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球银行1000次排名回顾_银行论文

2009年度“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排行榜论文,年度论文,银行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09年7月24日,《银行家》杂志在2009年第七期公布了最新一份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榜单即“Top 1000 World Banks 2009”,它系统地反映了2008年全球银行产业的运行状况。由于这一排行榜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的第一份榜单,而且,银行产业又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灾区,因此,2009年度的“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具有特殊的价值,值得特别关注。

在当代全球银行产业,美欧银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王晓雷,2006)。由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重点冲击美欧银行产业和金融机构,所以,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国际金融危机解构了全球银行产业既有的竞争格局,或者说,全球银行产业的竞争格局必然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重构(潘成夫,2008;曲凤杰,2009)。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大多是基于传统理论或者个别案例做出的判断,2009年度的“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为检验这种观点提供了全面而且系统的实证数据。

本文以国际金融危机为切入点,首先对2009年度“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的主要数据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根据银行产业国际竞争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对比近两年“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的变化,论述了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美欧银行产业的业绩形成了严重冲击,但由于并没有冲击美欧银行的资本实力和资产规模,所以,它对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未来可以预期的时间内,全球银行产业将仍然由美欧银行主导。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产业业绩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产业进入了一轮业绩高速增长周期,全球绝大多数银行尤其是美欧银行的业绩都得到显著增长,虽然反映银行业绩的税前利润指标和税前利润增长率指标一直都不是“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的主要指标,但由于银行业绩年年都强劲增长,所以这两个指标差不多是人们最关注的指标。数据显示,最近十余年,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上榜银行税前利润总值的增幅都超过两位数,尤其是2003~2006年,增幅都超过20%。2007年,全球银行产业的业绩尽管没有能够维持高速增长态势,但依然维持了高盈利水平,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总值达到7,823亿美元,资本回报率(税前利润/核心资本)高达23.8%。

但是,全球银行产业业绩的盈利时期在2008年被画上了句号,1000家上榜银行2008年的税前利润总和只有1,15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85.3%,资本回报率更只有2.69%,还不及2007年的零头。对数据进行长期的比较说明,这是《银行家》编制“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39年历史上利润降幅最高和资本回报率最低的历史纪录。《银行家》的数据还显示,按照核心资本排名,前25家银行持有全部1000家上榜银行40%的核心资本和45%的资产,但是,庞大的资本实力和资产规模并没有带来显著的利润,而是巨大的亏损,25强的税前利润总和是-323.7亿美元,前5强银行持有1000家上榜银行13.4%的核心资本和12.3%的资产,但它们的税前利润总和是-958亿美元。

2008年全球1000银行排行榜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仍然是正数,但全球前25强银行的税前利润则为负数,而且前3强银行税前利润的负值远大于前25大银行,因此,数据说明,银行规模越大,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就越严重。由于全球主流银行主要是美欧国家的银行,所以,美欧国家的银行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显著。《银行家》的分类研究说明,2008年,美国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为-910亿美元,欧盟27国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为亏损1,610亿美元,其中仅英国的上榜银行就亏损512亿美元。从资本回报率考察,美国上榜银行为-15.32%,英国的上榜银行为-10.32%。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美欧大型银行亏损的具体情况,为此,《银行家》杂志特别编制了一张全球主要银行亏损排行榜,限于篇幅,我们摘录了其中前10大亏损银行的数据,列于表1。

值得注意的是,表1中的亏损是各家银行报告的总亏损,所以,数值并不等于各家银行2008年年报中的税前利润或者净利润。虽然表1并没有列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全球银行产业亏损的全部数据,但仅仅根据这些数据,我们也能够得出下列结论:1.冲击力大。苏格兰皇家银行亏损接近600亿美元,花旗集团的亏损达到532亿美元,富国银行的亏损也差不多有500亿美元,单独一家银行出现如此巨大的亏损,在全球银行产业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实际上,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救助,相当一部分美欧银行都会破产倒闭。2.冲击面广。亏损最大的银行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瑞士等传统美欧金融强国的银行,如果将排行榜延长,实际上所有的美欧国家银行都会出现在亏损榜单中。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金融危机对欧洲银行产业的冲击绝不亚于美国,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欧洲银行对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卷入。近10来年,欧洲银行通过对美国金融机构的并购,大规模进军美国金融市场,比如,德意志银行收购信孚银行,瑞银集团收购华宝银行,瑞士信贷集团收购帝杰集团,汇丰控股收购利宝集团和Housholding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Citizen集团等等,使得这些欧洲银行在华尔街都举足轻重。不过,它们也首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受到的冲击最严重。二是欧洲银行体系过分模仿美国。整体而言,欧洲银行的创新滞后,业务的拓展往往全盘照搬美国的模式,因此,美国金融体系的问题欧洲的银行体系同样存在。比如,苏格兰哈利法克斯银行的问题就是过度发放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富通银行和德克夏银行的问题主要是过度持有高风险的次贷相关资产。当然,欧洲与美国经济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依赖也是解释国际金融危机迅速传染到欧洲银行的重要因素。

