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政治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确立了方向,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中文化力的最核心要素。伴随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探索发展规律、部署发展战略、实施发展对策等方面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在宏观层面上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战略,并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对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规律
政治文化是指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以及以意识形态或思想观念形式承载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系统之中,积淀为一个政治系统所蕴含着的以及系统中人们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中的稳定的政治价值观、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的总和。政治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社会各类主体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影响着统治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作用于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方方面面,对国家政治生活起着重要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最初建构主要表现在:创新中国政治文化,应以民族文化为基础,以实事求是态度对待古今中外的政治文化资源;发展无产阶级政治文化,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众化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理想、树立共产主义崇高信仰,并以此改造和超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应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建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体系,应注重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党团组织、舆论媒体等机构和社会动员、政治运动等形式的功能。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还注重将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转变为改造社会现实的政治斗争,在社会改革的实践中推进政治文化转型。以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民主性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政治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旧政治文化面貌,增强了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认同感,提高了人民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实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第一次转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理论开启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第二次转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文化的新发展。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建构表现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了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政治文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政治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以“三个面向”为导向培育“四有”公民,为政治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内容。这一时期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还深刻地积淀于人民群众的政治心理层面和政治行为模式之中,表现为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参与精神、主体意识、开放心态、宽容意识等新的政治取向的形成,尤其是公民政治利益表达意识的增强与政治参与行为的有序发展,促使新时期中国人的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继承发扬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其创新主要表现在:树立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以先进政治文化引导和整合各种亚文化的先进政治文化发展观;建立适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政治文化,使之成为强化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精神动力;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制度化的政治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确立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发展框架,指导并保证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新境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创造、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基本权利,不断培育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质;提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民主、自由、平等、正义、人权和法治等人类社会基本价值为总体目标的全面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政治认同;提出以发展的主客体相适应为基本规律的协调发展观,在宏观层面上倡导主导政治文化与政治亚文化的一元主导、多样共生发展,在微观层面上要求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参与能力与其他素质协调发展,从而从多层面努力构建和谐政治文化;提出以实现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模式的科学合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观,实施渐进式自主创新的政治文化发展战略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政治文化,其形成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不断创新发展历程,并逐渐形成了三个基本规律:
一是,政治文化多样性发展与主导政治文化对其不断整合之间的辩证发展规律。这涉及对建构政治文化模式的规律性探索。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动态发展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主导政治文化对多元政治文化的整合与创新,表现为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变迁、中西方政治文化冲突中的交融、主导政治文化在与政治亚文化交锋中的引领、政治体系文化在对公民政治文化引导中的互构、先进政治文化在整合中的自主创新发展等。
二是,政治体系传输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与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之间的互动运行规律。这涉及对完善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的规律性探索。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表现为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体系和通过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主要途径,采取政治宣传、政治教育、政治培训等形式将主导政治文化进行广泛社会传播和教育的过程,与广大公民、社会组织和政治体系等各种政治主体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取向、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各个层面接受和认同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之间的互动,表现出灌输与学习、引导与接受、教育与认同、实践与培育的互动运行的特征。
