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员工比上帝更重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更重要论文,宜家论文,上帝论文,员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宜家,你总会看见这样的标语:用餐之后请收拾您的餐桌;你需要自己运货回家;自己动手组装家具更有乐趣……看来在宜家,连上帝都要亲自动手。在如今“顾客就是上帝”的买方市场中,宜家的做法似乎有些不合逻辑。不禁有人要问,什么都要我自己做,你们的员工都哪去了?宜家的回答则是:这样,我们的员工才会有更多的时间为你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服务。
如今,瑞典宜家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具家居用品商家,销售超过上万种系列的产品。而在全球的34个国家,一共开设了240家商场,全球化的采购模式让宜家省掉了中间环节,为全世界的消费者带来了设计精良、功能齐全并且价格低廉的家居用品,也在全球聚集了一大批的“宜家Fans”。
产品的创意,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但在这些产品背后,你或许不知道,正是无形的企业文化和创新的管理模式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宜家。
“聪明”的创新
对于创新,宜家有自己的“独门秘笈”,那便是鼓励生产工人自下而上创新,创新的收益则用来奖励员工。所谓自下而上的创新,即首先确定价格,设计师在设计产品之前,要先为该产品设定比较低的销售价格,然后再反过来寻求能够以该售价以下的成本价提供产品的供应商,从而把低成本与高效率合为一体。
宜家十分畅销的邦格杯正是由价格倒推“创造”出来的。1996年,产品开发员Pia Eldin Lindsten接到设计一种新型杯子的任务,她同时还被告知这种杯子在商场应该卖到多少钱。就邦格杯子而言,价格必须低得惊人——只有5个瑞典克朗(相当于5.71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在设计之前,IKEA就确定这种杯子的价格必须能够真正击倒所有竞争对手。
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了产品的选材、工艺、储运等环节,对价格的影响很大。所以宜家的设计团队必须充分考虑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设计完价格以后,宜家就开始寻求实现这个“可怕”目标的方法。寻找尽可能低廉但质量可靠的原材料,尽可能简单的工艺,尽可能低的运输成本等。于是,设计师和供应商们一起把杯子的颜色选为绿色、蓝色、黄色或者白色,因为这些色料与其他颜色(如红色)的色料相比,成本更低。
而为了在储运、生产等方面降低成本,设计师最后把邦格杯子设计成了一种特殊的锥形,因为这种形状使杯子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机器,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效果;邦格杯子的尺寸使得生产厂家一次能在烘箱中放入杯子的数量最大,使运输成本下降了60%。这样既节省了生产时间,又节约了成本。
不要小看宜家的这一做法,邦格杯在全球的年销售数量是2500万个,宜家的“精打细算”并没有白费,从价格倒推回的设计,也让宜家具备了双重优势。
员工才是根本
每一位员工,是宜家用来构建整个企业文化的基础。
在宜家,刚入职的员工都会收到这样一本书,叫《发现你的优势》。对刚加入宜家的员工,宜家都会送上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和其他公司习惯于考察新人的缺点不同的是,宜家非常善于发现每一位员工的优势所在,并且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很多企业一提到“老员工”,大多心存不满。在他们看来,企业中的老员工,总是会抱着有资格、有经验的态度偷懒打混。日复一日的工作也让他们失去了激情与创新的动力,所以大多数的企业都在时刻盼望着“新鲜的血液”。但谈到老员工,宜家却将成功归结于他们。在宜家,有超过30%的员工已经工作了10年以上,并且对自己的工作十分满意,充满热情。这都是因为宜家在员工管理上有自己独特的技巧。
首先,善于激发老员工的工作热情。
每个人都有优点,就看你有没有发现优点的眼光。这一点,宜家做的很好。对于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来说,就算你是一位碌碌无为的普通销售员,宜家也会帮助你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对于个人的发展,宜家更是强调,不是只有向上的进步才叫“发展”。所以,即便你是一个业绩普通,但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人,在宜家一样会得到鼓励。
其次,“以老带新”是宜家在管理上的另一个独特之处。
宜家的一线员工,在刚入职时都会有一个伙伴——就是那些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在这些老员工身上,已经深深烙下了宜家的价值观,他们知道如何传播宜家对于家居特有的态度,如何更好地跟顾客沟通。让他们来当老师,对于老员工本身是一种认可与鼓励,对新员工来说,也更切身的接受技能的传授。
即便你是一个业绩普通,但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员工,在宜家一样会得到鼓励。
专属宜家的文化
中国并不缺少品种齐全、品牌各异的家居卖场,但宜家的到来,却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便是——家居卖场也会有“粉丝”。
宜家家居落户成都的时候,慕名已久的人们更是在开业当天排起了上千米的长队,近千个车位的停车场也被塞得满满当当,入场口更是设置了连拐六道弯的入场道以便分流排队的人群;在北京,宜家也成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游完故宫、长城之后的又一个景点。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在中国的家居市场实属罕见,而宜家正是以其独有的姿态形成了一个品牌宗教,粉丝们对其的热衷则成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信仰。
平等、低调、朴实、现代,是宜家企业的文化。
宜家的低调平民文化不仅反映在其家具的价格上,而且其公司上层领导也在秉承这一文化。宜家的创始人坎普拉,虽然在2004年一度成为世界首富,资产超过比尔盖茨,但他从不张扬,而且穿着朴素,生活简单。他曾提出,在宜家没有头等舱,因此直到今天,宜家的高管都会选择经济舱出行。
如果你是在工作日去到宜家,一定会发现,上楼的电梯总会关掉一边,餐饮区的饮料机也只会开放少数的几台。对此,宜家会在旁边做出解释:在客流量少的时候,减少能源的消耗。对于家具的运输,宜家也采用了平板式包装,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用宜家的话说,“我们不想花钱卖空气。”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鼓励团队成员间的高度融合和协作,公司并不给每个员工明确的岗位说明,相反,他们要求团队成员自己商榷讨论决定谁负责什么,整个团队该如何运作最为有效等等,然后如此执行。团队的领导人也没有特殊的头衔,与他人平等,主要起协调沟通的作用,理顺团队并让每个人都能充满乐趣地工作。这样在任何人忙不过来的时候,暂时有空闲的人就会主动帮助,见缝插针,让顾客得到良好满意的服务。
宜家专门规定将一年中的有一天用来奖励所有员工。也就是说,把在那一天售出的家具的全部收入分给每个员工。商店的员工因此对宜家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将自己视为大家庭中的一员,于是就更加努力,这也让宜家的工作氛围变得更加轻松。
正是将员工放在第一位,让宜家成为了一个“人情味”十足的企业,而顾客也能因此感受到宜家的温暖。
宜家的历史
1926年,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出生在瑞典南部的斯马兰。起初,他骑着自行车向邻居销售火柴。后来,又开始卖鱼、圣诞树装饰物、圆珠笔和铅笔等。
1943年,父亲帮助他创建宜家(IKEA),起初销售钢笔、皮夹子、画框、装饰性桌布、手表、珠宝以及尼龙袜等。
1945年,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英格瓦开始在当地报纸上做广告,并制作临时函购目录。
1947年,英格瓦将家具引入宜家的产品系列中。家具由当地的生产商生产,产品得到人们的欢迎,生产品种得以扩大。
1951年,宜家出版了第一本宜家目录,英格瓦决定停止生产所有其他产品,集中力量生产低价格的家具,我们今天熟知的宜家从此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