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现实道德思想教育_文化论文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现实道德思想教育_文化论文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现实道德思想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教育论文,中国论文,道德论文,现实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文化传统中富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因此,如何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美德,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的新思路与新课题。但是,由于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同体共存的复杂系统,现实的市场经济社会迥异于古代的小农经济社会,并且我们再一次面临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大潮,因此,在传统的根基上重建新文明的大厦,是复杂艰巨的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重任。本文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提出对这一重大课题的思路,以期抛砖引玉,激发大家的研究兴趣。

一、传统美德的表现范畴

中国文化中宗教式微,因而中华民族主要以伦理道德作为精神支柱,以致有人将中国文化界定为伦理型文化。因此,传统美德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表现范畴。

1、形而上的表现层面。“形而上者之谓道”,即体现在儒道墨三家经典中的道德哲学或曰伦理学,属于道德的理论形态。三家中以儒家的伦理学最为完备,成为长期主导中国社会的思想道德体系。

儒家的道德理论体系涵容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与道德、意志、行为等关于道德论的所有知识。其内容特点概而言之,即以个体内心的“仁”为内核向外层层推演,在家庭中表现为敬事父母、友爱兄弟。由家庭推及社会,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人际关系中提倡“忠恕”、“诚信”、“以和为贵”的宽容精神。由社会推向国家,则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患意识与爱国热忱,有“民为贵”、“行仁政”的民本思想,有“舍生取义”的人格气节与献身精神。儒家伦理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主干。

道家伦理从表层上看与儒学有若干相近处,如老子主张“慈”、“俭”,反对贪欲。又有“上德若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宽宏博爱的胸怀。但在深层上儒道的伦理指向不同,儒重群体和谐,道重个体生命,特别是庄子强烈反对社会罗网对人性的束缚与异化,标举精神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从而对儒家伦理的负面价值有纠偏补弊之功。儒道互补互动,使中国人的精神生命开出一条多彩多姿、仪态万方的长河。

墨家高扬“公利”,以“国家百姓之利”为最高价值,倡导捐己杀己以利天下的献身精神。并且注重实践,身体力行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摩顶放踵,在所不惜。墨家精神化入下层社会,如战国时的游侠刺客以及后世的义侠。皆重义轻生,赴人急难,除暴安良,仗义疏财。这也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三家之外,还须关注佛学文化。佛入中土后被消化吸收,由极端出世的宗教化为入世的文化,主张“慈悲救世,普度众生”。在道德行为上勤劳节俭,勇猛精进,在道德意志上“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还有在思维上解粘脱缚、不迷信权威等。过去我们将佛学斥为宗教鸦片而一棒打死,于是便轻率地抛弃了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2、形而下的表现层面。“形而下者之谓器”。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伟大,就看它是否能培育出伟大的群体,而这个群体又有伟大的创造。就传统美德而言,在“器”的层面有两个体现。

(1)人是文化的活的载体。在历史上中国人“成器”者恒海沙数。就类型而言,有圣贤、豪杰、直臣、义士种种。就职业而言,士、工、商、农、僧道、优伶等各行各业,无不人才辈出。其中史不绝书者,有人格气节的如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下的伯夷叔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激于爱国大义而视死如归的张巡、文天祥、史可法。有趋人急难、慷慨取义的如荆轲、专诸、聂政。有刚肠嫉恶而又廉洁自奉的如董宣、魏征、海瑞。有旋转乾坤而又功成身退的范蠡、张良。有解人病痛。救人生死的如张仲景、李时珍。也有无数忍受清苦、甘于寂寞而著书立说或课业授徒,传承文明火炬的学者、教师们……即使愚夫愚妇,也践履民族之美德,如《水浒》中的鲁达周济落难父女,拳打流氓恶棍。《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在贾府大厦崩摧之后,不顾风险,收养遗孤。传统美德所化育的无数中国历史人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2)文学是人学。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作品浩如烟海为世界之最。中国文学确实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美德。例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的忧国忧民意识;“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献身精神;“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的刚健进取意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之人格尊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之人品节操……种种伟大精神,不胜掇拾,皆震烁千古,令人心仪。而且,文学对人性的荒唐、悖谬的一面,也富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揭示其骄奢淫逸、残暴险诈、奴颜婢膝、蝇营狗苟……正反相映照,更显示出真善美的光辉。当经典伦理学表现出束缚人性的弊端时,文学则以批判的锋芒荡开僵硬的罗网,如《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杰作挞伐“男女大防”的礼教,肯定人生追求爱情与幸福的权利,从而激励生命的自由展开,使道德观念更合乎人性,即合乎人类发展的目的性与规律性。

要之,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美德,形而上的理论,见之于经学。形而下的体现,见之于史学和文学。换个角度说,中华民族传统是以经学为灵魂,以史学、文学为两翼在历史的广袤空间里腾踔遨游。我们寻绎和发掘文化瑰宝,应当循着上述的脉络而展开。

