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型世界大国生成的理论准备
李彩霞,任晓伟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深刻反映了中国对其与世界“相互依存”关系的全新认识,体现了追求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大国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具有引领性意义的高质量共同发展观,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互联互通”为关键,通过经济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进而推动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进路,并在战略对接、规划对接、合作机制的创新等操作层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一带一路”倡议注重国内外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在理论层面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基本主张、使命担当、路径选择、具体策略以及依靠力量等问题,为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和作为新型大国的生成作出了重要理论准备。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新型世界大国;习近平;高质量共同发展观;理论准备
十九大在科学判断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发展历史成就的基础上指出,当代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一重大论断成为了中国作为一个新型世界大国生成的鲜明认识标识。从当代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生成的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紧紧围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聚焦互联互通,将“中国发展”与“世界需求”有机融合,致力于打造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成为塑造和彰显中国新型世界大国形象的重要平台,其背后蕴含着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全新理解和认识,为社会主义中国作为新型世界大国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理论准备。
一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合作共赢,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深刻回答了“新型大国观是什么”这一问题,为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努力方向及使命担当提供了理论准备。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不断从富起来向强起来伟大飞跃过程中对中国与世界关系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回答,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世界观”。“一带一路”倡议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历史逻辑支配下的传统“零和博弈”的老套路和“国强必霸”的帝国主义的欺凌逻辑,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模式、新主张。作为在对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的关系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新主张,“一带一路”倡议代表了中国作为新型大国在国际社会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向世界宣示了新型大国对世界关系的基本认识以及致力于推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关系的问题,使世界人民鲜明地看到了中国的“新型世界大国观”。
根据特定需要开展的文化活动类型,对图书馆空间进行整体规划与合理改造,创建专属文化空间,实现“一地一用”,才能更加体现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表3汇总了根据不同文化活动需求配置的专属文化空间的类型与特征。
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应用范围广,受益面大,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实践运用效果好,对深化地方高校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非数学类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及全省数学竞赛以及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成绩、考研率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以及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8].但具有地方高校特色校校协同的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是一个庞大的有挑战性的课题,分类分级教学改革涉及问题千头万绪,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三)明确了中国作为新型世界大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指出:“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3]“一带一路”倡仪是中国积极引导世界关系的良性变化,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中国是“一带一路”的首倡者,更是引领者、推动者和贡献者,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承担了更大、更多的人类发展的责任,体现出新型大国的国际担当,也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一)提出了维护但要不断改革完善现有国际秩序、推动向更为包容均衡的国际新秩序转变的主张。习近平多次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2]509这体现的是中国对现存国际秩序的基本立场,即一方面认可现有国际秩序,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积极参与者,而不是颠覆者;另一方面又突出问题导向,看到全球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提出要引导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制度规制,特别是要为发展中国家代言,倡导更为包容均衡的国际新秩序。这一认识奠定了国际秩序变革的目标、任务以及实现途径的基础,同时“丝绸之路可以帮助中国确立国家和平崛起的话语权”[7]231。
(二)基于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主张通过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体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包容、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观,具体到国际关系中就是倡导世界各国要走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路子。“一带一路”倡议首先强调在“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2]511的基础上,“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2]511;其次,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并用正确的义利观来处理问题,“以义为先、义利并举”,“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2]501,并明确将“承担国际义务”“遵守各国法律法规”写入合作协议,主张在与相关国家平等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共同遵守的规则,这种“参与式”的规则形成方式是新型大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再次,“一带一路”倡议是“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2]500,不仅仅是要实现大国自身发展,而是要让更多的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推动合作机制的不断创新,最终达到双赢、多赢、共赢的效果,让沿线国家和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一带一路”倡议从这三个方面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要求,意味着中国努力通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也是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路径的顶层设计,是对世界秩序重构和人类向何处去的中国方案。
