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新思路、新举措_农民论文

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新思路、新举措_农民论文

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新思路、新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新形势论文,新思路论文,措施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认真办好农村职业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村职业教育只有立足于农业、农村、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高度关联,主动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才能使自身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失误,致使农村人才匮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既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基本传承了传统的教育思想,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既背离农村,也背离农民。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不科学,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人才培养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三是封闭式办学,专业设置滞后,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就业不畅,辐射能力不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发挥不够。

与自然经济及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现在农村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生产领域来看,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农村中的第二、第三产业有了极大的发展。从科技领域来看,由于科学技术普及加快,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从文化领域来看,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大量现代生产、生活资料涌入农民家庭,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变化,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从农村发展来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而培养造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从农民自身来看,面对社会就业竞争和创业竞争的压力,他们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自己外出务工时具有较强的技能,留在农村时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这也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从农民子女受教育的实际看,他们中的多数人不能进入高校深造,而需要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以求拥有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创业致富作准备,这同样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使农村职业教育有了新任务,也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要紧随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瞄准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一方面要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互动共长,紧紧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办职业教育,围绕农村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办职业教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办职业教育,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要主动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跳出狭隘小农意识的束缚,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羁绊,主动适应城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①。这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依据。

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研究和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要从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尊重农村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未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必定是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因此,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把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搏,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有序、辐射面广、示范性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机制灵活开放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在一定的基础教育上,能促使一个人初始职业化完成的各种教育和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从事某一特定职业、行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1] 职业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化的主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促使人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完成一个人的初始职业化或再度职业化。因此,以职业为主导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自主创新②。农村职业教育除了使学生获得提升个人社会阶层的能力之外,更多的是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多方面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的出口,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使之同时拥有升学、就业、致富的机会。

农村社会变迁,如农业集约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决定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决定着农村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和布局,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③。农村社会的转型将决定教育结构性质的变革,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拓展,形成学习型社会。未来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应该是真正的动态结构,处于经常的调节之中,以全面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措施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解决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新问题,不仅要继续深化已有改革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及时调整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反思和重新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改革与创新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解决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村劳动者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农村职业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都必须自觉地服从于这个大局,只有在有效地服务于这个大局的过程中,中国教育才能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农村职业教育尤其应当担负起这个重任。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亿万具有较强外出务工能力的劳动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既是农村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来说,就必须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民现代化建设服务,其中最主要的是为增加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服务。正因为如此,农村职业教育就应该把培养具有较强外出务工能力的劳动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作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

从职业性原则出发,从升学向就业转变,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了根本转变。近几年来,国家提出了“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区别于农村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农村职业教育面向21世纪农村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要求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现代农业、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办学条件分析,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农村职业教育理应成为当前和未来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主阵地。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原有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从原来主要培养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新农民”,转为既要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者”,也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二)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基本上是长周期、全日制和学历化的,属于正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模式固有的弊端开始显现,特别是近几年“就业难”的回应和“普高热”的挤压,使农村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等方面遇到很大的挑战。对于农民来说,有技术、有文化才能发家致富、增加收入,所以无论是现有的成年劳动者,还是今后一段时间的新增劳动者,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虽然都承认职业教育效果的综合性和持续性,但不能容忍它的隐形性和滞后性。他们不会占用较多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训练,而是急用先学、学以致用,有的还要求工学交替、学用结合、以学促富、学富合一。职业教育在农村的萎缩,其根源就在于职业教育没有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创业致富需求,而是盲目地依照城市职业教育模式,举办长学制、正规化的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④。这种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学生为培养对象,实施系统的专业教育,忽视了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

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帮助农民创业致富。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生长点和有效途径。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把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方针,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方针;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学分制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联系起来⑤。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所有职业学校都可以面向农村,不再把农村职业教育囿于县及县以下职业高中和农林类学校的狭隘范畴,使所有职业学校都可以服务于农村和农民,使农村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农村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必然选择。

(三)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从人性发展的高度培养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和素养,从而不仅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强大功能,而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性完美发展和实现人生真正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农村职业教育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切实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放在办学的突出位置⑥。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当而且必须有满足人不断追求人性的完善和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终极性教育目的。

