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逻辑_资本论论文

从到:历史与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编辑出版(以下简称MEGA,Die historisch-kritische Marx-Engels-Gesamtausgabe)是一项“百年工程,它的开始、中断、再生直接反映了20世纪的历史悲剧”。①如果MEGA能够像编辑出版计划预期的那样在2025年完成的话(根据目前编辑出版进度,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恰好将用整整100年时间,将马克思恩格斯著述原原本本地,即未经审查地呈现给公众。但迄今为止,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仍然没有完整的版本。

       德国马克思学家M.亨特②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出版史,迄今大约有170年,这是一个艰苦的、即为其完整性而斗争的历史”。③早在1897年,拉布里奥拉就指出“复活马克思恩格斯全部著作的完整考证版”的必要性。当然,这既不是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也不是起草一份类似马克思恩格斯遗嘱的东西,而是系统地、完整地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作品。1898年,伯恩施坦、倍倍尔、梅林与出版商迪茨进行了关于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谈判。然而,德国社会民主党并未着手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这不仅妨碍了手稿的编辑出版,而且导致了手稿的散佚,以至于“没有一位理论家能够列出两位创始人的知识财富清单,也没有人致力于收集广泛而分散的通信”。④不过,原苏联和原民主德国的马克思学家,以及今天国际范围内的马克思学家,对MEGA的编辑出版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Die erste historisch-kritische Marx-Engels-Gesamtausgabe),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1版)》最早可以追溯到梁赞诺夫。⑤1924年,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决定,在编辑出版

同时,还要用几种语言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28年,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美国代表团重提这个尚未实施的决定并主张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普及版。这样,梁赞诺夫就不仅受命主持编辑出版

,还在1929年6月接到新任务,必须在1933年4月前编辑出版20卷本的“通俗性、战斗性的德文版”。然而,1931年,苏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遭到大清洗,梁赞诺夫先是被隔离审查、羁押流放,后被逮捕、枪决。1931年后,阿多拉茨基⑥主持编辑出版

。不过,原计划编辑出版42卷的

,实际上只出版了12卷13册。其中,Ⅰ:一般论著共7卷8册(1927~1935);Ⅱ:书信共4卷(1929~1931);Ⅲ:《资本论》及其手稿(未正式编辑出版),只编辑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1册,1939;第2册,1941)。

       德国马克思学家黑克尔⑦指出,

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1.没有对各卷结构有约束力的既成体系;2.在原文中,正字法与标点符号的现代化、统一化程度有差异;3.某些手稿段落辨认不够精确,作者身份确定不够仔细;4.手稿与刊印稿的异文处理不够统一,标准不够明确;5.为了将按年代顺序编排与按逻辑内容编排相结合,放弃了严格的编年顺序;6.注释部分仅限于文本考证和目录注释,几乎完全放弃了名目注释。⑧M.亨特认为,

将《资本论》及其手稿与马克思其他著作区分开来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考并非始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而是最迟始于1843年关于哲学、历史、经济学等问题的研究。这是一个历史事实,而且有着文本依据。例如,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前言”可以看出大约1848年,从根本特征上确立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这项巨大的工作(自1843年以来)逼迫着马克思不断进行这方面的思考。

       然而,“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夺取政权与越来越严重的斯大林主义恐怖……使得

编辑出版工作停止下来”。⑨事实上,斯大林主义直到苏联时期仍然存在着:不仅歪曲地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文献,而且窄化了马克思恩格斯文献范围。例如,流传甚广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只有50卷53册,以此为母本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德文版只有41卷43册;而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早期重要著作,以及1849年春季在《新莱茵报》(马克思主编)⑩发表的许多文章,均未被收入。有鉴于此,不少苏共20大代表公开批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

       应该承认,尽管

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它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辑出版传播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它第一次以德文全文发表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并收录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1858年草稿)》等。

       第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5~8)是马克思为原计划的《政治与国民经济学批判》(2卷本)准备的草稿,它由三个笔记构成,生前未发表过。1927年,梁赞诺夫将笔记Ⅲ译为俄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性著作》为题发表在原苏联《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附录摘要”中,但几乎未引起人们关注。1929年,巴黎《马克思主义评论》发表了一些片段:“关于财产权与共产主义札记”、“关于生产、需要与分配札记”。1931年,德国右翼社会民主党人J.P.迈尔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月刊《红色评论》上谈论“关于马克思的一部未发表的著作”。1932年,S.朗兹胡特、J.P.迈尔以《国民经济学与哲学:论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与市民活动的关系(1844)》为题,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1卷用德文发表该手稿。这个德文版本虽然补充了俄文版本缺失的部分内容,但仍不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整版本。阿多拉斯基于1931年在

Ⅰ/Bd.3第一次用德文发表的完整版本,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附关于黑格尔哲学一章》,激发了西方学界重新解释马克思的巨大兴趣,例如,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新材料》(1932)。1982年,

Ⅰ/Bd.2采用两种编排方式(原始文本版和逻辑改编版)全文发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从基本结构看,原文版按写作时间、写作阶段编排,即笔记Ⅰ(共5部分);笔记Ⅱ(未列明);笔记Ⅲ(共9部分,其中第8部分是序言)。逻辑版按逻辑结构、思想内容编排,即序言(来自笔记Ⅲ);笔记Ⅰ: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异化劳动与财产权;笔记Ⅱ:仅存“财产权关系”;笔记Ⅲ:对笔记Ⅱ的补充(36页),包括财产权与劳动;对笔记Ⅱ的补充(39页),包括财产权与共产主义、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财产权与需要;补充(片断),包括劳动分工;货币;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绝对知识”章(草稿)。(11)

       从主要内容看,包括四部分: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关系异化、劳动活动本身异化、人与类本质关系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2.以人的本质思考为核心的哲学批判(人与自然之间现实的、历史的统一,只有在对象化劳动过程中,才能得到具体的、合理的理解);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合乎人性的复归,共产主义是对财产权的否定、私有制的彻底废除、以人的世界而非物的世界作为生产目的的社会形态);4.全面清算黑格尔辩证法(黑格尔哲学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否定的辩证法,但它是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12)

       从历史地位看,第一次批判性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观念,并初步阐述了全新的经济学观点、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观点。

       第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B.鲍威尔、M.施蒂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1845.9~1846.5)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M.赫斯(13)共同撰写的未完成稿。1847年,《威斯特伐利亚汽船》杂志8~9月号发表第2卷第4章;1924年,原苏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第一次以俄文发表“费尔巴哈”章;1926年,《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1卷以德文发表“费尔巴哈”章;1932年,

Ⅰ/Bd.5以德文全文发表《德意志意识形态》。1955年,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3卷。拟收入

