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一节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能力论文,气候论文,天气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变化运动发展的和寻求联系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去思考,用辩证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法能使学习和研究问题更加深入,更加触及地理事象的本质,它既是思维发展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高级阶段,也是辩证法在中学地理中的生动体现。本文就“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1、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培养对立统一观。
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影响天气的两个主要因素——锋面与气团,形式上完全不同,但实际上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沟通两者的联系点,由气团的运动想到锋的类型,由锋的类型确定出气团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观。
在讲锋面的概念和类型时,我先创设问题情境:气团和锋面都是影响天气的两个重要天气系统,你能找出内在的联系吗?由于问题的结论是肯定的,课本描述得也较清楚,这自然会激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
通过启发点拨,得出结论:锋是冷暖气团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产物。在这一对矛盾中,必有起主导作用的一方,锋的性质和类型即由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当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着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冷锋;相反,当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暖锋。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暂时不相上下,锋面很少移动,或者来回摆动,这种锋称为准静止锋。
2、注意事物的动、静变换,培养运动变化观。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永恒的,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天气与气候”一节教材中,隐含物质运动的内容很多,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暂时的、静止的瞬间,抓住“动”的形态,认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运动变化的辩证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变化观。
例如:气团的形成和变性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也是气团“静”与“动”的联系转化。气团的形成不仅需要性质均一的广大下垫面,而且需要稳定的环流条件。从形成这个角度看,气团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是,气团总是随着大气的运动而不停地移动着,原有气团的变性过程也就是新气团的形成过程,因而气团的变性是经常的、绝对的。在教学中把握好气团“静”与“动”的可变性这个辩证观点,就为气团和锋面支配着天气变化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又如,对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我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图的动态画片,引导学生用运动变化观在“静”、“动”变化中,寻求其规律,顺利地解决问题。
3、注意事物发展原因,培养内、外因转化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但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辩证思想在“形成气候的因素”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形成气候的诸因素中,内因是指大气本身,它包括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其中太阳辐射是最基本因素,大气环流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它们直接决定着气候的形成。地面状况则是影响气候的外界条件,它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也就是说,地面状况的不同,是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状况而对气候发生影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这样抓住气候形成的内因,分析时有主有次,就能使他们较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气候的形成,也培养了他们内外因转化观。
4、注意事物分析的方法,培养两点论的辩证观。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这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根本方法。否则,我们看问题就容易以偏概全,好走极端。在“天气与气候”教学中,可渗透这一辩证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两点论的辩证观。
例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还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
又如,通常都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视为一件坏事。确实,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但教学中,教师不妨启发学生用两分法想一想、议一议全球气候变暖会不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事实上,同学们会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认为气候变暖将使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化,农作物的生长期变长;亚寒带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有可能使南极大陆成为温暖的绿色大陆,人类可以迁移到此休养生息,从而扩大了人类的居住空间;可增加海面的蒸发量,活跃了海陆间循环,使陆地外流区域降水增加,水资源丰富等等。可见,掌握了两分法,既提高了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标签:辩证思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