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思维与现代教育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观念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现代教育,这涉及到对“现代”和“教育”这两个概念的重新审视和对其内涵的重新发掘。我认为,“现代”决非一个“时间”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个“性质”意义上的界定。“现代”和“古代”的差异表明,现代社会在性质上与古代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分野。因此,现代教育的内涵与传统教育的内涵相比也已经具有了性质上的巨大改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然而,从根本上说还是人类看问题的方式(即思维方式)发生了性质变化的结果,换言之,是现代人具有了与传统思维模式完全不同的现代思维模式。因此,我们对现代教育观的审视和把握,必须要从现代思维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的把握开始。
一、现代思维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现代思维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不仅仅是现实关系的被动产物,同样,人也是一切现实关系的中心,即现实关系完全是由于人的特定存在而出现和联结着的。在我们承认物质决定精神这个总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要看到今天人类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这个新的特点。所以,从人自身出发来思考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成为现代思维的基本标志。具体而言,其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现代思维的认知模式中,现实世界是人的心灵模式的反映。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传统的认知模式是将人与客观世界看成是二元对立的两极存在,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和客观事物的把握来认识人类自身和说明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源。而现代意义上的认知模式,则是从人自身出发,通过人来说明世界,通过对人内部研究来说明和解释世界的一元论。在现代认知模式的视野里,人的内心世界——其构成、机制、运动的形式等等,又都是客观世界本质形式的深刻体现。这是“传统的”和“现代的”这两种认知模式最本质的差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凡冠以“现代”概念的各种学科,如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现代教育学、现代文艺学等等,都是把研究“人”自身——心理内在结构、行为方式的内在逻辑以及自我意识、自我选择能力——当成研究的起点,并通过人对人自身的认识来把握客观世界。因此,有人也把这种思维模式称为现代人本主义思维模式。它的“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询世界的本质及其其他哲学问题。”
第二,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自然科学领域的飞速进步,人们对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深入。这样的现实使现代人越来越发现,在已知的现象世界中,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往往被认为是属于更本质的东西——被以往的认识所忽略。也可以说,在新的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在人们早已被认为是真理式的结论中,还有很多虽然违背原有的“真理”而成为新的真理的东西,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出现,就使得早已被认为是绝对真理的牛顿力学发生了危机。这样的科学发现,促使现代人对世界深层本质构成的更深度追寻心理的形成。这样,现代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态度,导致人们认识到在现有知识的背后,还有更为真实的本质构成。我们知道,西方现代现象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即是,当我们面对一个个活动着的事物时,我们不仅要观察现象活动的规律是什么,还要观察该事物活动不变的性质。而这个不变的“性质”,才是真正的“现象”,或者说,是对“现象”的真正说明。尽管这个不变的性质(或曰本质),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不同的理解:如弗洛伊德认为是“力比多”;荣格认为是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原型”;结构主义者认为是事物内在的“功能性结构”;阐释学所认为的“第二文本”等等。但这些思想学说的深层意味都在暗示着已有认识方法和认知模式的缺憾,显示出现代学者要穿过原有认识中所谓对“表层规律”把握的定势,去追求事物“深层本质”的愿望。而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也不可能离开现代人们思维认识中的这个重要的特点,即对人的功能性的精神发展结构的把握。这是因为,世界的存在主要是以人的存在为本质的,而人又由于有精神活动的特征才与动物区别开来,所以,揭示人的精神发展结构就是在研究人类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领域。
第三,现代思维要求着新的特质的“人文精神”。“一切从人出发”这个命题的现代内涵与以往对人的认识的内涵不同在于,人本身不仅是被认识的对象,更重要的是,人自身就是对自己认识的发出者。人是认识的发出者与被认识者之统一的含义是首先人作为主观能动的自为主体含义。没有主体的主动发出,就没有对人的认识。而人对客观世界的深度把握,又是在人对自己的深度把握中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主动自觉地从人的自身出发来对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进行探索的精神就是现代的人文精神。
人类的教育精神,是整个人类的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精神的立脚点,必须是人自己的、个人的(通俗地说,是‘我’是‘你’)内在的“主体”意识的主动流溢和自觉显现。真正的“教育精神”拒绝对人的外来的关怀,它的核心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本质”的执著追求。在我们过去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者总是让受教育者学英雄,总是强调要告诉学生“怎样做英雄”,这种做法的深层蕴涵的是“教育者一定高于受教育者,老师一定比学生高明”的救世主意识。其实,这正是忽视乃至扼杀受教育者自主意识和判断能力的反映。我认为,今天我们提倡的应该是“别让学生总是学英雄,应该让学生树立我就是英雄”的观念。对此,卡西尔总结道:“人,由于确信在这种宇宙和个人的相互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自我而不是宇宙,从而证明了他内在固有的批判力、判断力和辨别力”。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摆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现代教育精神。
上述的论述将成为我们考察现代教育观念的立论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我们将对教育的一些基本范畴做出新的解说。二、关于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的教育观念,是现代思维的产物。这也决定着它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包括着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主体、教育管理、现代教师、课程的结构、评价标准以及教学方法等一些关乎教育的重大问题的重新解释。