Ⅰ/Bd.5。

       从基本结构看,第1卷是对费尔巴哈、B.鲍威尔、M.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包括序言、1.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2.圣布鲁诺、3.圣麦克斯;第2卷是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包括“真正的社会主义”(14)、“莱茵年鉴”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4.卡尔·格律恩:“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1845年达姆斯塔德版)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5.霍尔施坦的格奥尔格·库尔曼博士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其中,(二)、(三)散佚。

       从主要内容看,体现在两方面:1.批判费尔巴哈、B.鲍威尔、M.施蒂纳的哲学观点,论述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发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例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是科学历史观的前提,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规律等。2.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阐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观点。例如,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建设新社会并改造自身的任务,未来新社会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实证的”历史科学将取代旧哲学等。

       从历史地位看,它标志着唯物史观真正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成为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的发现”。(15)

       第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或《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57.10~1858.5),是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的7册笔记摘录。1939年,原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首次用德文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1858年草稿)》为题发表于

Ⅰ/Bd.41;1968/1969年,以《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为题,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46卷;1976/1981年,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Ⅰ/Ⅱ)为题,收入

Ⅱ/Bd.1.1-2。1979/1980年,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6卷(上下册)。1995/1998年,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31卷。

       从基本结构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分为三部分:Ⅰ.价值(后改为“商品”)。Ⅱ.货币章:蒲鲁东主义者的“劳动货币”概念是站不住脚的,货币是产品的商品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Ⅲ.资本章:第一篇(资本的生产过程),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在流通过程中的再生产和积累、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形式、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资产阶级剩余价值理论和利润理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第三篇(资本是结果实的东西[利息、利润、生产费用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对货币章和资本章的补充。

       从主要内容看,体现在六方面:1.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的本质与矛盾,讨论商品的二重性、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资本的生产和资本流通等。2.关于前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如原始所有制(劳动个人对自然条件的占有)、亚细亚所有制(东方社会村社:“只有公共财产,没有私人占有”)、古代所有制(希腊和罗马城市:土地财产“国家占有和私人占有双重形态”)、日耳曼所有制(独立家庭占有)。3.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三种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为基础、交换不发达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社会)。4.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物化(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生命活动只有通过物的形式才能得到确证;这个物化在历史上具有真实的解放力量;这种物化关系的异化性质突出表现为,个人在相互交换中自由独立的虚假性;对这种物化关系的克服不能停留在扬弃观念统治,而是转向扬弃现实的社会关系)。5.关于机器体系、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意义。6.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某些特征的预测。

       从历史地位看,尽管马克思说这个手稿“很乱,其中有许多东西只有以后的篇章才用得上”(16),但它可以被视为《资本论》第一手稿。

       我们知道,格律贝格(17)、梁赞诺夫提出的超党派学术立场、跨学科研究方法,不仅为MEGA确立了编辑原则——只有再现他们全部思想遗产并汇集在一个考证性的全集版本中,才有可能对他们毕生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而且为法国马克思学家吕贝尔(18)继承和发展,从而开创了马克思学阐释路径。

       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学”(Marxologie)概念最早来自吕贝尔创办的《马克思学研究》(Etudes de Marxologie,1959)。他说,马克思迄今尚无可靠的著作全集,以及马克思主义不同流派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意识形态分歧,这就使得马克思学研究成为必要。因而,《马克思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去意识形态化”。(19)从广义来讲,“马克思学”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平著述、思想演变、理论观点、学术关系,以及所有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与马克思主义不同学派之间的差异进行跨学科、超意识形态、纯学术性的研究,这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学”(Marxistologie)。笔者倾向于从狭义上界定马克思学。从狭义来讲,“马克思学”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学”,不包括“列宁学”,甚至不包括“恩格斯学”(Engelsologie)。(20)

       1946年,柏林迪茨出版社成立后接手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辑出版工作。不过,根据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几任院长J.温特尼茨、B.多姆、L.恩里克的说法,因得不到莫斯科方面的积极帮助,开始时编辑工作极其困难。1953年以来,原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加强了与柏林同行、主要是阿诺尔德(Ludwig Arnold)的联系,详细讨论了新MEGA问题。1956年,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同意与苏共合作编辑出版新MEGA。1956年以后,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人非常罕见地多次访问莫斯科;但直到1964年,赫鲁晓夫才给W.乌布利希最终答复,同意两党合作编辑出版新MEGA。然而,这个合作意向并没有立即实施。三年后,原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院长访问柏林时再次谈到这个问题,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马克思恩格斯通信不应被收入;最多只能出版50卷;不能称为“历史批判版”,只能称为“全集”。

       经过艰苦地磋商,最终执行科学标准。

(Die zweite historisch-kritische Marx-Engels-Gesamtausgabe),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原计划编辑出版100卷,后计划扩至133卷142册,外加批注书目30卷,共计163卷172册。1972年试编,1975年,莫斯科与柏林合作编辑出版了第1卷2册。1975~1989年,编辑出版34卷。

       1990年,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21)接手

,并通过国际合作方式积极推进编辑出版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与德国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1992),将

纳入柏林科学院出版计划;2.重新确立编辑原则(1992);3.调整出版计划(1995),即将原计划的163卷172册调整为114卷122册;4.更换出版社——1998年,由德国迪茨出版社转到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出版社。U.劳尔夫(22)说:“去政治化、国际化、学术化是与

编辑出版继续推进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愿望。从迪茨出版社摆脱出来可以满足第一个愿望:它拔掉了政党投机者可能伤害文献学的最后一颗毒牙。落户于科学院出版社则保证了第三个愿望实现。”(23)

      

编辑原则,体现在以下四方面:(24)

       第一,文本完整性,就是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文本遗产第一次全部呈现出来。除已为人所知的著作、文章、通信(第一次包括第三者写给他们的信件)之外,还有大量迄今未发表的或新发现的作品。通过著作权分析可以验证大量文本是否属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始文本,从而构建他们的作品轮廓。此外,还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手稿、草稿、摘录、笔记。

       马克思手稿(约10万页)堪称世界第二(莱布尼兹手稿约20万页,位居世界第一),但这些手稿目前只有一半被整理编辑进

。马克思逝世前,并没有对其文献遗产做出明确规定。自然继承人是劳拉·拉法格和爱琳娜·马克思。恩格斯和海伦·德穆特(25)一起翻阅了马克思遗稿,并找到了《资本论》第2卷手稿500多页对开纸。经马克思女儿许可,全部材料被搬到了恩格斯住处。马克思手稿原件流传过程如下:恩格斯→爱琳娜·马克思-艾威林→劳拉·拉法格、保尔·拉法格→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二战期间,纳粹行动队搜查研究所大楼时没有找到这些手稿。现在,大部分手稿(2/3)存于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部分手稿(1/3)存于俄罗斯社会史与政治史国家档案馆(该馆拥有全部手稿复印件)。