需要提醒的是:传统道德的每一命题都隐含着价值悖论──积极与消极、有利与有害等正负价值,构成须臾不离的统一体。我们在历数传统美德时,也必须以辩证的思维看待传统道德的历史相对性。

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前提条件与原则

传统美德花果飘零,道德重建亦非一日之功。我们肩荷重负,切忌轻率浮躁,急功近利,而应以科学态度和踏踏实实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未来。

1、理顺心态──弘扬优秀传统的前提。

(1)调整对民族文化的偏激心态。近代以来,由于中国落后与列强欺凌,处于屈辱地位的国民在愤激之余,产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偏激心态。例如,“五四”运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但全部否定传统与全盘西化的思潮也斫伤了民族精神的真元。建国后极左思潮在“反对资修”的旗帜下对民族文化全面排斥。前几年泛滥的“民族文化死亡论”再次猛斫传统文化之根。可以说我们对于文化长期以来只有批判而无建设,只有解构而无建构。这种历史浪潮已越过“临界点”而走向反面,它导致信仰迷失、价值混乱和道德失范,甚至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所余无几。这是弘扬传统文化最大的社会心理障碍。因此,不调整这种心态,弘扬传统文化必然遇到强烈的心理拒斥。

(2)消除急功近利的肤浅心态。抓经济的一手硬,抓精神文明的一手软,是当今社会的通病。只顾发财不顾一切的心态,使道德沦丧,已经反过来危害市场经济。如果这种急功近利的浅薄心态不能消除,任随道德文明下滑,那么将会有更大的危机。也许某一轻微的震荡,便会导致社会的无序。台湾作家对邓友梅说:“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一度忽视了文化道德的建设,后患无穷,你们别犯我们犯过的错误。”“若是把青年都引导成只有金钱不讲文明的俗物,中国还有什么希望?”因此,当务之急是先消除急功近利的肤浅心态。然后才能开出弘扬传统文化的良性环境。否则弘扬传统文化只不过是一个口号而已。

2、创造性转换──弘扬优良传统的原则。

运用传统美德施之于今天的教育,不是对传统道德的照搬、复制,而是创造性的转换,即哲学意义的超越。因为根据文化适应性原理,传统道德产生并适用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系统,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文化──心理系统。今天诸系统的剧变,使道德必须转换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世界各国的演进历史也验证了这一原理。近代路德、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将旧教的“忍受清贫”、“寄托来世”的禁欲主义,转换为“勤劳节俭”,以努力蓄财为天职的“新教伦理”,成为现代社会精神力量源泉,促进了西欧、北欧、北美等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固守旧教的南欧、南美的一些国家则处于明显的劣势。在近代日本,福田喻吉、铃木正三、石田梅岩等将西来的“兰学”与传统的儒、佛文化交融整合,成为推动日本发展的新民族精神。而东亚四小龙的崛起,亦得力于“新儒教”我们应该怎样转换?首先是以清明的理性和自觉的精神,对传统文化实行批判性的选择,发掘民族文化的优秀精神,也要剔除传统所负载的毒素与惰性,尤其是警惕传统中的糟粕被偷偷换上社会主义招牌,成为不可疗治的民族痼疾。另一方面,我们以开放的胸襟汲取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动植物杂交后往往具有更高的优势,不同物质的文化通过碰撞、互补、整合后产生的新文化则更富有生命力,它也是对传统的发展与提升。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今天市场经济的实际,融合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民族文化精神。

三、关于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几点意见

“实用理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然而曾几何时,我们做事情却搞形式主义,最注重实用的民族变得最不讲实效。本文之所以特别关注传统美德教育具体运作问题,便是唯恐它象一阵风吹过,喧闹之后什么也没留下。

1、从飘浮虚空到脚踏实地。中国踏入改革进程后,社会发生急剧复杂的变化。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始重新组合。竞争加剧、企业亏损、通货膨胀、世风腐化、道德失范,旧秩序被打破,贫富差距拉大,前景不明晰等接踵而来的问题,导致公众心理的迷茫、焦虑、失衡,而利己主义精神的膨胀与信仰的失落等使社会心理十分脆弱,构成社会的潜在危机。但是以往的德育不愿或不敢触及与国家命运、公众心理息息相关的问题,却无数遍重复千古不变的空洞教条,因而受到冷淡乃至蔑视。如果传统美德教育也以这一模式运作,就无法逃脱被抛弃的命运。因此,传统美德教育应一改远离生活实际的弊端,而要从虚空落到生活的大地,即对现实社会问题,对民众的心理困惑采取积极的回应、对治。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可以找到各种良方来对现实问题对症下药。欧美一些国家兴起儒学、禅学热,便是以中国文化对治现代社会的各种病症。新加坡的传统美德教育非常重视人伦日用的原则,政府聘请新儒家学者为学校编写教材,小学课文内容以家庭、亲友、邻里的目常生活为框架,穿插历史故事、古典儿童诗及浅近的其它古代作品,用以指导孩子的日常生活,培养“东方观念”。高年级则侧重以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为框架。这种做法,使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水乳交融,并且以其人伦日用的特点给人以实效感和亲切感,从而使传统美德与个人的人生打成一片,潜移默化而德业日进。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我们曾于1992年对一些中学生作问卷调查。在回答对人的本质的看法时,竟有72.3%的学生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是互相利用乃至勾心斗角的。对人性有如此阴暗的看法,就不会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与集体;不爱他人与集体,只讲自利自私的人,也决不会爱国家。于是,抽象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对牛弹琴,空耗精力,高头讲章的无效用,其原因就在这里。因此,传统美德教育应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抓起。

