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教育梦(上)论文

青年毛泽东的教育梦(上)论文

青年毛泽东的教育梦(上)

胡为雄

摘 要: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深受杨昌济、黎锦熙、蔡元培等人的影响,亦受美国学者杜威、英国学者罗素等人的影响。在探索怎样使全社会的人都能受到教育的过程中,他又曾受新村主义、工读互助运动思潮的影响。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后,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采用古书院与新学校之长办新型院校,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培养人才,终于把自己的教育梦变成了现实。此时,毛泽东的教育理念不仅基本形成,且有成功的办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

关 键 词: 青年毛泽东;教育梦;教育家

毛泽东生长在湖南湘潭地处偏僻的小山村韶山冲,中国传统教育最初养育了他的远大志向。上私塾读经书史书令他领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杂书则养成他的反抗精神和生存智慧。成年后毛泽东选择的职业之一是教书,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师重教有些关系。但是,毛泽东长大后愿教书更有可能与他曲折的求学经历及与他对教育的兴趣相关。自上私塾起,毛泽东就对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学与用等有朦胧意识,此类思考也伴随他终生。毛泽东最终毕业于一师,在校期间他对教育有深入的思考,24岁即在《新青年》上发表过论教育的文章,还主持办过工人夜校,这是一种义务性质的教育。此外,他还在中学时停学在图书馆自学过半年。在一师毕业前的1918年4月,毛泽东与好友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新民学会,继之想成立工读互助组织。毕业后,1918年8月,毛泽东与蔡和森等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他还想组织一个游俄(国)队。同时,毛泽东支持新民学会会员赴世界各地从事教育工作,以期教育救国、教育救世。1919-1920年,他更梦想先在湖南创办古书院与新式学校相结合的半工半读式的学校,并使之社会化而推动社会进步。1921年1月16日,毛泽东在出席新民学会的常会谈及自己的生活方式时说:“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① 《 新民学会资料》,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39页。 毛泽东教过小学历史课,任过一师附小的主事一年,1921年夏秋还任过一师的国文教员。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深受杨昌济、黎锦熙、蔡元培等人的影响,亦受美国学者杜威、英国学者罗素,以及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等人的影响,外国学者中杜威的影响尤大。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后,1921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培养革命人才。在30岁之前,毛泽东的教育理念不仅已经基本形成,且有成功的办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投身中国的民主革命后,毛泽东负责办过农民运动讲习所,领导主办过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出任过中央党校校长,主讲过军事、哲学等课程,并倡导改进党风、学风、文风。他同时大力推进国民教育,号召创办正式与非正式的学校与业余学校,提高劳苦大众的文化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经历了发展和演化,也曾受到苏联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但其早期形成的教育基本理念根深蒂固。因此,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首先必须研究其早期思想,否则历史线索不清,会失去根本。

