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环境空气的组成,环境空气的污染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以及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环境空气;大气污染;急性作用;慢性作用
1.环境空气与大气污染
1.1环境空气。大气系指包围在地球的气体,其厚度达1000~1400km,其中对人类及生物生存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近地面约10km内的气体层(对流层),常称这层气体为空气层。可见,空气的范围比大气范围小的多,但空气层的质量却占大气总质量的95%左右。在环境污染领域中,“空气”和“大气”常作为同义词使用。大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清洁干燥的主要成分是;氮78.06%、氧20.95、氩0.93%,其余尚有十多种气体总和不足0.1%。干燥的空气不包括水蒸气,而实际空气中水蒸气是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随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不同而异,干燥地区可低至0.02%,而温湿地区可高达0.46%。
1.2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等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煤和石油的大量使用,将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和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排放到大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并持续一定时间后,就会改变大气特别是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从而危害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损害自然资源及财产、器物等。这种情况即被称为大气污染或空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酸雨的危害很大,流进眼睛会引发结膜炎,造成酸痛;严重侵蚀碳酸岩石料建筑,如大理石质雕塑,建筑外壁等;使大片森林死亡,特别是热带乔木严重减产,品质变差;汇入河湖,会使鱼虾大量死亡,使水产养殖面临灭顶之灾。
氯氟烃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几十年被广泛用作冷冻设备和调节装置的制冷剂,以及用于雾化剂、聚乙烯等泡沫塑料的发酵剂,以及电子和航空工业的溶剂、灭火剂等。氯氟烃在平流层中受紫外线照射,发生分解,产生氯原子。氯原子可引发损耗臭氧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氯原子并没有消耗,消耗的只是臭氧,所以实际上氯原子起了催化作用。因此即使逸入平流层中的氯氟烃不多,但由它们分解出的氯原子却可长久地起着破坏臭氧的作用。臭氧层的破坏导致紫外线穿过大气数量的增多,危害到地球上的人类、动物、植物、使人类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增,造成全球性的气温变化。
大量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空气质量普遍较差,这就是多年来发展经济而忽视可持续发展而带来的“后遗症”。此外,全国各地区间空气质量差异较大,有部分自然因素,但大部分是人为造成的污染。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这种差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治理上的差距造成的,必须下大力量进行城市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这样,环境空气质量才会有出路。
2.大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分为急性作用和慢性作用。
急性作用是指人体受到污染的空气侵袭后,在短时间内即表现出不适或中毒症状的现象。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起急性危害事件。如伦敦烟雾事件,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硫高达3.5mg/m3,总悬浮颗粒物达4.5mg/m3,一周雾期内伦敦地区死亡4703人;洛彬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由于空气中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急剧增加,受强烈阳光照射,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和醛类等强氧化剂烟雾造成的,致使许多人喉头发炎,鼻、眼受刺激红肿,并有不同程度的头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慢性作用是指人体在低污染物尝试的空气长期作用下产生的慢性危害。这种危害往往不易引人注意,而且难于鉴别,其危害途径是污染物与呼吸道粘膜接触;主要症状是眼、鼻、粘膜刺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癌及因生理机能障碍而加重高血压心脏病的病情。实践证明,美、日、英等工业发达国家近30年不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和死亡率不断增加,就是这种慢性危害的结果。此外,随着工业、交通运输等事业的发展,空气中致癌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动物试验结果,能确定有致癌作用的物质达数十种,如某些多环芳香烃和脂肪烃,砷、铍等金属。近年世界各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增长尤其快,而且城市高于农村。虽然肺癌的病因至今不完全清楚,但大量事实证明空气污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且空气污染程度与居民肺癌死亡率之间呈一定正相关关系。
大气污染对动物的危害与人体的危害情况相似。对植物的危害可分为急性、慢性和不可见三种。急性危害可导致作物产量显著降低,甚至枯死,常根据受害初期叶片上出现变色斑点来判断慢性危害会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但大多数症状不明显,难以判断。不可见危害只造成植物生理上的障碍,使植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抵制,但从外观上一般看不出症状。欲判断大气污染对植物造成的慢性和不可见危害情况,需采用植物生产力测定、受害叶片内污染物的分析等方法。
3.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1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如将燃烧石油改为燃烧煤,可以大大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燃烧的煤须经过脱硫,并用高效的燃烧方式,减少二氧化硫及粉尘的排放。选用无氯氟烃的制冷剂,尽快淘汰氯氟烃的使用。此外,我们还设想了一些处理污染物的方法:工厂燃烧使用煤和石油进行化工生产会产生大量的SO2,我们认为可以利用氧化还原的方法变废为宝。如:在某些工业上会有有毒气体H2S产生,同样作为一种大气污染物污染空气。如果能在一种特殊装置中将两者适当的混合,就会发生如下反应:2H2S+SO2=3S↓+2H2O,从而获得有用的工业原料——单质硫。在所有的污染气体CO2 中,可将其通入NH3C制成氮肥,也可以将大量排放CO2的工厂与碱厂合并起来,为纯碱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CO2供应。
3.2运用新能源技术。这对于改善大气污染起着巨大的作用。如可以氢气作为新能源而代替燃煤,这就消除了一个很大的SO2污染源;可以用洁净的燃烧使汽车的发动机工作,这就消除了尾气中CO2以及碳氢化合物的污染;研制可代替氯氟烃的制冷剂,就能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等。
3.3注重城市功能和工业合理布局。在布局规划中,使重污染单位都能建在城市范围之外的郊区;城市内工业区应建在城市主导风的下风区,并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建立绿化隔离带;城市中心严格控制机动车数量,兴建并鼓励市民乘坐地铁。经常关注大气变化,让气象部门同工业企业保持联系,及时预报风向、风速及降雨量状况,以便企业做出相应调整,防止污染流入市民居住区。
3.4利用生物净化功能。大量植树造林阻止污染物传播,也可吸收污染物,杀死细菌,吸滞尘埃,从而起到净化作用。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SO2720千克;云杉、松树能降尘达几十吨之多。其次,一些植物对某种污染有特殊的敏感,能起指示作用。如家庭室内美丽的葛兰,产生氟污染时,就会发生叶片受损、枯燥症状。我们可以利用葛兰的这种反应可以提醒我们防患于未然。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全可以防止污染的进一步扩大。
4.结束语
环境保护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并提出了控制和治理污染的各种方法和措施。依靠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消除污染,即采用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这就是“清洁生产”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即生产的单位产品的产污系数极低,而且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极少,从化学反应入手根本上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这样的工艺技术称作绿色技术。此外,发展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是治理环境污染的良好方法,这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论文作者:潘晓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大气污染论文; 污染物论文; 空气论文; 大气论文; 作用论文; 环境论文; 植物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