三是,政治体系创新先进政治文化的过程与以公民权利为核心内容的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之间的互动发展规律。这涉及对拓展政治文化内容的规律性探索。围绕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完善而表现出的政治文化内容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趋势是:党和国家对公民权利的政治制度创设和政治教育过程与广大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和权利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之间互动发展,党和国家对公民的政治实践训练的过程与公民权利能力增强的过程之间互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的过程与公民责任感、公民能力感和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同感的增强过程之间互动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发展战略与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如何正确处理主导政治文化的一元化要求与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分化趋势、政治取向的多元化形态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解决这一发展战略问题,需要认真完成正确引导政治亚文化、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化这两大战略任务。
政治亚文化是一国政治体系中由于社会成员的民族、种族、阶层、群体、地域等的不同,形成的有别于主导政治文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取向,并对政治体系起到一定影响作用的政治文化。我们通常将当代中国的政治亚文化划分为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反文化、传统政治文化、外来西方政治文化四种主要类型。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是指由于当代中国利益结构的深层分化导致的不同阶层和群体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府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态度和情感上的有所差异,其实质是在认同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基础上基于利益机制而产生的意见分歧。反文化指的是当代中国存在着的极少数敌对分予的政治心理与政治价值取向,“有的公开鼓吹‘全盘西化’,在政治上宣扬取消、削弱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西方式的多党制和议会制;有的在经济上宣扬私有化,主张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有的在思想文化上提出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价值观念上主张极端个人主义;有的歪曲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诋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煽动对党和政府的不满。”② 这是一种否定或背离社会主义文化的敌对性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指的是在小农经济、封建宗法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以家国同构的国家观念、君主民本的政治思想,权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为主要特征的,其价值观念和政治生活准则至今仍然广泛地存在于政治生活之中的文化,其所蕴含的民本思想、社会责任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强调自强不息、道德自律、崇尚和谐的理念,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其所蕴含的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浓厚的臣民意识、等级观念、宗族观念和人治意识等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严重思想羁绊。外来西方政治文化是以资本主义为制度载体和价值取向的一种异质文化,在与中国主导政治文化的碰撞冲突中既可能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也会使人们时常产生思想上的冲突与混乱,削弱人们对主导政治文化的认同。这几种政治亚文化形态的存在,表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并存格局,需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各政治亚文化进行正确引导和坚决斗争。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正确引导政治亚文化,一是,要有效协调各亚文化主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保持社会依照民主法治要求,公平有序地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承认各亚文化主体的利益要求、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别,以民主法治的制度化手段不断缓解由这些差别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有效协调各亚文化主体的利益,保证社会公平公正。二是,要正视政治亚文化的客观存在,构建和谐有序的政治亚文化。在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下,当代中国各种政治亚文化之间、政治亚文化与主导政治文化之间的冲突时而加剧、时而缓和,正确对待政治亚文化,有利于促进各种亚文化主体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对政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能保持一定的宽容和理解。三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任何系统都具备一定的主导政治价值,它们会给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列确定基调和方向。”② 主导政治文化能够通过美好的理想设计和共同信念的引导,对各种亚文化起到引导和整合作用,使多元价值取向之间保持合理张力,起到“黏合剂”作用,达到和谐共识、充满活力的社会发展要求。四是,坚决同反社会主义的亚文化进行斗争,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武器旗帜鲜明地利用一切形式,进行不懈的斗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对不能忽视和削弱这一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战略任务。
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是指通过教育宣传引导、社会心理影响、制度规范和公共政策影响等多种途径,使一种政治文化经过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的过程,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在当代中国,主导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因为它以其自身所蕴含的政治心理倾向、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意识指向影响并制约着民族、政党、人民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的政治行为方式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过程、状态、性质与方向。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主导政治文化社会化,一是,通过主导政治文化的通俗化,使理论语言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主要方法是:理论内容要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攸关,理论语言要通俗易懂,理论教育方式要能促进各社会主体从自觉认知到理性建构再到实践运用的过程的转化。二是,通过主导政治文化的普及化,使之在社会大众及其社会活动领域中发挥广泛影响力。主要途径有:通过理论宣传教育途径对不同人群、不同职业领域和社会活动场所的人们进行直接的政治文化熏陶;通过将主流政治意识转化为广大民众的政治心理,使其深入理解和认同主导政治文化;通过将主流价值观融入一定的制度形态并保障制度的良好运行,使人们逐步产生制度认同;通过将主流价值观转化为良好的公共政策,使公众逐步产生政策效果认同并对政策执行给予积极配合。三是,通过主导政治文化在人群中传播普及的层次多样化,使之在不同层次的人群和社会领域中扎根。主要途径有:根据社会化对象的不同情况与生活实际的差异,在把握主导政治文化的理论体系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按照形成主导政治文化的情感、认知和基本态度方面的层次差异将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区分开来,按情绪支持、信念支持和行为支持等方面对他们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自主创新的基本任务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③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自主创新,需要我们按照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规律的要求,站在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努力完成发展民主政治体系文化、推进政治过程文化建设、培育公民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基本任务。