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时期我国河浙民族的历史跨越发展--对“九五”时期河浙聚居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_赫哲族论文

“九五”时期我国河浙民族的历史跨越发展--对“九五”时期河浙聚居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_赫哲族论文

我国赫哲族“九五”期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对赫哲族聚居区“九五”期间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赫哲族论文,历史性论文,事业发展论文,实现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1)03-0040-05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普查全国为4254人,分布在黑龙江省 的同江市、饶河县等地,同江建有街津口赫哲族乡、八贫赫哲族乡,饶河县建有四排赫哲族 乡,3个赫哲乡分别辖有3个同名的赫哲族村,另还有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所辖的敖其赫哲族 村,这4个村是我国赫哲族主要聚居区,有1100多村民居住在这里。作者于2000年末对这里 的赫哲族聚居区“九五”期间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入户调查,采取问卷调查、 实地考察、典型访谈、座谈讨论等方式,对赫哲族村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状况、居民生活 质量、村民收入及消费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我国赫哲族聚居区在“九五”期间经 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

一、赫哲族聚居区“九五”期间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经济总量增长较快

进入“九五”时期,赫哲族村民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得到民族、财政、计划、民政、农 业、扶贫、水利、交通、水产等部门的支持,开始实行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措施(老百姓称 为“转产”),由单一的渔业经济向多元农业经济转变。组织赫哲族村民户以单元开荒种地 、大养禽畜、兼营渔业,实现家庭收入多元化,为向专业化经济和规模经济发展积累资金, 创造条件。实施产业调整后,赫哲族村经济总收入(这是村一级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逐年提 高。从(表1)可见,1996-2000年“九五”期间,赫哲族聚居的4个村经济总收入平均每年为 3589万元,比“八五”期间末期1995年的总收入提高了75.1%,是“七五”期间末期1990年 的 2.97倍。值得说明的是,1998年,受松花江特大洪水灾害影响,使赫哲族农户所种农田大部 分绝产,总收入比1997年急剧减少,1999至2000年,处于重灾后恢复性生产。因此,使调 整产业后逐年增加的总收入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经济总量还是增加的,其年增长率达到 10 %以上。

表1: “九五”期间赫哲族村经济总收入状况

(单位:万元)

年份 总收入 其 中

合计

种植业 林业 牧业 副业 渔业 乡企 其他

“九1996 3172

1012 18

495294

120

1224 9

五”1997 6051

1120 20 1835971

125190080

期 1998 2568524 15

635717

176 501 特大洪捞

间 1999 3056713 6

730700

163 67470

2000 3067853 1

770531

200 68032旱、旱霜

1990 1033579

3811896 18913 “七五”末期

1995 2050

462 3295

450131 706 3 “八五”末期

(二)赫哲族村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

赫哲族村民收入在“九五”期间有了较大幅度的稳定增长。请看(表2)所示,1996年至2000 年的5年间,赫哲族村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达到2552元,年增长率为14.4%。“九五 ”期间末的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862元,比“八五”期间末1995年的人均纯收入1287元 增长了56.8%,是“七五”末期的1990年人均纯收入628元的4.6倍。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 度高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平均水平。2000年,赫哲族村民人均纯收入2862元,比全国2000年 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高27%。收入的增加为逐步提高生活水平积累了物质基础,从 总体上看赫哲族村民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小康水平的跨越。有相当多的村民过上比较富裕的 生活,从1999年度的统计资料上看,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的户占18.3%,3000~400 0元的户占15.9%。

表2:“九五”期间全省赫哲族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状况

赫哲族村民年人均吨

人口(人) 收入(元) 注

1996

1146 2520

1997943 2991

1998956 2091

1999976 2293

2000

1166 2962

1990925

628 “七五”末期

1995

1102 1287 “八五”末期

1999年,入户调查表明,赫哲村村民消费结构趋于优化,衣、食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的比 重有较大幅度下降,交通、通信、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发展性需求的支出在上升。1999 年,赫哲族村民衣食以外的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0.1%,略低于全国农村21.6%(1 999年)的水平。赫哲族村村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1999年为29.3%,相 当于全国农村的50%左右(2000年)。目前,赫哲族村民每百户拥有的彩电、洗衣机、冰箱等 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比重都超全国农村每百户拥有量的比重。赫哲族村民的居住条件也有较 大改善,随着街津口村小区的建成,人均居住面积为20平方米,其中砖木和钢混结构住房占 70%以上。

