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是资源:社区学习社区内生发展规律分析_学习共同体论文

成员即资源:社区学习共同体内生发展规律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共同体论文,发展规律论文,内生论文,成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24-0038-04

“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社区内的居民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在平等、互助的原则下,通过心灵契约的形式自发构成的非正式学习团体。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和需求,在宽松环境和民主气氛中互为师生、共同学习,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学习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信任、守望相助的人际关系。其成员对这个团体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近年来,在我国特别是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社区学习共同体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日益成为社区居民参与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仅以杭州为例,各类社区学习共同体已经遍布杭州城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杭州各区县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已经有2000多个。基于“社区共同体”的学习之所以深受市民的欢迎,是因为这种共同学习,尊重和满足了个人兴趣和学习需求,它是人道的学习,是契合人性的成人学习,是高效而快乐的学习。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兴起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资源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说,社区学习共同体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它能够获取足够的资源,而这一资源本身是一方“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

一、成员即资源:资源观的根本转变

不少人认为,现行的社区教育像一个箩筐,什么都往里装,没有边界,没有底线。实际上,真正的社区教育的内容,还远远不只是现在正在开展的教育培训和文化休闲等活动。对成年人而言,一生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许许多多的难题,职场是解决不了的,家庭也是解决不了的。但是,真正的社区教育是可以解决的。这里就有一个资源观的问题,当我们能认识人性,理解人性,张扬人性,建立起“成员即资源”这一全新的资源观,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在传统资源观中,学习资源主要是教师和教材,学习者是资源的消耗者,学习者的增加意味着需要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因此,在这种资源观下,学习需求的增长必然导致学习资源供需矛盾的凸显。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提出则转变了这种传统的资源观,“成员即资源”这一全新的社区教育资源观有其丰富的内涵。

(一)成员也是资源。成员即资源,首先表现在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大多是有一定生活工作经验的成年人,他们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及各种专业知识,形成了独特而又富有实践价值的“个人知识”。社区学习共同体不以“书本知识”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而是以解决人生难题、实现自我价值、丰富精神世界等实践性、生活性最强的主题作为学习内容。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通过相互交流、互动、研讨、探究,来完成学习过程,“个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最不可替代的学习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远比一本书、一次讲座来的更为重要。

(二)成员带来资源。成员即资源,还表现在成员能够为社区学习共同体带来丰富的资源。成人与儿童相比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社区学习共同体可以通过成员来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特别是一些外在的场地、设施、设备、师资等资源。成员与社区学习共同体之间并不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市场交易主体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与学校其实是交易的主体,学生支付教育费用而获得教育产品,而学校则通过提供教育服务收取一定的学费而维持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只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共财政为学校拨款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成本。社区学习共同体与成员之间则是没有这种交易关系的,成员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的一分子,社区学习共同体所拥有的资源即所有成员共有的资源,因此,成员更乐于将自己所拥有及能够获取的资源积极提供给社区学习共同体。

(三)成员生成资源。成员即资源,更表现在社区学习共同体活动过程中知识的生成上。知识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资源,一方面知识不会因为使用而消耗,另一方面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能生成新的知识。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通常伴随着新的知识的产生,这是由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决定的。充满对话、互动、协商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几乎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能产生新的创意灵感,新的思想火花,新的奇思妙招。在科学研究界,其实早已存在学习共同体,即美国社会学家戴安娜·克兰所称的“无形学院”,如意大利伽利略参与并曾主导的“山猫研究会”、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经常与青年研讨问题的“卢茨咖啡馆”等。科学家们通过“无形学院”与同行相互交流切磋,共同完成知识的创新。普通市民虽然很少能够为科学技术进步做出直接的贡献,但是,当人们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时候,还是会产生大量的新想法、新思路、新创意,从而生成新的资源。

二、社区学习共同体资源模型的建构

成员即资源,这是一种新的社区教育资源观,从观念的树立到实践的落实需要一个中间环节,可以称之为资源模型。社区学习共同体形成了独具特征的资源模型,解决了成员为何能够成为资源的实践问题。

