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发展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发展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开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主义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10-0043-06

一、从历史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来说,在封建社会之后,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论证的基本观点来看,也是先有资本主义,后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好像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不尽相同,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也存在很大差异。由此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似乎既不符合历史进程,也不符合理论逻辑。这样,也就有另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走资本主义道路?

无论作为一种思想理论,还是作为一种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才有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最充分的地方,也就最早地产生了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了社会主义运动。这是不可否定的历史事实。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以后,就以殖民的方式在全世界开始扩张。资本主义扩张到哪里,不仅把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带到哪里,同时也把社会主义思想理念带到哪里。当资本主义以殖民的方式把一个落后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之后,不论其处在什么样的发展状态,都不同程度地进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进程,它在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支配和制约的同时,也开始受到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不同思想的影响。对于被拖进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来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社会运动。其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道路的最终选择,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长期处在一个封建社会,但也逐步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1840年,西方国家用战争的炮火把中国拉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带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但在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中国输入了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想文化。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求生存、谋发展开始成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怎样医治中国社会的弊病,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差不多是当时所有中国先进人士的共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资本主义,这是一种正常的选择,也是一种进步的体现。

与西方国家相比,当时中国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如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没有活力,还有政治制度腐朽没落,专制横行,人民大众没有生存保障。因此,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也就从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发展民族工商业,推行实业救国;创办新学报刊,传播西学,开发民智;进行政治维新和改良,改造社会制度。这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对于改变中国的面貌、促进中国的社会进步,起了很大作用,但却难以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为西方国家入侵中国,把中国带入资本主义体系,并不是要使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是要使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变得强大起来,而是为了占领中国市场,倾销它们的商品,掠夺中国的资源。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1](P628)所以,西方国家始终在中国培植和支持能够满足它们自身利益的反动势力,反对民族独立,压制和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

民族不独立,反封建难彻底,中国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余地。历史迫使人们作出先革命、后发展的选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率先展开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主要汲取了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也承袭了中国反封建斗争的积极内容,表达了人民大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数千年的延续,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也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其原因从思想理论上来说,用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反对封建主义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无法用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从实践上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外来资本主义和内在封建势力的夹缝中生长和发展的,它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在经济政治上同帝国主义,尤其是同地主封建势力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也无法彻底打破地主经济和封建割据、解决土地问题。这不仅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制约,也使它自身的作用受到牵制。经济上不强大、政治上不独立,再加上思想理论上的缺陷,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问题上缺少足够的底气和能力,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可能走上正常轨道。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一些中国先进人士开始用新的思想、新的视野考察中国的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产生在西方思想文化的背景下,既有对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合理思想、有益成分的继承,更从整体上体现了对西方思想文化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论证,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反对阶级剥削、追求解放的愿望和要求。尤其是它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引起了深受外来资本压榨和盘剥的中国人的共鸣,产生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符合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了中国先进人士的思想需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孕育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条道路首先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走向国家工业化奠定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向社会主义发展,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的唯一选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也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把解决土地问题放在革命的重要位置,赢得到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也形成了强大的社会革命力量,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前途的中国共产党,自然要把中国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从单纯的经济角度来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同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国被带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后,资本主义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成了中国革命的主导力量,这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不是很多,但它与农民形成了坚固的同盟,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阶级基础和强大的支撑力量。中国革命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革命的结果使社会主义因素得到了增长,特别是有了国有经济和劳动人民的合作经济的发展,这就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创造了经济条件。除此之外,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潮流对中国革命的走向,也产生着重大影响,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社会发展借助革命的力量,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恩格斯说过:“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2](P43)这种社会发展的跳跃现象在世界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列宁在谈到俄国十月革命时也说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3](P776)正是由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所形成的特定历史条件,才使中国社会发展出现的跳跃性,表现出一般规律下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的存在,也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在其发展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特点。

