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宣言”的三结合_共产党宣言论文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宣言”的三结合_共产党宣言论文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历史现象在没有揭示出内在联系时往往给人以神秘的感觉。19世纪中期两名德国人合写了一部惊世之作。他们谈论的话题与中国相去甚远。到了20世纪初,两位学者早已谢世,但是他们的著作却奇迹般地改变了中国的百年命运。这部著作就是《共产党宣言》。它的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关于《宣言》和中国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若干历史关节点上得到启示。150年前(1848年),当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西方入侵者时,在西方列强的阵营内部诞生了《宣言》。《宣言》主张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矛头指向了中国人民和西方无产阶级的共同敌人——西方资产阶级。78年前(1920年),《宣言》全文首次译为中文,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共产主义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起来。经过28年的奋斗,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宣言》的思想及其政治主张继十月革命之后在东方又一次得到实现。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垮掉了,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却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我们没有忘记《宣言》。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宣言》写入了党章:“《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树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这样,我们党就有了三面旗帜。这三面旗帜的源头就是《共产党宣言》。我们今天的理论基础、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都来源于《宣言》。20年代以来,《宣言》是翻译出版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传播最广的一部马克思主义著作。它鼓舞了广大革命知识分子,培养了无数革命者,尤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一代又一代的领导干部。

二、《宣言》言说了什么?

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曾两次对《宣言》的基本思想作过大致相同的表述。根据他的表述,我们可以把《宣言》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共产主义价值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就价值观而言,《宣言》超越了18世纪《人权宣言》狭隘的政治平等原则,首次明确提出了被资本主义社会忽略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要求,主张消灭阶级和一切不平等现象,用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宣言》把这一理想状态表述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然而,《宣言》的主要意义还不在于它的价值观。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提出了消灭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思想。他们详尽周密地绘制过取代资本主义的各种新社会的建设蓝图,试图用实验和移民的办法将其付诸实施。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因而无法克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在价值观、理想和目标方面与空想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他们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包括两个要点。一是把经济生产看作一切社会现象的基础,尤其把其中的生产力看作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二是认为全部人类文明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从这一历史观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首先理解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制度、谋求自身解放的现实斗争。从此,共产主义学说不再意味着凭空设想一种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理想,而是意味着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宣言》的价值观离不开它的历史观。没有唯物史观,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目标只能是空想。有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客观世界的指南,我们就可以不断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找到通向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生证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共同纲领,最主要、最普遍的意义就在于它阐述了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

1885年11月7日,恩格斯在致劳·拉法格的信中指出:“我认为, 不指出《宣言》是怎样产生的,那无论用什么语文来出版都绝对不行。不指出这点,第二章末尾及第三章整章和第四章整章就完全不可理解。”〔1〕《宣言》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 它对现实阶级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分析,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的情况。恩格斯提醒我们应当把《宣言》的基本思想同这些现实分析区别开来。《宣言》的十大纲领和第三、四章中的有关政策与策略以及所涉及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都是根据西欧主要国家的具体国情提出来的,考虑到了这些国家的不同特点。即使第一章的一般理论,从古罗马到中世纪,从早期的城市市民到资产阶级的兴起,从产业革命到19世纪工人运动的发展,最后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这一完整的逻辑结构,也都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一般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思考。今天来看《宣言》是怎样产生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宣言》的主要历史舞台。虽然他们在一生的理论著述和实践活动中,曾多次关心过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提出过许多深刻思想,但是他们始终没有离开过西方资本主义这个舞台。《宣言》包含着关于历史发展和人类解放的普遍真理,但是对于中国这个无论发展程度还是文化传统都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国家为什么会较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它不能提供现成的解释框架。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近代史本身的逻辑出发。

三、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150年前,当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宣言》时,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几乎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使劳动依附于资本的同时,又使东方依附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生动地描绘了这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现象。就中国人的感受来说,这一现象表现为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行为。它使中国逐步地丧失了独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西方的侵略给中国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从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救亡图存、图强图变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要求。这个要求实际上就是广义的现代化要求。它既包括必须首先完成的反帝反封建任务,也包括随后通过经济建设赶超西方、实现强国的目的。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从林则徐到孙中山,中国的一切进步阶级和派别包括某些统治者精英都曾为这个目标奋斗过。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运动的强大精神动力。“没有这个精神条件,革命是不能胜利的。”〔2〕

但是,救亡图存运动本身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自发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运动。中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乃是因为以往各种旧民主主义运动不能达到救国目的,均以失败告终。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引入西方启蒙主义,用科学和民主精神取代腐朽的封建思想。这是旧民主主义运动的最后表现。而1919年巴黎和会引起的民族危机则表明旧民主主义运动的终结。这次危机促使提倡个性解放和全盘西化的新文化运动迅即转变为“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汇点。马克思主义因十月革命的启迪和五四运动的推动,在这一时期广泛传入中国。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知识分子根据历史经验作出的一种自觉选择。

