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持节[1]2004年在《网络新闻资源规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根据中国新闻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最新调查报告数据,对互联网新闻信息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新闻信息是用户最需要也是用户最不满网络资源,研究表明,原因不在于其量少,而在于其质劣,网络新闻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失范问题较为严重。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论述如何确立新闻资源系统定位之后,从内容取向和内容构成探讨了新闻资源的内容规范;研究如何准确传达网络新闻信息,如何实现科学分类、编排和检索新闻资源,确立了新闻资源的形式规范;通过资源库技术、信息挖掘和信息处理技术探讨了新闻资源标准化问题,提出了新闻资源的技术规范。 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实现了多学科交叉,并突破了传统的新闻规范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上为网络新闻实务提供了操作性参考。
王蕊[2]2015年在《网络法治新闻中的标题规范研究》文中提出标题是新闻之眼,一个好的新闻标题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关键。在网络媒介的超链接环境中,新闻标题质量的高低更是影响新闻内容是否能被受众所点击查看的关键,它是网络新闻传播的第一道关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制新闻作为一种强调国家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特殊新闻类别,其标题和普通新闻相比更加严谨,更具有法律专业色彩。本文试图从新闻写作学和法律语言学等多角度对网络法制新闻标题特点、功能及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规范问题进行探索与总结。
李瑞[3]2012年在《网络虚假新闻的现状与规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给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对于社会意见的反映、公众诉求的表达、社会监督的形成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网络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不断出现新的特点,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问题。由于网民的素质及其表达方式参差不齐,各种信息的自由、无序传播本身也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甚至侵害个人和国家的利益,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其中,网络虚假新闻是影响最大,也是全社会的公认的毒瘤,要想使网络媒体更好的为社会公众所用,对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就必须彻底铲除网络虚假新闻。所以加强对于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的管理与引导是当今媒体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当今已经认识到必须“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本论文借助国际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分析网络虚假新闻的本质和危害,并提出很多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在论述过程中,本文引用了大量新近发生的网络虚假新闻的案例,并且诠释了几种新的网络信息治理方法,例如网络把关人、网络新闻发言人、意见领袖等,并就当前其实施状况及其存在问题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对指导实践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胡妤[4]2018年在《国家形象视域下的外宣翻译规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1世纪初―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提出,外宣翻译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当前无论在外宣翻译实践领域还是在外宣翻译研究领域,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外宣翻译实践中依然存在形形色色的―甲型病状‖和―乙型病状‖,或源于语言错误、或源于文化差异。而研究领域虽然对外宣翻译实践中的不足有着清晰的认识,但多集中于翻译技巧研究、地域、行业或专题研究,存在选题重复、研究领域分布不均等问题。这意味着多数研究聚焦于微观层面、针对具体问题开出处方,缺少宏观的研究视角。因此,本文拟通过历时研究,以翻译规范和多元系统理论为理论指导,既进行表层的翻译现象描写、又挖掘现象背后的社会成因(系统运动),并从国家形象建构视角对外宣翻译实践中呈现的规律性进行审视,最终抽离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宏观性原则规范。规范与翻译规范的定义说明,翻译规范既是价值和观念,也是翻译行为的现实体现。换而言之,翻译规范具有双重特性——翻译行为的规律性和社会期待的规约性,这为翻译的文本(行为规律性)研究与文本外的社会因素(社会规约性)研究建立了连接。而多元系统理论为社会影响因素的分析提供了系统的、运动的视角。描写译学的先驱者列维将翻译视为译者在特定历史、社会背景中的选择过程,译作则是社会规范与译者态度(遵循或背离)的交织产物。从译作中观察译者实际选择的规律,并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中进行解读,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观察和分析社会系统与译者选择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本文首先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外宣翻译经典文本《今日中国》(China Today)为译文研究对象,尝试归纳不同时期外宣翻译实践的规律性特征(外宣翻译―实然‖规范),并结合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外宣翻译的根本使命——国家形象建构进行解读。