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社会发展理论视角
李思晨 陆 宣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起点,考察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变迁规律的基本理论范式。作为政治建设的深层次内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仅属于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遵循着中国共产党建设规律,同时也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遵循着社会发展的规律。文章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置于社会发展理论下考察,从逻辑上理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从现实中考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最后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社会发展的问题导向3个方面突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则要求。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发展理论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伟大工程”,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建设要发挥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体现着党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并且为党员的政治行为提供着理论支撑与价值引导。201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也提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①,以重塑良好的政治生态。除重要文件部署之外,自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概念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前后在不同场合讲话中多次提及“党内政治文化”,并一次次将党内政治文化产生的乱象与弊病呈现在党内以及全体社会民众面前,可见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指导下,研究党内政治文化形成与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或者突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原则性要求,对党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发展理论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逻辑同轨
社会存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一定经济基础和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将唯物论、辩证法与历史观相结合,以科学的态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了社会的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党组及其成员“在长期的政治活动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政治情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②,是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精神标识,其形成和发展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体现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1.社会发展理论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1)社会发展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坚实的基础
社会发展包含生产力、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4个方面,遵循着一定规律。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观点在于“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的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历史的基础”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论断。就此而言,社会的政治与文化是在其经济以及形成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孕育而成,内在地与该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与精神文化高度结合的党内政治文化,其形成在党的宗旨引领下,同样立足于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的经济形态,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相适应。
在Coreldraw和Illustrator软件中,都可以对各种地图要素依据专业设计书的要求,分层进行整理、符号化编辑,然后将编辑好的数据按印前技术要求输出为标准EPS格式,发排为印刷菲林片,即可晒版、印刷。本文以Coreldraw X5和Illustrator CS5为操作软件版本,对Coreldraw和Illustrator软件在地图编制中的技术要点进行比较分析。
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并长期处于生产力亟需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点。在此路线指导下,中国坚持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不动摇,由此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中国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与社会基础。同时,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开展,显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在市场经济环境孕育的多元化社会格局下,党内政治文化也呈现出包容性、开放性与创造性,借鉴其他政治文明的先进成果,及时纠正党内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下的政治文明不相适应的、较为落后的文化乱象,确保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
(2)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以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政治性与先进性。首先,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在于服务政治的需求。必须要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党中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意识。其次,要以党的领导保障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以先锋队、先锋战士的觉悟引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这种反作用主要以两个方面呈现:一是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近9000万党员的执政党,全面统领各个领域的建设与发展,而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态度与能力。党内政治文化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党员干部的行为,而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导向必然会对党员干部的行为进行引导与约束,长此以往可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效能,促进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功能。以党的几十年执政经验来看,良好的政治文化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提升执政效能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彰显,会自觉提升人民群众对党与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凝聚拥护执政的民心,汇聚更多支持社会发展的力量。
2.社会发展目标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内核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也提出了社会发展具有衡量尺度,具体体现在3对关系中:人与自然关系即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发展状态、人与自身关系即个人发展高度。⑤3个价值维度最高水平的呈现便是马克思主义构建的未来理想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内核。
(1)实现共产主义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
普查机构对普查过程中形成的应归档文件材料,要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收集、整理与归档,并在普查工作完成时,向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档案部门移交。
测试系统软件以LabVIEW为开发平台,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存储和显示模块。系统测试软件流程图,如图4所示。
(2)社会发展理念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价值内涵
随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不断发展,党的建设理论体系也不断完善。目前,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已经呈现出系统性的特征,全方位保障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一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中,不断创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形式。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教育活动,并且相继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两次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丰富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形式与内容。二是建立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三政合一”的系统性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环环相扣的整体中强调了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三是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分层级推进。提出抓住领导干部人的“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层层施压。同时,要将每一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措施落在实处,落在每一位党员干部身上。并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置于党员干部监督管理的全方面,深入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生活,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系统性建设。