当然,并不是所有银行都在亏损,2009年度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中仍然有一部分银行实现了盈利,正是因为这部分银行的盈利冲抵了亏损银行的损失,才使得所有上榜银行的总税前利润仍然是正数。不过,在2008年实现了盈利,而且盈利还在增长的银行并不多,其中,中国的银行最具有代表性。《银行家》对2008年全球税前利润排名靠前的银行进行了整理,表2是前10大盈利银行的数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还搜集了这些银行2007年税前利润的数据并计算了税前利润增长率。

表2显示,虽然2008年全球税前利润前10强上榜银行也包括中国、西班牙、英国等多个国家的银行,但真正实现巨额利润且利润增长的只有中国的银行。就前10大盈利银行上榜数量而言,中国的银行占4家,遥遥领先于英国和瑞士,而历年占据这一排行榜主要位置的都是美国的银行。不仅如此,排名第一的盈利银行是中国的银行,前四大盈利银行中国占据三席,更加凸显了中国银行的业绩。就盈利规模而言,中国工商银行是2008年全球唯一一家税前利润超过200亿美元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税前利润也超过100亿美元,在全球仅有的四家税前利润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中,中国就占有三家。更加能够显示中国的银行业绩优势的是税前利润增长率。在前10大盈利银行中,只有中国的四家银行税前利润正增长,而上榜的外国银行无一例外税前利润负增长。中国的银行税前利润不仅正增长,而且增速还非常快,中国工商银行的增速为34.60%,中国建设银行的增速为26.94%,中国农业银行的增速更是达到61.56%,中国银行的增速稍慢,但仍然是1.64%的正增长。相比之下,上榜的外国银行中表现最好的西班牙国际银行也是1.47%的负增长,英国虽然也有两家银行进入前10,但它们的税前利润实际上都有大幅的收缩,汇丰控股的税前利润下降了61.56%,巴克莱银行的税前利润也下降了39.81%。

事实上,中国的银行中当然不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赚钱,交通银行也以49.5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排名全球第16。《银行家》的数据还显示,中国上榜银行税前利润的总和达到845亿美元,意味着2008年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上榜银行税前利润总和(1,150亿美元)有差不多四分之三(73.48%)来源于中国的上榜银行。而且,中国上榜银行的资本回报率高达24.38%,几乎是2008年全球1000家上榜银行平均水平(2.68%)的10倍,也是排名全球第二的日本(4.43%)的15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上榜银行是支撑2008年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税前利润的最重要支柱,因此,《银行家》杂志对中国银行产业的总体运行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的银行超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及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Geraldine Lambe,2009)。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产业核心资本的影响

核心资本(Tier One Capital)是银行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普通股、有限股、储务账户的总和。对于一家银行,核心资本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1.核心资本是银行比重最大和最稳定的资本形式;2.核心资本是银行承担和抵御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火墙;3.核心资本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保证。所以,分析家认为核心资本反映银行的实力。正因为核心资本对银行有重要作用,《银行家》在编制“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时特意将核心资本作为主指标,也就是说,目前传媒广泛引证的“全球银行1000”一般都是“全球资本实力1000银行”。

鉴于核心资本在银行体系中的特殊作用,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核心资本都会做出特别要求,比如,银行的核心资本不得低于总资本的50%。巴塞尔委员会也特别强调银行的核心资本。《巴塞尔协议》将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作为国际银行监管的第一标准。

逻辑上讲,银行的亏损应该部分甚至全部由银行核心资本冲销,这样,一旦银行出现亏损,其核心资本就会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显著地造成许多美欧银行出现巨额亏损,按照上述逻辑,这些亏损银行的核心资本就应该大幅收缩。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产业业绩的冲击并没有在银行的核心资本变化中得到同步的反映,全球银行包括亏损银行的核心资本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持续增长,而且,亏损越大的银行核心资本的增速还越快。根据《银行家》的数据,2008年,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上榜银行的核心资本达到42,7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9.7%,美欧上榜银行核心资本的增速显著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球核心资本前10强银行的数据大致能够说明这一现实(见表3)。

