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论文_余翔,高小平,梁辉,任毅,张欢

余翔 高小平 梁辉 任毅 张欢

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术后造影评价栓塞效果。结果 其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4例,双微导管技术弹簧圈栓塞治疗5例,双支架治疗5例,载瘤动脉闭塞治疗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4个100%栓塞,12个95%栓塞,6个90%栓塞,2个80%栓塞。术后未出现死亡病例,未出现弹簧圈游走事件。结论 对颅内复杂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双微导管技术弹簧圈栓塞、双支架及载瘤动脉闭塞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复杂;介入治疗;效果

颅内复杂型动脉瘤目前在临床中尚无明确定义,一般来说主要指:(1)瘤颈较宽,有钙化现象,涉及穿动脉;(2)体积较大,直径一般在2.5cm以上[1];(3)动脉瘤较大或较小而不适合栓塞或夹闭的;(4)瘤体与重要穿支或载瘤动脉共壁。颅内复杂型动脉瘤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动脉瘤解剖因素易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45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间收治的45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31-70岁,平均(47.8±2.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SA下全脑血管造影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本次资料中45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45个,其中前交通动脉18例,后交通动脉16例,颈内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4例,大脑中动脉2例。微型动脉瘤(直径<2mm)3个,小型动脉瘤(直径<5mm)18个,中型动脉瘤(5mm<直径<10mm)24个,大型动脉瘤(11mm<直径<25mm)4个,巨型动脉瘤(直径>25mm)1个。

纳入标准:(1)不规则动脉瘤,如:哑铃形、长条状、梭形、分叶状、夹层动脉瘤;(2)宽颈动脉瘤:瘤颈与瘤体比值>1/2;(3)巨大动脉瘤:直径>25mm;(4)微小动脉瘤:直径<2mm;(5)瘤壁上显示有穿支动脉;(6)载瘤动脉狭窄;(7)多发动脉瘤。符合以上任一标准即可判定为颅内复杂动脉瘤。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血常规、血凝、头颅CT等常规检查,必要时可给与腰穿。术前行全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的具体部位、形状、数目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仔细探查瘤壁上是否有动脉分支,并测量瘤颈、瘤体、载瘤动脉直径,确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案。所有患者术前行气管插管全麻,在6FENVOY导引导管内置入肝素化,选择合适的角度,采用双导管栓塞时,将2根微导管置入,微导管头端置于瘤腔内1/2处,其中1根微导管置入弹簧圈成篮,另1微导管也置入弹簧圈,弹簧圈相互交织,待其稳定后将弹簧圈解脱。采用支架辅助技术栓塞时,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远端约1cm处,在瘤腔内1/2处引入Echelon10微导管,支架全部释放将微导管压住,再采用弹簧圈栓塞,待栓塞致密后将弹簧圈和支架解脱。行载瘤动脉闭塞时要先对前后循环情况进行确定,再采用球囊或弹簧圈行动脉闭塞术。术后给予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2-3d,支架植入患者给予硫酸氯吡格雷及肠溶阿司匹林口服。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术后详细观察瘤体栓塞程度。栓塞程度为100%:瘤体、瘤颈均不显影;栓塞程度为95%:部分瘤颈显影;栓塞程度为90%:瘤颈大部或完全显影;栓塞程度为80%:瘤颈及少许瘤体显影;栓塞程度在80%以下:部分瘤体显影

2 结果

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8例,双微导管技术弹簧圈栓塞治疗3例,双支架治疗3 例,载瘤动脉闭塞治疗1例。44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中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4个100%栓塞,12个95%栓塞,6个90%栓塞,2个80%栓塞,见表1。

表1 弹簧圈栓塞治疗临床效果

3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100%栓塞22例,95%栓塞7例,90%栓塞5例,80%栓塞1例;5例双微导管技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95%栓塞2例,90%栓塞1例80%栓塞1例;5例双支架治疗的患者,100%栓塞2例,95%栓塞3例。

并发症:术中出现出血1例,出现动脉痉挛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2例,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出现好转,本次研究未出现死亡病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日益显著。对于单纯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3]。然而对于颅内复杂动脉瘤,不论采用夹闭治疗还是介入栓塞治疗均遇到较大困难。对于瘤颈和瘤体之间比例在1/2以上、宽颈动脉瘤患者,栓塞材料易脱出,对远端血管或正常载瘤动脉产生堵塞[4]。有研究表明,外科夹闭治疗对于梭形动脉瘤及宽颈动脉瘤效果仍较差[5]。现今血管内支架在颅内病变治疗的成功应用已经使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现实。目前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最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其主要优点如下:(1)在瘤颈远侧及近侧的血管连接中支架起到桥梁作用,可使内皮细胞沿着支架生长,使瘤颈口加速内膜化[6];(2)支架覆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离网”的作用,有效预防最后填塞的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血管腔内,有利于弹簧圈的紧密填塞[7];(3)支架使动脉瘤表面的壁面切应力分布得到改善,对动脉瘤的鳄鱼和起到明显促进作用;(4)植入支架后,增加了瘤体远近两侧血管夹角度数,影响血流动力学,瘤体受到的血流冲击明显减小,对瘤体的破坏减轻[8];(5)支架对血流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降低了瘤体内血液流动速度,血流沿着支架的网孔分散流动,对瘤体的冲击减弱,有利于瘤体内血栓快速形成、降低了动脉瘤复发率。

双导管技术主要是指在动脉瘤的不同部位通过2根微导管使用弹簧圈进行栓塞,弹簧圈交织成篮获得稳定的效果,对于部分患者支架难以通过、头颈部动脉严重迂曲等可使用双导管技术。本次研究发现,双支架辅助栓塞程度较高,但有研究表明,双支架增加了手术难度,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并发症较多,故目前临床中并不主张使用[9]。

本研究中对颅内复杂动脉瘤采用介入治疗,根据患者动脉瘤具体部位、形状、数目、瘤壁上是否有穿支动脉及与载瘤动脉关系,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双导管或载瘤动脉闭塞、双支架等介入治疗,经研究表明,以上介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但介入治疗时仍可出现并发症,需要谨慎对待。

参考文献:

[1]王成名.水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l例报告[J].微创医学,2009,4(4):379.

[2]薛绛宇,李天晓,王子亮,等.7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血管内植入[J].当代医学,2010,16(29):512-515.

[3]刘恋,潘显辉,姜除寒,等.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7):655-658.

[4]刘建民.血管重建:颅内动脉瘤植入的新纪元[J].东方脑血管病,2009,1(1):52-53.

[5]蒋定尧.积极稳妥地开展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人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5):422.

[6]杨鹏飞,刘建民,洪波,等.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10):724-725.

[7]张锦钊,李铁林,叶劲,等.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2):35-36.

[8]王书祥,甄勇,吕朋华,等.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6):501-503.

[9]温宏峰,赵春霞,李继来,等.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11):890-892.

论文作者:余翔,高小平,梁辉,任毅,张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论文_余翔,高小平,梁辉,任毅,张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