二、从实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历史让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怎样才能走好社会主义道路,这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起步,一开始就是同强国富民联系在一起的。实现强国富民这一历史使命,决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既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要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后的必然要求。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毛泽东和我们党就一直倡导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和我们党提出许多正确的重要思想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建设途径和方式方法,以及制度本身也都形成了一些自己特点。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但由于我们党在革命的环境下成长和发展起来,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充分的科学研究,再加上受复杂的国际环境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和偏差,走了不少弯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借用邓小平的话说,这种探索实际上就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4](P300)十二大我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后,在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实践基础上,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国情的认识,把握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创的重要标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这条道路概括起来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概括地说,这条道路可以归结为一个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和一个发展目标。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文化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在社会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也使其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如果说,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使中国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途径,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又使中国有了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康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加快中国发展的道路。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5](P244)据此,他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他同时也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叫做“中国的发展路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看作是加快中国发展的道路。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依靠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这一个重大历史任务,才能更好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不断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巩固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拓展,明确了发展的根本遵循、总体布局、宏伟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30多年来,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中国加快了发展步伐,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有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自信,使中国在世界上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拓展的道路。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改革开放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通过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有了这样的联系,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加深,充分调动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着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通过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与经济全球化相对接。有了这样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也为我们借鉴和学习一切国家的先进经验、文明成果创造了条件,为我们的观念更新和思想飞跃也提供了一种横向比较和外部动力。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激发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体现以人为本的道路,也就是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道路。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准则。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体现这条道路的许多具体思路和新事务,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之所以能够奔涌出强大的活力,是同人们充分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创造精神分不开的。坚持以人为本,要维护好和实现好人民的整体利益,使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要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强调经济建设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要着眼于改善民生、维护公平正义,这一切都是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利益为本的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道路。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变化,以自信的胸怀面对世界的发展,既尊重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尊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上的不同选择;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既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又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理念,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也在当今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逐步形成和全面展开,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在实践中,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还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去探索,还有许多新的矛盾需要去解决。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的事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

三、从比较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走向。而实现社会主义又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尤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同资本主义共处在一起,使这个历史过程更加复杂多变。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长期要面对着资本主义的挑战,同时也要面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纷扰。特别是在我们的事业发展遇到难题和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拿资本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来进行一番比较,并提出一些质疑。

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在历史的发展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最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西方国家,都借助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资本主义有解放性的一面,又有压迫性的一面;有创造性的一面,又有破坏性的一面。它消除了封建专制对人的控制,消除了封建特权对利益的垄断,却又给了社会与人套上了私人资本的枷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使社会劳动从属于私人资本,造成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也产生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谁掌控了资本,谁就掌控了利益,从而也掌控了社会权力。所以,人们追求的民主、自由和平等也很难落到实处,社会的内在弊端和矛盾也由此产生。没有这些弊端和矛盾的存在,也就没有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没有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和向往。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消灭剥削,没有消除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6](P273)资本主义在把一些国家带往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阶级剥削和压迫,也伴随对外掠夺,它的每一个进步中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

历史没有给中国提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中国只能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去实现现代化,去赶超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主要的历史任务是加快中国的发展步伐,摆脱中国的贫穷落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始终围绕这个历史任务展开的。从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来看,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显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各个方面都已经展现出了它的优势。60年前,中国还是任人宰割的对象,中国人还被人称为“东亚病夫”;而今天,一个日益繁荣的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人民在以新的形象走向世界。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三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 000美元。如果中国到2050年能够顺利实现现代化,而且能够避免产生资本主义那种残酷剥削、两极分化,避免社会发生剧烈动荡,那就等于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别的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程,这条道路的优越性就会展现得更加充分。这是走其他道路都不可能有的成就,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继承和借鉴。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更需要学习吸收资本主义发展所积累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学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有益做法和先进经验。学习吸收资本主义好的东西,不等于搞资本主义,也不能就认为中国应该搞资本主义。对于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走出了自己发展道路的中国来说,回头再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是行不通的。在当代中国,搞资本主义要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实行经济私有化,确立私有制;还有一个就是实行政治多元化,共产党放弃执政地位。中国一旦搞经济私有化,少数人会富起来,但大多数人就没了指望。社会走向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的不断产生必然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中国进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普遍的实惠,而且像共同富裕、权利平等、社会公平、当家作主等这样一些社会主义理念也深入人心,搞资本主义,人民大众肯定不会答应。中国一旦政治多元化,共产党放弃执政地位,各种政治势力会蜂拥而起,国家必然四分五裂,没有哪个政治力量再能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无宁日,人民无法安生,造成那样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只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质,永不褪色,中国就不可能搞资本主义,也不可能再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流派不断产生,民主社会主义就是其中一种。民主社会主义的产生同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思想上的联系,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同科学社会主义却渐行渐远。面对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更多的是以改良主义面目出现的。它对资本主义实行的种种改良,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作用。在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民主社会主义的存在,对社会革命的发生起到了很大的缓冲作用,但它本身却又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因为它反对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因而不会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和权力结构。可见,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相背离的。

从历史看,中国没有搞民主社会主义的条件。从现实说,中国也没有搞民主社会主义的基础。用民主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纯属无稽之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不仅同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也形成了民主社会主义所不具有的优势。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有利于把多种多样的政治资源、多种多样的社会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使多种多样的利益诉求得到合理的疏导,可以避免造成社会混乱,也可以避免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让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使其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有利于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强国富民为目标,把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融为一体,使其贴近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充分反映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理想追求,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团结一致。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研究民主社会主义发展变化,也要学习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这不是搞民主社会主义,也不等于中国可以搞民主社会主义。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走向民主社会主义,就是走向资本主义,这同样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历史和现实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为中国带来了繁荣的景象,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强盛,人民会更加富裕。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发展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