数据转换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数据挖掘的操作。首先要设置最小可信度和支持度,如果设置了过高的支持度,那么就会有较少的挖掘规则参与其中,能较快的得出挖掘结果。本文采用的是FP-Growth算法和INFP-Growth算法,并且设置0.5的可信度和2的最小支持度,相应的挖掘关联规则如下:
(3)人的全面发展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首要价值选择
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党的建设理念中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首要价值选择。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在现阶段主要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程度,这是衡量社会发展的第3个价值尺度。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文化建设要突出对人民群众的首要地位的强调、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这些是党的宗旨的体现,根本上讲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贯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坚持。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将以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利益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稳定的政治价值取向,并且将理念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到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步走,并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一系列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并实践着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内涵和方式。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
社会的发展建设需要正视在新历史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而党内政治文化也同样如此。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概念,说明当前党内政治文化未能与党的建设宗旨相适应,未能与党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相协调,急需重塑与改善。在资本化、世俗化的大环境中如何坚定信仰与追求,保持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成为新时代下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使得党内政治文化得到全面发展,呈现出集政治性、先进性、系统性于一身的特征。
1.强调政治性,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内聚力
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首要特征是政治性,强调党员干部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任何政党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原则下组织而成。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资本化的影响,许多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党内存在一定的政治隐患,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地位。这种局面下,改变党内政治生活现状,需要以“文”化之,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步。新时代下,党中央高度强调党的政治性,一是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将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强调了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明确党的根本属性在于政治性;二是提出“四个意识”“两个维护”,要求全党上下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坚定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在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下,讲政治、守规矩,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局面。
2.体现先进性,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力
新时代党中央不断强化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引导全体党员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与支持。从党的发展历程来看,党内政治文化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内在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革命文化、中华民族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要内涵。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是历史与时代的统一,保持着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党中央首先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致力于使全党上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引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二是持续推动党内政治文化的创新性与包容性发展。一方面,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转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的相容性发展,以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内政治文化,增加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另一方面,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政治文明成果,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性地提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全党乃至社会的价值导向。三是铁腕反腐,肃清不良风气。除党内政治文化先进性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之外,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以反腐败斗争铁腕手段,肃清党内政治风气,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有效净化党内政治文化,从强硬行动中维护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和支持。
3.加强系统性,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约束力
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理念由该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所凝结升华提炼而成,是该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价值内涵。社会发展的第2个价值尺度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人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人与社会关系的衡量在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从价值维度考量,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代表着人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程度,所抽象而成的社会发展理念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发展理念的弘扬有助于不断地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然内在包含社会发展理念的价值体系。伴随中国社会的发展,发展理念不断地更新变化,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价值内涵也相应地有新的发展。
三、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这个绝大多数群体。在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政治价值取向是高度统一的,体现为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锤炼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同时,要站在社会的生存发展空间中,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导向。首先,以思想教育与实践行动推进党员干部时刻谨记群众路线,在全党不断地强化为民服务的理念,以克服消极、惰性、贪欲等各种腐化思想,从而维护党的宗旨意识与政治理念。其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符合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对人民群众呼声比较强烈的问题,应当高度重视,及时作出回应,集中全力加以解决。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应当致力于消除这些不良现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④。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政治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任何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一经形成,便相对独立于社会的经济形态且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因其上层建筑的地位,如果在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同时始终保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则可以对中国社会发展发挥引领与激励作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联虽小,仍为表情达意!对学生晒出来的对联,除适时肯定,竖起拇指大力表扬外,更重要的是进行修改、点评,指引孩子前进。通常来说,孩子初写对联总会存在问题,可运用以下五法,一一规范。
