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过程_苏联解体论文

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过程_苏联解体论文

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程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科学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①虽然本文这个题目的时间跨度很长,内容也颇为复杂,但是,当我们站在21世纪初的历史高度来思索已经过去的20世纪,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进程的重大情况还是可以看得比较清楚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可以这么说,20世纪40、50年代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进程中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了解它也就不了解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为此,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这个背景如果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加以概括那就是“被逼出来的”。1.国内。“文化大革命”的挫折使我国社会主义的形象和经济基础濒临崩溃。对此,邓小平有很多既朴实又深刻的论述。他说过:“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②他还说过,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③2.国外。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我们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已实际上是各走各的路。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开始,我们党就看出苏联模式的弊端。就决定“走自己的路”。加上中苏论战之后,两党在怎么搞社会主义问题上分道扬镳了。二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咄咄逼人。打开国门之后,我们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尤其是我们周边的亚洲四小龙给我们带来了直接的压力(虽然其中两小龙是我国的两个地区,但毕竟它们是搞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邓小平说过:“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当然,即便如此,我们党头脑是清醒的,中国决不能搞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走老路只能死路一条,走邪路没有出路,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走新路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如果从1956年算起已整整半个世纪了。回首这半个世纪,从这条道路形成和发展上看,可以用“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江”来概括。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沿着这六条轨迹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他在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各级干部中许多人不懂得社会主义是什么东西”,“对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还不甚了了”。对这个命题作出全面回答的是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当然,要回答这个基本问题是相当难的。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但是,社会主义实践没有完结,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能说已经完结。江泽民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回答了这个基本问题。一是提出要结合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来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二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这可以分为如何认识国内和国外的资本主义。党对国内资本主义的认识可以说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比如,毛泽东提出了四面八方的思想,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他还提出了“四分之三”的社会主义经济这个判断。即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是“四分之三”的社会主义。到了“文化大革命”,这方面的认识出现了大倒退。最典型的是割资本主义尾巴。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我们党对国内资本主义的认识大大提高,尽管现在仍然有些“禁区”。至于我们党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则经历了不了解——比较了解——正确处理“两制”关系的过程。(关于这方面的认识将在本文第三个大问题中展开论述)

3.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重大的理论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这20多年发生奇迹般变化的根本原因。前世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说,中国领导人应该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基辛格对邓小平说,你们搞市场经济是同时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同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党的文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前无古人的探索。既然是探索肯定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当前经济社会生活出现的一些问题确实与我们搞市场经济是有关的。但是,毋庸置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我们党对它的认识经历了相当艰难的过程,终于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决定。

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从理论上看,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包括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我们党对它的认识也是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1956年,党的八大在这方面提出了较为正确的判断。但是从1959年到1978年,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产生了严重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的一系列拨乱反正中,最重要的一个拨乱反正就是对社会主义时期矛盾的认识。可以说,今天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必由之路。从实践上看,开放也是改革。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5.如何认识执政党建设。革命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虽然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又有根本的区别。我们党曾经犯了把这两者混淆起来的错误。比如,“文革”中的“五十字”的建党方针就是典型的代表。邓小平首先提出并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对此也不能把话说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回答。比如,如何认识政党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等问题。但是应该看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有了长足的发展。

6.如何认识当今时代。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但是在理论上这个问题容易被忽略。其实这在实践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只有正确认识时代问题,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较好的国际环境。我们党能从革命与战争时代的思维方式和战略方针实现向和平与发展时代的思维方式和战略方针转变,首先应归功于邓小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在全面观察当今世界形势之后作出了重大判断: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要利用这个有利时期把我国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全党全国的大局,军队要服从这个大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上都坚持了十三大的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并在各种风波和事件的冲击面前,决不动摇。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遇到的挑战和出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大发展以及在跨越新世纪新阶段的继续发展的进程中已经遇到了严峻挑战。体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四大挑战。为此,要相应作出四个战略抉择。

1.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挑战。尽管半个世纪来,尤其是近2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有了大发展。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今天又到了一个重要关口(或称“拐点”)。如何跨越这个关口是极其重要的。当然,今天的跨越与1978年前后的跨越是不一样的。那时候主要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今天的跨越是要实现深层次上的理论突破。这就是理论上的挑战。目前,理论界十分关注并正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研究。这个问题,就是这种挑战的现实表现。研究这个问题难度是很大的。我国理论界要像恩格斯当年概括人类文明的精髓和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本质那样,用言简意赅的表述来提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认为,具备这三条标准才能称得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一是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是它要高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它是跨越时空的。当然,这是艰巨的,但又是必须实现的理论创新。为此,需要来一次思想大解放。否则,这个关口是难以跨越的。