(一)从“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关系出发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彰显了新型大国的世界情怀。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1]这一认识改变了过去关于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单向度”认识,更加突出强调了中国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对世界发展的引领性作用,体现了对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关系的全新认识。基于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相互依存关系不断深化的认识,中国面向人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问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理念引领行动,“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践,内在地蕴含着并展现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如果说,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机遇和条件是“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的直接动因,那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长远的战略考量,反映的是对人类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和人类命运的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这是中国作为新型大国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目标,其实质就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传递和宣示了中国所秉持的新型大国观。这种新型大国观旨在寻求国际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超越了以往的自由主义、现实主义、霸权主义、民族主义等价值理念,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等共同价值的追求,成为能够凝聚和引领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之所以被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客观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今人类共享价值。
(四)内在地规定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指向。寻求价值共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所在。“一带一路”倡仪以推动沿线国家实现长期和平和共同繁荣为根本目的,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强调利益上的统筹兼顾,发展开放型的经济,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各国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带一路”倡仪内在地包含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开放包容、人民共享的价值指向,从价值需求、价值标准、价值属性、价值目标四个方面呈现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取向,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为国际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依据。
(2) 化学灌浆:采用气动注浆泵进行化学灌浆,掌子面注浆加固主要作用是固结掌子面坍塌体和堵水,因此固结强度要求不高,注浆效果现场控制,主要指标是将坍塌体固结或无流沙涌出即可。注浆压力一般控制在5 MPa~10 MPa。
二
“一带一路”倡议以战略对接、规划对接、机制创新为实践理性框架,深刻回答了“新型大国如何推动世界发展”的问题,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准备。
有些听力练习和测试材料,为了降低听力难度,提供了词汇表,词汇表中的单词和短语可以提供一些信息,帮助理解将要听到的材料。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言而喻,最后也一定会反映到语言上。中西方国家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环境不同。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雨。因此渔业,航海业发达,很多词组都与水相关。例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spend like money(挥金如土)等;而中国是农耕国家,对土地的依赖性极强。与土地有关的词语很多,如,土生土长,寸土必争,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等。还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英译都是很难的。中国人会说,风从东方来,但是英国人可能会不解,因为对于他们的地理位置来讲,东边来自欧洲大陆的风是寒冷的,来自西方的大西洋暖流的风才是温暖湿润的,雪莱的诗名《西风颂》就是这个原因。
(一)认识到立足各国国情和发展需求,寻找经济互补的空间,是新型大国打造利益共同体的首要前提。习近平指出:“要统筹我国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异性的利益关切,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调动沿线国家积极性。”[2]501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产生,在中国巨大的产能与建设能力走出去的过程中显著提升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沿线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这种“互补共生”是“一带一路”走实走深的前提也是重要的推动力。但同时这种“互补性”也要求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国别差异,优势互补,针对不同的国家要“量体裁衣”,采取不同的政策来深入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经济发展规划的兼容共进。
(二)体现了以“互联互通”为关键,以经济合作为突破口,打造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交流的“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进而推动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进路。2019 年4 月,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5]。如何理解这个“关键”至关重要,“一带一路”建设始终坚持以“深化互联互通”为主线打造利益共同体进而推动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建设。互联互通的深化过程具体体现为:一是“基础设施的联通”,这是互联互通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设施的联通,很难实现联动发展;二是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流通,没有流通就没有生产力,这是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利益共同体的最重要的环节。“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海关、税收等领域的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要素流通,实现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使相关国家真正结合成为“经济共同体”;三是在经济融合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政治互信、文化交流,使相关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实现互联互通,最终为打造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四是互联互通的主体应该具有相当广泛性。“一带一路”倡议初期主要是沿线国家的参与,其主体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到“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后,开始注意连接发达国家,倡导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互联互通”上述这四个层面是一种递进的螺旋式上升的关系,深刻体现着推动全球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逻辑与中国方案。
(三)在方法论上突出强调通过统筹思维来解决利益协调,注重整体推进与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相结合。利益问题是国家的核心问题,因而利益协调就成为了“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首要重大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处处可见区域统筹、发展统筹、关系统筹等思维方式,其背后折射的其实都是利益上的协调统筹。在通过统筹思维来实现利益协调的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又注重在整体推进基础上抓主要矛盾。“一带一路”是一个整体,要坚持陆海统筹和内外统筹,同时也要以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由点及面纵深推进。中国一直重视“一带一路”的整体性和联动性,其定位是“着眼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棋局的重大谋篇布局”[6]276,强调沿线国家的整体性振兴,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领域的齐头并进,同时寻求重点领域突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当前,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合作格局基本形成,产能合作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9 年4 月18 日,中国已与沿线50 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总体上说,“一带一路”建设注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强调利益的协调统筹,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三
