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访北京市美术特级教师侯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教学改革论文,几个问题论文,美术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侯老师,您好。新的课程标准颁布试行两年多了,各地的教学改革成效是显著的。但据我们了解,当前小学美术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转变教学观念问题,比如,新的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那么这种教学方式是否也适用于美术教学,特别是小学美术教学?我们想就此问题向您请教。
侯老师: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出现了比较好的局面。广大教师对课程标准深入学习和实践,传统的教育观念正被新观念取代,教学内容也在更新,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使美术的教育内涵更加丰富,这是历次大纲都没有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意味着美术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课。所谓人文性就是要求美术课程有更深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美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手段。这样一来,就对教师的素质,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一精神,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艺术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因此,课程改革强调改变以往单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吸取艺术素养,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广大一线教师对这种学习方式很重视,都在努力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特别是“合作”方式,美术学科从学科性质来看也是比较强调合作的,如何运用好这一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比如,现在许多学校上美术课已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而是采取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有排成几人一组的,有围成圆圈坐的,等等。这样便于学生交谈讨论。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几人一组甚至全班共同完成一幅作品。例如,北京西城区一位年轻老师做了一节课——《下雨》。按照教材要求,这节课就是一般的个人创作,把雨中所见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这位老师把这节课做成了一节全班合作的课,要求全班共同完成这幅画。创作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并就此画的历史、背景、绘画内容、题材等向学生作了详细的讲解,学生在欣赏了这幅壮观的长卷后,都很兴奋,跃跃欲试。于是,教师先把大家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画一幅,再把六个小组的画连成一整幅,有些接不上的地方,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稍加处理,最后形成了一幅很长的画。学生看着自己的作品,很兴奋,很有成就感。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合作意识。学生知道了什么叫长卷,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增长了一些历史知识,使学生的创作体现出一种文化内涵。
学会听取不同的意见,是合作的关键。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够更好地跟别人合作。现在有些美术教师特别注意“倾听”教育,引导学生要懂得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一年级的小学生,有些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老师要求讨论的时候,各说各的,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才会知道,应该静下心来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相互交流比自己单独思考要深入得多,要学会顺着别人的思路进行理解,也许是接受,也许是排斥,通过讨论,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这样一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比以前宽了。
新的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广泛利用课程资源,而不是仅局限于美术教材,这也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扩展了空间,同时要求教师平时要善于观察,注意搜集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在“全国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有一项美术论文宣讲活动。浙江省的李老师,利用家乡的山、水、古镇、石刻、民俗等资源,做了一节成功的综合课:通过对自己家乡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变化,从而更加热爱家乡,也加强了人文教育。例如他设计的一个单元学习内容就非常好。
永安溪:美丽的家园
●感受溪水:了解水的颜色、味道,测量水温,感受永安溪溪水清澈、温柔的品质。
●认识溪石:溪石的造型、硬度、纹理,在不同形状的溪石上作画,倡议用石头堆砌一个造型,写一篇关于溪石的文章或一首诗。
●漂流体验:学生自己联系竹筏,欣赏溪边山、林、春天的油菜花等风景。
摄影:永安溪四季采风;学唱山歌,激发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
●捕捉鱼虾:晴朗的夏夜,夜风、灯光、蛙声、虫语,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体验活动的乐趣,认识鱼虾的品种、造型、色彩,进行写生活动,创作文学作品。
●永安溪鱼种潭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学生组织小课题组,进行采访调查,写出报告。
这样的综合课,就像他总结的那样:
1.有助于缩短课程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乡土文化导入美术教学,使课程内容走向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完成课程资源的本土化。这不仅有助于缩短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和获得发展的内驱力,还有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有利于学校美术特色教育的形成。利用地域优势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张扬美术教育的个性,促使美术教育形成特色,为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3.有利于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在对课程资源进行甄别、选择、转化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地相互作用,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与修正,在美术课程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的同时,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也得到相应提高。
记者:您能否谈一谈“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系?
