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前景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经济论文,前景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经济: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美国经济有硬着陆风险
台湾《联合报》2000年12月11日报道,过去几周为总统大选屏气凝神的美国民众,上周把注意力转向更迫切的问题:美国经济。随着经济增长趋缓的迹象日渐增加,金融市场已恐慌了好几周,甚至还有人提到萧条即将来临,大家对美国经济、乃至于全球经济深以为忧。
《经济学家》报导,美国经济增长趋缓的迹象现在很明显。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DGP)年增长率降为2.4%,这是4年来新低。通常是经济逆转先兆的失业保险申请件数已急剧增长,耐用品订单在11月份减少了5.6%,公司存货在过去两季度大幅增加,可能迫使许多公司减少明年的超额存货及生产。企业盈余现因油价上涨及销售趋缓而缩水,非金融公司第三季获利略为下滑,而在此前每年则有3%的获利增长。
简言之,美国在过去9年半创历史纪录的经济扩张显然已大幅趋缓。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趋缓应否被视为警示信号。套句流行的比方:美国经济未来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
就软着陆而言,多数经济学家指的是GDP年增长率在2-3%之间,这个数字远低于现在一般估计今年美国约4%的增长率。而硬着陆指的是GDP负增长,或是在前后两年间增长率剧降为1%或少于1%。
《经济学家》说,摩根斯坦利添惠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洛克指出,软着陆之所以相当罕见是基于两个原因。其一,增长趋缓的经济较快速增长的经济更经不起风吹草动,举例来说,只要油价再涨或亚洲金融危机再现,软着陆很容易就变成硬着陆。其二,早先被快速经济增长遮盖的一些过度情况都在增长趋缓时暴露出来。
这一回也有许多过度情况,美国现在有三种失衡现象,三者互有关联:私人部门的储蓄为负数,家庭和公司背负巨额债务,以及经常帐赤字创历史新高。
一、净储蓄率为负:在1999年之前的5年当中,股价上扬使美国家庭增加了数兆美元的财富,这使许多家庭减少现有收入的储蓄率,造成个人储蓄率出现30年代以来仅见的负数。储蓄率减少的同时,企业投资增加,因此私人部门财务赤字(家庭及公司的储蓄与投资额差距)高达GDP的6%,创下历史新纪录。过去四年来,净储蓄率负数的情况从未超过一年以上。
如果私人部门的净储蓄率修正到其正常状况,这意味消费者支出和投资都减少,需求大幅下降。过去世界其它地方出现这种私人部门大规模赤字的情况时,最后都造成经济硬着陆。
二、债务:美国家庭和公司背负了满身债务,致使私人部门总债务占GDP的150%,这又是一个历史纪录。乐观者指出,由于股价较高,相对于私人部门的资产价值,这些债务事实上已减少。但债务本身的价值是固定的,而资产价值可能下跌,且债务必须以收入偿还,因此如果资产获利下跌,人人同时尝试卖股票,股价将再跌。
大笔债务本身不太可能引发美国经济衰退,但如果其它因素造成经济增长趋缓,债务就可能加重这种趋缓,而债务人被迫缩减开支时,经济趋缓就会变成萧条。
三、经常帐赤字:美国今年需向世界其它地方支借的金额,约占其GDP的4.5%,远高于1997年的1.7%。当美国经济增长率和投资报酬率比其它地方高时,很容易贷到款项,但当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利润下跌时,美元资产对国际投资人来说,看来就不那么吸引人了。
在美国经济良性循环中,强势美元扮演吃重角色,它使通货膨胀和利率都维持在较低水准。如果美元现在逆向走弱,美联储回应经济衰退的任务就变得更困难。过去两周中,经济趋缓的迹象已使美元兑欧元汇率下跌了6%。理论上来说,上述失衡可能在一段长时间后逐渐解决,但经验告诉我们,财务过度负荷总是导致经济突然急转直下。