2.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虽然对任何国家都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即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面临全面的挑战。怎么办?像以前那样关上国门?不可能,也行不通;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被动地受冲击,无所作为,这种选择对我国来讲无疑是死路一条;像上个世纪一些后起的新兴大国那样,通过对外扩张发动战争转嫁危机,若走此路天理、人心难容。唯一正确选择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3.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上个世纪,尤其是世纪之交,就已经遇到了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挑战。今天,对这两方面的挑战我们已有切肤之感。为此,我们必须选择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超越旧式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条路子。

4.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比如,既要GDP增长,又要社会事业发展;既要产业结构升级,又要扩大就业;既要城镇化,又不能过多占用土地;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又要更加重视公平;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等等。怎么办?正确的选择是实施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继续发展面临四大挑战,必须作出相应抉择:一是面临进一步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挑战,需要作出再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抉择;二是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全方位挑战,需要作出“积极参与,坚持中心”的抉择;三是面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挑战,需要作出走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抉择;四是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两难的挑战,需要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抉择。

二、东欧演变苏联解体与对其原因和教训的研究

上个世纪80、90年代发生的苏东变局是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苏东变局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可以说当时反社会主义气焰甚嚣尘上。围绕着苏东变局的原因和教训的分析也是议论纷纷。今天简要回顾研究苏联解体的这一段历史,可以起到“以史为鉴,迈向未来”的作用。

(一)国内理论界研究苏联解体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6年逐步搞清事实真相阶段;

第二阶段:1996-2001年转入比较全面和深入分析其原因的阶段;

1.翻译大部头当事者的著作。比如,《苏联解体亲历记》、《大动荡的十年》、《震撼世界的十年》等。2.开始多角度探讨苏联解体原因。3.逐步进入深度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探讨了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阶段。尽管今天对这个根本原因的分析还难有一致的表述,但是共识增多。

(二)国内外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几种观点

1.国外。国外一些学者、政治家的观点,在我们看来是不全面、不深刻的。但是,兼听则明。他们从某种角度切入或在某一点上看得比较深,这些对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是有启发的。比如,华盛顿大学的米勒教授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踢开了苏共搞改革。又比如,美国的大卫·科兹教授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苏共领导层的三大政策失误:一是公开性,二是引入西方市场因素,三是政治民主化。再如,现任俄共主席久加诺夫认为,苏共解体有十二个方面的历史教训。首要的教训是前苏共垄断所有制、垄断权力、垄断真理(即三个“垄断”)。还比如,前苏联持不同政见者哲学家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要罪责在于整个苏共,既包括苏共上层,又包括普通党员。因为是他们允许异端思想和异己分子进入苏共,等等。

2.国内。对此也是有多种观点。我们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加以介绍。

一是主因论。这种观点认为,大家都认为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原因起主导作用。不能笼统地说多种因素都起作用,这对总结历史教训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至于对什么是主要原因,有不同的解说。有的认为是经济搞不上去,从而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导致人民抛弃了执政党。有的认为,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搞意识形态多元化,从而使苏共丧失执政地位。有的认为,是苏共在西方敌对势力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过程中败下阵来。有的认为,是苏共执政党内部出了问题。有的认为,是由于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没处理好。比如美苏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结果苏联被拖垮了,等等。

二是合力论。这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无数个力的作用的结果,最后形成一个总的合力,这就是历史事件。(这是恩格斯晚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因此,合力论不赞成甚至反对去找某一个主要原因。认为,这很容易造成片面性。理论界对东欧演变原因和教训的分析,在很多方面与上述观点几乎是相同的。

我们党的领导人(主要是邓小平和江泽民)虽然他们没有专门去讲苏东演变的原因和教训,但是他们在论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共产党执政规律时,实际上对这个问题做了高屋建瓴的论述。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时,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有一段振聋发聩的论述。我们认为用来分析苏东党失败的原因是非常贴切的。这就是四个“不”,即“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④可以认为,这四条是苏东失败的根本原因。