社区学习共同体资源模型中一共有六个变量,分别是资源存量、资源获取、资源消耗、成员人数、外部支持和资源共享,其示意图如下:

图1 社区学习共同体资源模型示意图

(一)资源获取、资源存量和资源消耗三个传统变量

模型中心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资源存量,也就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实际可支配的资源,这种资源并不体现为社区学习共同体独立所有,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能够实际利用这些资源。

模型左侧方框表示资源的获取、右侧方框表示资源的消耗,对于任何一个系统来说,必然都有资源的获取及消耗功能。资源获取变量决定了社区学习共同体能够得到多少资源,而资源消耗变量则表示社区学习共同体开展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消耗。

(二)资源共享和外部支持二个特殊作用变量

模型下方为外部支持变量,社区学习共同体开展学习活动很难离开外部的有效支持,无论是政府机构、企业组织、民间团体都可以成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外部支持力量。外部支持力量的大小能够改变社区学习共同体资源获取能力,在外部支持较多的地区,人们组建社区学习共同体就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取资源,从而顺利开展学习活动。

模型内部还有一个重要的变量,即资源共享,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很多的学习资源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共享,极大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的情况,从而能够让单位资源存量支持更多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开展学习活动。

(三)成员:最具特色的重要变量

这个模型基本描述出了成员为何能够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起到关键支点的作用。与传统资源模型相类似,一方面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实际资源存量决定了社区学习共同体能够为多少成员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开展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成员数量也直接影响着社区学习共同体资源消耗的速度。一般来说,成员数量越多,所消耗的资源也就越多。

与传统资源模型不同的是,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成员数量还对社区学习共同体获取资源以及获取外部支持、资源存在起到重要的影响。成员的增多意味着有更多的个人知识融入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意味着能够为社区学习共同体带来更多样化的外部资源,意味着社区学习共同体活动中产生更多的新知识,形成新资源。

三、社区学习共同体资源模型的特征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资源模型具备四个基本特征,即资源存量的流动性、资源获取模式的开放性、资源消耗过程的生成性、资源利用过程的共享性。

(一)存量资源的流动性

所谓流动性是指社区学习共同体超越了“获取—消耗—再获取—再消耗”的资源模式,而是实现资源的广泛交互,实现资源在不同社区学习共同体之间,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之间充分互惠互利。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作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资源,其自身的流动性决定了社区学习共同体所具有的资源也是流动的。活跃在新华坊社区的“银发医疗队”是一支由16名社区楼道支部党员和居民群众所组成的服务队。在成立的九年多时间里,医疗队的成员们凭借着一技之长,利用长庆街道新华坊社区为医疗队专门辟出的“社区诊所”,定点、定时开展量血压、做理疗、打针灸、按摩、保健咨询、上门服务等医疗服务,服务对象既有本社区的居民,还有来自十五家园、金衙庄的居民。志愿者们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方式,迅速地掌握了为居民群众服务的本领,为居民群众提供了优良的服务。

“银发医疗队”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医疗服务,而且还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医疗队伍。这支医疗队伍就成为社区的重要资源,而且随着银发医疗队成员的新进和流出,这一重要的医疗资源,也使学习资源会在不同的社区间流动,并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资源获取方式的开放性

社区学习共同体获取资源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也就是说社区学习共同体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多种资源,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社会各界的学习资源为我所用。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闻涛、越剧社副社长柳月珍原是金华越剧团的小生,后来下海在海宁办厂经商,平时比较忙,听说社区想要成立越剧社,毅然从百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第一时间参与了筹备工作,积极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并主动承担了新社员的入门教学辅导工作,为越剧社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承担共同体资源建设的责任与义务,每个成员也都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吸纳新成员的主力,这种依靠成员,以成员为资源的资源模式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使得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资源能够不断丰富,持续发展。