一 毛泽东的艰辛曲折求学之路与对教育的最初思考

毛泽东的求学之路曲折。1902年春,他9岁才从湘乡外婆家回韶山入南岸私塾② 《 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第2页。 ,一年半后转读关公桥私塾,半年后又转读桥头湾、钟家湾私塾,半年后再转到井湾里私塾。1907年,14岁的毛泽东停学务农,但他从表兄文运昌处借书、抽空自学。他读过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等书,这激起了复学的愿望。1909年秋,他不再务农,又入读乌龟颈私塾,半年后转入东茅塘私塾。转来转去,韶山当地私塾的书被他读得差不多了,并且,当时能够借阅到的新书新刊他也都读了。在“读了许多时论和一些新书”③ [ 美] 斯诺:《 西行漫记》, 三联书店1979年版, 第110页。 ,打开眼界后,他更加关心时事。长沙城发生的严重饥荒事件,在韶山地区流传的秘密会社哥老会反抗官府的活动,毛家在当地农民“吃大户”运动中出售的谷子被扣,还有一位“激进派”教师李漱清提倡在韶山废庙兴学,给毛泽东“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④ [ 美] 斯诺:《 西行漫记》, 三联书店1979年版, 第111页。 。这时,毛泽东又读到一本《列强瓜分之危险》的小册子,更为中国的前途担忧,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经历对毛泽东为救亡而求学有深刻影响,并且是终身的——他的教育思想也打下了这种深刻的烙印。此时,少年毛泽东当然不愿接受父亲要他到湘潭一家米店去当学徒的安排,而在母亲的帮助下说服父亲,要走出韶山到外地求学,为日后能担负起兴天下、救中国的责任。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开始接受新学教育。半年后,即1911年春,他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同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8岁的毛泽东投笔从戎,在长沙参军(被编入湖南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1912年春,他退伍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半年后,他觉得课程受限,即退学。1912年秋至1913年春,他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在这“极有价值”的半年内,毛泽东还接触到了反映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西方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成果的一些代表作,如赫胥黎的《天演论》(即《进化论与伦理学》)、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名学》、盂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等,以及世界历史和地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作品① 《 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第13页。 。毛泽东所阅读的这些反映近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西方名著,多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所译。这些著作极大地充实和改善了毛泽东的知识结构。在图书馆,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地图——《世界坤舆大地图》。这对于青年毛泽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从这里了解到世界之大,更念及中国之贫弱。后来,为生计所迫,毛泽东于1913年春考入免收学费、膳宿费低廉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四师)。次年,该校并入一师,半年后他被编入本科第八班。一师当时是湖南最好的学校,它为本科第一部开设的课程较齐全:修身、教育、国文、习字、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农业、商业等② 《 湖南第一师范校史》,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第16页。 。这些课程给了毛泽东较系统的知识,并受到了较好的学术训练。

一是随着中学生的身体在快速发育,外在表现有身体长高、嗓音变粗、变细、开始长喉结、生理期的到来等,这些都能引起家长和教师的关注;而另一方面不爱说话、上课精神不集中、无法沟通等问题也普遍表现出来,学校和家长仅仅简单归结为长大了、心事重了、学习压力太大了等原因,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就学校教育而言,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符合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毛泽东就读的一师很好地执行了民国教育部的《教育宗旨令》,并结合师范教育特点,制订和执行了《教养学生之要旨》。这让毛泽东能在较健全的教育政策下接受教育,使之勤于体育,锻炼意志,勇于德行,爱国尊宪;养独立博爱之品格,注意察社会之情状,实事求是;注意改造世界观与人生观,有研究哲理的高尚志趣;还养成坚持自学的能力。师范教育不仅培养学生能践国民之职分,更让学生注意于教授法,在受业之际领悟施教之方,毕业后能做合格的小学教师。这种前提条件或大环境对于毛泽东的学习与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作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毛泽东极为注重品德修养,学习刻苦过人,坚持锻炼身体,且喜结志同道合的朋友,较长时间负责学校学友会的工作。1917年10月,他又当选为一师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1918年6月,毛泽东顺利毕业。

杨昌济热心教育普及,办好社会教育。他提倡学生德、智、体都得到发展。在《教育学讲义》中,他讲到:“自来论教育者,往往分为智、德、体之三部。”⑤ 《 杨昌济集》( 一),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369页。 对于学校课程的开设,杨昌济借鉴西方社会普通教育的基本内容、开设的课程、教学的方法,用于中国的办学,合理安排课程。

