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方法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总结20年的经验,根本之点就是我们有邓小平理论来指引。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是个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其中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是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方法。当前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尤其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
一、用实践第一的思想方法认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很长一个时期,人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是,在每做一件事之前,先要弄清楚这事物的性质,即姓“社”还是姓“资”。而评判姓“社”姓“资”的标准,则是人们头脑中或“本本”上的社会主义原则和理论。这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其特点是原则、理论在先,并以此作为衡量事物性质的标准。这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它严重地束缚、窒息了人们的思想。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先验主义时曾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4页。)这就是说,原则、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实践,其正确与否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种先验主义的思想方法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往往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表现形式,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因而不易识别,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始终坚持用实践第一的观点来分析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邓小平同志的这种思想方法首先表现在他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不迷信本本。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定,并不可能给我们提供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和现成方案。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决不能把经典作家的书本当作教条。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0页。)。所以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独立思考,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邓小平同志一贯十分重视群众的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一些农村,农民自发地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此有的人认为这种做法在经典著作中找不到出处,怀疑这是不是搞社会主义,甚至哀叹:“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但邓小平同志看问题的方法不是从本本、教条出发,而是看实践效果。认为家庭联产承包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他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对于群众的首创精神,小平同志总是热情地支持、鼓励、引导,并善于把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办法、新经验进行理性加工,抽象和升华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理论、路线、方针。从群众的实践中来,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我国改革发展的每一步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了:判断一个事物的性质,不能从本本出发,而要看实践的效果,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即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如果我们的实践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但它又与原有的社会主义理论、原则发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纠正的不是实践,而是某些理论和原则。
邓小平同志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方法还表现在他主张不作抽象的争论,要敢于试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依,在马列的本本中也没有现成答案。如果改革开放每走一步,都先要搞清楚姓“社”还是姓“资”,都要从本本中找到根据,那么改革开放就会寸步难行。所以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他反对坐而论道,作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我们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不是靠抽象的争论能解决的。如股份制、证券、股市等究竟好不好,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光从理论上进行争论,往往争不清,结果把时间丧失了。对于这些一时难以辨清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一定要大胆试验,让实践来作回答。改革开放20年来,许多方针政策提出后,邓小平同志都不急于去公开肯定或否定,而是在实践中看一段时间。比如搞经济特区,经过1979年至1984年5年的实践,小平同志亲自去实地考察后,才加以充分肯定,并作出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区的重大决策。所以,小平同志分析、判断问题的方法是不作无谓的争论,“拿事实来说话”,用实践来检验。实践证明是对的,就推广,实践证明是错的,纠正就是了,决不能因为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不敢试验。至于不要搞抽象的争论,不是不要弄清楚事物的性质,而是说姓“社”姓“资”的结论应做在实践之后,而不是在实践之前。
邓小平同志强调实践第一、从实际出发,并不是不重视理论的作用。他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4页。)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研究新情况,“要讲新话”,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方法论原则。当前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中,我们一定要遵循这一思想方法,努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学习理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为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指出了方向。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决不能搞过去那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一套,一定要结合实际,学以致用。邓小平同志为我们的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运用邓小平同志认识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用运动发展的思想方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是凝固不变的。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就要坚持运动发展的思想方法,使我们的主观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由于受习惯势力、陈旧观念以及本本上的东西束缚,人们的思想认识会有一定的惰性、滞后性,往往仍停留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不能跟上现实的变化、发展,从而导致思想僵化。这种静止的、僵化的思想方法曾给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在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认识没有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发展,仍然视阶级斗争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并习惯于沿用过去熟悉的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最后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十年内乱。邓小平同志对此作过总结:“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1页。)所以,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要坚持运动发展的思想方法,不能简单地照搬沿用过去成功的经验,要不断地调整主客观的关系,不断地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要向前看”,“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9页。)
社会主义社会从历史到现实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要适应这一客观的发展过程,就要用运动发展的观点来总结历史的经验。邓小平同志很重视总结经验,认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的立足点是现实,历史上的任何经验都要放在现时代的条件下,进行分析、取舍,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因为经验也有局限性,我们过去的一些经验,虽然已经过当时实践的检验,但实践检验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认识正确与否必须由实践来检验,从这点来讲,实践标准是绝对的。但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有些认识虽然经过一时一地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但放在另一历史条件下就未必正确,因为时间、地点、条件发生了变化。所以不存在绝对适用于一切时代和地方的不变的经验。不仅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不能简单地套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就是社会主义各个时期的经验也不能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照搬照抄。
