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群:学生思维发展的路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标论文,思维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在课堂教学推进过程中,由几个问题构成的问题群往往构成了活动板块。问题群的优化设计,可使课堂教学在环节上联系紧凑,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辐形问题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辐形问题群”中,围绕一个主问题向四周散射着若干个小问题,理解、解决了这些小问题也就可以理解、解决主问题。然而,与纵向层递结构不同的是,各小问题之间是并列展开的,都直接指向主问题,就像车轮中辐条之间的并列关系。
例如《狼》一文的课例:
主问题——可以从哪些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五读,从“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这个课例中的“问题群”将五个问题的教学视点集中在“课文脉络”这一主问题上,运用“多角度反复”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这种辐形问题群构成的问题情境,不仅使课堂教学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而且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品质,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再看《醉翁亭记》的课例:
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
生1: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生2: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师追问: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生3: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生4: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师追问: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生5: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于内心深知的乐趣。
师继续追问:能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生6: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这一课例中的问题群设计了多个兴奋点,即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反复梳理课文的脉络,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该问题群内部问题之间的逻辑性也体现了教师清晰的思路,从“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又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二、梯形问题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顾名思义,“梯形问题群”的问题之间存在层递关系,就像梯子的横档一样,其间有一定距离,一级一级向上,层层递进。利用这种“问题群”教师可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发展,并且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渐进地解决难度大的问题,或者阐明具有一定深度的道理。
在执教《爱莲说》时,有位老师设计了这种问题群,分四个层次推进教学——
1.畅读五分钟,思考:①这篇文章朗朗上口的原因。
(学生体会到的有: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与短句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论的熔于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顺畅。)
2.诵读课文,思考:②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分别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③文章是怎样表现莲的品质的?
(学生的阅读分析所得是:②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③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态美;以菊和牡丹来烘托;直接抒情议论。)
3.思考:④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教师对课文中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怀。)
教者根据文本特点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教学,通过学生朗读、析读和教师讲读,引导学生斟酌思量。这四个问题之间呈递进关系,一环紧扣一环,逐步深入,后一个问题在意义上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层次发掘——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水到渠成。同时,问题之间的“答题距”适当,避免了因“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而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这些问题既需要学生深思熟虑,又是“跳一跳,够得到”的。这就有利于使学生自发产生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三、树形问题群——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树形问题群”中各个问题之间存在或总分、或并列、或递进的结构关系,起承转合,逻辑缜密,就像一棵“问题树”,有“问题干”“问题枝”“问题叶”,干、枝、叶之间秩序井然,不相杂厕。
请看《陋室铭》的课例:
第一组提问:
1.粗读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什么人呢?
(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11.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在政治和文学上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抱负远大)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尾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讲析中穿插诵读、背诵训练)
第四组提问:
15.同学们能交流一下自己的座右铭吗?
16.同学们愿意欣赏仿铭新作吗?
这个教例的教学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树形问题群”。第一组问题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扣住文章标题进行思考,属于“问题干”,是本课研读的基础性、前提性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了陋室的特征——陋室不陋,关键在于主人“德馨”。第二组问题解决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德馨”体现在“景、友、趣”三方面。这是“问题枝1”,它与“问题干”之间是顺承关系。第三组问题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对文章主旨的揭示和深化。这是“问题枝2”,它与“问题干”之间是递进关系。第四组问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既是对文章主旨(“德馨”)的拓展,又是对全文理解上的总结。因此,“问题群”中的四个“问题组”又存在“总—分—分—总”的逻辑结构。
另外,每一组提问中的小问题,可以称之为“问题叶”。其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此中最具有艺术性的是“曲问”或“逆问”,如第5、6、7问,它们一反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而让学生在对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问题群”教学是以问题为教学核心的一种教学。这种教学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也符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要求。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避免课堂提问的零碎性和随意性,我们必须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构建最佳“问题群”,全面考虑问题之间的多重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总分关系、综合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与流畅性,不断提高其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