表3说明,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主流银行核心资本排行榜的前10强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就排名而言,2009年度的前10强与2008年度有9家银行相同,只有美国的富国银行替代2008年度全球排名第10的中国银行,而且,排名次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美欧银行没有因为亏损而核心资本全球排名下降,中国的银行也没有因为盈利增长而核心资本全球排名上升。美国前几大银行无疑是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撇开巨额亏损的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不说,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在2008年虽然还有一定的税前利润,但收缩也非常厉害,比如摩根大通,2008年的税前利润只有27.73亿美元,但2007年它的税前利润达到228.05亿美元,也就是说,2008年摩根大通的税前利润比2007年下降了87.84%。再如美国银行,2008年的税前利润是44.28亿美元,但它2007年的税前利润是209.24亿美元,2008年的税前利润只有2007年的21.16%。不过,这些美国的银行并没有因为亏损或者业绩的大幅收缩而减少核心资本,核心资本的全球排名还在上升,富国银行第一次进入了核心资本前10强。在前10强中,美国的银行也由上年度的3家增加到4家。2008年,中国还有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两家进入全球资本实力前10强之列,虽然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盈利全球第一,但2009年中国工商银行核心资本的全球排名仍然只能维持第8位,中国银行还被排除出全球前10,说明中国银行产业的良好盈利表现并没有转化成资本实力优势。

从核心资本增长率考察,结论与从核心资本全球排名分析得出的结论类似。在全球核心资本前10强中,只有英国的汇丰控股和日本的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两家银行的核心资本有所减少,其余8家都有增加,美国四大银行核心资本的增速都超过30%,富国银行的增速甚至高达135.58%,亏损最严重的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核心资本的增速也有14.64%,也高于盈利最多的中国工商银行12.72%的增速。

美欧银行业绩下滑却资本扩张,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一个典型的悖论,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非正常操作,或者说,其重要解释变量是政府注资。为拯救濒临瘫痪的金融体系和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美欧政府不惜扩大本来已经庞大的财政赤字,向金融系统特别是主要问题金融机构注入资金,部分资金用于收购有毒资产,部分资金注入银行资本。根据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2008年美国政府向接受救助的5家美国大型银行注资达到13,060.42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也显示,英国政府对金融体系的注资已经超过1.72万亿英镑。由于政府大规模注资,实际上相当多的美欧银行已经被国有化,政府已经成为这些银行的控股股东。政府的注资当然起到了稳定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作用,但《银行家》的研究表明,政府注资的规模已经超过银行的实际亏损,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巨额亏损的苏格兰皇家银行、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核心资本为什么还会大幅增长。另外一个反证是,英国的汇丰控股没有接受政府的救助,就只能用核心资本冲抵损失,所以它的核心资本负增长。

四、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产业资产规模的影响

商业银行总资产(Toral Assets)由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两部分构成,其中,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净额、存货、其他流动资产属于商业银行流动资产,物业设施和设备、商誉、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其他资产属于商业银行长期投资。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的生利资产主要是银行贷款,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作用,现在美欧银行的生利资产已经远远超出贷款范围,而广泛地投资于证券、金融衍生产品、股权甚至大宗商品。

资产规模对于银行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反映并决定着银行的市场份额,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市场占有率就越高,竞争优势就越明显。在金融国际化、竞争全球化的背景下,资产规模的扩张是银行获得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扩大盈利空间、提升全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所以,现代的全球银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银行规模的竞争。

为了获得全球银行产业的竞争优势,进入21世纪后,全球主流银行的资产规模都在显著扩张。《银行家》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日本瑞穗金融集团的总资产还只有12,594.98亿美元,排名第二的花旗集团连1万亿美元都不到,只有9,022.10亿美元,但到2008年,全球已经有24家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8家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2家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排名第一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甚至达到3.5万亿美元,如果仅仅比较全球最大银行的资本,在短短的8年间增长了差不多两倍。

按照一般的逻辑,国际金融危机必然导致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而银行的财务报表按照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银行的资产规模就必然收缩。在财务实践中,银行一般也是将确定的亏损首先进行资产减记。当然,也可能有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银行趁机廉价收购陷入财务困境的问题银行,它们的资产规模会因为并购而扩张,但这只能是个案而不可能是普遍现象。按照这一逻辑,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美欧银行资产规模应该显著收缩。但是,2009年度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的数据显示,包括美欧银行在内的全球银行资产规模并没有收缩,相反,还有一定的扩张。根据《银行家》的统计,2008年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上榜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963,9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从个体来看,全球主流银行中只有极少数出现规模不大的资产收缩,大部分银行的资产都有增长,部分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还相当显著。