如果美国经济硬着陆,世界其它地区会有好日子过吗?从1997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是来自美国GDP的增长。如果再加上美国进口贸易的间接效益,摩根士丹利添惠公司认为,全球生产额半数以上的增长量都是由美国所贡献。如果这具全球经济引擎失速,每个人都受害。
美国经济还是可能软着陆,但只有傻瓜才把软着陆视为理所当然,更颠簸着陆的风险千真万确。
克林顿:美国经济继续繁荣
2000年12月11日的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尽管共和党人不断给美国经济泼冷水,指出经济景气衰退即将来临,可是美国总统克林顿9日在每周例行的广播演说中强调,美国经济依然持续繁荣发展,只不过增长步调会变慢。克林顿表示,多项数据显示美国景气会持续扩张,不过他坦承,美国经济不可能永远维持高达5%的增长率,并呼吁新政府上台后,不要骤然改变经济政策。
另外,白宫首席经济顾问群则警告,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及其竞选伙伴切尼主张大规模的减税措施,势必危及美国经济发展。克林顿的经济顾问斯柏林(Gene Sperling)更露骨地表示,小布什的作法只会促使利率上扬,投资水位下降。
克林顿说,11月份失业率上扬,但仍处于三年来的低位,多数民间专家也预测未来经济可望稳健增长,亦即美国还是会保持在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与高生产力的状态。“这对美国经济和美国民众而言是件好消息,所以现在绝对不是财政政策改弦更张的时刻”。近来共和党高层人士一再表示,经济很快会出问题,希望借此争取民意支持小布什所提的减税方案,切尼并引用汽车销售与企业获利下滑的数据,声称“我们可能已经濒临衰退边缘”。
同时,克林顿也借机警告新政府,切勿在预算出现盈余之前,就想动用这笔钱,“不要以为美国经济有实力是理所当然,为了保持低通膨、低利率的环境,政府必须持续减轻债务负担、扩大贸易往来、拓展海外市场、投资于民”。
短期内美国经济不太可能“硬着陆”
桥讯社2000年12月7日讯,美联储芝加哥分区银行行长麦克尔·莫斯科周三晚在美国表示,他认为在未来两年内,美国可持续增长率最高大约在4%左右,而生产力平均增长率将为3%。莫斯科称,美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没有任何衰退的迹象出现。他早先还说过,美国的通胀危险未被克服,而美联储将对经济中出现的任何通胀压力保持警惕。不过,他在接受一家金融新闻网站的独家采访时说,在短期内,美国经济不太可能进行“硬着陆”。
新经济能否助美国经济一臂之力?
新经济能否驱散生产过剩阴霾
道琼斯2000年12月8日分析,经过5年来的持续狂热之后,美国创纪录的经济扩张终于降温,一个接一个的企业认识到生产能力已超过实际需求。由此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整个90年代的资本投资狂潮中,美国企业界是否已走过了头。果真如此的话,人们有理由认真反思所谓不可战胜的新经济,接下来的数月内美国的繁荣前景亦将笼上一层阴影。
在以往的繁荣时期,企业高层领导往往难以自持地进行商业扩张,新建了太多的商店和工厂,即使是产品需求正在减弱。当最终衰退来临之时,企业便备受打击,不得不去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问题。许多人假设这一次的形势应该有所不同。占主导地位的资本市场理应比曾一统天下的银行家更有效率,会在企业愈行愈远之际及时刹车。可以跟踪销售、库存和供应情况的尖端软件等新技术,理应使企业更好更及时地取得有关市场方面的信息,使它们得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从而缓冲甚至摆脱传统上从繁荣到衰退这一周而复始的循环。
格林斯潘就曾反复宣扬这种理论:“20世纪的商业决策一直受到无所不在的不确定因素制约,”今年初他如此表态道。他说,“随着人们有能力利用大量及时信息,”这种模糊性已被极大地削弱了。