       第二,忠实于原文,就是指

所有文本都以原用语言编订。这就为研究马克思的语词、概念体系、术语谱系提供了基础。文本编订严格忠实于(以原始手稿和刊印稿为基础)流传下来的原作;未完成的手稿将以作者留下来的状态呈现;对于明显错误的地方进行批判性修订、改正,但必须慎之又慎,并辅以详细的订正说明。

       现在已经知道,在马克思的著作、文章、草稿、通信、摘录、笔记、藏书中,涉及八种语言。其中,德文占56%,英文占33%,法文占6%,其他语言(希腊文、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共占5%。因而,要想在真正意义上从事马克思学研究,或者说,从事

研究,最好精通三种语言,即德语、英语、法语,至少要精通德语和英语。

       第三,描述文本发展过程,就是借助现代编辑方法,完全地、清晰地记载每个作品从最初构思到最终完成的形成过程。首先,“文本部分”完全根据手稿或第一个刊印稿编订;“资料部分”的异文目录,展示文本在手稿和刊印稿中的形成过程,这样就既能触及一个作品的各个版本,又能对文本形成的总体过程有一个概览。借此,人们可以了解至今还不知道的作者们的研究方式。

       第四,详细注释,就是指在“正文部分”之后附有庞大而详尽的注释。这些注释以单独成书的资料卷形式印行,包括编辑出版说明,以及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介绍。其中,“资料卷引论部分”是对正文部分的文本资料及其科学史地位的说明;接下来描述每个作品的形成与传播状况,包括对作者真伪辨析、作品形成时间论证,以及对手稿和作者授权刊印稿的详细描述;然后给出文本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异文目录,以及对流传文本的编辑性干预。“资料卷阐释部分”则包括对科学研究者必需的事件提示、文本内在关联提示、引文出处等。“资料卷最后部分”是庞大而详尽的索引。

       从基本结构看,

分为四个组成部分:(26)

       Ⅰ/著作、文章、草稿——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哲学的、经济学的、历史学的和政治学的著作、文章、文稿和演讲,以及留存下来的前期准备稿和后来的改写稿;还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翻译作品,以及已完成的或未完成的其他文本,但不包括《资本论》及其准备稿;同时还收录了流传下来的手稿(计划草案、草稿、片断等),以及文本形成过程中的手稿。所有文稿都以原用语言和被确认的原作版本(包括译本)出版。未经马克思恩格斯同意而被修改的作品、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加工或直接参与的其他作者的作品、不能完全被确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以及由马克思恩格斯签署的文献资料,都以适当方式作为附录出版。

       马克思生前公开出版的著作不多,只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12;1844.2)(27)、《论犹太人问题》(1843.10~12;1844.2)、《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B.鲍威尔及其伙伴》(1844.9~11;1845.2)、《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1847.1~4、6;1847.7)、《雇佣劳动与资本》(1847.12;1849.4)、《共产党宣言》(1847.12~1848.1;1848.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1859.6)、《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1858.8~1859.1;1859.6)、《资本论》(第1卷,1867.9)等;但却发表了大量政论文,例如,《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842.1~2;1843.2)、《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28):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1842.5)、《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1842.10)、《摩泽尔记者的辩护》(1843.1)、《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1852.10~12;1853.1)、《帕麦斯顿勋爵》(1853.10~12)、《革命的西班牙》(1854.8~11;1854.9~12)、《18世纪外交史内幕》(1858.6~8;1856.8~1857.4)、《福格特先生》(1860.2~11;1860)等。

       Ⅱ/《资本论》及其准备稿——包括《资本论》所有版本,以及马克思所有经济学手稿。前者如《资本论》第1卷四个德文版、马克思审订和做了较大改动的法文版、恩格斯从马克思手稿中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2~3卷;后者就是《资本论》三大手稿,即1857~1858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

       Ⅲ/通信——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留传下来的所有通信:他们亲笔书写(或受他们委托而书写)的书信4200封、第三者写给他们的信件约10000封——胡贝曼(29)说约有14400封;意大利学者M.马斯托(Marcello Musto)说,现已找到4000多封,其中,马克思恩格斯之间通信2500多封、第三者写给他们的信件近1500封,另有6000多封信未保存下来;黑克尔说,一些特殊的私人信件在当时和后来被分拣出来销毁了——大部分信件,在

之前未曾发表过。

       Ⅳ/摘录、笔记、边注——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所有摘录笔记、单个摘录、历史年表、目录索引、读书笔记等,这些材料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马克思约有250部摘录笔记,分别摘自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人类学、宗教学、文学、艺术、科技、物理学、数学、生理学、地质学、矿物学、农业化学等著作,有的来自报纸杂志、议会报告、统计报表和政府机关出版物等。几十年来,马克思摘录笔记一直属于让·龙格家族。现分别存于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俄罗斯社会史与政治史国家档案馆。其中,以下几种摘录笔记是最重要的:(30)

       1.伊壁鸠鲁哲学笔记(1839,共7册):其中,第5册最后5页的“自然哲学提纲”,是对黑格尔的《哲学全书》“自然哲学”部分一些章节的简明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素材取自于该笔记。1927年,该笔记部分发表在

Ⅰ/Bd.1.1;1956年,第一次用俄文全文发表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选》;1968年,第一次用原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发表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补卷(上);1982年,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0卷。2.克罗茨纳赫笔记(1843.6~10):关于公元前900年~19世纪30年代的政治历史笔记。1932年,收入

Ⅰ/Bd.5。3.巴黎笔记(1843.10~1845.1,共9册):政治经济学笔记。其中,“关于穆勒《政治经济学》一书摘要”议论部分占很大比重,包括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大纲”。1932年,收入

Ⅰ/Bd.3。4.布鲁塞尔笔记(1844年夏~1845年初):政治经济学笔记。1998年,收入

Ⅳ/Bd.3。5.曼彻斯特笔记(1845.7~8,共9册):关于英国经济学家著作摘录。其中,关于欧文的《新道德世界书》摘录20多页。1988年,收入

Ⅳ/Bd.4。6.伦敦笔记(1849.9~1853.8,共24册):关于政治经济学史、经济学家著作摘录,主要涉及银行、金融、货币市场、经济危机等。第1~14册收入

Ⅳ/Bd.7-9(1983/1986/1991);第15~18册、第19~24册将分别收入Ⅳ/Bd.10-11。7.美学笔记(1857):最重要的是关于费舍尔(31)的《美学或美的科学》(4卷本)摘录,它是马克思关于美学问题的思考,有助于马克思美学思想形成、发展的研究。1988年,首次发表在原苏联《对话》杂志。8.人类学笔记(1879~1882)包括五部分:一是柯瓦列夫斯基(М.Ковалевский)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第1册,1879)一书摘要(1879.10~1880.10)。俄文节录发表在《苏联东方学》1958年第3~5期、《东方学问题》1959年第1期、《亚非人民》1962年第2期;第一次全文发表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原文(德文、英文、西班牙文)发表在《马克思论前资本主义生产诸形式》(1977)。二是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的《古代社会》(1877)一书摘要(1880年底~1881年3月),主要涉及生产技术发展、婚姻家庭形式变化、氏族组织、私有制和国家产生等问题,俄文第1版收入《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9卷(1946)。三是梅恩(Henry James Sumner Maine)的《古代法制史讲演录》(1875)一书摘要(1881),涉及国家产生途径等问题。四是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1870)一书摘要(1882),涉及原始社会的婚姻、家庭、宗教等问题。五是菲尔的《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1880)一书摘要(1881),批判菲尔的“西方中心论”(俄文版,1941)。

