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儿童智力发展_学龄前儿童论文

家庭教育与儿童智力发展_学龄前儿童论文

家庭教育与儿童智力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开发论文,家庭教育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家庭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智力一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偏于认识方面的能力,偏于认识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的主要成分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

儿童智力的发展,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遗传因素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是通过遗传素质实现的。遗传素质就是个体性状,就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这些性状和生理解剖特点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也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遗传素质对于智力发展来说,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有赖于环境(生活条件)和教育因素的作用。而且,环境和教育在素在儿童智力发展、特别是对儿童智力的开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儿童成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如果父母能够端正教育思想,优化教育方法,则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将阻碍儿童的发展。

二、家庭在促进儿童智力开发中的措施

(一)改善儿童营养

改善营养对促进脑的发育和提高脑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能直接影响智力的发展,对于胎儿和新生婴儿尤其重要。如果从孕期到出生后一岁或更长的时期一直有营养不良的情况存在,就会严重地影响婴儿的大脑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发育、头围的大小和智力的发育。据研究结果,胚胎时期如有营养不良,大脑细胞总数可减少到83%;断奶后如有营养不良,大脑细胞总数可减少到82%;如果出生前、出生后均有营养不良,则大脑细胞总数可减少到40%。因此,家长要注意改善儿童营养,保证儿童机体和智力发展所必需的营养素。否则,智力发展所必需的营养素得不到保证,儿童智力的优异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二)加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智力发展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种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体育锻炼对身体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这些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引起人体各种功能,特别是大脑功能的改善和提高,是智力赖以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智力优异发展的必要前提。例如,要增强记忆力就要使大脑得到足够的氧气,而体育锻炼引起呼吸功能的增强就会促使人体用氧率提高,从而为大脑供氧创造了条件。要增强记忆力,血液中还需要有足够的血糖,而由于体育锻炼可以促使消化功能的增强,因此能使人体从食物的淀粉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葡萄糖吸进血液成为血糖,使血液中的血糖比例增大,这样就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其次,体育锻炼可以直接促进智力的优异发展。如各种球类活动由于在活动中要求能观察和判断各种瞬息多变的情况,要密切注意球的运动以及参加双方的活动情况,并要根据活动情况的变化,迅速地进行思维,立即作出反应,因此,通过这类活动就可以增强观察力、判断力,发展注意力,提高思维的速度。又如,体操活动需要准确地识记各种动作要领和理解各种动作的结构原理,以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调节表情姿态,并要摆脱对动作的机械模仿而进行新的探索,要求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创造各种新的形体动作。因此,通过体操活动就能提高记忆力和理解力,并能发展想象力。等等这一切都说明,各种体育锻炼不仅能为智力的优异开发提供良好的生理条件,而且本身又是直接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以,家长要重视加强对儿童的体育锻炼。并且锻炼的内容和活动量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学前的儿童来说,乳婴儿可以通过练习爬行、做婴儿操进行锻炼;幼儿则可以游戏性的体育活动以及各种简单的体操为主,同时可以利用空气、水和日光等自然因素对他们进行三浴锻炼。但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体育锻炼,都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并且要适当地控制活动时间。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家长要结合学校的教学,让儿童进行一些活动强度较小(如跑、跳、做广播操等)的体育锻炼,但内容也要多样,活动时间不能过长,休息次数要多,但每次休息的时间可以短一些。

总之,要想更好地开发儿童智力,家庭在养育儿童方面采取的最基本措施之一就是要在生活条件上、在营养上和体育锻炼上使儿童得到保证。否则,即使在教育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也很难使由于营养不良或体育锻炼不足而缺乏身体基本素质、致使智力发展受到阻碍的儿童的智力得到全面而优异的发展。

(三)重视儿童的早期智力教育

早期智力教育是指在学龄前整个年龄阶段,从零岁开始就要重视婴幼儿的智力训练和培养。重视早期智力教育,就是要求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给学龄前儿童充分发掘智力潜能的机会,使他们不虚度智力发展最宝贵的年龄阶段,为以后智力的优异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抓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充分发掘智力潜能

