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舷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75)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388-01
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临床上较为少见,常发生于自身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白血病、糖尿病、肝硬化、肿瘤化疗后等,发病重,死亡率高,创面愈合困难。2014年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外科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2例,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例1 男性,48岁。诉发热,肛门部肿痛3天。查体:肛周、会阴部皮肤潮红,触压痛明显,但无明显硬块触及。T38.8℃,WBC 24.3×109/L。诊断:“肛周感染”,患者拒住院,门诊给予头孢西丁针静脉滴注2天未见好转。因肛痛难忍,自觉两臀内侧皮肤内能感到有液体晃动,肛周及会阴部皮肤漫肿紫暗,按之软绵。后左臀内侧皮肤溃破,溢出大量暗红色血水样稀薄脓液住院。入院时面色苍白,纳差,少眠,舌淡苔白腻。既往有糖尿病史,查体:T 38.1℃,辅助检查:WBC 22.6×109/L。肝功能ALT 88.9U/L,AST 65.7U/L,白蛋白25.2g/L,空腹血糖12.98mmol/L,尿糖+。诊断肛周坏死性筋炎。中医辨证:气血亏损,湿热壅阻肛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立即在持硬麻下行脓肿多切口切排引流,术中排出大量暗污色血水样稀薄脓液,略臭,脓腔有广泛潜行皮缘,在肛后位向深部延伸至直肠后间隙,脓腔予双氧水、甲硝唑反复冲洗,黄连纱条对口引流。术后以益气养血,清热祛湿中药内服。组方:生黄芪30g,生甘草、茯苓各l0g,黄芩、玄参各15g,米仁15g,苍术、川芎、当归、赤白芍各l0g。每日创面冲洗、换药,5天后脓液渐变稠厚,面色见红润,40天后创面完全愈合。
例2:男,65岁。因肛周肿痛3 天以肛周脓肿收住入院,人院时T 37.9℃,P 79次/rain。查血常规:WBC 18.7×109/L,中性白细胞92.3%,空腹血糖11.6 mmol/L。局部专科检查见:肛周1~6点位(截石位)弥漫性红肿,几乎蔓延整个左臀部,局部呈青紫色,无水疱,触之有明显捻发感。即刻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多切口扩创引流术,于肛缘环周作多处放射状切口达脓腔,引出腐臭味脓液,夹有气泡,术中见皮下组织暗灰色,浅筋膜呈烂叶状坏死,肌肉正常。切口之间留皮桥,然后在手指探查下,钝性分离所有间隔,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直至有出血的健康组织为止,然后用双氧水、甲硝唑冲洗,黄连纱条填塞创面。术后据药敏试验结果予足量抗生素静点,根据创面组织坏死情况及时清创,同时予中药口服,药用生地黄20g,炒丹皮12g,赤白芍各12g,金银花15g,连翘15g,黄芩9g,蒲公英15g,生黄芪30g,皂角刺9g,当归15g,薏苡仁12g,生甘草6g,据病情加减,综合治疗1个月痊愈出院。
2.讨论
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较少见,其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本文报告2例为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有报道链球菌感染与本病发病密切相关[1],但混合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坏死性筋膜炎更常见。主要病理改变是皮下组织的水肿和坏死,包括临近的筋膜,筋膜内支配皮肤的血管内有血栓形成,皮下血管闭塞,导致所供区域皮肤缺血及化脓性感染,形成皮肤坏疽。厌氧菌产生的气体皮下积气,肌层不受侵犯。在感染过程中,坏死性筋膜炎属严重感染,机体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可引起过度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这种反应一经触发,即刻通过其靶细胞产生次级产物使原始反应放大,甚至产生“瀑布效应”,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治疗,需注意与气性坏疽、蜂窝组织炎等疾病鉴别。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治疗,遵循手术与换药相结合的原则。手术要点是多处纵深切口引流,将潜行的腔隙完全切开。因本病实际受累区域比预期更广泛,故切口应足够大,以充分引流。敞开伤口,切口间挂线引流,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每日换药,以双氧水、甲消唑液、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充分引流。双氧水可增加组织含氧量,保持局部有氧环境,形成不利于厌氧菌生长的微环境[2]。术后伤口渗液较多,可每日常规换药2~3次,以后根据情况每日换药1次。应早期、大量、联合应用对厌氧菌和需氧菌均有效的广谱抗生素,并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并根据全身状况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应用中医中药补益气血,祛除湿热,能明显加快疾病恢复,加速脓腔愈合。
【参考文献】
[1] 卢洪洲,翁心华.链球菌坏死性筋膜炎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8,25(4):171—174.
[2]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0.
论文作者:王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
标签:切口论文; 创面论文; 筋膜论文; 双氧水论文; 皮肤论文; 甲硝唑论文; 厌氧菌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