生性敢于反抗的毛泽东,其求学之路带有传奇色彩。他9岁半从南岸私塾转学他处,是因为被严苛的塾师打了手板,被打后他怒而出走,但不敢回家,在山中转了三天三夜,离家有八里远③ [ 美] 斯诺:《 西行漫记》, 三联书店1979年版, 第106页。 。他也因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杂书没少挨塾师的罚而多背书,但因记忆力强这难不倒他。在一师,1915年上学期快要结束时,校长张干宣布省议会颁发的规定:从秋季起师范学校学生每人缴纳10元学杂费。这让学生议论纷纷,群起反对。毛泽东与同学商量发起罢课并起草《驱张宣言》,张干则宣布开除毛泽东等17名学生。由于杨昌济、王季范等教员抗议,张干收回成命,并于7月被迫辞职。1917年6月,一师开展考察学生德、智、体优秀的“人物互选”活动。全校十一个班四百多人参选,选出三十四名。评选内容有六项:敦品(如敦廉耻,尚气节,慎交游,屏外诱)、自治(如守秩序,重礼节,慎言笑)、胆识(如冒险进取,警备非常)、文学(如长于国文词章)、才具(如应变有方,办事精细)、言语(如长于演讲、论辩应对)。毛泽东得49票,最多,其中言语、敦品两项得票第一,胆识项得票为他所独有① 《 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第26页。 。毛泽东的胆识与谋略很快就真正显露出来。1917年11月,有南北军阀在湘潭混战,北军溃军王汝贤部向长沙溃退,因不知城内虚实,在一师南面徘徊。毛泽东以学友会总务的名义组织学生志愿军持木枪布防学校周围山头,又联络附近警察所,以十几条真枪加上假枪、鞭炮与油桶,使溃军三千余人全部缴械投降,后由商会出钱遣散。率领缺乏武器、又未经实战训练的学生组织智胜人数众多的军队,确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这不仅要有组织、指挥能力,要有计划、谋略,更要有敢于战胜对手的胆识,故学校的师生称赞“毛泽东通身都是胆”② 《 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第32页。

毛泽东这位有勇有谋的学生,求学期间就在多方考虑似不属于他考虑的问题:怎样办教育和促进教育改革。根据现存材料,毛泽东早在22岁时就对此有较深入的思考。1915年,他写了一封4000余字的信给好友萧子升,谈及求学之道,求学场所,博与约、通与专,学之分科,美感教育,国学,为人之学与为世界人之学等。他告知,这是向一师教师黎锦熙询问后的看法。同年,他给湘生的信也谈教育,并因同学易昌陶病死而写有挽诗,也更加引起他对体育的思考。

毛泽东对教育的思考范围广博,包括学校类型、办学宗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教学方针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与学科分类、教学方法、教师责任与师生关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等。总之,他的思考几乎涉及教育的所有方面。

毛泽东虽然是旧教育——私塾学堂死记硬背教育方法的反抗者,但他向往古书院的讲学方式。毛泽东虽然是新教育——清朝末期中国开始创办的新式学校的受益者,但因当时他所学课程过于简单或出于自己的偏爱,故不能满足其求学需要使他生厌而退学。这使他想把古书院与今学校的优点结合起来,创办符合国情、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毛泽东的办学宗旨,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因具有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抱负,毛泽东非常重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他想让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培育改造社会的人才。他认为中国在经济上贫穷落后,广大贫民子弟无钱读书,享受不到起码的教育,因而应推广社会教育、非正规的业余教育,让整个社会的人都有机会得到教育。他提倡的教育方针是要受教育者身心俱完,教育管理宜先制定规章以有章可循,其核心是为受教育者服务。在课程设置与学科分类方面,他借鉴西方学校的优点,设立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美术、劳动等课程,教学方法是讲解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提倡自由研究。他反对师生间冷漠的金钱关系,主张尊师爱生、师生之间的礼遇和谐关系。教育的总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能健康长成,能担负起改造、建设社会的重任。

二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了解与把握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如果忽略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就会失去根基,因而简略考察其理论来源是必要的。要弄清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首先要把握毛泽东学习与成长的大环境即他在怎样的教育政策下、在怎样的学校接受教育的,他具体阅读过哪些书刊,接触过哪些人物。前面已经点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除了受杨昌济、黎锦熙、蔡元培等人的影响外;亦受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杜威,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罗素等人的影响,其中受杨昌济、杜威的影响尤大。那么,他接受这些人的思想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呢?