侯老师:美术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高质量的创意,没有良好的知识和技能的配合是不能形成作品的。因此,怎样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改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很多,知识面很广,想象力丰富,创造力也很强,但是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有很好的想法而不能形成作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跟不上,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把好的创意表达出来。
因此,我们认为,美术教学应该在充分研究、探讨、实践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该传授和辅导的时候,就应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听讲,认认真真地学习。学生踏实不下来,就无法掌握知识和技能。有些教师对我讲,现在有的课,教师不知在讲什么,学生也不知在学什么,只见课堂热火朝天,很难相信这样上课就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教师应该让学生每上一次美术课都觉得有收获。这种收获是从课程总目标上考虑的: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技能不能取消,而且要把它放在第一位。在教改中,要处理好知识和技能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探究和创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知识体系不完备,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只靠他们自己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该让学生讨论、合作、实践的时候,也要放手让学生去发挥,不要怕“乱”,交流和讨论是学生进步的重要因素。
现在有些教师课堂上不敢演示,怕犯传授的“错误”,所以要正确对待学生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系。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合作式学习不应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我们前面已经谈到,没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学生的探究只能是纸上谈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努力找到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点。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构建起知识体系。教师出一个题目,让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自主”,是“放羊”式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不过接受式学习也分为积极的接受和消极的接受。教学中,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接受教师的指导就是积极的接受,这是必要的。教师在难点重点上演示或提示一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造,使学生不至于由于技能和技巧的不足而影响创作。
记者:您刚才提到,课程标准还是把基本知识和技能放在第一位,那么,教师如何把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呢?
侯老师:我认为,每个学科都要传授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学科能够成立,就是因为它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对培养完善的人格是必不可少的,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提高素质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是提高素质的手段。总之,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定位在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上,所以,课标组和教材编写者也在研究什么是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这一点还应该好好探讨,对教师来说也是这样。
拿“色彩”来讲,一谈到美术,似乎马上就会想到色彩。生活中,我们从穿衣戴帽到家居布置等,都离不开色彩,所以说教给学生基本的色彩知识,是终生受用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原色、复色、间色及冷色、暖色等这些美术基本知识,还要让学生把学到的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如何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考虑贴近学生的生活,要使学生感兴趣。可以让学生设计校服,或是让学生试着搭配服装等。比如,红色的毛衣,选择什么颜色的裤子或是裙子、外套搭配?教师给学生提供多种方案,让学生自己选择最理想的,然后说出理由。可能每个学生得出的结论不一样。由于学生的性格、生活环境和审美习惯不同,对色彩搭配的认识也就不尽相同。性格文静的学生,也许喜欢淡雅的色彩,愿意选邻近色搭配;而性格开朗的学生,也许更欣赏鲜艳的色彩,配色更大胆,喜欢把对比强烈的颜色搭配在一起,这都没关系,只要学生能说出他的想法,运用了一些色彩知识,就可以了。过去的教材中也有讲服装的内容,但是,只是告诉学生服装的颜色,什么样的颜色是它的邻近色,该怎么配,并不让学生具体操作。现在则不然,主要靠学生自己讨论、实践。由此也可以看出,通过课程、改革,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的观念改变了,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跟着也就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教科书中的“色彩”概念已不是抽象的“冷色”“暖色”“邻近色”,而已经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了。学生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吃透消化,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手工制作可以锻炼学生的造型和动手能力,是美术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厦门,有一位教师做了一节课:让学生去厦门的小吃一条街,看看厦门的小吃都有哪些,然后自己选择材料,如纸、废旧的饮料瓶等等,把自己喜欢的小吃“做”出来。学生积极性很高,利用课余时间,让家长带着到小吃街,有的拍照片,有的记录,有的绘画。到上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汇报,两人二组,学生举出了很多小吃:小笼包、沙茶面、阳春面等等,最后老师帮助学生纠正:小笼包是杭州的,阳春面和馄饨都是上海的,只是沙茶面才是咱们家乡的。各地的小吃,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到厦门的。这次课,学生既动手做了手工,完成了美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了解了许多课外知识。
再有,多了解国内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包括绘画、欣赏、制作等,开阔学生的眼界。眼界开了,欣赏品味也会随之提高。要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艺术珍品的了解、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热爱。教材中就有中国的敦煌石窟和古代绘画等一些艺术珍品,还有国外的,像《蒙娜丽莎》《维纳斯》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应该教给学生。
有人说,创新就是将已有的东西经过重新组合与排列,产生出新的东西。根据这一理解,没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创新的质量肯定不会高。知识和技能学得好,才能进行有效的排列和组合。否则,进行排列与组合的思路就很狭隘。创新既要思维的发散或者聚合,也需要有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
记者:美术教学评价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多元评价,那么,如何做到评价的多元化呢?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操作呢?