四、《宣言》价值观与中国

五四运动以来,《宣言》的思想与中国的实际发生过三次结合。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中国革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救中国。救亡图存是他们的出发点。从1840年起,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抵抗西方入侵靠传统方法不灵了。必须睁开眼睛承认我们比人家落后,必须放下架子向人家学习,跟上世界潮流。什么是世界潮流?起初我们以为就是效仿西方搞资本主义。从器物、制度到思想等层面,向人家讨教了多年。十月革命后我们醒悟了,原来资本主义已经没落,社会主义才是世界潮流。李大钊写道:“再看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人家已经由自由竞争,发达到必须社会主义共营地位,我们今天才起首由人家的出发点,按人家的步数走。正如人家已达壮年,我们尚在幼稚;人家已走远了千万里,我们尚在初步。在这种势力下,要想存立,适应这共同生活,恐非取兼程并力社会共营的组织,不能有成。所以今日在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3〕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都是五四运动的旗手和闯将。他们从激进民主主义立场转向共产主义立场,扭转了前人追随西方资本主义的趋势,使中国走上了十月革命指出的道路,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救亡图存的目的。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作出这种历史性选择。

救亡图存和共产主义本来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前者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后者主张全人类的解放。按照一般的解释,它们应分别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两个不同范畴。但是两者一旦结合起来,就不能再作这样的理解了。如果说救亡图存要靠社会主义,那么搞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华民族本身的要求。这种结合使我们把中国革命看作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把中华民族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又把国内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阶级解放同整个民族的解放紧密结合起来,使中国共产党成为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五、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

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

旧民主主义运动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或不能唤起民众。中国民众的主要成分是受民族和阶级双重压迫的工农劳苦大众。靠启蒙主义既不能解放他们也无法唤起他们。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密首先在于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中国共产党从《宣言》中学来的第一项本领就是阶级斗争。正是通过阶级斗争,中国共产党唤起了工农劳苦大众,把阶级的解放同整个民族的解放紧密结合起来,推翻三座大山,才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宣言》思想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与第一次相比有很大不同。第一次与其说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如说两种价值观的结合,这是初步的表层的结合,只解决了理想和目标问题,没有解决通过什么道路才能达到理想目标。解决道路问题是从第二次结合开始的。第一次结合涉及要不要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二次结合则关系到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把唯物史观具体地运用于中国实际的问题。

遵义会议之前党内发生一次右倾和三次“左”倾错误,说到底是因为照搬了国外阶级斗争的经验,没有从实际的阶级斗争出发、认真分析中国的阶级状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农民问题上。《共产党宣言》和十月革命的经验告诉人们,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以城市工人运动为中心。于是中共党内右倾机会主义不允许农民运动走得太远,“左”倾机会主义则让主要由农民构成的弱小红军配合城市的工人起义。

毛泽东读《宣言》读了一百多遍,但是他没有拘泥书本的字句和国外的经验,只取了《宣言》中“阶级斗争”四个字,用这种观点来分析中国实际的阶级状况,把农民问题提升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沿着这条道路,他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六、生产力观点与中国

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使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于我们这个有着长期革命战争经历、且取得极大成功的政党来说,是一个复杂、曲折和痛苦的过程。《共产党宣言》告诉我们,阶级的存在只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又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应当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应当说我们对这些道理并不生疏。七届二中全会提出革命胜利后应该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去。党的八大又提出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那么,为什么还会发生“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悲剧?表面上看,我们没有坚持中心工作的转移,在这个问题上发生动摇。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阶级斗争的层次。阶级斗争是《宣言》的主要话题。在这个层次上,《宣言》把社会主义理解为消灭国家、阶级、民族和城乡等一切差别。另一个层次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看作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他们生动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全球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冲突。因此他们又把社会主义革命看作是对生产力的解放,并且指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些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处在阶级斗争时代,他们不可能对什么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未来的社会主义作出在今天看来是十分明确的回答,尤其不可能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们怎样根据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这样,《宣言》交待给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发展的理论。

50年代的中国处在一个生产关系和经济管理体制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党根据以往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深知不能一味照搬书本和国外的做法搞社会主义。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必须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957年毛泽东针对斯大林的无矛盾说,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理论,扩大了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经济现象的解释力,第一次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他并没有从操作层次上进一步探讨怎样根据生产力选择生产关系,反而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恶果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意见归结为阶级斗争,最终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把生产力观点结合于中国国情,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予以发展,是从邓小平的“猫论”开始的。“猫论”来自60年代初邓小平对中国农村生产承包制的考察。该理论认为,哪种所有制形式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用四川一句老话就是,不管黑猫黄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为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开辟了另一条思路。但是,这一理论却被毛泽东指责为搞资本主义。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比较一下他们的社会主义观。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共产主义者。他们都主张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全人类的解放不可分离。但是怎样达到这些目标,两人存在分歧。毛泽东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则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这种分歧也反映在他们对改革的理解上,毛泽东的改革是指改变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一切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目的是维护“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关系,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邓小平把改革理解为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他看来,社会主义能否巩固,共产主义能否最终实现,关键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国来说,首先是实现我们的百年梦想——现代化。没有现代化,就谈不上共产主义。

毛泽东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这种观念形成于漫长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时代。其特征是强调公正原则,以为只要实现了平等就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有了这种积极性,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从“猫论”起步的。它反映了新的时代要求,第一次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价值要求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用“三个有利于”取代“姓社”还是“姓资”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建立起效率第一、兼顾公平的价值准则,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年了,经过70多年的准备, 传入中国也70多年了。在这后70多年的时间里,《宣言》的三个主要思想——人类解放的目标、阶级斗争和发展生产力的主张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影响也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宣言》是本好书,但是你得学会怎么读它,还得学会运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372页。

〔2〕《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84页。

〔3〕《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4—45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宣言”的三结合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