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最大整合效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同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同向同行,并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党的思想、制度、组织、作风、纪律建设等方面的文化底蕴,全方位整合党各方面建设的方式与手段,形成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合力。
根据取水点水源水资源赋存条件,该处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流量分别为141 m3/s和252 m3/s,校核洪水冲刷深度1.49 m。利用取水点处两股泉水为水源,分别修建截断覆盖层的拦水坝后会在坝前形成一个两侧高中间低的下凹形地下水面,同时在坝前铺设大面积快速入渗体,河水入渗形成地下水后通过凹槽带向下游排泄,形成封闭式截潜流。马家寺截潜流取水方式采用截潜流入渗形式、主要建筑物包括截水坝、集水廊道、滤水体及出水管道。取水枢纽布置见图1。
三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以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措施的落实。集中统一领导在党内具有超强的约束力与执行力。党的领导不仅仅体现在思想和理论的引领上,更体现在引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在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以党的各级组织推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教育与管理等方法措施,切实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社会发展理论终极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表现在不论处于哪一历史发展阶段,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集中体现在党的宗旨意识与群众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新阶段,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必须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中国的社会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中,中国的革命能够成功,建设与改革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综合国力的日益壮大,重新争取国际话语权,最有效最显著的成功经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执政能力,全方位整合社会发展资源、凝聚社会发展力量,推进并保障社会各方面朝着既定的社会发展方向前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社会发展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新时代背景下涌现出新的问题,而新问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以问题倒逼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当前社会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群众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以后,发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诉求,而这主要是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为解决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
(2) 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主要是因为矿物表面带正电荷,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发生强电荷吸附,且酸与碳酸盐矿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碳酸盐矿物不断溶解;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增加主要是由于溶解的部分SiO32-、HSiO3-及Al3+、K+离子在适宜条件下重新结晶;石英溶解率极低,主要是因为表面带负电荷且石英含有强度高且分布均匀的Si-O键,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几乎不与复合溶液反应。
二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抓住党员干部这一少数群体。这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人的发展理论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首先,要认清党员干部在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党员干部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对象性主体,政治文化建设的标准以及成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政治价值理念以及行为习惯所展现的政治价值取向。其次,要把握党员干部的主体性特征,因人施策。了解党员干部的真实情况,客观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党员干部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从个体角度,实事求是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三,发挥党员干部的主体积极性。转变党员干部“被教育”的一贯位置,将党员干部作为政治文化形成和建设的自觉性主体,党员影响党员,干部影响群众,尤其要突出领导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
3.坚持社会发展的问题导向
第三步:瞳孔边缘像素点愈多,椭圆拟合的精度愈高,为了使分割出的瞳孔区域更加完整,本文对阈值T进行修正: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之根本,是共产党人最为远大的理想信念,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共产主义本身是一种生产方式,表现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及其公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方式。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下,一切物质生产、分配来源于人的需求,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可以充分满足人的需求,从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真正的缓解,解决社会发展的第1个价值尺度问题。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价值导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灵魂与核心,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在党内营造崇高的理想氛围,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同时,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致力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内政治文化。
2.2.2 中位PFS和总生存时间 所有病人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mPFS为 5.2个月,OS为 7.8个月。
一是突出党内政治文化内含的社会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价值理念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高度凝结,这不仅是面向社会的文化与价值塑造,也是当前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内涵。为适应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利用党的执政地位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示范辐射作用,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内政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并强化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员干部除了提高党性修养与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认同之外,还需理解内化并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发展,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是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引领带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同时也要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助力社会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党员干部坚定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引导下,社会价值理念在党员干部内心扎根并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之中。每一位党员干部自主自觉地在各方面的社会治理岗位和环节中,真正发挥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的效力。第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对于社会文化的导向与引领。以党员的先进性形象与模范作用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引导民众的社会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风貌,为实现“中国梦”这一社会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引文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19-02-27).http://www.12371.cn/2019/02/27/ARTI1551263472427508.shtml.
②王卫兵.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趋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3):104-111.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
④何玲玲.马克思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
⑤同④.
参考文献
[1]孙钦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04):1-9.
[2]郭玲玲.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及其理论深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01):59-65.
[3]郭丹,陈兰馨.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演变[J].理论与改革,2017(06):137-147.
[4]史云贵.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J].人民论坛,2017(8):40-41.
[5]赵曼,张新.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三维审视[J].学术探索,2018(4):152-156.
DOI: 10.16653/j.cnki.32-1034/f.2019.010.011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