比如,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建国初期从苏联学来的,这种体制当时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奠定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长时间内,我们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看成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普遍适用的金科玉律,并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同志反对这种把历史的经验绝对化的思想方法。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愈来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弊端日益明显。“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小平同志深刻分析了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根据现实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在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邓小平同志总是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用运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形势、分析矛盾,来总结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他的思维总是直接指向当今时代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小平同志认为,客观实际总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根据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地、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要勇于创新。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292页。)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使思想认识“赶上时代”,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坚持运动发展的观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方法论原则。我们今天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20年的经验时,一定要遵循这一思想方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创造了许多经验,对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加以总结。借鉴以往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在处理现实问题时,更加清醒,更加聪明,少走弯路。但同时我们又要看到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这种新的形势会呈现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新情况,需要我们进行新的思考,提出新的举措,而不能简单地套用改革初期或前几年的一些做法,要做到因时制宜。同时还要因地制宜,有些在沿海地区适用的经验也不能一成不变地推广到中西部地区,反之亦然。现在,党的十五大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总的目标和要求,各个地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还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工作方针、政策。我们要善于把握大局,勇于探索创新,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新经验,不断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三、用辩证否定的思想方法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是和资本主义相比较存在的,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采取的是“非此即彼”、“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把资本主义看成是和社会主义绝对不相容的对立面,凡是和资本主义沾边的东西,如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股份制、租赁制、债券等,都视为和社会主义水火不相容。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绝对化,而忽视以至抹煞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一方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思想体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国家是少数人专政,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按资分配,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占统治地位。而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者又有继承关系,具有相容性。两者都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存在的基础,两者都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两者具有相似的经济运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因此都要遵循社会化大生产规律,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都要运用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但这种否定不是抛弃,不是打倒一切的否定,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而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因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凭空建立起来,它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而来,与资本主义有着继承关系。正如列宁指出的:“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它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6页。)。
在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辩证否定的思想方法。一方面,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他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改革开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渗透,决不能无条件地全盘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又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继承性、相容性,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必须利用、吸取资本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他说:“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页。)因此,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努力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以人类整个历史文明为前提和条件的,它应该比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更高的文明程度。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建立起来的,在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上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具有特别的紧迫性,这将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乃至生存。如果我们的文明程度长期比不上资本主义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永远不够格,最后还必将垮台。所以“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在对外开放中,有的人囿于“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对建立经济特区、办三资企业等问题表示怀疑、责难:特区到底姓“社”还是姓“资”?发展三资企业是不是发展资本主义?针对这些看法,邓小平同志指出,开放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和消极的影响,但这并不可怕。开放的消极因素比起它多方面的积极效果和重大作用,毕竟要小得多。他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吸收外资,合资经营,不可能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注:《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第77页。)因此,“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在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邓小平同志既看到两者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腐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同时又看到两者的相互联系,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必须利用资本主义。这种“必然代替”和“必须利用”的统一,就是否定和肯定的统一,就是辩证的否定。
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又一方法论原则。当今世界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差距,更加需要运用辩证否定的思想方法来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努力学习、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知识、科学、技术、经验来发展自己。今天,对外开放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时代的抉择,任何一个国家要想闭关自守求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在对外开放中,我们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东西必须坚决抵制,时刻牢记:“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5页。)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