第一,关于现代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所进行的对现代所需要的人的培养和塑造。这一定义的基本内涵来自于现代哲学,即人是世界的主体存在。一切人类活动的出发点、目的和结果,无一不是围绕着人类自身的塑造和发展进行的。教育活动也不能例外。纵观人类教育的发展历史,古今中外的教育活动,无疑不是围绕着培养和塑造人来进行的。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本质上是要围绕塑造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人来进行。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什么是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人呢,我认为,今天的人应该而且必须是掌握现代知识结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这一点我们从人类占有财富的现象流变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纵观人类自古以来占有财富的方式,大约有四种:一是在奴隶制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当时人们对财富的占有主要是对人身的占有。二是在封建社会形态下,由于以犁等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工具和以种植养殖等为代表的农业生产技艺的进步,对人身的占有被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所取代。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一个人可能没有奴隶,也可能没有生产资料,但只要他有资本(不管是抢来的、偷来的还是挣来的——原始积累),他就可以成为财富的占有者。但是人类发展到今天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人类占有财富的新方式的端倪。以比尔·盖茨为例,他能够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成为当今世界的首富,靠的是他所掌握的现代知识结构和巨大的知识创新能力。如果说前三种财富的占有方式是以人对外在的东西占有为手段的话,那么,只有到今天,人才把开发和占有自身为手段了。那么,这也就决定着今天我们的教育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主要以对受教育者的现代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内涵。
第二,关于现代教育的目的
既然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围绕着对人的培养和塑造来考虑。由此,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塑造“诗化的人生”,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生的诗化塑造过程。人类不仅要通过教育来传道、授业和解惑——这只是教育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应该通过这种手段,达到塑造诗化人生的目的。这里,我所说的“诗化人生”的内涵,就是受教育者通过较为系统的教育,具有一种现代的知识结构和具有创造性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自己的一生都处在有价值的创造性的幸福与满足之中。这就是说,人生的诗化感是与人的创造性活动密切相关的。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人具有本能的创造能力和受过系统教育训练形成的创造能力两种,从而决定着人的本能性的创造能力和受过教育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导致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每个人都有本能的创造能力,不需要受过多少专门的教育和专业的训练就可以实现。既然这种创造活动不需要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而仅凭本能就能进行,因而对人类实践活动而言价值不大。所以,人需要通过受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创造活动。假如通过教育活动,一个人总是处在不断的有价值的创造兴奋过程之中,那我们就能够说这个人的一生是有价值的,是充满诗意的幸福的一生——诗化的人生。
第三,关于现代教育的主体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我们总是面临着谁是主体的困惑。有人说学生是主体,学校的一切活动应该围绕着学生来进行。还有人认为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要起主导作用。还有人试图调和这两者关系,提出了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的“双主体论”。我的看法是:人是主体。其内涵在于:教师是人,是主体;学生是人,当然也是主体。“人是主体”的底蕴是教育民主思想和人与入之间的互补意识。“人是主体”的命题不同于“双主体”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的是处于教育活动中的双方都是不完整的主体。因此,教育或教学活动中的对人自身的创造能力的发现和对人的塑造,就不能仅仅只包括学生,也不能仅仅只涉及教师。塑造人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接受塑造——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为不完整的主体并通过教育活动和教学环节来塑造人,发现人自身创造素质和实现人的真正的主体性的过程。那么,这也就表明,在一个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哪一个方面能够促进人的创造意识的增强和增进人自身的发展意识的形成,哪个方面就在这个具体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这其实是教育平等思想和教育民主观念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第四,关于现代的教育管理
现代的一切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但恰恰在这一点上常常被人们严重的误解。请注意,“对人的管理”的含义决不等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要求”和“制约”,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这种看法恰好表明了它是传统的管理观念内涵延续,是与现代管理思想格格不入的。那么,什么是“对人的管理”的现代管理制度的内涵呢?我认为,现代管理制度的核心包括两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海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这两点其实是一个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是现代管理制度的对人的管理的基本内核。
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也是如此。我们看一个学校或一个教育单位是否做到了“现代管理”,换言之,是否实施着现代的教育管理制度,那就不应该仅仅看他们制订了多少规章制度,也不应该单纯地看学生多么守纪律,学校环境多么井井有条,更不能单纯地看教师多么严格,学生多么刻苦——这些只是表面的现象。假如这一切都是“管束”出来的,是在一个或几个严厉的管理者的“要求”下做到的,那么,就不能说这里实施的是现代的教育管理制度。假如这一切都是这个学校或这个教育单位的每一个人(包括教师、学生乃至管理者等)积极性和创造力自觉发挥的结果,是每个人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着的结果,那才能够说它实行的是真正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所以,注重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师、学生乃至管理者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自觉发挥,同时使每个人都在这种管理中感觉到活得更有尊严和更有价值,是今天教育管理的真正要义。
第五,关于现代教师问题
