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晨旭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一中学 166300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由于人们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到位,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重视教学方式多样化,切实体现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新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虚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语文课程设计了三个维度的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指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感受、体验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目标是语文教师尤为关心的问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新课程目标了解不够深入,出现一种盲目执行的现象,新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误区,导致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
2.课堂教学时的活动体验与讨论探究有其形而无实用,造成探究性学习的泛化。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架空文本,淡化语文知识的现象。不少公开课课堂气氛活跃,一会音乐欣赏,一会书画展示;又是课本剧演出,又是多媒体运用,花样翻新,眼花缭乱。表面上学生主动性增强了,可课后一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茫然。把课堂教学的持续有效的“多元对话”变成毫无启发作用的“满堂问”。这样,虽然学生身心达到了愉悦,但语文本身的内容却未被重视,几年下来,学生可能会成为能说会道不会写的畸形儿。
3.滥用多媒体导致教学过程的肤浅化。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力,确实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课堂的容量方面、师生的互动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上现在学校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语文课堂上的音像多了起来,也热闹了许多。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滥用多媒体使教学过程的肤浅化也多了起来:花样翻新的图片引入——教师预设的整体感悟——肢解文本的精读赏析——文本某点的拓展延伸。教师教学离不开电脑,害怕停电,学生思维紧绕着课件。其实,真正的新课程改革是凸显教师的个人风采,突出文本特色,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的探究过程,多媒体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4.误解“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对学生不敢说“不”,表扬鼓励模式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所以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各种温柔的肯定:“你真棒!”“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能做对一道,真了不起!”……教师时刻担心在不经意中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公开教学中我们更难以听到“逆耳忠言”。对学生偏激的思维,师生思维碰撞中出现的观点差异均要有意识地向正确方向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度。无原则地尊重与赏识容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一味地赏识和肯定还容易模糊学生的认知和视听。
二、针对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明确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的理想性固然不错,游泳池外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而且自主学习的结果是教师被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帮助学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个“桥梁”非语文教师莫属。
2.倡导自主探究,张扬学生个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知识的内化是学生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感悟,产生迁移的过程。不同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过程往往也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也必须考虑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他们去探索,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新知。学生自己成了知识的探究者,才能引发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和热情。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更多体现“主体转移。
3.倡导动态生成,注重评价激励。语文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之间多元互动的过程。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在教学进程中随机质疑,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
4.及时反思,开拓创新。反思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修正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偏差,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实现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非常需要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而教师自觉反思的意识不够强。 教师课后要重新找回标准,反思教学与标准的契合程度:是否完成了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能力点;是否落实了应有的人文精神,是否培养了民族精神;是否引导学生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否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是否提高了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是否促进了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通过课后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实践者。在继承的基础上,深入领会课标精神,深刻反思教学行为,随机调整教学方式,才可能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
论文作者:耿晨旭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2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知识论文; 新课程论文; 过程中论文; 思维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