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是分工。”〔7 〕而“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劳动技术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概括为分工的发展。他们在谈到分工这一劳动的基本技术组织形式时曾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的生产力的量的增加(例如开垦新土地)。”〔9 〕“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形式。”〔10〕由引可见,分工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从劳动条件分配的角度来看,它一方面包含着客观生产条件(即物质生产条件)在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和不同社会成员、不同社会集团间的分配;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主观生产条件(即劳动力和各种劳动职能)在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劳动组合方式和生产组织结构中不同位置上的分配。正是这种劳动条件的分配,形成了社会成员与生产资料的不同结合方式,形成了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形成了一定的所有制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也产生了所有制……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1〕因此,经典作家一再强调消灭旧分工与消灭私有制的关系,强调消灭旧分工与实现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关系,强调消灭旧分工、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劳动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消灭了分工的对抗性制和对抗形式,消灭了由于客观生产条件的对抗性分配所造成的私有财产对劳动的统治,但是还不能消灭分工造成的本质差别,还不能消灭劳动职能的不同分配所形成的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支配管理关系和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分配方式上的差别。当然这只是一种非对抗性的差别,但正是这种差别显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与共产主义所有制关系一定的质的区别。这是因为在现在的生产力水平上,还不能彻底消灭旧的分工,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执行管理职能还只能由少数人相对固定地来行使。这是由一种经济必然性决定的。

我们知道,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直接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不管其性质和分配形式如何,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少的。必要劳动占全部劳动时间比例的高低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也制约着社会分工和人的发展的状况。恩格斯高度概括地指出:“当实际劳动的人口要为自己的劳动花费很多时间,以致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从事社会的公共事物,例如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法律事物、艺术、科学等的时候,必然有一个脱离实际劳动的特殊阶级来从事这些事物”,“只有通过大工业可达到的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劳动无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会成员,从而把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参加社会的理论和实际的公共事物。”〔12〕这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仅是生产资料要有高度的社会性,生产必须成为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生产实现普遍的高度自动化,而且劳动者本身也要有充分的个性发展,摆脱旧分工的束缚,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综上所述,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前提下,劳动职能的分配形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殊社会结合方式,这意味着直接生产者与领导管理者在对生产资料支配管理关系上还存在着差别,这说明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还是一种不完全的直接结合。这就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本质内涵和特征,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基本性质和历史特征。过去在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理论就是忽视了这种内涵的研究,只是在外延的变化上作文章,因而得不到真正反映客观实际的深刻认识。没有按照马克思关于研究所有制问题的科学方法,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进行具体分析,只是简单地搬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设想的一些结论,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完全的直接结合,全体联合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已经没有任何差别。(这是以原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的观点)这种观点忽视了经典作家多次强调的实现这种直接社会结合与消灭旧分工的联系。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尖锐地批判了杜林妄图在保存旧分工的情况下实现共产主义的谬论,认为杜林关于“无需从根本上变革旧的生产方式,首先是无需废除旧的分工,社会就可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见解是一种“幼稚观念”〔13〕。

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在不断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生产社会化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逐步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不断扩大民主管理,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民主措施,保证支配管理权的行使真正代表全体劳动者利益,逐步缩小人们对生产资料支配管理权方面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在再生产过程中,使全体劳动者的所有权在经济利益上得到实现,并且使所有制关系在再生产过程中逐步朝着消灭人们在生产资料支配管理关系方面的差别的方向发展。

因此,要保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首先就是要保证全体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他们委托的经营管理者的现实支配和管理在经济利益上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中,对生产资料的现实支配管理(这种支配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即社会经济中心和各个企业。)主要由一部分人相对固定地代表全体劳动者或本企业职工行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要求领导管理者在运用支配管理权时,必须代表劳动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而这一点又必须在经济利益上得到具体实现。历史的经验表明,如果不从全体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客观规律来运用这种支配管理权,或者掌握这种支配管理权的人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没有实际的能力(现代化生产对管理职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管理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全体劳动者在支配管理权方面还存在差别的原因),那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经济的发展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应该看到,全体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决定了他们就是在不直接掌握和运用支配管理权的情况下,也应该有权对他们的代表进行支配管理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权是为了保证他们的所有权在经济利益上最终实现。因此,怎样从体制上建立起能够保证支配管理活动的科学性、保证真正符合全体劳动者利益的切实有效、灵敏合理的作用机制,是一个重大的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就必须努力探索和尽快建立起这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所有制性质、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的作用机制。

另外,要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就必须根据现实的条件和可能,努力寻找和创造多种具体的形式,使全体劳动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加管理活动,以真正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多种实际管理活动中提高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里应该防止两种片面认识,一是既不能简单地认为,全体劳动者既然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就等于实际地参与了支配管理活动,就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平等。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二是也不能主观认为全体劳动者应该完全平等地参加管理,就不能只让一部分人相对固定地行使支配管理权,并且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就应该马上实现这一点,这样也会陷入空想。前南斯拉夫的改革就曾出现过这种失误。当然认为支配管理权还主要由少数领导管理者来行使,那么,一般劳动群众只要把这种权力委托给他们就万事大吉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就再也不需要过问了,只要好好劳动就行了。这也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毛泽东曾经尖锐地指出:不能把人民的权利了解为人民只能在某些人的管理下面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权利。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是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个权利,就没有工作权、受教育权、休息权等。〔14〕全体劳动者逐步直接参加管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要求,不断缩小全体劳动者在支配管理关系方面的差别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内在要求正是通过实际地不断缩小支配管理权的差别逐步实现的。因此,必须随着客观条件的发展和成熟程度,不断扩大直接生产者参与管理的权利和范围,而决不能剥夺或缩小他们的这种权利。当然,这不是一个主观愿望的问题,而必须严格依据客观条件的成熟情况而逐步地实现。因为,支配管理关系差别的缩小以至消灭的过程,是与消灭旧分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相一致的。而这个过程又要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因而是一个长期的客观发展过程。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必须根据当时的条件,努力探寻各种能使全体劳动者直接或间接参加管理活动的具体形式,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以各种形式扩大劳动群众的支配管理权。邓小平曾强调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所有的企业必须毫无例外地实行民主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15〕为了实现这一要求,我们过去曾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已经产生了一些组织形式,如职工代表大会等。探索从内涵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有效形式和机制,不仅是以前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任务,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注释:

〔1〕〔2〕〔3〕〔5〕〔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44页, 第1卷第783页,第3卷第435页、994页,第2卷第40页。

〔4〕〔7〕〔8〕〔10〕〔1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页、329页,第1卷第26页、74页~75页,第3卷第221页、33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6页~37页。

〔14〕转引自叶剑英《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

〔15〕《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27页。

标签:;  ;  ;  ;  ;  ;  ;  ;  ;  ;  ;  ;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与本质分析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