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积极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_积极财政政策论文

强化积极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_积极财政政策论文

强化积极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是我国为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克服当时国家经济下降趋势而出台的一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我国及时采取的这套宏观调控政策,对于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拉动经济增长、提升我国的经济竞争力,扩大国内外需求,特别是提升国内需求,起到了对症施治的作用。

一方面我国逐渐摆脱了国内经济困境。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脱离低谷的困滞状态,出现回升态势;到2003年,我国GDP已经连续4年较高增长。跟1998年相比,2003年上半年我国的大部分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都已显著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也是从负责任的大国出发,对顶住亚洲经济危机的蔓延,重振亚洲经济承担了重任。现在我国成功地重振经济增长之后,也赢得了周边国家的信任和世界的赞许,公认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已经形成,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也已经在向我国移动。

但是,积极财政政策长期施行,其负面作用也有增加的风险:财政赤字会大幅度增加,泡沫经济成分比例增大,通货膨胀危险性增大,尤其对中央财政具有直接的风险性;对社会也有负面影响,主要是社会对国家投资产生依赖性;经济实体投资角色被换位或者冲淡;不利于培养市场经济机制下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高效率的形成;使投资效率降低,甚至有后退到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长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先例;理论上,积极财政政策由于带有风险性和负作用,其实施无疑是有条件的和阶段性的。

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作用,西方经济学家称作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宏观经济政策是主观能动操纵经济运行的综合控制手段,相当于汽车发动机的“操纵杆”。汽车运行于启动状态时,要加速;正常速度时要保持平稳;过快时要减速。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经济发动机的“操纵杆”;应用于汽车启动状态时的操作方法,就相当于经济调控中的“积极财政政策”。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继续保持现有速度的同时,应该如何平稳地调节宏观经济政策这个“操纵杆”。

根据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和一贯做法,宏观经济政策要根据本国经济发展中不同时期的经济状态,以及面对的主要经济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来讲,积极财政政策是有阶段性的,实施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我国经济和国情的原因,在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还要在实施中注意使政策的积极因素继续保持,消极因素得到抑制。

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具有自动调节的灵活性,如果长期固定为一种确定的模式,就失去了灵活性,也就降低了其“内在稳定器”的功效;货币政策主要是起到间接调节社会需求的作用,可以称作“需求调节器”,通过调节货币发行量来刺激社会总需求。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阐明,财策与币策本来就有不同的施行方法。对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两种政策的组合可以有四种组合之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003年三季度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的宏观经济景气监测报告显示:

我国宏观经济各个主要监测分类指数都已经显著变化,其中,基建投资分类指数在较高区位运行;基础产品物量指数快速增长;对外经贸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工业生产形势良好支撑宏观经济增长;工业效益良好;三项金融分类指数在正常区间运行;但国内消费市场仍比较低迷。

这说明国民经济总体上通过近6年时间的调整,主要分类指标已经逐渐走向健康稳定增长态势。但是,国内消费增长仍然较低的老问题未完全解决,过高的基本建设投资、工业产品产量较高增长等新问题已经出现。

据反映,部分地区在投资为主要增长方式的理念下,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已经抬头,政绩工程时有显现。但是,由于任何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把投资质量的优劣也包含在内,所以,这样具有负面效应的投资,其经济额度也必然要计入当年的GDP。类似于这样的投资,必然埋下坏账的伏笔,本质上,这样投资算不上是经济建设,而是一种经济破坏投入,“上马金,下马银”的双倍经济损失隐患必然在增加;还有,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出现无项目可投资的情况。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在执行中的由于负面作用产生出的投资过热情况,应该加以警惕。

顺应这些新变化,实行6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积极的主要基调下面,在继续执行过程中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应该强化积极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比如采取实质上的“选择性积极财政政策”,对国家急需、有战略远景的项目、基础研究项目、仍然予以支持,对急功近利项目予以限制,对民用普通项目在合理应用资源、合理布局、合理规模等条件下才能予以支持等。这样就使投资过热趋势降下来,一定阶段之后,要鼓励以企业、民间投资为主体的投资发展模式;使政府为投资主体的不正常的方式向市场化的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方式转变。这样不但会大大降低政府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也能让利于民,还利于民,间接刺激消费不足的滞症。同时,适当采取“控制性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应量充分满足需要,扩大内需要求,调节社会收入结构,解决人民后顾之忧,使社会消费与民间投资的比例逐渐增加,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性和优越性才会充分显示出来。

标签:;  ;  ;  

强化积极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_积极财政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