“一带一路”倡议以高质量的共同发展观为引领,深刻回答了“新型大国要推动什么样的世界发展”的问题,为中国在更广泛的参与中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准备。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自觉融入现有国际体系并发挥积极影响力,推动国际体系逐步完善的政治和制度创举,体现了中国作为新型大国“融入式崛起”和“介入性引领”的战略思维,并在战略对接、发展规划对接、合作机制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融入”探索,为全球治理体系创新实践提供了理论准备。
(一)提出要正确处理自身发展与其他国家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让其他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强调实现共同发展。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1 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2]524。这是以“互补共生”为逻辑起点形成的新型国际发展观,明显区别于西方以自身发展为中心的单边行径,是对世界经济合作理念的创新,体现了中国作为新型大国对自己所承担人类发展义务的大国自觉。
(二)提出要推动世界经济朝着高质量的方向不断发展,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的重大创新。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5]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是创新、开放、绿色、廉洁等要求引领下的发展,还涵盖了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等发展目标,体现的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趋势的顺应,也是对西方国家攻击“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产能输出的有效回应,更是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量,它将对世界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发展动能、重塑发展机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确定方向和使命之后,路径选择就成为关键。“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从愿景逐渐变为现实,就是因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中国与世界的“互补共生”之路[4],以“经济融合”为切入点,做大共同利益,在打造利益共同体的同时推进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建设,使得“一带一路”从经济合作转变为基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国际合作。
(三)坚持共享原则,更加关注分配的公正性,明确推动建设开放、包容、互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注重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在基础设施建设、消除贫困、增加就业等民生领域加强合作,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受益;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开放合作的平台、营造开放的发展环境等,推动了各国间深入的经贸合作,有效提高世界范围内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2]504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正在为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大正能量,消解全球化带来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3],为推动建设开放、包容、互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四
“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补共生”为逻辑起点,以“打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进而打造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逻辑进路,深刻回答了“新型大国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为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准备。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2]511中国遵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质量的共同发展观,这是中国应对全球发展问题提出的具有引领性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回答了中国作为新型大国如何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也吹响了中国致力推动世界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号角。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服务教学、科研,同时也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全面提升公民素质的公共服务职能.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实际,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几种主要模式.
如何入手去弹奏四手联弹原作或改编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根据程度逐渐推进;结合程度与风格搭配;遵循风格演变的程度递增,等等。这几种方式没有哪一种是绝对的好或是不好。那些比较依赖以程度选曲的学生,可以考虑教程类曲集,这类曲集中不乏改编和节选,相对而言比较传统;结合程度与风格考虑的作品文献,往往会以不同风格单独列册,以各种分册的形式呈现,也会包括改编的作品;风格演变加程度递增相对比较难找(这类似于一些独奏曲集,很难做到去绝对的划分难易程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分出难和易)。除了以上这些路径,就是要有针对性的找寻作曲家的作品。
(二)呈现出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对接互动”特征,形成了促进国际社会多边发展的对接策略理论。对接是融合的前提。“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地方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重点领域,实现国家战略层面、地区政策层面、项目合作层面等多层次的对接,在战略对接、规划对接、政策对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经验,形成了对接策略理论。这种对接策略是以各国潜在的契合点为前提,注重以沟通和协调为特征的深层互动,创造合作机会,寻求共同发展的崭新模式,彰显了中国在引领对接方面的强大策略能力,为推动国际社会的多边发展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指导。
(三)突破地域概念,形成多边、双边、全球层面的合作新思维、新方式、新机制。“一带一路”提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思维,主要体现在:一是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它不局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8],更具有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二是具有多元灵活性,它以发展为导向,依托现有的平台机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不拘泥于形式,可多边可双边,开创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模式;三是具有明显的共建特征。“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不是由谁主导,由谁预设的,是在坚持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携手共创的。同时“一带一路”提供了以高峰论坛为引领,通过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打造新型合作模式、打造多元合作平台等方式创新了多双边合作机制,体现开放、平等、灵活、务实的合作精神,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A修完毕,系统分部试转正常,投入汽轮机连续盘车进行直轴,观察盘车电流,记录大轴弯曲原始值。机组从初次启动到完全正常并网共打闸6次。前3次启动为保证汽封间隙调整效果,打闸振动值控制较小,后3次因机组已并列运行打闸值有所放大,但均在允许范围内,打闸后破坏凝汽器真空,使转子尽快静止。经不断摸索优化,机组最终加至满负荷,且各轴承振动值均在70 μm以下,具体参数见表1。
五
“一带一路”倡议注重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深刻回答了“新型大国生成的依靠力量”的问题,为集聚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准备。
习近平指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调动国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广泛吸引企业、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和国际组织参与进来”[6]279。“一带一路”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靠谁能包办的,必须要调动国内外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并妥善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三种力量实现有机结合,这也是“一带一路”能从倡议转变为现实的深层次原因。这一重要认识源于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识,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生成过程中对在世界发展中实现中国方案的依靠力量的深刻认识。
