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二十一世纪图书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一世纪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强调指出必须改变现行的一些思想,树立“好馆”是用信息占有量和提供的服务量服务及手段的先进性来衡量的观念,并就建设现代化图书馆必须集中精力、人力、财力搞资源共享,重视特色馆藏建设,以及在实现自动化中处理一些具体矛盾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建设一个“好”的图书馆,其意义不言而喻。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问题的实质是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即知识,通过情报系统,使人类的精神财富变成生产力”。“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能不能及时掌握,需要的时候能不能一下子得到,对于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或者将来出现一次新的产业革命来说,这是一个核心问题。”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绝大多数属于传统图书馆,少部分正处于过渡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滞后十多年。我们应当抓住时机,迎头赶上,建成具有上述特征的现代化图书馆;否则,落后的差距会比以往速度快得多地加大。我们的任务特别艰巨。
下边就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与同仁们交流,或许会有些帮助,希望能取得好的效果。
1 关于服务的观念
树立一流服务的观念,无论是在传统图书馆,还是在现代图书馆,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图书馆的目的与宗旨。因此,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好坏优劣,主要应当考察其信息的拥有量,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信息量,以及采用的服务手段如何,特别应当查看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信息量。但是,实际行动中的一些同志,并不一定这样看和这样做。例如,在介绍图书馆时,或者与兄弟馆相比时,常常想到或说到的是图书(刊)多少万册,馆舍有多大,很少听到提供了多少信息量,图书利用率是多少;这不能不反映一些同志对“服务”的认识不够深。因此,抓工作时,重心很难说能放在服务上面。
我们应当大声疾呼,评价一个图书馆好坏,主要应当看其为读者提供的信息量。
2 关于人才与研究
要重视服务,必须重视人才与研究。馆员没有服务的本领,所谓服务就是空话。要强调服务态度,强调服务时间,更要强调服务质量。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馆员队伍,所谓服务质量就无从谈起,人们只能是忙忙碌碌地混日子,读者决不会满意。
为此,必须加强队伍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有远见卓识的馆长们舍得花本钱,培养人。
另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图书馆的要求与日俱增,服务难度也越来越大,实践中有许多课题要研究。
必须花精力,集中兵力,加大投资力度,进行现代图书情报应用技术的研究,研究中出人才。
3 关于资源建设
就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而言,每个馆,大而全,小而全都不可取,也不可能,应当采取集中建设为主、分散为辅的方针。例如,在教委系统,可以建立一两个点,作综合中心,它基本包括整体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再辅之以一些基础好、有特色的单位,作专业中心。构成一个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真正做到集中财力、人力。
建设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十分重要,而且工作量非常庞大。单靠一个馆建库,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因此,必须搞联合编目,联合回溯建库。北京市高校图工委已组织队伍,实行联合采购,联合编目,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样做,既可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并节省经费开支,从而加快自动化的步伐。
4 关于馆藏建设与开发
现代图书馆“馆藏”概念与过去不同。它不仅包括本地馆的文献信息和电子信息资源,还应包括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从馆外所获得的信息与资源,而且后者将成为提供服务的主要手段和来源。如香港科技大学订印刷型期刊2200种,然而可以通过网得到电子期刊34500种。美国的大学都可以从Internet网上获得9000多个网络中心的信息。
每个馆都应当建立、开发好自己的馆藏,不管是印刷型、电子型出版物,还是数据库和知识库型的信息源。这里要特别强调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平均增长,绝不如特点突出增长。要抓住自己的优势,下大力气投资、投精力搞自己的特色的馆藏建设。例如,我国的一些老图书馆一般都有大量的珍本、善本书,有中国特色的名著、名论;一些馆在自然科学方面具有优势,收集了不少学科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论文、专著等。这些都可以电子化,建成库,制成光盘。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是许多外国人梦寐以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易于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5 关于自动化建设
我国多数馆还处于传统图书馆状态,而且经费比较紧张,每年订购书刊不断下降,更舍不得买机器搞自动化。若长期这样做,会形成恶性循环。国外图书馆自动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且正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肯少买些书刊,也要下决心搞自动化,这是上策。如此,一方面可以改变观念,积累自动化经验,培养队伍;另一方面,也可更有效地利用现有文献信息资源;第三,条件成熟时,可跨大步,迅速与世界接轨。
关于自动化系统的购买与研制,众说纷纭。我的观点是不排除少量引进,但全靠进口,绝非中国图书馆自动化之路。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且不说中国的财力,单就技术而言,买来的系统,一般很难尽快满足需要,还要做许多的开发改造工作。其消耗财力、人力之多,有时比自己研制开销还大。还是自己开发或使用本国开发的系统为好。我国目前已研制出不少微机、微机网、小型机集成系统,有的使用也相当成功,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建议国家教委集中队伍,集中财力,集多个系统的优点,制定出适合我国各类图书馆使用的模式,并且考虑与国际接轨问题,然后研制出若干套软件,大力在国内推广,这才是一个正确的路子。
6 关于网络化、标准化
现代化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的网络化。只有网络化,才能社会化,才能共享并与国际接轨。因此,在上自动化系统时,一定要考虑网络化,使用常用协议与规程。
标准化是自动化的基础,是做到共享、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建立系统时,软件要开放,数据要标准、规范。有国家标准的要采用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要参照国际标准,二者皆无,则参照权威馆的做法。总之,不可太随意,否则可能前功尽弃,浪费钱财,挫伤人们的积极性。
7 关于书目数据的详编与简编
一般情况下,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应采用标准书目的详编形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详细地从内容和形式上揭示文献的属性,方便用户。因此,我们主张能用高质量标准书目的详编数据源库的,应尽可能地使用。
但是,在一些条件不具备,或急需上马,而时间紧张的系统,应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矛盾。可考虑数据从简,或部分从简,或先简后详,参照北京市高校图书情报研究会规定作出的书目数据的三级标准,选择最简的一种。当然,设备容量不足,或人员素质跟不上,也可以再简化一些。但是,软件要留有接口,一旦条件成熟时,可以作替代,而数据不必重新录入。
(收稿日期:1994-10-26)
标签: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