(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九五”期间赫哲族聚居区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最突出的是大力发展农村九年义 务制教育,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九五”期间,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由国家、省等民族、教 育部门扶持,加上村民的自筹,共为赫哲族乡、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投资600多万元,所 建校舍近2000平方米,使4个赫哲族村的学校校舍面积达到5800多平方米,在校学生近千人( 含当地汉族就近入学的学生)。购置了小学阶段课程全部实验设备,建立了微机室并购置近 百台微机。教育部门加速了教师队伍的调整和在岗培训,师资质量显著提高。1999年,街津 口、八岔、四排等赫哲族学校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在当年4所村办学校顺利通过了 省和国家“普九”验收,学生入学率、巩固率都达到100%。赫哲族也是第一个扫除青少年文 盲的少数民族。努力发展卫生医疗事业,在街津口、八岔、四排,扩建和新建3座2层楼房的 卫生院,总建筑面积达854平方米,共有医护人员35名。“九五”期间,筹集资金40万元, 增添了医疗设备。卫生部门认真指导医院管理和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工作,不定期派出由专家 带领的医疗队、防疫队进村为赫哲族防病、治病。“九五”期间具有赫哲民族特点的传统文 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四)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极大改观

加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赫哲族经济落后和生活水平低下的根本举措。“九 五 ”期间赫哲村民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发展, 有了极大的改观,5年间投资3500多万元,完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有:一是开 垦荒原,扩大耕地面积。二是购置农机具,推行机械化作业。三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提高抗灾能力。四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对外交流。五是加强电力设施建设,促进生产 发展和方便生活。六是赫哲族村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综上表明,“九五”期间赫哲族村的 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七五”、“八五”期间投资总和还要多。

二、实施产业调整战略,使赫哲族完成了由渔猎民族向农业民族的历史性过渡 我国著名学者凌纯声先生所著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叙述赫哲人的衣食,完全由 渔猎得来,无论鱼兽,都是食其肉而衣其皮。指出在明清之交时,赫哲以捕鱼射猎为生。我 从大量资料分析认为,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生产是依附独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在清初时代达到 最兴旺时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才使其渔猎产生发生重大转变。就猎业而说,到20世纪初 叶,特别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时,已衰退下来,构不成支撑收入的产业。日本侵 略者的并屯政策和收缴猎具的举措,以及猎物的减少,是其主要原因。这样,赫哲族在20世 纪 30年代后形成单一的捕鱼经济,渔业的兴旺应该说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世纪80年 代。综观过去,远的不提,从明末清初至今的350多年,赫哲族仍处于渔猎民族的历史阶段 。而与其相邻的满族、蒙古族在辽金时代就跨入了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发展时 期。时代的进步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迫使赫哲族单一的渔业经济难以为续,不得不寻求产业 结构调整的途径。

(一)实施产业调整战略,引导赫哲族农户由单一的渔业生产向种植业转变

居住在同江市的街津口赫哲族村、八岔赫哲族村和居住在饶河县的四排赫哲族村,有200多 户赫哲族村民,长时期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从事自然捕捞的渔业生产,这也是 我国赫哲族主要的边境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松花江的污染和在黑龙江、乌苏 里江上长期过度捕捞,渔业资源锐减,赫哲族的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产量下滑五成以上 ,老百姓说“打不着鱼了”,收入减少。1991-1994年,街津口、八岔、四排3个赫哲族村 的渔业收入总和分别为106万元、104万元、91万元、108万元,渔业生产陷入停滞不前状态 。赫哲族村的人均纯收入降至500元左右,大约为当时的全省农村少数民族人均平均收入150 0元的1/3,靠渔业生产收入维系生活都很困难,更谈不到发展了。这样,打破单一渔业生产 格局,进行产业调整已势在必行。在赫哲族地区干部、群众迫切要求下,由黑龙江省民族事 务委员会牵头,协调佳木斯市、双鸭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赫哲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 略,大约经历了三个实际步骤。