但翻译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解释我们经验世界中的翻译现象,也是为了建立普遍性的原则去解释现象和预测(部分的)现象。因此本文还将基于案例中―实然‖规范的解读,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分析社会文化大系统中各子系统对于外宣翻译的普遍性期待和要求,并立足于当前国家形象建构目标,预测今后外宣翻译应当遵循的翻译选材和文本操作规范(外宣翻译―应然‖规范)。案例研究中,本文以图里所提出的翻译规范划分类型(预规范、操作规范和元规范)为分析框架,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对China Today所遵循的―实然‖规范进行观察和梳理。鉴于研究资料的局限,本文研究重点为第二阶段。研究发现,第一阶段的源语文本选择体现出服务政治需求、突出自我立场的稳定性规律,并随着政治局势的动荡,刊物经历了―真实报道‖规范的确立与背离的变化。而在第二阶段,China Today在翻译选材上恢复了―真实报道‖规范的遵循,具体体现为微角度选材以展现真实中国,同时将选材视角从自我转向读者,寻求文化共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真实报道‖规范,报道选材呈现由表及里、由全到精、由内而外的变化。与此同时,在文本操作规范层面,第一阶段的外宣翻译实践更倾向于保留源语文化特征;而第二阶段的外宣翻译更多考虑受众的阅读惯习和思维特点,译者通过增译、删减、改写等手段对篇章的宏观结构和微观词句进行调整。这一编译行为体现在段落划分、逻辑重组、信息明晰化、语言平实化等多个层面的规律性操作。因此本文认为在元规范层面,第一时期的译者倾向于遵循源语文化规范,而第二时期的译者倾向于遵守译入语规范。将译者的行为还原至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本文认为,国家策略层面的形象建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者的选择,从而塑形―实然‖规范。建国初期,突出意识形态差异的社会主义政权形象的建构目标,决定了以社会主义政治理念为主要内容的翻译选材规范和以―异化‖策略为主的操作规范。改革开放时期,―开放、发展‖的经济大国形象建构目标,决定了经济话语在外宣翻译选材中的突出地位,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受众‖概念促使翻译操作倾向于遵循译入语文化规范,以获得读者市场的接受。进入新世纪,国家形象更突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意味着追求国际社会的接纳并参与国际社会的规范建构。因此我国外宣翻译选材更具针对性,突出―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的发展理念。而在翻译策略上以―归化‖为本、―异化‖并存,尝试逐步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争夺话语权以参与建构国际社会的规范制定。另一方面,本文对于国家形象建构效果与建构目标的对照研究总结了我国外宣翻译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研究显示,我国外宣翻译在内容选择、话语尺度、表达方式以及译者主体方面曾经存在或者至今依然存在不足,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浓厚、经济话语过量、用语过激以及译者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今后外宣翻译―应然‖规范的预测和建立提供借鉴。基于案例观察和国家形象建构视角的社会历史解读,本文进一步从具体的、历史的翻译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的、普遍性原则的讨论。立足多元系统理论,本文从政治、意识形态、语言、翻译、传播和经济六个系统剖析了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相互交集的系统元素在外宣翻译系统中所生成的普遍性规范,包含期待规范、关系规范、交际规范和义务规范。但各社会子系统生成的规范并不处于平等地位,系统本身的层级性、冲突性和运动性特点决定了译者必然在这些规范中进行选择性遵循,或者在不同的规范间通过协调和妥协寻找一个立足点。本文基于不同规范在外宣翻译系统中的位置级差,预测了当前及今后外宣翻译在翻译选材和文本操作中需遵循的―应然‖规范。本文建立的规范体系如下:元规范层面,译者遵循―道之存异,术之求同‖规范,采用―归化‖策略在言语层面迎合受众期待视野,但在涉及文化价值观、政治理念时尝试建构自我的话语体系,传达中国独有之―道‖。这一―二元‖并存的策略既避免了源语系统政治及意识形态系统的过度垄断,也避免了一味迎合读者带来话语体系的―西化‖,最终导致话语权的丧失。预规范层面,一方面源语材料的选择首先应当服务于目标形象的建构,关注选材的目标性、民族性和利益性;另一方面,在吻合国家形象建构目标的前提下,尽量考虑读者需求、寻求视域融合,遵循世界性、客观性和渐进性原则,逐步将民族性的异质要素裹挟进入译入语文化系统,逐步获得认同。操作规范层面,―道之存异,术之求同‖的元规范具化为―道之对应‖和―文之乐读‖两条规范。前者要求译文文本必须与原文在理念与观点的传播效果上获得对应,主要体现为译文的语义准确以及构造的形象准确。后者则要求译文符合读者的阅读惯习和审美品味,在词句层面做到清晰、简明、真实,行文组织连贯、逻辑通顺合理,并将受众的情绪感受纳入考虑范围,不仅避免冒犯读者情感而且实现情感传播效应。在以上规范体系的导向下,译者具有高度自主性,可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和手段实现传播效果的对应以及最终达成形象建构目标。本研究始于案例观察,立足于现象描写与解释,最终上升至理论总结,期望从规约译者选择的翻译规范角度给予外宣译者的实践以理论性的指导,并力图为促进外宣翻译描写研究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当然,囿于笔者学识水平、研究能力和时间精力的限制,谬误及疏漏之处难以避免,尚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改进。
陈梅, 田书格[5]2014年在《搜狐网站娱乐新闻标题恶俗用词分布及其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站的娱乐新闻是广大网民愿意点击的一个版块,然而随着关注率的增加,其标题也成为夸张、扭曲的重灾区。"标题党"挖空心思,利用恶俗用词来刺激网民的神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此来获得高点击率。通过对搜狐娱乐新闻标题用词的分析,借此来表明娱乐新闻标题的走向。深入探讨网络娱乐新闻标题用词的规范方法及实例,使娱乐新闻标题用词得当同时,从网编素质提升的角度,合力来净化网络环境。