智力潜能,是指大脑神经细胞所具有的作为智力因素的各种先天禀赋的潜在能力。儿童的智力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据研究表明:一岁半左右的婴儿可以学会数字1至10;2岁半左右的儿童凭记忆书写的阿拉伯数字和汉字,可以达到成人可认的程度;三岁左右的婴儿可以学会数数和利用手指做10以内的加减法;四岁半左右的幼儿完全能够演算1000以内的多种形式的加减法算术题等等。

可见,学龄前儿童的智力潜能是不可低估的,而智力潜能是同大脑神经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密切相关的。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和发展的原则是“用进废退”,大脑神经细胞只有在环境的刺激和学习的影响下,才能迅速发展和成熟起来。因此,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学龄前儿童太小,什么都不懂,因此也不必要教他任何东西,如果这样的话,儿童智力的潜能就得不到较好的早期开发,将不利于今后的智力发展。

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就是指儿童智力的每一方面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最佳年龄。一般认为:二至三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的最佳年龄,四至五岁是学习书面言语的最佳年龄,学外语则在10岁以前进行为最好,弹钢琴若不从五岁开始,拉小提琴若不从三岁开始,则不能达到较高造诣等等。当然,这个最佳年龄并非绝对的,并不是说过了这个年龄这些能力就不能形成,只是说,在最佳年龄对这些能力进行开发、训练,儿童就比较容易掌握,掌握的准确度也高。而过了最佳年龄再进行训练,则学习起来就具有一定的困难,会对智力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智力的发展速度可以因为最佳年龄时期得不到丰富的环境和合理的教育而减慢,也可以因为加强了早期教育而加快。

2.注意早期智力教育的方法

对儿童进行早期的智力教育一定要讲究方法,否则,智力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早期智力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确组织和指导儿童游戏

学龄前儿童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爱“玩”。他们玩起来可以废寝忘食,因此游戏是促使他们智力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由于游戏是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所安排和进行的一种带有模仿性质的自觉性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因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可以使儿童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显著地发展起来。

正确组织和指导儿童的游戏,一方面要注意学龄前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即游戏的内容、形式、时间和参加的成员要随着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发展变化的特点。一般来说,整个婴儿期游戏的目的性都还很差,游戏内容、形式简单,贫乏而成片断,想象成分很低,对物体和玩具的依赖性很大。到了幼儿期,游戏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开始逐渐明确,内容逐渐丰富和复杂,时间逐渐延长,参加的成员也逐渐增多。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注意男女儿童游戏的各自特点。男孩喜欢奔跑、攀登、拆卸玩具、搬弄石头等动脑筋的创造性游戏和耗费体力的活动性游戏;而女孩则喜欢唱歌、跳舞、过家家、玩“读书”等模仿性很大的游戏和较为文静的教学游戏。久而久之,儿童的智力就会各自朝着男女两性既成的方向片面地发展。因此,为了使男女儿童智力发展都能打下完善而优异的发展基础,在游戏时,家长既要让儿童按自己的爱好去安排和进行游戏,也要鼓励和安排儿童去进行平时很少玩的游戏,同时还要让男女儿童经常在一起合作游戏,以便互相弥补,尽量使游戏在内容和形式上变得更为全面,设法消除人为的智力发展上的某些弊端。

(2)针对儿童的兴趣特点积极编讲故事

讲故事不但能扩大儿童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智力教育的一种好方法。

家长在编讲故事时要照顾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编讲一些内容健康,能针对他们具体问题而又符合儿童现有知识和智力水平的故事。同时,为了使故事在男女儿童智力发展上更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还应该有意识地根据儿童听故事的兴趣特点选编或选讲故事,如男孩子比较喜欢听古今中外各种战斗故事以及神话和科学幻想故事,女孩子则比较喜欢听古今中外各种感情色彩浓重的有关人生变故方面的故事以及童话故事等。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家长对这些兴趣都要给予适当照顾。