1.加强宣传,制定规划阶段(1995年)。由于赫哲族渔业生产的萎缩和群众收入的减少、贫 困人口的增多,赫哲族乡村的干部提出进行产业调查的迫切要求。1994年末,省民委组织专 门调查组深入赫哲族聚居地区调查,形成了《赫哲族生产生活现状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调 查 报告》,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进行专题汇报,省政府主管副省长陈云林、马淑洁同志高度重 视,明确指出:“要认真实现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经三年努力,要摆脱单一渔业生产 的格局,使这个民族向农业民族经济转变。”并强调:“赫哲族的发展问题不是局部问题, 而是关系到全国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做好黑龙江赫哲族聚居区的工作。就是做好五十六分 之一的工作。”1995年初,省政府在佳木斯市召开“全省赫哲族工作会议”,组成了赫哲族 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在调查的基础上出台了《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关于赫哲族乡村经 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四排乡划归双鸭山市后,双鸭山市人民政府也出台了同样的文件)。 《纲要》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赫哲族乡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要达到当地先进乡水平,赫 哲村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据此,确定前3年集中力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国家 给以扶持,推广开荒种地、家庭养畜,使每个农户能有一条渔船、30亩-50亩新垦荒地、两 头牛和几头猪,实现家庭经济多元化,收入多渠道,摆脱贫困,完成再生产的初期积累,为 规模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按这个规划,各赫哲族村形成了实施“转产”的具体方案。反复开 展思想工作,解决不愿上岸开荒及畏难等认识问题,启动了赫哲族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

2.典型示范,组织群众阶段(1995-1996年)。制定规划和具体办法后,县、乡、村三级干 部亲自动手,采取扶持典型带动群众的办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同江市民委和八岔 乡的干部一起支持种地大户董双林,在1995年上岸种地的基础上,1996年,开荒种270亩, 收入9万元。八岔乡政府适时推广了他的做法,在群众中产生良好影响。1995年,街津口赫 哲族村有10户赫哲族群众组织起来,靠自力更生在哈鱼岛开荒种地300多亩,取得好收成。 同 江市街津口乡干部,支持赫哲族户“进军”哈鱼岛和寒葱沟开垦荒原900亩左右,取得了好 收成。饶河县副县长亲自到四排赫哲村,现场办公,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实际问题,亲自 下水指导赫哲族插秧。乡领导组织四排乡建灌渠、修泵站,提乌苏里江水开垦水田9000多亩 ,赫哲族每户种水稻50亩,组织有关部门送资金、农药、种子、化肥到户,手把手教赫哲族 种 水稻,收到了好效果。

3.开发资源,全面推进阶段(1996-2000年)。在规划、示范的基础上,依靠赫哲族村开发 资源,垦荒种地。街津口、八岔村大致有四种开发形式:(1)单户开发。以有能力经营土地 者为主,资金投入自筹为主,风险和收益独担,1996年,参与单户开发的有54户,经营土地 2955亩,占八岔、街津口两村赫哲族耕地的39%,这种开发好管理,一步到位。(2)联户开发 。以富户带动贫困户,共两个开发点,经营土地1755亩,占两村赫哲族耕地的23.2%,这种 形式的好处在于使贫困户也能实施“转产”。(3)引户开发。从外引入农户经营土地,这样 的开发点有3个,种地2850亩,这种开发弥补了赫哲族开发资金不足及农机具缺乏。(4)兼营 开发。支持有能力(劳力、资金、机具)的赫哲族户同时经营两个以上项目,以种地为主,同 时经营打鱼、养畜、种木耳段等,农闲打鱼。兼营的收入可购买化肥、种子。这样的赫哲族 户有75户,体现出综合经营的优势。另外,饶河县四排赫哲族村采取“集体开发,以户承包 ”的形式,就是依靠赫哲村的集体力量(含国家扶持的产业调整资金、政府的开荒补助费、 水利和农业开发办的事业投入、村集体积累)开发万亩灌区,赫哲村民按户承包经营水稻生 产,约70户,种植水稻约5000亩。