我国的农村职业学校大多由普通中学改制而成,受传统普通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一直重视学历教育,忽视专业技能培训。现代职业教育应该首先满足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技能,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的需求。如果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没有差异,没有专业训练和培养人的职业能力的职能,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⑦。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注重人才思想道德的培养,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够用为尺度,将职业道德教育、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具有较强外出务工能力的劳动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运用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创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与人合作、共处、交流的能力等,建立有助于学生从学校过渡到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体系,为学生生存、创业及其后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把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同认真总结我国自己的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结合起来,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生文化基础一般相对较差,为了能使他们既打好文化基础,又能保持职业教育的特色,对于全日制学生,可采取“两次分流,三条通道”的培养方式,即第一年打牢文化课基础;第二年初,根据学生志愿及学习能力,分流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重点学习专业技术,面向就业,发给职业高中毕业证书;第三年初,再分流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专业技术,面向就业,发给职业中专毕业证书;最后保留下来的三分之一在第三年以文化课、专业课为主,同时学少量的专业技能,使这部分学生既可以参加普通高考,也可以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没有考入高校的学生由学校进行技能强化培训,联系用人单位,进行就业安置。对于非全日制的学生,可采取“校企合作”、“校县合作”、“校乡合作”、“校村合作”等多种订单培养方式,既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养人才,也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多年来,我国的农村职业学校基本上由政府或教育部门主办,专业设置也大多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所掌握的外部信息自主决定。毋庸讳言,这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确曾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也导致各地农村职业教育几乎采用同一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材开发基本雷同,缺乏特色。例如,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沿海地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机电一体化、服装设计、电脑技术、市场营销等是这些学校争相开设的“热门专业”,而真正适用于农村和农户的生产技术、畜牧技术、设施农业、农业检测、农业管理等新型农科专业却无人问津,这既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许多典型经验证明,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断调整其专业结构,农村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中,应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废弃那些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成效每况愈下,已经招不上学生的传统农业类专业,同时瞄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及路径,努力开发具有显著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努力开发适应就业市场需要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专业,使传统的以农科专业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逐步过渡为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结合、以非农专业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方面,要立足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农村产业和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把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增长点和突破口,根据当地剩余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和劳动力稀缺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切实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由于劳动力市场是变化多端的,教育资源也是相对稳定的,哪一个农村职业学校都不可能经常调整专业,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需要广泛的职业技能适应性,所以正确的策略选择应该是在设置少量“长线”特定岗位专业的基础上,尽量拓宽其他专业的覆盖面,使学校的多数专业成为能满足同类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专业。也就是说,设法通过较宽的专业面向,真正让学生实现“一专多能”,从而在毕业后既适应某些特定职业岗位的就业条件,又能触类旁通地满足一定职业群的上岗基本要求。

(五)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目标的集中体现。建设适合农村和农民的教育,要以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密切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彻底改变农村教育“离农性”的问题。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探讨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问题,都不能脱离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尽快制定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质量检查评定办法,克服农村职业教育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按学科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但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按“升学考试”的要求去组织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丢掉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要么过分强调实践性,把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作为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忽视文化素质的培养,其结果是针对性强,但适应性不够,应变能力差,一旦就业市场或农村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其就业和发展。而能力本位教育教学思想的确立,要求职业教育办学思路从学科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突出职业性及能力培养要求,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从学科体系向以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转变。职业学校的专业内容、课程设置都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所有的课程设置都要为培养职业能力服务。

毫无疑问,实践性课程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不仅理论课要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专业课也要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至于诸多的技能训练课则更需要学生的练习和实践。为此,农村职业学校不仅要在课时安排上使实践性课程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必须为实践性课程的正常进行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⑧。笔者认为,经过精心提炼和设计的、符合农村和农民实际的实践性课程教学,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如果再继续沿袭旧的教育模式,老师光说,学生不练,农村职业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选修课的设置既可以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灵活多样,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个体的特长和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⑨。目前,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一定的选修课,但门数太少,比重过低,而且学生也没有太多的选择自由度。今后农村职业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设一些与本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逐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在课程选修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

(六)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前,不少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太受欢迎,或者自我谋生的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学校仍按传统观念办学,很少考虑社会需求的变化。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考虑学科的系统性、理论的完整性多,考虑学生就业谋生需要的少。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要求职业学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就业需要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要做到一点,需要做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调整⑩。学生就业谋生需要的东西很多,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什么都给。这就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精心挑选与设计。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更注重于知识的运用和学生职业角色的养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讲课应理论联系实际,不照本宣科(11)。一上课,就有浓浓的实践氛围,讲课的内容或与过去的知识及学生的经验相联系,或与社会实际相关联,或在现场、实物前讲原理、讲构造、讲程序、讲关系,或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操作、去实践,然后去理解、去总结、去归纳,实现知识的自然延伸、过渡和积累。一般的说,职业教育所涉及的理论,都是应用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体会深刻。有了这种体会,才能在今后用它去指导实践。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农村职业教育最具有影响力、最具辐射作用的是它的示范功能。为此,农村职业学校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新进展,建立自己的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使之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一个吸取、传播、推广新技术的重要基地。要建立和完善“挂乡镇、联厂村、扶农户”制度,委派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技术推广服务队,与科技示范村、示范企业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对科技示范户定期进行技术指导,或实行技术承包。这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丰富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

注释:

①⑥⑦参见高利兵:《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http://www.feloo.com/news。

②⑧参见冯广兰:《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及解决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期。

③参见张志增:《论城镇化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职教论坛》,2003年第11期。参见赵北志:《关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两点思考》,http//:www.cache.baidu.com。

④参见李延平:《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⑤参见韩云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22期。

⑨参见张志增:《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基本策略》,《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28期。

⑩参见薛颖,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8期。

(11)参见赵北志:《关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两点思考》,http//:www.cache.baidu.com。

标签:;  ;  ;  ;  ;  ;  ;  ;  ;  ;  

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新思路、新举措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