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蕴含的以民主政治的价值观体系为核心,以关于“政治合法性、国家认同与体制的权威”④ 以及确保公民权利实现的制度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发展为前提。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出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最高价值目标与以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以人为本为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两方面组成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并融合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而形成。二是,完善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政治制度与体制。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但是,由于实现民主需要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因而,世界各国的民主都或多或少会带有自己的特征。中国的民主同样离不开人民的选举、权力的监督和公民的参与,但选举制度、监督制度和参与制度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当前,完善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体系,需要在实施步骤上采取通过基层民主自下而上推进民主政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通过党内民主由核心向外围推动社会民主发展两种方式,在实现形式上把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有机地结合起来。
政治过程文化指的是在政治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政治文化导向以及公民所表现出的思想行为模式。在当代中国,推进政治过程文化建设,需要以增强党和政府整合、传播和创新政治文化的能力为着力点,努力发展政治决策文化、完善网络政治文化和推进电子政务文化。一是,发展科学民主的政治决策文化。在建立民主科学的政治决策文化机制中,倡导的是决策过程中的协商,强调的是公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互动参与,通过讨论、听证、恳谈、协商等方式在参与者之间产生更多的政治互信,这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能够有效回应文化间对话和多元文化社会认知的某些核心问题。它尤其强调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促进政治话语的相互理解、辨别所有政治意愿,以及支持那些重视所有人需求与利益的具有集体约束力的政策”⑤。二是,完善制度化认同性的网络政治文化。网络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呈现出高效化、民主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向,对于一国政治体系和公民政治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力。完善网络政治文化,首先是要加强网络制度文化建设,这是指针对网络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制定完善各种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等,以制度约束保证网络政治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其次是要促进网络政治文化认同,这是指通过自由沟通、“在线政治”的方式,采取调控网络政治信息传播、普及网络政治知识、优化网络政治心理、创新网络政治理念等举措,引导公民认同主导政治文化。三是,推进服务型法治化的电子政务文化。要求各级政府和公共组织以为公众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为宗旨,以制订执行公平公正的公共政策和行政法律法规为保障,在行政组织结构、权力结构、业务流程、人员素质等方面将公开、透明、民主、法治、效能、服务等政治文化价值理念融入进去,既有利于培育电子政府行政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知情权意识、政治参与效能感、公共伦理意识、民主法治观念等公民政治文化。
公民政治文化是指一国人民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态度和行为倾向的总和。这是“一种建立在沟通和说服基础上的多元文化,是一致性与多样性共存的文化,是允许变革,但必须有节制地进行的文化”⑥。以民主信念、参与意识和权责观念为构成要件的公民政治文化,既是政治现代化的内在支撑,又是其助推器、稳压器。培育公民政治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完善政治社会化机构及其机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不仅作为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掌握者进行统治,还“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⑦。思想的生产和分配,是统治阶级形成政治统治所需的意识形态并将其用于塑造社会成员、稳固统治基础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当代中国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取向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迁和转型,建构持续稳定的民主政治秩序这一迫切要求,呼唤着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治理和对现代公民的模塑。当前,除继续加强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保障党和政府在政治社会化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增强传媒在公民政治社会化中的导向作用之外,还须激发出社区、各种中介组织、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部门等机构的潜能,并注重发挥同辈群体、家庭等社会化微观机构的作用,构建起立体化网络状的政治社会化结构,形成推动政治社会化健康发展的合力。二是,发展中国特色参与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公民参与意识的形成、参与技术的普及以及政治体系对公民参与的开放与认同等,都离不开公民政治参与的实践。当前,首先是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其次是培育公民社会。这是一个与政府之间形成制约与互动的社会,是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社会基础。再次是培育与创新参与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相耦合的公民的政治态度、情感、价值取向和信仰,属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隐结构。在当代中国,通过公民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政治参与法治化制度化、扩大政治参与的社会化,既不断培育公民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权利义务观念、社会主义自由平等观念,也不断增强公民的民主法治精神、遵守法律的习惯,以及宽容协商的态度和胸怀,从而逐步培育出理性而成熟的社会主义公民政治文化。
注释:
① 《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37~38页,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②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第232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③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④ 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第13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步》,第184页,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⑥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维伯:《公民文化》,第8页,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社会化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亚文化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政治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