(二)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经济成效的分析

经过“九五”期间赫哲族的产业结构调整,赫哲族已基本确定了主产业——种植业,完成 了由渔猎民族向农业民族的历史性过渡,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多元经济格局初步形成。19 99年末,同江、饶河3个赫哲村谷物播种面积为33000亩,粮食总产达到2500吨,种植业收入 达到408万元,占总收入的76.7%。渔业生产相对稳定,四排村已建立了养鱼基地。养殖业也 在兴起,1999年,3村养猪75头、养羊250只、养牛52头。同时,农业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九五”期间实施的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表3)可见赫哲族户单一 的渔业经营,由1995年开始逐年向种植业、养殖业乃至商饮、旅游品经营、服务业等第三产 业转变。

表3:“九五”期间同江、饶河赫族村民“转产”情况统计表

赫哲族村

实现“转产”“转产”

总户数户数户占总户数的%

1994

208

1995

203 63 31.0

1996

205 102 49.7

1997

195 137 70.3

1998

207 186 89.6

1999

227 190 83.6

2000

231 196 84.0

实现“转产”户由1995年的31%增加到2000年的84%,实现了家庭收入多元化。

实施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重要标志,还体现在同江、饶河这3个赫哲族村的经济总收 入构成的变化上。从表4可以清楚地看到:(1)“七五”末期,1990年,赫哲族的渔业收入占 总收入的68.6%,而种植业收入仅占3.6%,说明赫哲处于单一渔业经济时期;(2)“八五” 末 期,1995年,赫哲族的渔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2.6%,而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4.3%,标志着 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处于渔业和种植业平分秋色时期;(3)“九五”期间,从199 6-2000年,赫哲族的渔业收入占总收入在15%~30%区间波动,已大大低于“七五”、“八 五”时期的渔业收入,标志着退出经济收入的主导地位,而种植业的收入已占总收入的56% ~78%区间,已占居赫哲族经济总收入的主导地位。还有些赫哲族农户,兼营餐饮、运输、 劳务等,其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也在呈逐年攀升的趋势;(4)经济总收入大幅度地增长, “九五”末期的2000年,3村总收入达996万元,是“七五”末期1990年的7.1倍,是“八五 ”末期1995年的3.7倍,提前实现了“翻两番”。

表4:“九五”期间同江、饶河3个赫哲族村总收入构成 单位:万元

年份 赫哲族3个村

其中

户数总收入 渔业种植业 其他

“九

1996

205

387

102

252

33

五” 1997

195

606

100

470

36

期1998

207

27984

156

39

间1999

227

53282

408

42

2000

231

996

194

618 184

参照

1990

180

14096 5

39

年1995

203

271

115

252

33

(三)实施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九五”期间,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一是政策扶持。同江市政府制定了《同 江市实施<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黑龙江民族乡条例>办法》,明确将哈鱼岛、寒葱沟 、八岔岛等荒原划给赫哲族开发,扩大赫哲村行政管辖面积,给以免征农业税3-5年、土地 使用费、草原管理费等优惠政策。饶河县政府也出台《关于扶持四排赫哲族乡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若干规定》,对开发万亩灌区给予扶持、免收农业税、增加农贷扶助等优惠政策。二是 资金支撑,从1995年开始,省民委、省财政厅会同佳木斯、双鸭山、同江、饶河市等地政府 ,决定每年拨款50万元专款,作为扶持到户的“转产”资金。在产业调整进行中,同江市、 饶河县政府将省水利厅、省农业开发办、省计委、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民政厅扶贫办 等单位扶持两市县的大部分专项资金,用于赫哲族“转产”,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5年累积达2500多万元。三是加强领导。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同江市、饶河县的县 、乡两级领导亲自动手,组织实施“转产”,在组织群众、扶持资金、科技指导、培养典型 、加强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扎实的工作,为赫哲族办了许多实事。

注:本文一些资料来自于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处、同江市和饶河县有关汇报材料 ;文中数据引自黑龙江省民族统计报表和1999年省政协民宗委组织的入户调查。在此致以谢

收稿日期:2001-03-16

标签:;  ;  ;  ;  ;  ;  

“九五”时期我国河浙民族的历史跨越发展--对“九五”时期河浙聚居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_赫哲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