至于毛泽东学习与成长的大环境前面已简略提及,毛泽东求学的一师根据民国教育部的《教育宗旨令》,结合师范教育特点,制订和执行了《教养学生之要旨》。其要旨共有九条:1.健全之精神宿于健全之身体,故宜使学生谨于摄生,勤予体育;2.陶冶情性,锻炼意志,为充任教员者之要务,故宜使学生富于美感,勇予德行;3.爱国家,尊宪法,为充任教员者之要务,故宜使学生明建国之本原,践国民之职分;4.独立博爱,为充任教员者之要务,故宜使学生尊品格而重自治,爱人道而尚大公;5.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势,察社会之情状,实事求是,为生利之人而勿为分利之人;6.世界观与人生观为精神教育之本,故宜使学生究心哲理而具高尚之志趣;7.教授时常宜注意于教授法,务使学生予受业之际悟施教之方;8.教授上一切资料务切于学生将来之实用,以克副《小学校令》及其“施行细则”之旨趣;9.为学之道,不宜专恃教授,务使学生锐意研究,养成自动之能力① 《 湖南第一师范校史》,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第12-13页。 。这九条要旨,立意高远,内容周致,体现了一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它目的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能够得到发展,爱国尊宪,有爱人道、尚大公的品格,善于实事求是,明察现今大势、社会情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有很好的学习和自学能力,同时掌握教育的方法,能够成为合格的教师。一师的《教养学生之要旨》,对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奠基意义。

除了这种大环境外,从具体情形看,一师的杨昌济等教师给毛泽东以巨大而直接的影响,北大的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对他亦有较大影响。

毛泽东在一师接受教育过程中与不少为人师表的教师有着良好关系,直接受到这些教师的影响。对毛泽东最有影响的是杨昌济,以及黎锦熙,还有徐特立、袁仲谦等,他们传授的学习方法各有千秋。杨昌济善于治学,提倡用分析批判的态度进行学习,以“贯穿古今,融合中西”;注重实践,主张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博学、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废”。徐特立主张“定量”,“有恒”,“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提倡“不动笔墨不看书”。袁仲谦主张“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称“文章妙来无过熟”② 孟湘砥主编:《 毛泽东教育思想探源》,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第39页。 。这些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让毛泽东一生受益。青年教师黎锦熙仅比毛泽东年长三岁,他与毛泽东关系十分亲密,不仅与毛泽东谈学习方法,谈教育理念,更与毛泽东结下终生情谊。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88%(显效18例+有效13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13%(显效13例+有效12例)。两组数据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4,P<0.05)。

杨昌济一生以教育为志业,他把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教育思想都传给了毛泽东,其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体察国情、取法中外而治学,以教育为兴国之根基;二是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有竞争能力的个人;三是办学要有配套的制度与课程设置;四是要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培养良好的校风;五是教师要为人师表,要关爱学生。

首先,杨昌济给毛泽东以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各国都有其特殊性,中国的学子进行社会改革要适合本国之情形。他说:“夫一国有一国之民族精神,犹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也。”对中国的情形应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了然于心,确有把握”① 《 杨昌济集》( 一),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73页。 。杨昌济认为应深通中学到西洋国家留学才真正增长知识。他认为中国有固有之文明如遍地宝藏,希望“在吾国人能输入西洋之文明以自益,后输出吾国之文明以益天下”② 《 杨昌济集》( 一),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76页。 。杨昌济对哲学深有研究,提倡以哲学唤起国民自觉。“欲改造现在之时代为较为进步之时代,必先改造其哲学思想”③ 《 杨昌济集》( 一),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74页。

