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流程及效果评价论文_施宇云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骨科 212000 )

摘 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护理规范及其效果评价。方法 对216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骨科患者,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规范护理。比较2组患者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疼痛情况。 结果 研究组皮下出血程度及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使用改进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皮下出血程度及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骨科; 低分子肝素; 护理规范

低分子肝素( LMWH)是由肝素分级或降解而得到的较母体分子量小的组分或片断,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疗效显著,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临床防治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案。但该药极易引起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和注射局部疼痛,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皮下血肿,若多次注射形成大片状的皮下淤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治疗效果,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成为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的重要原因。因此我科专门为此成立了专科护理小组进行试验观察,发现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流程能够降低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3月在我科入院,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即培训前注射组收集108例病例,男68例,女40例;培训后注射组收集98例病例,男54例,女44例。培训前后接受治疗患者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对照组:在用药前解释用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配合后,选择注射部位为腹壁脐部上下 5 cm、左右10 cm 范围内,不包括脐周2cm,左右上下随机交替,隔24 h 注射1 次,同侧两次注射点间距2 cm 以上。皮下注射方法: 协助患者仰卧屈膝,放松腹部,消毒皮肤待干后,左手拇指、示指捏起腹壁皮肤垂直进针,避免针头左右摆动,进针深度根据患者胖瘦决定,一般不少于1 cm。进针后右手拇指顶住针柄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推药。推药结束后迅速拔针,并用棉签按压10 ~15 min[2 -3],按压深度为皮肤下凹 1 cm。

1. 2. 2 研究组①制作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定位卡: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可能因工作忙或轮班原因,不易记住上次抗凝剂注射位置,容易造成 2 次注射间隔较近或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因此,可以制定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定位卡,卡片位于脐周2 cm以上,左右10 cm 以内、上下5 cm 以内,护士在有效部位注射,确保 2 次注射点间隔在 2 cm 以上。将卡片放置于患者床位,在每次注射抗凝剂时使用[4]。② 注射方法: 患者屈膝仰卧,放松腹部肌肉。全部使用预灌低分子肝素针剂,不排气,气泡在上(如打半量,药液预先排除)选择好注射部位,消毒皮肤,左手提捏皮肤形成皱褶,右手呈握笔式握住针剂,针尖朝下,快速垂直刺入皮下,不抽回血,右手拇指按压针剂顶端,缓慢推注药液10s,停留10s,拔针,不按压[5]。③ 注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护士在皮下注射抗凝剂的过程中,应该用拇指和食指提捏皮肤形成褶皱,在注射抗凝剂的过程中,不能放松皮肤,左手一直提捏皮肤,确保皮肤一直保持褶皱状态,抗凝剂针头注射深度的选择,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决定。药物注射完成并拔针后,一般不需要按压注射部位,如果有水肿和出血状况,拔针后可按压3 ~5 min; 注射后禁止按摩和热敷[6]。

1. 3 观察指标

①测量面积,以最大径× 最小径表示。轻度出血: 面积<0.5 cm ×0.5 cm,中度出血: 面积<2cm × 2cm,重度出血: 面积>2cm ×2cm。②疼痛,根据NRS疼痛评价量表评定分为轻、中、重3 级,轻度: 疼痛感觉不明显,愿意接受治疗; 中度: 疼痛感觉可耐受,尚可接受治疗; 重度: 疼痛感觉明显,拒绝治疗。

1. 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表示为(x±s),采用独立样本t值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研究组皮下出血程度及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1

表1 两组LMWH注射皮下出血程度及疼痛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低分子肝素是高分子电解质,与血细胞及血管壁有很强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抗凝作用。但是由于其具有抗凝作用,患者凝血功能下降及皮下注射时刺破血管、血液渗入皮下组织等原因,易形成皮下出血,甚至是血肿。注射部位的出血不仅导致患者注射部位的疼痛,还会使其产生紧张、害怕心理,不利于治疗及病情的恢复。

本研究对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护理规范进行了探讨,在注射部位的选择上,从生理角度分析,腹部皮下脂肪层较厚,组织疏松,毛细血管相对较少,所以首选腹部皮下注射,并有规律地轮换,可降低出血率[8]。皮下注射定位卡交给患者,每次注射时用,能让患者关注注射相关问题,也能督促护士按规范执行操作。

综上所述,使用改进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皮下出血程度及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述芳. 低分子肝素在心血管内科应用中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 19) :105 -106.

[2] 王林,房俊娜,杜彩云,等. 老年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2,14( 14) :372.

论文作者:施宇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8

标签:;  ;  ;  ;  ;  ;  ;  ;  

规范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流程及效果评价论文_施宇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