杨斯琼[6]2013年在《网络新闻评论的创新与规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当受众在浏览新闻门户网站时,不难发现,重要新闻带来的信息大同小异,网络新闻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由此可见,新闻门户网站之间的竞争,如果只依靠单纯的发布新闻信息,已经很难在竞争浪潮中站稳脚跟,如今的竞争早已从“卖新闻”蜕变为“卖观点”。网络新闻评论正是诞生于这样的现实环境中的,网络新闻评论在更加有效的、全面的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让普通受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推动了舆论监督的实现和公民社会的形成。新闻评论一直倍受媒体的重视,它更是被誉为传统新闻领域的“旗帜”和“灵魂”。而网络新闻评论作为新闻评论中的新秀,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人民网作为“报网融合”的成功案例之一,其所发表的新闻评论为社会舆论引导、舆论监督、促进社会民主等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学界和业界都有着比较广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人民网为例,通过对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及其特点的概述与分析,用对比的方法将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新闻评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掘出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的创新点;当然,网络新闻评论目前仍存在着许多弊端,看清问题、分析问题的背后笔者希望网络新闻评论能够更趋于规范化,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传统新闻评论能够真正实现改革创新发展,突破数字化浪潮带来的重重挑战。
杨阳[7]2011年在《网络黑社会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主治理理论解决的是公共事务的治理途径问题,即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如何将属于大多数人的公共事务通过自主组织能力的发挥,对其有效使用,并且达到集体行动最优化的结果。以网络黑社会为代表的黑社会组织尽管早就在网络领域成型,但是尚未形成规模,直到近期随着蒙牛高管“陷害门”,奇虎360"隐私门”,新东方老师“欺骗门”的集聚性暴发,才引起了网民乃至政府的关注。本文将网络环境归属于小范围公共池塘资源,网络服务属于公共事务,通过黑社会与网络黑社会的性质比较,对网络黑社会给出合理的定性分析。连接自主治理理论与网络黑社会的桥梁是社区治理理论,本文将引入社区自主治理理论,根据不同的社区治理理论对网络黑社会的治理模式进行深入的定性与定量研究,以帮助网络提供者更好地将网络资源运用于网络公共服务,提高网络资源的公信力。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是运用自主治理理论中的社区自治理论,在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借鉴国外网络环境治理有益经验基础上,建构我国多中心秩序下网络黑社会自治体系,规范研究培育和发展安全网络公共服务,提供完善我国网络资源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实证研究是通过对构建多中心秩序下网络黑社会自治概念模型的实地调研,研究我国网络资源体系存在的问题。调研将依据我国公众参与网络积极性的程度,按照年龄、性别和职业的划分,随机选取调研对象。调研对象为积极参与网络活动的公众,具体问题根据深入访谈法设计。同时,将针对社会公众对网络黑社会的社会认知和改进期望,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社会居民,调查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大多数问题基于七级李克特量表设计。并采取随机的方式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数据处理使用SPSS统计软件。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网络黑社会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完善治理网络黑社会的理论研究,网络黑社会治理体系的实证研究,培育和发展多中心自治结构,完善治理我国网络黑社会体系的对策研究。研究结论是得出了有效的政策措施,培育和发展多中心自治结构,完善治理我国网络黑社会体系。具体建议有四点,分别是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强与网络相关成员的合作关系;构建良性网络社区环境,实现网络资源系统的协调监管;实行网络实名制,加快网络监管技术的开发;加强企业参与网络的积极性,确保良性网络资源运用到企业中去。本文的创新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本文在研究网络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的依赖国外已经形成体系的自主治理理论,而是在考量中国国情基础之上创新性的提出政治转置的概念,构建了符合中国特色的自主治理理论——政府引导下的多中心网络社区自治理论。二是方法创新。本文将弥补现有网络黑社会研究文献缺少定量研究之不足,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研究政府和网络资源内部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突破传统的将网络环境进行笼统治理的方法,按照社区治理理论提供优质服务的内容,对网络资源体系进行重新分类与管理,促进多元化网络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形成。但是,本文在成文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例如在理论的运用上,笔者参考的文献还是偏少,导致缺乏对自主治理理论的更完整理解与思考,无法准确的从整体上认识与优化网络环境;在实证研究上,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有限,在分析统计结果的过程中无法很好的结合经济理论精密的分析模型。