党中央文件要求全党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要在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这五个方面下功夫。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之一,就是江泽民同志自己讲过的“要深刻认识和吸取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丧失了“三个代表”是苏东党失败的根本原因。这实际上涉及到政党执政规律的问题。党中央现在很重视研究执政规律这个问题。但要深入研究执政规律,必须研究这些规律的递进关系,政党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

三、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结束以来,社会主义面临的和需要处理的最重大的关系。所谓最重大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时间上看,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简称两者关系)是很漫长的。二是指从结果上看,两者关系处理不好对各自乃至对全世界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扼要回顾二战以来两者关系的历史很有必要。

二战以来,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关系经历了冷战与后冷战这两大阶段。冷战阶段虽然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对抗,但实质上是处于势不两立的状态。明显特点有三:一是美国与苏联的争霸及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二是两者意识形态的对立十分尖锐;三是因中苏论战和前苏联搞大国主义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东欧演变和苏联解体后,两者关系进入了后冷战阶段。这一阶段明显特点有四:一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呈现出来的总趋势。但是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天下仍然很不太平;二是美国成了唯一超级大国;三是目前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超过了其它方面的矛盾;四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全面认识和把握后冷战时代的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特点,是我们观察世界发展自己的重要前提。以下谈谈我们党对当代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和发展。

回顾二战结束以来的60年历史可以看出,我们党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不了解——比较了解——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过程。1978年前,由于内外两方面原因造成了我们闭关锁国。因此,对外部世界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并不了解。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有几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实际上昭示着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正在逐渐地发生变化。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断了20多年的中美关系开始解冻。1973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1975年印度支那战争结束,等等。但是,由于国内“文革”还未结束,我们党还没有从“左”的束缚中走出,所以未能看到当时世界形势的变化,仍然认为我们还是处在革命与战争的时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解放思想进程的推进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步发生变化,而且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提出了许多实事求是的对策。集中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首先,认识到并逐步正确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我们打开国门之后,首先看到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我们原先想象的反差太大。我们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党。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逐步正确地认识和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变化的内外原因。外部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它们带来了最大的好处,当然也有风险。正因为经济全球化给它们带来了如此大的好处,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实际上形成了对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盟。内部原因有:一是科技革命帮了它们大忙。因为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并要求西方国家必须大幅调整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西方国家原来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缓和了。此外,科技革命使它们有可能把“蛋糕”做大。可以从中切出一块来搞社会福利和保障。从而有了缓解社会矛盾的物质手段;二是上层建筑的自我调节。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其根本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对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对一些具体制度进行了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其中包括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等等。上述认识是来之不易的,这也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生动体现。

其次,做出了要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平共处合作竞争的战略选择。既然是战略选择,从时间上看就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有几种模式。如“大家庭”、“结盟”、“集团政治”等。所有这些模式都比不上我们党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然,我们要看到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处与合作中是有激烈竞争的。我们不能“飘飘然”,更不能盲目乐观,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此,我们有必要强调一下:要深刻把握邓小平“东西、南北”的战略判断。这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最重要的内容。“东西、南北”的提法要比“一球两制”的提法全面得多、深刻得多。

再次,不断深化对吸收和借鉴当代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认识。对于“吸收和借鉴”的这个提法现在似乎已不成问题了。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党形成这个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而且一旦深入分析也还是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在邓小平大胆倡导下,我国在经济建设中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从而较早地解决了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成果的问题。随后我们在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时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理念和法治精神等也很值得学习。实际上这已经得出了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有益成果也是可以吸收和借鉴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结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大家都公认这个结论不但正确而且意义深远。但深入研究这个结论,至少有两个问题当时我们并没有搞清楚或不明确。一是什么是现代社会化生产及其规律;二是这个文明成果中包括不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文明成果。关于后者,我们一直到了2002年底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才有了明确的回答。十六大报告认为,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要借鉴包括西方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内的人类政治文明,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以上我们简述了党对当代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足以佐证“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个道理。虽然今天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已经完结,但是,只要我们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怀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同时又坚持我们社会主义者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是可以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最重大”来概括本文所阐述的主题思想: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进程的最重大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最重大挫折就是苏联东欧的失败;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要面对和处理的最重大的关系就是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虽然我们对以上三大主题的认识远未完结,但是以下结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是毋庸置疑的: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走向,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进程是曲折的。

注释:

①资本论[C].1975(1):92.

②③④邓小平文选[C].(3):11,134,370.

标签:;  ;  ;  ;  ;  ;  ;  ;  ;  ;  ;  ;  ;  ;  ;  ;  

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过程_苏联解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