2、从高扬“天理”到落实“人欲”。对于灵与肉、利他与利己、超我与本我这些关于人的存在的根本问题,传统伦理学有较大的理论误区。特别是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将德性的内圣之学发展到极端,要求人以彻底的利他精神完全消除个人的欲望和利益。这种极端化的纯而又纯的道德观念对后世影响至深。极左时盛行的口号“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狠斗私字一闪念”等,便是宋儒思维模式的现代翻版。从积极方面说,将道德的终极目标定得高一些,才会以崇高的道德理想来感召人,提升人。从消极方面说,以“理”灭“欲”,将人的正当利益与欲望扼杀,“理”便成为摧残人性的暴政,即鲁迅所说的“吃人”文化。于是,最高的道德变成最不道德。因此,我们重建现代文明,必须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成分,同时也要高扬超越性的利他精神,从而在自利与利他的辩证运作中充分展现人的价值和光辉。

怎样使道德教育更有成效?以往那种纯而又纯的道德说教,由于与人的利益完全脱节,便流于空洞、苍白,因而收效甚微。佛教比宋儒要高明得多。这一外来宗教能够迅速在广大下层民众中生根。在于其标举“慈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道德原则时。用因果循环论将道德与利益结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德可得功名利禄或死后超生,作恶行必遭天谴业报,死后还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这样,道德与功利合一,“两束芦苇、互倚不倒”、相辅相成。因此,今天实施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喻之以利”。市场经济也须“诚心正意”,因为严守诚实、信誉才能广开销路,而伪劣假冒必将走向破产。提倡“仁爱之心”,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而以他人为地狱者将使自己成为“孤魂野鬼”。让民众了解积德之利、缺德之害,他们才会自觉地遵守道德。德与利(或力)结合的教育,才能使传统美德在现实中发扬光大。

3、从道德说教到寓教于乐。建国以来,每次政治运动之前,都要先展开声势浩大的宣传,向民众灌输某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曾确实产生了相当的效应,于是有些人便迷信宣传灌输形式的威力。然而,超量的灌输终于导致强烈的反弹,如今人们对说教形式普遍反感。因此,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冲出旧模式的围城。其主要途径就是:开展美育,寓教于乐。

文学艺术具有化育道德精神的社会功能,它为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人们喜闻乐见,通过审美活动完成道德伦理的潜移默化,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人们对说教产生逆反心理的形势下,美育显得更为重要。可惜的是,由于美育早就被极左扫地出门,如今学校的绝大多数校长和教师对它非常陌生,更谈不上自觉地、有效地实施了。更为严峻的是,当今的文化市场上,风水、算命、手相、欺骗术等“诡诞文化”,警匪、凶杀、滥爱等“快餐文化”,如狂潮席卷,堕落文人与黑心文化掮客联手,毁坏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大树。可怜而又可悲的“追星族”便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道德训诫既然软弱乏力,那么就应以美育形式为民族文化之树培元固本。政府职能部门应大力引导、扶植弘扬传统美德的艺术作品的出版发行,为民众提供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学校应该大力推行美育,使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深植于青少年的心中。

4、从浮游其表到深入其里。中华文化悠悠五千余年,文明从未中断,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因而中国文化也就特别深厚、复杂,浅尝辄止者只能知其皮毛。实际上,我国的中青年学者很少有人深入典籍,因而对民族文化甚为隔膜,顶多是一知半解。于是,赞扬传统者不过是从文化中拾来一些碎金片玉,而有些抨击传统者则常常是偏激情绪的出击。要想真正弘扬传统文化,必须首先加强文化创造主体自身的建设,他们必须深潜于民族文化的海洋中,才能寻绎出中华民族的真精神。他们必须有深厚的学养,才能对复杂文化有真知灼见,批判或建设才能富有力度,令人信服,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到时代的新高度。

另外,对西学的深入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回应外来文化的挑战,也是社会主义新民族精神建设的需要。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或盲目拒斥都是浅薄幼稚的,只有对西学也具备相当深厚的学养,才能透视域外文化的是非短长,然后决定去废存留。要之,文化创造主体的文化素质的品位,决定民族美德教育的成效,决定民族新文化的品位的高下。

上述对于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四点意见,其内在逻辑是,关于道德教育要立足于人的利益,这是道德哲学或人的道德学的根基。关于道德德育要脚踏实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教风问题。关于寓教于乐,是教育方法问题。而传统美德教育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育主体的学养、素质。

标签:;  ;  ;  ;  ;  ;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现实道德思想教育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