李娟[8]2014年在《网络政治文化的逻辑、结构与功能》文中认为网络政治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类参与政治的行为方式,更改变了人类的政治思维方式,使政治思想获得极大解放。网络技术促进了传统政治文化优化升级。打破了原先严密的政治信息控制藩篱,使政治认知纵深发展;改变了原先单一的政治情感,使政治情感趋于复杂化;改变了原先政治评价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提升了政治评价的能力。网络技术从认知、情感和评价叁个方面全方位地重塑了网络时代的政治文化。网络技术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如此深刻,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网络政治文化的研究尚未真正启动,主要表现在“网络政治文化”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网络政治文化的研究尚未上升到系统化和全面化的水平,仍处于支离破碎和浅尝辄止的阶段。本文试图利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网络政治文化的逻辑、结构和功能进行剖析,从中发现网络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外在作用方式,探索发展和完善网络政治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本研究由导论、主体和结论叁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重点分析了本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认为任由网络政治的自发发展无法实现网络民主,更无法作用于现实民主,而需要从网络政治文化建设上去实现当代政治文化价值的再凝聚,从政治思想上引导政治行为的根本性改变,真正实现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民主的影响。此外,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论述了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采用的理论工具。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发现和对后来网络政治文化研究的启示和借鉴。主体分五个章节分别论述了网络政治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网络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网络政治文化的结构关系、网络政治文化的外在功能和网络政治文化建设五个方面。首先,网络政治文化的出场。网络政治的出场回答了网络政治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和网络政治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本文将网络政治文化界定为网络政治、现实政治和互联网技术叁者在人的主观意识层面的综合映射,将网络政治文化巧妙地嵌入了政治系统的研究中来。网络政治文化不是无缘之物,其产生发展由多重因素决定。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因素是网络政治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子,网络技术和网络规制是制约性因子。紧接着分析了网络政治文化产生的动力机制,认为传统政治系统自我难以克服痼疾,需要在外在因素刺激下才能革新。而网络技术特性与政治需求不谋而合,因此网络政治及网络政治文化应运而生。其次,网络政治文化的结构功能。从逻辑、结构和功能上对网络政治文化进行由内而外的系统分析。逻辑分析部分从虚拟与现实互动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原因、形成发展过程和实践逻辑,网络政治文化的作用机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明朗化;结构部分从网络政治文化的物理结构、主体结构和权力结构叁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资源分配和使用能力差异造成的政治不平等问题;功能部分从网络政治文化对政治系统影响的角度分析,认为网络政治文化对政治系统有变革、维持和指导的功能。最后,网络政治文化建设。从制度建设、法律建设、道德建设、主体建设和技术建设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和完善的发展方向或对策建议。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作为发展文化的硬性措施,可以为文化发展提供外在规约,引导文化发展方向;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也是本文的重中之重;主体建设是从网络政治参与者的角度提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更具针对性;技术建设虽然置于最后论述,但是技术建设非常重要。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使前面其他方面建设遭遇的问题迎刃而解。本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在于明确网络政治文化建设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由以政府为主导的全社会主动建构的过程。网络政治文化有其双面性,因此需要在熟悉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遏制其消极面的发展,而将其积极面充分激活,从而建立起有助于现实社会秩序和谐发展的网络政治文化。
连雪杏[9]2015年在《大学生自媒体行为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科技的普及,人类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网民可以低成本甚至免费传播想要传播的信息,他们出于心理的需要,希望被更多人关注并分享与自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自媒体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低门槛、便捷的展示平台。自媒体平民化、操作便捷、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开创了一个“人人皆媒体”的时代。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自媒体这一新事物正在改变着大学生信息获取传播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和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导致大学生出现了自媒体失范行为,如侵犯隐私、传播虚假信息、网络语言暴力等等。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和行为规劝。高校是国家培养栋梁、输出人才的重要阵地,关注大学生使用自媒体过程中存在的利弊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书籍、文章和期刊等电子资料,对大学生自媒体行为的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撰写,本论文分为六部分:第一章是引言内容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目的与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方法、内容、研究难点与创新点,并对自媒体,自媒体行为和大学生自媒体行为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第二章是大学生自媒体行为规范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的本质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阐述,奠定大学生自媒体行为规范研究的理论基础。