       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藏书的完整的目录索引。据说,1901年编制的第一个马克思恩格斯藏书目录,包括约8000种书籍;已经复原的著作总数有2100部(3200册),其中,1450部流传下来,包括830部40000多页带有标注的文本,以及做边注的文本。这些藏书经过恩格斯、拉法格、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大部分书籍),以及拉甫洛夫、M.R.郭茨、拉扎列夫、俄国社会革命党图书馆(俄文书籍)和伦敦工人教育协会(通俗书籍)之后,目前分别藏于柏林(近700册)、莫斯科(600多册)、阿姆斯特丹(80多册),英国、波兰、日本等(60册左右)。

       随着

Ⅰ/Bd.30、Ⅳ/Bd.26在2011年出版,以及Ⅱ/Bd.4.3在2012年出版,截至2012年12月,计划编辑出版114卷122册的

已经编辑出版过半,即59卷67册。其中,1975~1989年编辑出版34卷,1990~2012年编辑出版25卷。(32)

      

Ⅰ/著作、文章、草稿(共32卷),已编辑出版20卷。

       1975~1989年编辑出版13卷:

       Ⅰ/Bd.1(1337/1975(33))—《马克思:著作、文章、文学习作(至1843.3)》

       Ⅰ/Bd.2(1018/1982)—《马克思:著作、文章、草稿(1843.3~1844.8)》

       Ⅰ/Bd.3(1372/1985)—《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44.8前)》

       Ⅰ/Bd.10(1216/1977)—《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49.7~1851.6)》

       Ⅰ/Bd.11(1233/1985)—《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51.7~1852.12)》

       Ⅰ/Bd.12(1290/1984)—《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53.1~12)》

       Ⅰ/Bd.13(1199/1985)—《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54.1~12)》

       Ⅰ/Bd.18(1155/1984)—《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59.10~1860.12)》

       Ⅰ/Bd.22(1541/1978)—《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71.3~11)》

       Ⅰ/Bd.24(1375/1984)—《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72.12~1875.5)》

       Ⅰ/Bd.25(1332/1985)—《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75.5~1883.5)》

       Ⅰ/Bd.26(1111/198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2)》

       Ⅰ/Bd.27(1444/1988)—《恩格斯:杜林先生与科学的变革(反杜林论)》

       1990~2012年编辑出版7卷:

       Ⅰ/Bd.14(1695/2001)—《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55.1~12)》,包括发表在《纽约每日论坛报》(34)、《新奥德报》的约200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国际政治、工人运动、欧洲各国经济发展和殖民扩张、被压迫国家和附属国民族解放运动等。例如,马克思关于1849~1853年英国工商业发展和商业危机、议会问题、法国联盟历史、爱尔兰复仇等方面的文章;恩格斯关于英国陆军、欧洲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前景和结果等方面的文章;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英国军事工业、对法国参战的批判等方面的文章。其中,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恩格斯关于欧洲军队研究和关于泛斯拉夫主义的文章;另外,比较重要的是,马克思揭露英国寡头政治家帕麦斯顿勋爵的8篇文章。

       Ⅰ/Bd.20(2024/1992)—《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64.9~1867.9)》,包括关于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第一阶段的工作,以及《工资、价格和利润》等。

       1865年5月,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老宪章派J.韦斯顿宣称,货币工资水平普遍提高,对工人没有好处、对工会有害。1865年6月,马克思撰写《工资、价格和利润》批评这种论调。从基本结构看,该文包括:引言;生产和工资;生产、工资、利润;工资和通货;供给和需求;工资和价格;价值和劳动;劳动力;剩余价值生产;劳动的价值;利润是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获得的;剩余价值分解成各部分;利润、工资、价格间的一般关系;争取提高工资或反对降低工资的几个主要场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斗争及其结果。从主要内容看,它简要阐述了《资本论》的一些重要原理,说明了剩余价值形成过程与工资实质,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指出工人阶级只有不断为提高工资和缩短劳动时间而斗争,才能遏制资本家的贪欲,才能防止自己地位的不断恶化;强调只有将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才能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Ⅰ/Bd.21(2432/2009)—《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67.9~1871.3)》,包括从第一国际到巴黎公社开始期间马克思恩格斯的156篇文献,以及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168个会议文件,集中讨论了欧洲外交政策、宪法政策、工会政策、社会政策等。就像“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宣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欧洲工人运动和工会运动。其中,该卷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材料是马克思与巴枯宁论争;另外,马克思对英国的爱尔兰政策的批评,以及恩格斯关于爱尔兰历史的资料汇编,也是值得关注的。

       Ⅰ/Bd.29(898/1990)—《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3~5)》。很大程度上,该书是恩格斯为了完成马克思遗愿而撰写的。它以马克思的“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为基础,讨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目的是用事实材料进一步证实、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结论。

       从基本结构看:该卷分为九部分,即史前文明各阶段(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家庭;易洛魁氏族;希腊氏族;雅典国家诞生;罗马氏族和国家;克尔特氏族和德意志氏族;德意志国家形成;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

       从基本内容看:该卷进一步阐发了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断言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论述了氏族组织结构、特点和作用,以及家庭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了原始社会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过程,指出家庭形式随着生产发展而改变,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导致剥削制度产生和阶级社会形成;分析了国家的起源、发展、本质特征,以及国家消亡等问题,强调国家随着阶级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阶级消灭而消亡。此外,还讨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认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才真正成为可能。

       Ⅰ/Bd.30(1154/2011)—《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83.3~1886.9)》。马克思逝世后的三年中,恩格斯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2卷,开始编辑《资本论》第3卷;校订《资本论》第1卷英文第1版;撰写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发表了大量通信。该卷收录了恩格斯的有关政论文,以及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所有变种。那么,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呢?