以往的人们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也是知识的传授者。知识即信息,那么也可以说教师是信息的占有者和垄断者。学生之所以要从师学习,教师之所以为诲人之师,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但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当学生的知识和信息占有方式越来越多,学生与教师占有知识和信息数量大致处于同等地位的时候,我认为教师的概念和内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了。其一,现代教师的主要作用就由某种知识和信息的传授者,转换成了在传授某种知识的同时又是这种知识结构的发现者和多种知识综合能力的指导者了。也就是说,虽然学生占有知识和信息与教师是同等的,但作为教师,我能够在占有这些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发现各个知识与知识间,各种信息与信息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系统,还能够把多种知识形成今天的学生所需要的能力——这样的教师才是今天合格的教师。其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个作用,主要在于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知识体系的传授,激发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创造能力和创造快感——其实这种创造能力和创造快感就是人对自己能力的发现过程,也就是人生的诗化过程。其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与学生共同提高的同时,还应该结合知识系统的传授和把握把精力和热情放在指明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指向上。其中包括社会发展指向、人格发展指向、心理发展指向和道德发展指向等等方面。这样的新内涵要求我们今天的教师必须明白,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自身有无创造力是更为重要的。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创造性思想和不具有创造性能力的教师,能够承担起现代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在今天,一个教师的创造素质和创新能力如何,更是教育和教学活动中人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能否提高的决定性要素。
第六,关于课程的本质和结构
在现代思维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语境下,我们必须明确,课程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反映,课程结构本质上是人的发展结构。教学活动本质上是通过课程系统的作用来导致人的发展结构的实现环节。我们今天开设什么课程,开设多少时间,其实都要根据现代社会人的发展需要什么来决定。所以,研究课程,首先要研究人,研究今天的人的发展需要。现在有一种观点很盛行:即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改革,要以今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但切切不要忘记,首先是人的发展,然后才是社会的发展。二者虽然是互为前提的关系,但人更是决定性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否则,社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这也就决定着,研究人自身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的需要,是全部课程设置和课程活动的根本性前提。现在我们的课程改革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之所以效益不明显,其中原因除了社会的发展导致新的情况的需要促使着课程研究要不断更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我们进行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始终不能与今天的人的自身发展结构的需要研究结合起来,因而始终在就课程而研究课程的循环里转圈圈儿。
第七,关于现代教育的评价标准
既然人的自身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而教育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来塑造人和培养人,那么,现代教育的评价就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所奠定的基础与能力的评价,是对这种培养人塑造人教育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制订现代教育的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在我看来,现代教育标准基本原则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其一是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时候,主要看受教育者是否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树立起了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能力以及人的尊严的真正意识——这是现代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二是看学生和教师是否共同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提高和发展,即是否形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机制;三是看学生和教师是否达到了在把握具体知识的同时而又获得了一种现代知识体系和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进行有价值的创造的能力,即是否为每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八,关于现代教学方法的内涵
以往人们在看待教学方法的时候,大多将其当作一种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来对待的。其实,从现代思维的角度看,教学方法问题首先是个教育观念或教学观念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方法问题。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在于:我们在谈到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要对今天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为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打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然后才能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你是单纯灌输知识,还是有意识地培养能力,方法必然不同;同样,我们也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角度来确定将要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假如一个教师的观念是平等的和民主的,是立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提高的基础之上的,那么,他的教学方法必然是互动式的、交流式的。所以,我们说,一个教育者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质量的成败。具体说来,在教学活动中,树立教师与学生均是平等接受教育的人的思想,创造一个互动式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更是关键之所在;对现代的教师而言,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出教师本人具有发现问题和进行再创造的能力。这一点的实现依赖于两个前提:一是教师对所讲授的知识整体必须能够发掘和展现出来;二是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创造能力程度有着清醒的认识。否则,任何方法的选择都是一句空话。
标签:教育论文; 教育本质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现代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思维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