美国经济看来确实沿着这个方向运行得更顺畅。作为一个整体,工业不再负荷过去那种极端的产量过剩的包袱。尽管需求在下降,Fed认为制造商、初级原料开发商和公用事业公司目前利用了总体产能的82%,同过去20年的平均水平保持一致。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领域,生产能力甚至持续处于短缺状态。航空公司20多年来一直是将客机塞满旅客,而石油公司在扩大开采和精炼能力方面一直是小心谨慎,这就形成了最近油价高涨的一个因素。
然而,如今生产过剩的新问题日益突显,不禁令人担忧,如果消费者需求继续猛烈下滑,过剩的库存将会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如今的情况多少令人不寒而栗地想起当年的日本。但是,“我不认为美国正出现生产过剩问题,”高盛集团(Goldman,Sachs & Co.,GS)经济学家威廉·杜德利(William Dudley)说。“但在衰退真的来临之前你是不知道的,日本在发生问题前一直看起来什么问题都没有。”
广泛的市场信息本身并不能阻止生产过剩,特别是涉及到具有很大潜在盈利性的新技术。丰厚的回报产生的诱惑足以让企业甘冒过度投资的风险。当然这也并不完全是坏消息。供应过度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低廉的价格。但如此恶性竞争会减少利润空间,逼迫企业裁员和消减
资本投入,从而使企业把生产降到合适的规模。这同90年代末和今年头半年产生了鲜明对照,那时候,美国企业界似乎一致认为经济会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据Fed的数字,自1995年以来,美国工厂、矿场和公用事业公司的产量每年增加5%,是1980年到1994年间的一倍多。
零售商的扩张热情最为高涨,兴建专营店的风潮从未稍歇。专营店主要针对特定市场,比如体育用品店或女用内衣店,据Lazard Freres
& Co.对75家主要的专营零售商所做的调查,明年这种商店将使整个行业的经营面积比1998年增加30%,主持调查的分析员托德·斯莱特(Todd Slater)说,大兴土木之风恰好同消费者需求衰退不期而遇。
一个尚未得出答案的问题是:这些连销分号会提高公司的整体利润,还是会将公司拖垮?许多消费者都对过度扩张深有体会:不少分号开得距离过近,几近于互抢生意。因此,不需要宏观经济出问题,也早晚会受到市场的报复。
驱使美国企业近年来过度投资的不只是狂热,激烈的全球竞争意味着任何赢利的新领地很快就会令新玩家蜂拥而至。例如汽车工业生产的潮起潮落就已成为惯例。但令人意外的倒是高科技行业的生产过剩问题,在人们的想象中,高科技的供需平衡似是题中应有之义。对那些在新开发市场上销售产品的企业来说,它们没有传统的指标来指导其预测销售规律。快速增长的需求和潜在的高回报鼓舞着科技公司投下愈来愈重的赌注,不断地建设工厂或铺设线路。金融市场也为从众心理所左右,偏信了行业先驱企业的乐观看法。
1996年电讯业放松管制后,人们认识到电脑同电话嫁接后将产生大量新市场空间,从而触发了信息工业最大的一次淘金热。数百家电讯公司一夜间涌现,提供面向消费者的语音和长话服务,以及面向企业的高速互联网服务等,意欲同地方电话公司一争高下。
据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统计,将近40家所谓本地交换电讯经营商在90年代末期以首次公开募股方式筹集了发展资金。有更多的企业则通过发售债券集资,电讯新创企业目前共积累了740亿美元债务。然而迄今为止,这些新玩家根本无法击垮控制94%市场的本地电话公司。没有一家新创企业公布过赢利业绩。对此,乐观人士称问题并不出在生产过剩或缺乏需求,相反需求是庞大的,问题只是在一些瓶颈问题和失误方面,比如建设网络没有足够的资金。但持怀疑态度的人士则认为,投资者现在减少投资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他们已确认大多数新创企业将无法开发足够的市场需求,以证明其支出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