       从正文看,该卷几乎没有超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德文版已知的东西,如《马克思和“新莱茵报”(1848~1849)》、《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等;但在附录中增加了“与G.洛帕廷(German Lopatin)的谈话”,还增加了考茨基、爱琳娜、拉法格、龙格等人的六篇文章,以及恩格斯完成的或校对的系列翻译稿;而且,对某些内容的深刻理解超出了已知文本的历史的、批判的阐发。

       从内容上看,该卷最重要的部分,是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时期的朋友费尔巴哈的回忆,以及对德国三月革命前时期与1848年革命的回忆。恩格斯编辑的马克思的“费尔巴哈提纲”已收入Ⅰ/Bd.31,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第1版“导论”。该卷较为重要的部分,是恩格斯为马克思和自己的有关出版物所作的七个序言。例如:《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第3版序言、《雇佣劳动和资本》不同打印稿的说明、《哲学的贫困》德文第1版序言、《路易·巴拿巴与雾月十八日》德文第3版序言、“马克思在科隆陪审团面前”的序言、《杜林先生与科学的变革》第2版序言等;此外,还有关于B.鲍威尔论基督教形成的两个笔记,以及对B.鲍威尔的《革命书》的一个注释。在该书中,B.鲍威尔谈到了基督教思想在德国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从该卷可以看出,“赋予恩格斯的创作内容以丰富的形象是可能的”(35)。

       Ⅰ/Bd.31(1440/2002)—《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86.10~1891.2)》,包括《论住宅问题》第2版序言、1844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版序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序言、《论自由贸易》美国版序言、《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关于反犹主义》、《共产党宣言》德文第4版序言、《布伦坦诺反对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序言等。其中,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恩格斯论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在《晚年恩格斯和我们》中,M.亨特指出,恩格斯对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的回忆,以及对国际工人运动“光荣青年时代”的回忆,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理论的现实意义主要是‘费尔巴哈提纲’,即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费尔巴哈提纲’的编辑,以及对共产主义同盟史的勾勒。”(36)

       Ⅰ/Bd.32(1590/2010)—《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91.3~1895.8)》,“正文部分”包括恩格斯撰写的16个导言、序言、后记,29篇以世界历史为主题的论文(有3篇访谈),4篇合写的或下面划线的解释,7篇传记文献,32个关于工人运动组织或团体的书面文件,两个谈话记录,10篇由恩格斯编审的马克思或恩格斯作品的译稿(其中有法文首发的三个手稿,在此第一次用德文出版),两篇关于古代历史与早期历史的英文文章(《一个共同体形成情况的新发现者》、《论早期基督教历史》)。“资料部分”包括原始文本注释、文本形成流变、变化修订、阐释翻译偏离等。

       该卷表达了许多重要思想。例如,在《法兰西内战》德文第3版序言(1891)中,恩格斯指出,对社会民主党的最终目标来说,巴黎公社是一个范例,其核心意义体现在工人阶级运用权力的最终领导形式中。在《欧洲能够裁军吗?》(1893)中,恩格斯指出,当俄国的犯罪与饥饿流行并向法国市场进行国家贷款、沙皇帝国的战争野心减弱时,欧洲不断徘徊在裁军与战争威胁之间。在《法德农民问题》(1894)中,恩格斯试图阐明,对小土地占有者和小手工业者来说,生存保障与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基本原则并不一致。在《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序言(1895)中,恩格斯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在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历史使命是什么?这个历史使命如何能够实现?

       该卷作为恩格斯与国际工人运动出版组织合作的产物,其语言不是远离现实的和形式化的。事实上,恩格斯从来不把马克思的思想观念教条化。譬如,尽管晚年恩格斯通信触及到历史唯物主义发展问题,但他并不想将这个“总体性理论”(die oberkommendierende Theorie)视为“普遍的”。(37)因而,德国学者霍尔兹(Rainer Holze)断言,该卷确证了迄今为止的评价,即恩格斯是第二国际成立后真正国际性的欧洲工人运动代表,同时也丰富了人们关于恩格斯思想财富的知识,因而是一个不尽的宝藏。

      

Ⅱ/《资本论》及其准备稿(共15卷23册),已全部出齐。

       1975~1989年编辑出版8卷(缺第4卷第2册、第3册):

       Ⅱ/Bd.1.1(1182/1976、2006)(38)—《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第1部分)》

       Ⅱ/Bd.1.2(872/1981)—《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第2部分)》

       Ⅱ/Bd.2(507/1980)—《马克思:1858~1861年经济学手稿与文章》

       Ⅱ/Bd.3.1(499/197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第1部分》

       Ⅱ/Bd.3.2(472/197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第2部分》

       Ⅱ/Bd.3.3(684/197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第3部分》

       Ⅱ/Bd.3.4(471/197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第4部分》

       Ⅱ/Bd.3.5(476/198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第5部分》

       Ⅱ/Bd.3.6(1331/198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第6部分》

       Ⅱ/Bd.4.1(770/1988)—《马克思: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第1部分)》

       Ⅱ/Bd.5(1092/1983)—《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卷,德文第1版(1867)》

       Ⅱ/Bd.6(1741/1987)—《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卷,德文第2版(1872)》

       Ⅱ/Bd.7(1441/1989)—《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卷,法文版(1872~1975)》

       Ⅱ/Bd.8(1519/1989)—《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卷,德文第3版(1883)》

       1990~2012年编辑出版7卷(加第4卷第2册、第3册):

       Ⅱ/Bd.4.2(1471/1993)—《马克思: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第2部分)》

       Ⅱ/Bd.4.3(1065/2012)—《马克思: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第3部分)》

       Ⅱ/Bd.9(1183/1990)—《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卷,英文版(1887,恩格斯校订)》

       Ⅱ/Bd.10(1288/1991)—《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卷,德文第4版(1890,恩格斯校订)》

       Ⅱ/Bd.11(1850/2008)—《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1868~1881,马克思手稿)》

       Ⅱ/Bd.12(1329/2005)—《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2卷(1884/1885,恩格斯编辑稿、刊印稿)》

       Ⅱ/Bd.13(800/2008)—《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2卷,德文版(1885,恩格斯刊印稿)》

       Ⅱ/Bd.14(1138/2003)—《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3卷(1871~1895,马克思手稿与恩格斯编辑稿、刊印稿)》

       Ⅱ/Bd.15(1420/2004)—《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3卷,德文版(1894,恩格斯刊印稿)》

      

Ⅲ/通信(共35卷),已编辑出版12卷。

       1975~1989年编辑出版7卷:

       Ⅲ/Bd.1(964/1975)—《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46.4前)》

       Ⅲ/Bd.2(1209/1979)—《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46.5~1848.12)》

       Ⅲ/Bd.3(1535/1981)—《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49.1~1850.12)》

       Ⅲ/Bd.4(1108/1984)—《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51.1~12)》

       Ⅲ/Bd.5(1190/1987)—《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52.1~8)》

       Ⅲ/Bd.6(1299/1987)—《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52.9~1853.8)》

       Ⅲ/Bd.7(1249/1989)—《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53.9~1856.3)》

       1990~2012年编辑出版5卷:

       Ⅲ/Bd.8(1119/1990)—《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56.4~1857.12)》

       Ⅲ/Bd.9(1299/2003)—《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58.1~1859.8)》