侯老师:有人说过,美术是惟一没有标准答案的课程,的确是这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美术评价工作呢?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两个促进和一个改进。两个促进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的发展,一个改进就是改进课堂教学。我们谈评价首先就要明确这个目的,这个前提不明确,只在枝节问题上打转转,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美术评价过去只是指对作业评价,现在看来作业只是评价的一个方面。评价一个学生更应该看他在美术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只是这样一来就不太好把握了。如何看学生的表现?有些学生的作业可能不错,但是不愿意与别人合作。而有些学生可能画得不太好,但是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比较丰富,表现出比较高的欣赏品味,还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比如,有一次美术课上讲西方名画,涉及一个历史人物——耶稣,老师问学生谁知道,没有人回答。大家都回头看一个学生,知道他的知识比较多,全班寄希望于他。虽然他画得一般,但知识丰富,看的书多,很会欣赏,大家对他很佩服。对这样的学生,该如何评价呢?所以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评价一个学生,不能单纯根据一次作业采评价。即便是对一次作业的评价,也应该比较全面地考察。
有一次我给青年教师讲课,拿一张一年级小学生画的“春天”,让大家评分。有的给优-;有的给良+,并指出了这幅画的一些不足,主要是色彩和造型方面需要再严谨一些。后来,我把这幅画背面的文字念给大家听:“妈妈我爱您,我希望您能找到工作,大自然更美”。这句话是根据教师的要求而写的。教师说,把你们在春天里最想和亲人讲的一句话写在后面。听了背面的这段话,教师们都很感动,知道了小作者的妈妈失业了,她在春天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妈妈找到工作。于是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改变了原有的分数,再给这幅画打分,就是优了,甚至优+,因为他们被这幅画背后的故事感动了。所以说,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还要注重情感、态度方面,而不只是美术技能技巧的优劣。
现在有些学校制作档案袋,把学生的主要作品和一些日记、感想放进档案袋,有的还有学生互评意见,根据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全面表现,给一个评定,这个评定有的是按等级,有的是按分数,有的就是语言,这些都很好。但是也带来一些实际操作的问题。有的学校一个年级要做几百个档案袋,如何保存呢?学生美术活动的作品形式多样,有时是画,有时是泥塑,有时是纸工,这都不好保存。有的教师就让学生把立体的作业拍成照片,这样保存起来倒是好了,只是成本太高,城市里的学生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承担得起的,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就更困难了。
最近我参加了课标修订会,会上,教育部的领导同志介绍了课改的情况。对全国的调查表明,教师对课改是积极拥护的,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改革都给予了肯定,但认为评价不理想的比例还是比较高。认同程度不够,说明评价确实在操作上还有一些问题。现在有的教师用作品展览的方式、小组座谈的方式等进行评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想,教师们一定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越来越多的好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您认为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最需要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呢?
侯老师:课标的颁布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如果不尽快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就很难跟上美术课程的改革形势。为什么有的教师觉得美术课比以前难上了?为什么有的教师觉得只靠教材上那些图片不够了?为什么有的教师觉得评价学生的作业容易,而评价他们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却很难?为什么许多教师对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这都说明课标的贯彻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这是一件好事。为了将下一步的课程改革搞好,我向美术教师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课标的进一步学习、认识,特别是对修订后的课标和修订前的不同之处要认真领会。围绕着课标学习,我建议大家加强有关人文、文化、课程、学习方式、评价方面的理论学习。
2.加强备课工作。备课时要带着一种探索的精神。比如,学习了有关文化的理论就可以把它运用到备课中,更好地理解课标上讲的美术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学习。这样的备课就有创造性,就是一种研究。
3.学会教学反思。每次上完一节课,大家都要认真反思,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及学生的反应。有些精彩的学生语言、创作的画面,要及时记下来,它对我们理解课标,对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教师要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使美术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这里不仅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资源开发,也包括城市地区的资源开发。教师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会提高自己对课程的认识和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
最后,希望大家在已有的基础上,把贯彻实施课标的工作抓紧、抓实,让我们和新课标一起成长!
标签:美术论文; 美术学专业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师技能论文; 艺术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小学美术论文; 特级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