表4描述了2009年度全球资产规模前10大银行近两年排名及资产的变化情况。表4说明,全球银行资产的基本格局没有显著的变化,在排名中,2009年度的前10大银行有9家与2008年度相同,只是摩根大通挤掉了2008年度排名第10的美国银行,整体而言,仍然是欧洲的银行7家,美国的银行2家,日本的银行1家,仍然维持了欧洲银行占全球银行资产规模绝对优势的格局,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尽管都严重亏损,但它们仍然稳居全球资产规模排行榜的前两位,短期内其他银行还难以超越。从资产规模变化考察,前10大银行中只有花旗集团的资产下降超过10%,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资产下降8%,瑞银集团的资产下降6%,这种看似较大幅度的下降比率与它们的亏损仍不相称。摩根大通的资产规模逆势增长接近40%,主要是因为它廉价收购了贝尔斯顿和华盛顿互惠银行,但其他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就大致只能用政府的救助解释,《银行家》认为,政府是以高于实际价值的价格收购了问题银行的有毒资产,才维持了这些银行的资产规模。

五、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部分学者提出了“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重构论”。就2009年度的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来看,支持这一观点的最大依据是银行业绩的变化,主导当代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的美欧银行要么严重亏损,要么利润下降,似乎失去了全球竞争力。支持这种观点的另一依据是上市银行市值的全球排名,《银行家》的数据显示,根据2008年年末股票价格计算的2009年度全球上市银行市值排名前10强依次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汇丰控股、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美国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和巴黎国民银行。很显然,长期占据全球上市银行市值排行榜前几名的美欧银行已经被崛起的中国的银行替代,而且,过去一直排名第一的花旗集团在2009年度排行榜的前30都已经找不到。

如果银行的全球竞争力仅仅由利润和市值决定,人们就有理由认为,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银行产业的竞争格局就已经或者正在重构。但是,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是一个涵盖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人们习惯于用“强大”来描述银行的全球竞争力,并且,将银行的资本实力解释成银行的“强”,而将银行的资产规模解释成银行的“大”,所以,税前利润和市值既不反映银行的“强”也不反映银行的“大”。我们有理由认为,正是因为核心资本和资产规模对于银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性,美欧国家才不考虑成本注资银行和收购银行有毒资产。《银行家》在编制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时,税前利润指标只是作为次要指标,银行市值更只作为辅助指标。《银行家》认为,核心资本指标反映银行的实力(Strength),它是决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变量,因此,《银行家》将它作为对全球银行排名的第一指标,资产反映了银行的规模(Size),应该作为第二指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反映银行的健康状况(Soundness),应该作为第三指标,此后才是税前利润、资本回报率、资产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等内容。李石凯(2007)将可以量化的影响银行全球竞争力的因素进行过归纳,认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银行资产规模应该超过10,000亿美元,核心资本应该超过1,000亿美元,税前利润应该超过100亿美元,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应该高于10%,不良贷款率应该低于1%。虽然这些标准发生了变化,但指标本身仍然适用。

根据2009年度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的核心资本和资产规模排名,我们能够看到,全球资本实力最强和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仍然集中在美欧国家,因此,我们认为,全球银行产业的竞争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全球银行产业仍然由美欧银行主导。

我们认为,全球银行产业的竞争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还有以下两个依据:

1.资本充足率。根据《银行家》的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上榜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仍然高达7.14%,远高于国际标准4%的要求,尤其是前几大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都在8%上下,说明美国银行产业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恶化。欧美国家对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控制历来不甚严格,所以欧美银行中核心资本充足率高于4%的银行本来就不多,整体考察欧美27国的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一直都只稍高于3%,2008年的数值是3.17%,与往年基本持平,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2.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讲的是国际竞争,所以国际化程度也是影响银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花旗集团的业务范围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汇丰控股也在全球7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其他美欧国家的主流银行大致也在30-50个国家经营全方位的金融业务,高度的国际化为美欧银行的全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不断的解构与重构是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演进的常态,我们说国际金融危机没有导致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构,依据的是2009年度的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它并不意味着未来全球银行产业的竞争格局也不会改变。我国的银行尽管还存在诸多全球竞争力缺陷,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我们深信,随着国力的继续增强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加上银行产业自身的努力,我国的银行将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拥有充分的全球竞争力,主导全球银行产业。

标签:;  ;  ;  ;  ;  ;  ;  ;  ;  ;  ;  

2009年全球银行1000次排名回顾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