       Ⅲ/Bd.10(1269/2000)—《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59.9~1860.5)》

       Ⅲ/Bd.11(1361/2005)—《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60.6~1861.12)》

       Ⅲ/Bd.13(1443/2002)—《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64.10~1865.12)》

      

Ⅳ/摘录、笔记、边注(共32卷),已编辑出版12卷。

       1975~1989年编辑出版6卷:

       Ⅳ/Bd.1(1047/1976)—《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至1843)》

       Ⅳ/Bd.2(911/1981)—《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43~1845.1)》

       Ⅳ/Bd.4(939/1988)—《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45.7~8)》

       Ⅳ/Bd.6(1241/1983)—《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46.9~1847.12)》

       Ⅳ/Bd.7(916/1983)—《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49.9~1851.2)》

       Ⅳ/Bd.8(1118/1986)—《马克思:摘录与笔记(1851.3~6)》

       1990~2012年编辑出版6卷:

       Ⅳ/Bd.3(866/1998)—《马克思:摘录与笔记(1844夏~1847初)》,即布鲁塞尔笔记。

       Ⅳ/Bd.9(808/1991)—《马克思:摘录与笔记(1851.7~9)》(与Ⅳ/Bd.7、Bd.8一起构成“伦敦笔记”第1~14册)。

       Ⅳ/Bd.12(1745/2007)—《马克思:摘录与笔记(1853.9~1855.1)》,关于《战争前夜的外交》摘录、关于西班牙历史笔记(5册),以及《论历史形态与第三等级》摘录。

       Ⅳ/Bd.26(1104/2011)—《马克思:摘录与笔记(1878.3~9)》,关于地质学、矿物学与农业化学摘录。

       Ⅳ/Bd.31(1055/1999)—《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77~1883年自然科学摘录)》,其中,马克思的化学摘录450页;恩格斯的磁学、电子学、加尔文主义、原子论摘录150页。

       Ⅳ/Bd.32(738/1999)—《马克思恩格斯图书馆》,其中,1450个标题是他们奇妙的研究手段,该卷代替了原来将图书边注作

专门部分的想法。

       综上所述,原计划编辑出版42卷的

,实际上只出版了12卷13册。其中,Ⅰ:一般论著7卷8册;Ⅱ:书信4卷;Ⅲ:《资本论》及其手稿(未正式编辑出版),只编辑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1858年草稿)。1975~1989年,

共编辑出版了34卷。1990年,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接手

,通过国际合作方式积极推进这项工作。1992年重新确立

编辑原则,即文本完整性、忠实于原文、描述文本发展过程、详细注释。1995年调整出版计划,即将原计划的163卷172册调整为114卷122册。1998年更换出版社,即从迪茨出版社转到柏林布兰登堡州科学院出版社。1990~2012年,新编辑出版的25卷。其中,1990年3卷:Ⅰ/Bd.29、Ⅱ/Bd.9、Ⅲ/Bd.8;1991年2卷:Ⅱ/Bd.10、Ⅳ/Bd.9;1992年1卷:Ⅰ/Bd.20;1993年1册:Ⅱ/Bd.4.2;1998年1卷:Ⅳ/Bd.3;1999年2卷:Ⅳ/Bd.31、Ⅳ/Bd.32;2000年1卷:Ⅲ/Bd.10;2001年1卷:Ⅰ/Bd.14;2002年2卷:Ⅰ/Bd.31、Ⅲ/Bd.13;2003年2卷:Ⅱ/Bd.14、Ⅲ/Bd.9;2004年1卷:Ⅱ/Bd.15;2005年2卷:Ⅱ/Bd.12、Ⅲ/Bd.11;2007年1卷:Ⅳ/Bd.12;2008年2卷:Ⅱ/Bd.11、Ⅱ/Bd.13;2009年1卷:Ⅰ/Bd.21;2010年1卷:Ⅰ/Bd.32;2011年2卷:Ⅰ/Bd.30、Ⅳ/Bd.26;2012年1册:Ⅱ/Bd.4.3。

      

Ⅰ新编辑出版7卷,即Bd.14、20、21、29-32。诺伊豪斯(39)、胡贝曼承认,该部分的关键卷次以及晚年恩格斯著作(1886.10~1895.8),归功于和梅利斯(Renate Merkel-Melis)、柯斯林克(Peer Koesling)、赫尔斯(Jürgen Herres)等人密切合作。“我们努力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谈话、序言、后记的再版,符合时代语境。其中,《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等经典文献的注释摆脱了政党政治内涵,并从今天的知识状况出发。”(40)然而,正如M.亨特所说,这就出现了一个困难的问题:人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基于今天的知识状况校正和注释原始文本?例如,Ⅰ/Bd.30有一个注释,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与其他几篇文章做了内容上的修正。M.亨特说,正如对《新莱茵报》的勾勒那样,恩格斯也许主要是在自己阐发的历史观之下,理解共产主义者同盟史的文本、撰写马克思的政治传记。“这种描述方式澄清了某些东西,但也不乏辩解倾向。”(41)

      

Ⅱ新编辑出版7卷(外加Bd.4.2-4.3),即Bd.9-15、Bd.4.2/4.3。该部分前期工作主要是由日本学者完成的,这也反映出

编辑出版工作的广泛国际性。1998年以来,福尔格拉夫(Carl-E.Vollgraf)、洛特(Regina Roth)等人终审出版了5卷,即Bd.11-15。可喜的是,Ⅱ/Bd.4.3—《马克思: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第3部分)》于2012年出版。这样,该部分马克思15部手稿就全部出齐。

      

Ⅲ新编辑出版5卷,即Bd.8-11、13。该部分工作主要是由莫斯科学者完成的。“令人惊奇的通信(这与1848/1849年革命失败后的流亡密切相关),体现着一个核心的(但至今很少被研究的)市民阶层通信文化之外的交往媒介。”(42)因而,胡贝曼认为,不再将“通信”放在“附录”中,而是使之与“专栏”拥有同样的权利,这可以增加“通信”的对话性。

      

Ⅳ新编辑出版6卷,即Bd.3、9、12、26、31、32。该部分使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有了一副新面孔:“观念史的世纪反映”;也重塑了马克思的形象,即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之一。就像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一样,他试图将所有具体知识纳入自己的全部作品中。尤其是2011年新出版的Ⅳ/Bd.26(关于地质学、矿物学、农业化学摘录)为这个视角提供了例证。

       截至2012年12月,

尚有28卷在编,27卷待编。(43)其中:

      

Ⅰ:7卷在编;5卷待编。尚缺1844年8月~1849年7月、1856年1月~1859年10月、1861年1月~1864年9月、1871年11月~1872年12月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文章、草稿,以及马克思的“数学手稿”(1878~1881)。

       以下7卷在编:

       Ⅰ/Bd.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9~1846.5)》

       Ⅰ/Bd.7—《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48.2~9)》

       Ⅰ/Bd.8—《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48.10~1849.2)》

       Ⅰ/Bd.9—《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49.3~7)》

       Ⅰ/Bd.15—《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56.1~1857.10)》

       Ⅰ/Bd.16—《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57.10~1858.12)》

       Ⅰ/Bd.28—《马克思:数学手稿(1878~1881)》

       以下5卷待编:

       Ⅰ/Bd.4—《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44.8~1845.12)》

       Ⅰ/Bd.6—《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46.1~1848.2)》

       Ⅰ/Bd.17—《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59.1~10)》

       Ⅰ/Bd.19—《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61.1~1864.9)》

       Ⅰ/Bd.23—《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71.11~1872.12)》

      

Ⅱ:全部出齐。这意味着,

编辑出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资本论》研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卷次的注释与研究,开启了重构《资本论》发生学的可能性。“马克思遗留下来的杰作的未完成状态,或许在于这一点:不依赖恩格斯的第一次阐释而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如研究过程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开放性与不可避免的封闭性,能够被重新主题化。”(44)

      

Ⅲ:7卷在编,16卷待编。尚缺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通信(1862.1~1864.9、1866.1~1883.3)、恩格斯的书信(1883.4~1895.7)。

       以下7卷在编:

       Ⅲ/Bd.12—《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62.1~1864.9)》

       Ⅲ/Bd.14—《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66.1~1867.12)》

       Ⅲ/Bd.15—《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68.1~1869.2)》

       Ⅲ/Bd.29—《恩格斯:通信(1888.4~1889.9)》

       Ⅲ/Bd.30—《恩格斯:通信(1889.10~1890.11)》

       Ⅲ/Bd.34—《恩格斯:通信(1893.7~1894.8)》

       Ⅲ/Bd.35—《恩格斯:通信(1894.9~1895.7)》

       以下16卷待编:

       Ⅲ/Bd.16—《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69.3~1870.5)》

       Ⅲ/Bd.17—《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70.6~1871.6)》

       Ⅲ/Bd.18—《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71.7~11)》

       Ⅲ/Bd.19—《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71.12~1872.5)》

       Ⅲ/Bd.20—《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72.6~1873.1)》

       Ⅲ/Bd.21—《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73.2~1874.8)》

       Ⅲ/Bd.22—《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74.9~1876.12)》

       Ⅲ/Bd.23—《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77.1~1879.5)》

       Ⅲ/Bd.24—《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79.6~1881.9)》

       Ⅲ/Bd.25—《马克思恩格斯:通信(1881.10~1883.3)》

       Ⅲ/Bd.26—《恩格斯:通信(1883.4~1884.12)》

       Ⅲ/Bd.27—《恩格斯:通信(18851~1886.8)》

       Ⅲ/Bd.28—《恩格斯:通信(1886.9~1888.3)》

       Ⅲ/Bd.31—《恩格斯:通信(1890.12~1891.10)》

       Ⅲ/Bd.32—《恩格斯:通信(1891.11~1892.8)》

       Ⅲ/Bd.33—《恩格斯:通信(1892.9~1893.6)》

      

Ⅳ:14卷在编,6卷待编。尚缺1845年8月~1850年12月、1851年9月~1853年8月、1854年11月~1882年12月马克思恩格斯的摘录笔记。例如,关于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尤其是伦敦笔记第15~24册;关于世界历史,尤其是爱尔兰历史、俄国历史、法国历史等;关于土地所有制历史、农业问题,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等;关于军事外交问题,尤其是克里米亚战争和斯拉夫主义等;关于国际工人协会活动;关于心理学和技术史,以及1863年、1878年、1881年数学摘录等。

       以下14卷在编:

       Ⅳ/Bd.5—《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45.8~1850.12)》

       Ⅳ/Bd.10—《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51.9~1852.6)》[马克思:伦敦笔记第15~18册]

       Ⅳ/Bd.11—《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52.7~1853.8)》[马克思:伦敦笔记第19~24册]

       Ⅳ/Bd.14—《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57.10~1858.2)》[马克思: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

       Ⅳ/Bd.16—《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60.2~1863.12)》[马克思:Vogtiana,波兰问题的历史;恩格斯:军事问题]

       Ⅳ/Bd.17—《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63.5~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Ⅳ/Bd.18—《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64.2~1868.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农业]

       Ⅳ/Bd.19—《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68.9~1869.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特别是货币市场和危机]

       Ⅳ/Bd.21—《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69.9~1874.12)》[马克思:爱尔兰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工人协会活动]

       Ⅳ/Bd.22—《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75.1~1876.2)》[马克思:改革之后的俄罗斯]

       Ⅳ/Bd.25—《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77.1~1879.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银行业与金融业、商业统计;马克思恩格斯:历史]

       Ⅳ/Bd.27—《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79~1881)》[马克思:民族学、早期历史、土地所有制历史]

       Ⅳ/Bd.28—《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79~1882)》[马克思:俄罗斯历史与法国历史,特别是农业关系;恩格斯:土地所有制历史]

       Ⅳ/Bd.29—《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81底~1882底)》[马克思:世界历史年表]

       以下6卷待编:

       Ⅳ/Bd.13—《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54.11~1857.1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外交史;马克思恩格斯:克里米亚战争,塞尔维亚;恩格斯:军事问题]

       Ⅳ/Bd.15—《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58.1~1860.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特别是引证册(第2段);恩格斯:军事问题]

       Ⅳ/Bd.20—《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68.4~1870.12)》[恩格斯:爱尔兰历史,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

       Ⅳ/Bd.23—《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76.3~6)》[马克思:生理学、技术史;马克思恩格斯:俄罗斯历史、英国历史、希腊历史]

       Ⅳ/Bd.24—《马克思恩格斯:摘录与笔记(1876.5~12)》[马克思:土地所有制历史、法律史与宪法史]

       Ⅳ/Bd.30—《马克思:1863、1878、1881年数学摘录》[数学,特别是几何学、代数和微积分]

       就编辑出版计划而言,诺伊豪斯、胡贝曼说,首先,

Ⅱ已编辑出版完毕(原计划2011年完成的Ⅱ/Bd.4.3,终于在2012年出版)。其次,应该完成MEGA2 Ⅰ主要是早期著作:Ⅰ/Bd.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Ⅰ/Bd.6—《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46.1~1848.2)》、Ⅰ/Bd.7—《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草稿(1848.2~9)》——原计划2012年完成,但实际上并未完成。接下来,莫斯科、哥本哈根、维也纳、不来梅合作完成

Ⅲ。最终需要完成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文本

Ⅳ,它能够为读者提供认识马克思新面孔的材料。不过,黑克尔坦率地承认,“即使到了马克思诞辰200周年(2018)时,也肯定不能够出齐所有卷次(要完成这个版本也许要靠第三代人了),然而在已经编辑出版的各卷中有不计其数的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文章、摘录、笔记、通信的新研究成果。同时,这个版本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它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过或引用过(有时甚至是间接引用)的作者摆脱了‘被遗忘’状态,使他们的著作和传记再次引起注意。而这个版本也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的传记本身获得了新的重点”(45)。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