规范大学生自媒体行为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自媒体行为规范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第叁章是大学生自媒体使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为调查点,对大学生自媒体行为进行实证调查。当前大学生自媒体行为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还存在一些失范行为如网络法律法规意识不强等问题。第四章是探究大学生自媒体行为的影响和原因分析。主要从自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自媒体释放大学生话语权,促进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和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同时也会由于自媒体的传播易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语言非规范性和网络语言暴力和造成他人的隐私泄露,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自媒体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第五章是针对当前大学生使用自媒体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对策,并从国家、学校和大学生这叁个方面提出优化大学生自媒体行为规范的措施。第六章为结语部分,内容包括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胡显耀[10]2006年在《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规范的语料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工具和方法来描写、分析和解释当代汉语翻译小说中的翻译规范。本文所谓的“翻译规范”是指:特定社会文化条件下,人们对什么是翻译和应当如何翻译等问题达成的社会共识。这种共识体现为社会成员通过翻译政策对翻译文本、语种和译者的选择与对翻译总体性质的期待;带有一定的规约性和奖惩性;译者作为译语社会文化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翻译规范;它的存在使翻译文本的总体呈现出特定的语言特征。 翻译规范是翻译行为社会性的体现,它与翻译行为的本质具有必然的联系。本文用德国社会哲学家哈贝马斯(Habermas)的“交往行为理论”重新阐释了翻译行为的性质:翻译行为的本质是一种交往行为,即至少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为达到相互理解而进行的交往。翻译行为涉及叁个不同的世界:一是原文所构成和呈现的客观世界;二是译文赖以生存的译语社会世界;叁是译者自身的主观(主体)世界。作为行为主体的译者必须协调与这叁个世界的关系,使翻译行为满足交往合理性的叁原则:一、表述的真实性,指翻译行为应准确反映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即与原文的关系,包括原文的结构和原文所呈现的事件和事实。二、表述的规范性,指译者应当遵循有效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技术规范,正确处理主体与社会世界(读者、出版商、政治经济结构、诗学、意识形态等等)的关系。叁、主体表达的真诚性。意义的生成不是纯客观的,理解和再现都必然伴随着主体性。译者必须让读者相信他/她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交往合理性默认语言的可理解性。对翻译而言,语言的可理解性,即译语的可理解性。交往行为及其合理性理论为翻译规范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基础。真实性、规范性和真诚性都是翻译作为一种交往行为的本质属性。片面强调某一属性,忽略其它属性的翻译行为和翻译理论不能完整地实现翻译的功能和解释翻译的本质。 本文认为,翻译规范只是翻译本质属性的一方面,即翻译的社会性。规范的社会性与再现原文的客观世界和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并不矛盾,因为叁种属性分别面向不同的世界:规范的作用是协调译者与其它主体构成的社会世界的关系,而其它两者分别应对客观世界和主体世界。规范的存在并不意味否定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译者享有遵循或违背规范的自由。但是,一旦翻译的目的是进入社会世界,它就必须遵循与其它主体交往的社会规范。研究翻译规范的意义在于揭示翻译社会性的真实规律。作为翻译性质的一个方面,它也将推动对翻译的真实性和创造性的认识。 翻译规范的存在使特定时期的翻译文本总体呈现某些规律性和倾向性的语
参考文献:
[1]. 网络新闻资源规范研究[D]. 马持节. 暨南大学. 2004
[2]. 网络法治新闻中的标题规范研究[J]. 王蕊. 新闻传播. 2015
[3]. 网络虚假新闻的现状与规范研究[D]. 李瑞. 渤海大学. 2012
[4]. 国家形象视域下的外宣翻译规范研究[D]. 胡妤.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5]. 搜狐网站娱乐新闻标题恶俗用词分布及其规范研究[J]. 陈梅, 田书格. 图书馆学研究. 2014
[6]. 网络新闻评论的创新与规范研究[D]. 杨斯琼.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7]. 网络黑社会治理研究[D]. 杨阳.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8]. 网络政治文化的逻辑、结构与功能[D]. 李娟. 苏州大学. 2014
[9]. 大学生自媒体行为规范研究[D]. 连雪杏. 广西师范大学. 2015
[10]. 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规范的语料库研究[D]. 胡显耀.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标签:新闻与传媒论文; 黑社会论文; 网络新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规范分析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外宣工作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