(一)合理界定政府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及发力点。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政府的功能主要是“把握方向、统筹协调”的引导作用,“宣传推介、加强协调、建立机制”上的主导作用,重点做好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等“服务保障”作用。政府的这种功能在“一带一路”初期建设阶段尤其重要。对政府功能作用的合理界定成为“一带一路”倡议转变为现实的首要前提。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系列协调政策规则标准的联通、融资渠道的创新等方面,中国政府率先发力,各国政府相互呼应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对政府作用的这种共识,“一带一路”建设很难启动,也很难取得丰硕成果。
(二)注重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合作机制,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参与。经济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只有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才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探索培育经济增长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建设过程中,“随着工作深入推进,主体还是应该交给企业和市场”[6]281。“一带一路”倡议注重调动广大企业的积极性,沿线国家的企业通过建设经济合作区、技术转让等方式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金融合作等,对重构和延伸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形成开放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中国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走出去”,并明确“既要重视投资利益,更要赢得好名声、好口碑,遵守驻在国法律,承担更多社会责任”[6]271。正是因为有了国内外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才有了“一带一路”的深入经济融合。
(三)以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充分利用民间智慧和力量,把中国梦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人文合作与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习近平指出:“人文合作投入小、影响大、管长远,关键是要重视起来,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做,推进民心相通,发挥文化影响力”[6]282。“一带一路”倡议依托我国与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中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广泛借鉴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汲取和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养分,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了民间信任。比如,“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搭建了环保组织、文教机构、科技团体等民间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框架,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环保、教育、扶贫等民生项目中来,让“一带一路”真正造福人民。日益深入的人文合作与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一方面激发了中国国民新型大国意识与大国自信养成,另一方面又调动了世界最广泛人民的积极性,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力量。
综上,“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世界发展中“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大实践场域,深刻体现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大国观念,为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生成在多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也彰显了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正在强起来的中国的世界情怀与大国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2]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N].人民日报,2019-03-27.
[4]苏长和.“共生型”国际体系的可能——在一个多级世界中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J].当代经济与政治,2013,(9).
[5]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4-2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郑永年.中国通往海洋文明之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
[8]习近平.在英国伦敦金融城举行的中英工商峰会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5-10-22.
Proposal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and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of New Type of Major Power
LI Cai-xia,REN Xiao-wei
(School of Marxism,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Shaanxi,China)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the PBR)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mutual relianc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It embodies a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jor powers that pursues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win-win cooperation and constructs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The PBR has proposed leading concept of high quality and common development.In practice,The PBR has formed a logical approach to building the interest community through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ponsibility community and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rough the key to connectivity,and has carried out effective exploration in the other operational aspects.The PBR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s,enterprises and social forces at home and abroad.It systematically answers the issues such as the basic proposition,commitment and responsibility,path choice,specific strategy and relied forces of China which is emerging as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It has ma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 for moving towards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and as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Keywords: proposal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new type of major power;Xi Jingpin;high quality and common development;theoretical preparation
[中图分类号] D812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304(2019)04-0001-06
URI: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90827.1415.028.html
[收稿日期] 2019-05-11
[网络出版 时间] 2019-08-27 15:42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引导大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研究”(17JDSZK034)。
[作者简介] 李彩霞,女,山西孝义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任晓伟,男,陕西清涧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李 平)
标签:“一带一路”倡议论文; 新型世界大国论文; 习近平论文; 高质量共同发展观论文; 理论准备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