(3)积极而机巧地回答儿童的发问

好问,是学龄前儿童的普遍特点。对家长来说,孩子兴趣十足地问这问那,也正是增长他们知识、启迪他们智慧的大好时机。因此,父母不仅要在孩子主动发问的时候,用认真、生动、形象的语言回答他们每一个疑问,而且还应该积极启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形成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回答儿童的发问,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状况和智力水平,尽量回答得简单、明确,不要作过长而复杂的解释,否则反而使儿童感到糊涂。当孩子问到一些父母也不太懂,或是虽然懂但一时也说不清楚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要机智,或者抓住容易回答的地方予以简略回答,或者不知不觉地去转移儿童的兴趣,引导他们提其它问题,或者直接向儿童说明现在还小,等长大以后这个问题渐渐会明白的。家长切不可不懂装懂,乱答一气,或者干脆训斥吓唬,不了了之。

(4)抓好儿童的早期学习

抓好儿童的早期教育,在可能的范围内适当地让他们掌握一些知识,并且通过掌握知识去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是完全必要的。

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主要是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常识和计算方面的学习,也包括音乐、美术和体育方面的学习。在抓学龄前儿童早期学习时,一定要针对儿童学习的不同兴趣和特点,培养他们对不同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有意注意能力,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并把重点放在智力因素的发展上,而不要去过分地迫求学习内容的数量。

(5)多让儿童进行观察活动,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是通过感觉器官去充分感知外界事物和现象,丰富对周围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感性知识而发展的。离开一定的观察力,不仅难以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就是注意、记忆、想象等方面的能力也难于发展。

儿童由于爱好、性格以及活动范围的差异,在观察周围事物和现象是,也会表现出一定差异和局限性。这些差异和局限性如家长不加以组织和指导,听其自然,则不利于儿童观察力的全面提高和思维力、想象力的优异发展。因此,家长不但应该随时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社会环境和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且也应该积极创造丰富的自然环境(如在室内栽花等),使儿童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实物和各种现象,广泛激起儿童浓厚的观察兴趣。

(6)多给儿童以言语交际的机会

与儿童朝夕相处的父母,应该重视与孩子进行各种内容的交谈,以增加他们言语交际的机会。但这种交谈不应是东拉西扯、漫无目的的,而应该有意识地教给儿童一些新的知识,扩大儿童的知识面,弥补其知识缺陷,澄清儿童的模糊观念,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影响他们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以利于智力的完善发展。通过交谈,还应注意提高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交谈时尽可能鼓励和引导孩子说话,以便从中发现他们在表达时可能出现的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地方,并随时加以纠正。另外,要多给儿童以言语交际的机会,还应鼓励儿童之间互相多交谈,以增加口语表达的实践机会。

(四)创造智力发展的良好的心理条件

根据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要创造智力发展的良好心理条件,着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培养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活动以获取新知识、形成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的认识倾向。培养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使青少年儿童智力得以发展的内在“激素”。

学习兴趣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婴儿期,当然,那时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与游戏兴趣结合在一起的,直到幼儿期,学习兴趣才从游戏兴趣中逐渐分离出来,到了小学阶段,学习兴趣得到了迅速发展。据调查,在引起学习兴趣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占了24.2%,可见,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培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家长要从小就注意培养、引导儿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儿童学习的强大动力。并且,为了使青少年儿童的智力得到优异的发展,除了积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外,家长还要配合学校努力培养青少年儿童对社会、政治生活等的兴趣,因为智力发展是离不开各种社会信息的广泛输入的,兴趣广泛,社会信息输入量众多,智力发展就迅速而完善;兴趣单一,社会信息输入量稀少,智力发展就会显得缓慢并且片面。

2.发展内部言语能力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形式,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自觉行动有更多联系的一种高级的言语形态。

内部言语的发展和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和思维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它是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志。家长在教育儿童时,应该鼓励儿童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经常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提出后,也不要急于让儿童回答,而应该要求儿童仔细“想一想”,认真地加以思考。并且经常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如何去思考问题,以促进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3.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同智力发展的相关性是不可否定的,良好的性格特征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不良的性格特征则阻碍智力的发展。而良好的性格特征是需要从小就进行培养的,因为在婴儿期有些性格特征就已经开始显露了。因此,家长应该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儿童良好性格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充分发挥环境因素和榜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发接挥集体和舆论的力量,积极鼓励和帮助儿童进行自我教育,正确组织和安排儿童的各种活动等,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密切配合下,努力形成儿童良好的性格,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发展。

标签:;  ;  ;  ;  ;  ;  

家庭教育与儿童智力发展_学龄前儿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