(三)资源消耗过程的生成性

生成性是社区学习共同体资源模型中一个重要特征。所谓生成性是指在资源消耗过程中,资源不会因为消耗而单方向减少,而会产生新的资源,这些资源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源消耗。“和谐之声”合唱团现任团长张莹,从外地移居杭州,因为人生地不熟,一度非常孤独空虚。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古荡街道合唱班的活动,从此她乐此不疲,她经常与歌友们一起放歌在纳凉晚会,一起欢笑在联欢舞台。她与独居老人结对子,上门慰问演出,老少同乐,让社工和居民深受感动。社区共同学习,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无所事事,今天乐观自信。她与歌友们台上和台下同歌共舞,分享共同的荣誉与快乐。8年过去了,她一直活跃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因为她找到了家的感觉。

“和谐之声”合唱团团长的成长历程,是社区共同学习资源生成性的一个典型案例,演绎了一个普通居民如何通过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唱歌的水平,成为这个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成员,成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资源的动人过程。

(四)资源利用过程的共享性

社区学习共同体资源模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那就是共享性。倘若没有资源的共享性,那么社区学习共同体资源的获得就不会那么顺畅,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难以提高,有限的资源也就难以满足成员的学习需要。“草根文化导游队”交流学习环节每一次总是最热闹的,每个成员都具体描述导游过程中的的见闻趣事,对自己不熟悉的古迹提出来向同伴讨教,或者将自己认为好的古迹故事进行宣讲,充实其成员的知识,这是草根文化导游队每月必做的自发“荐宝”工作。

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人的行为并不是以能够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理性为行为准则,而是以共同体内部和谐为共同目标,乐于分享自己的资源给其他成员。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而成员即资源,不仅是资源观的转变,也是资源模型的转变。社区学习共同体正是通过这种转变,解决了显性的学习资源有限性与学习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四、从“学员”到“成员”:内生发展的实现

“成员”一词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具有特殊的含义,要成为一个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也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社区学习共同体只有将参加学习的“学员”转变为“成员”之后,才能真正获得足够的资源成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学员”与“成员”有本质的差异

学员意思是在学习的人,一般用来指为了取得技能、证书、身份而参加固定机构组织的特定培训的学习者。成员则是指集体或家庭的组成者和参与者。学员与培训机构之间是一种目的性明确的交易关系,学员为了获得学习结果需要交付一定的学习费用,而培训机构则通过提供学习服务获得经济收益。学员间常常是竞争关系,而成员则不同。成员与所在集体属于利益一体的关系,成员所有即为集体所有,集体所有也为成员所有。在认知上,成员将学习看做是集体行为,在情感上,成员在学习中感到愉悦和快乐,参与学习,成为一种精神需要。成员为自己的成长欢欣鼓舞,更为集体的进步与成功而感到极大的满足。

(二)从“学员”到“成员”契合人的本性

以工具理性主导的现代社会,人们常以明确的个人目的为行为准则,交易行为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人又不是纯粹冰冷的理性计算机器,人还需要温暖的感情与灵魂的归属。从参加机构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到主动融入社区学习共同体之中,从“学员”转变为“成员”,其实就是现代人渴望回归人的本性的努力在教育学习领域的折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明确提出“爱与被爱的需要”是人重要的需要层次之一。社区学习共同体给予成员的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群体归属感,社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自然产生了自觉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他们时时处处维护共同体良好的形象,在个体不断努力学习的同时,推动集体走向成功。以成员的态度和动机参与学习,可以说是满足人“爱与被爱”的需求,完全契合人性。

(三)“学员”转变为“成员”

新参与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人并不能算是其成员,充其量算一个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从参与者到成员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学习共同体本身的群体文化是最不容忽视的力量。通常一个社区学习共同体成立之后,会逐渐形成一种共同学习文化,虽然不同的社区学习共同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但平等、互助、奉献等等核心价值却是基本相同的。一般来说,一个新参与者需要顺应这一文化,并逐步完成文化认同,最终实现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内化而成为真正的成员。文化顺应过程也有意外情况,当新参与者不认同共同体文化的时候,就会选择离开或者是提出文化挑战,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将对社区学习共同体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它要么被淘汰,要么就向更健康、更积极、更开放的方向发展。

标签:;  ;  

成员是资源:社区学习社区内生发展规律分析_学习共同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