编辑出版状况,我们编制以下图表供参考。(46)

      

       由此可见,MEGA的编辑出版研究,是20世纪延续至今乃至未来的一项浩瀚工程;从

的历史,是一部非常艰难而又令人称赞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众多马克思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为真实再现MEGA的历史、揭示MEGA的逻辑、发掘MEGA的意义,付出了毕生精力甚至生命。如果说,

因为各种原因而“未完无续”;那么,

的重启则无异于“凤凰涅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尽管

编辑出版已经过半,但仍然“任重道远”,迄今尚处于通往马克思的途中。

       注释:

       ①http://www.marxforschung.de/mega.htm

       ②M.亨特(Martin Hundt,1932~ ),德国历史学家,原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③Martin Hundt,"Der Fortgang der MEGA und einige aktuelle Debatten um Marx' Werk,"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meuerung,Nr.85,M

rz 2011,S.112.

       ④M.马斯托著,李百玲译:《重新发现马克思》,《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

       ⑤梁赞诺夫(David Ryazanov,1870~1938),原苏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1922~1931)。

       ⑥阿多拉茨基(В.Адоратский,1878~1945),原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院长(1931~1938)。

       ⑦黑克尔(Rolf Hecker,1953~ ),德国经济学家,柏林MEGA编辑出版资助协会现任主席。

       ⑧黑克尔著,张红山译:《几种马恩著作集的编辑原则的演变——从恩格斯到

》,载《国外理论动态》2010第11期。

       ⑨http://www.bbaw.de/bbaw/Forschung/Forschungsprojekte/mega/de/Ueberblick

       ⑩《新莱茵报:民主机关报》(科隆,1848.6~1849.5)是捍卫革命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报刊;《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伦敦,1849.12~1850.11)是共产主义者同盟政治理论刊物。

       (11)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Gesamtausgabe(MEGA),Erste Abteilung.Werke·Artikel·Entwürfe.

1843 bis August 1844,Bd.2,Karl Dietz Verlag 1982,S.187-444.

       (12)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1~36页。

       (13)M.赫斯(Moses Hess,1812~1875),德国哲学家、社会主义者、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之一。

       (14)“真正的社会主义”是自1844年起在德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传播的一种学说,代表人物有K.格律恩、M.赫斯、H.克利盖等。他们崇拜抽象的爱和抽象的人性,拒绝政治活动和民主斗争,否认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从而阻碍了当时工人运动发展。1846~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对之进行了批判。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17页。

       (17)格律贝格(Carl Grünberg,1861~1940),又译格律恩堡,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之父,维也纳大学政治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24~1929)。

       (18)吕贝尔(Maximilien Rubel,1905~1996),法国哲学家,西方马克思学创始人。

       (19)参见叶卫平:《西方“马克思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0)参见王凤才、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四条阐释路径》,《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1年第1期。

       (21)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Internationale Marx-Engels-Stiftung)酝酿于1989年秋,1990年10月成立于阿姆斯特丹。成员单位:柏林布兰登堡州科学院MEGA编辑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隶属于弗里德里希-艾尔伯特基金会的)特里尔马克思故居博物馆与研究中心、俄罗斯社会史与政治史国家档案馆(Aus der Satzung der IMES)。

       (22)U.劳尔夫(Ulrich Raulff,1950~),德国文化学家、政论家。

       (23)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vom 7.Oktober 1998.

       (24)http://mega.bbaw.de/projektbeschreibung

       (25)海伦·德穆特(Helene Demuth,1820~1890),1832年成为威斯特华伦家女佣;后随燕妮到马克思家成为忠实管家;马克思逝世后,成为恩格斯家的管家。

       (26)http://www.bbaw.de/bbaw/Forschung/Forschungsprojekte/mega/de/Ueberblick

       (27)即1843年10~12月撰写,1844年2月首次发表;下同。

       (28)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会议于1841年5月23日~7月25日在杜塞尔多夫召开。马克思的“第二篇论文”关于教会纠纷问题谈到国家与教会相互辩护,未能发表也没有留存下来。

       (29)胡贝曼(Gerald Hubmann),德国马克思学家,现任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秘书长、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MEGA编委会主任、《马克思恩格斯年鉴》主编。

       (30)详情参见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7~76页。

       (31)费舍尔(Friedrich Theodor Fischer,1807~1887),德国美学家、黑格尔主义者。

       (32)http://www.bbaw.de/bbaw/Forschung/Forschungsprojekte/mega/de/

(据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MEGA编辑部网站最新消息,截至2014年3月已编辑出版60卷;但找不到更详细资料)。

       (32)Ⅰ/Bd.1(1337/1975),即

第1部分第1卷(共1337页,1975年出版),下同。

       (34)《纽约每日论坛报》由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霍·格里利创办,1841~1924年出版。19世纪50年代以前,是美国左翼辉格党机关报;后来成为共和党机关报。1851年8月~1862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为该报撰稿达十年以上。

       (35)(36)Martin Hundt,"Der alte Engels und Wir",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meuerung,Nr.86,Juni 2011,S.196.

       (37)Vgl.Rainer Holze,"Friedrich Engels 1891-1895 in der MEGA,"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meuerung,Nr.83,September 2010,S.172.

       (38)Ⅱ/Bd.1.1(1182/1976、2006),即

第2部分第1卷第1册(共1182页,第1版1976年;第2版2006年),下同。

       (39)诺伊豪斯(Manfred Neuhaus,1946~ ),德国历史学家、马克思学家,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前秘书长、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MEGA编委会前主任、

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年鉴》前主编。

       (40)Vgl.Halbzeit der MEGA,"Blanz und Perspektive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meuerung,Nr.85,M

rz 2011,S.98.

       (41)Martin Hundt,"Der alte Engels und Wir,"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meuerung,Nr.86,Juni 2011,S.198.

       (42)(44)Vgl.Halbzeit der MEGA,"Blanz und Perspektiven," Zeitschrift Matxistische Emeuerung,Nr.85,M

rz 2011,S.98-99,S96.

       (43)Vgl.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Gesamtausgabe(MEGA);关于在编和待编各卷次内容,是笔者根据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MEGA编辑部网站预告翻译整理而成的。

       (45)黑克尔著,张红山译:《马克思恩格斯生平遗著流传史》,《国外理论动态》2010第10期,个别文字有改动。

       (46)本图表系作者根据有关德文资料、并仔细考证

编辑出版状况基础上编译而成,期望对国内学界的

研究有所帮助。

标签:;  ;  ;  ;  ;  ;  ;  ;  ;  ;  

历史与逻辑_资本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