其次,杨昌济强调以教育为基础来改造中国社会,他认为通过教育可拯救社会道德之腐败,培养有参政能力、有竞争能力的人。面对辛亥以后的政局与社会,杨昌济认为“转有道德腐败一落千丈之势”,“欲救国家之危亡,舍从事国民之教育别无他法”④ 《 杨昌济集》( 一),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43页。 。他主张培养国民的参政之智识与道德。

测量术前伤椎Cobb角。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将骨折分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burst fracture,OVBF)和Kummell病三种类型。

总计起来,毛泽东接受私塾教育5年,中间停学两年半;接受小学教育半年;接受中学教育一年多,中间当了半年兵,又自学半年;接受师范教育5年半。换言之,毛泽东实际受私塾教育5年,受新学教育7年多,合计时间12年多。

杨昌济对毛泽东在教育方面的影响,以在一师任教时期最重要,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期亦不容忽视。杨昌济青年时求学于岳麓书院,后又留学日本、英国,是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哲学家。毛泽东1913年就读四师时,杨昌济在四师教预科修身,毛泽东在《讲堂录》(1913年10月至12月)中记录了杨昌济讲授的古今中外的一些教育学论点,其中有些记录可以从杨昌济的《论语类钞》《达化斋日记》《教育学讲义》中见到。

虚拟现实技术是实施虚拟红色教育的基本技术支撑,可以通过建立逼真的虚拟立体空间,模拟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信息,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设备沉浸式地去感受和操作虚拟对象,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深刻感知教学内容和教育意义。

蔡元培教育理念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政渠道而发生,毛泽东是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作为革命家的蔡元培同时是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功伟至巨。蔡元培曾去过日本,1907年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研究4年,主攻心理学、美学、哲学。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回国出任教育总长,后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眼界开阔,热心教育事业,其教育观受杜威的思想影响很大。

对于学校的管理与招生,杨昌济主张严格执行学校升学、升级的考试制度,但又赞同日本学者浮田和民反对“智识主义”的主张。浮田和民认为日本青年处于学校恶制度之下,“当勿以试验之分数为意。课之可缺者缺之,可以迟到者不妨迟到,省出精力,独自研求,务求实益。能不入学校,更善”⑥ 《 杨昌济集》( 一),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91页。 。杨昌济认为:“吾国现在学制,多取法日本,其弊正同。余尝谓中国学校之大弊有二:一在钟点过多,一在饮食不洁。”⑦ 《 杨昌济集》( 一),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91页。 故杨昌济重视学校有好的方针与良好校风,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专门教育,学校要有完善的规章,运用多种教式让学生学到有用知识。至于教学方法,“注入的教式”和“开发的教式”应交互并用。杨昌济还总结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经验,主张学生勤抄、熟记,博览群书,尽量扩大知识面。他讲究为师之法,认为教师必须有诚实的品德,要博学。他特别重视教师的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去感化学生。他特别爱护学生,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更有一种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同时,杨昌济非常注重体育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毛泽东受其影响曾撰写《体育之研究》一文,杨昌济推荐到《新青年》发表。

所有这些都给毛泽东以巨大影响。毛泽东后来之所以成为政治家的同时又成为教育家,在于得杨昌济教育精神的真传:立足中国、学习西方,要懂哲学,提倡学习和普及哲学,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学习钟点不要太多,多用启发式教学法,重视校规校风的建设。教师要为人师表,要博学就要坚持自学,等等。总之,杨昌济的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重要来源之一,毛泽东有关教育的诸多论点都可以从他那里找到出处。继承杨昌济的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又不断接受各种有益的教育观点,毛泽东建构起了自己博大的教育观。

王业发始终把最可敬、最可爱的人挂在心上,动真情、办实事,全心全意帮助解决优抚对象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生活质量。在个别问题上,他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惜时间和精力,千方百计为老兵们解决一个又一个棘手难题。

在课堂教学中,德育应该与智育彼此交融、同生共长,而不是与智育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为了真正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彼此交融、同生共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见缝插针”。也就是,教师在渗透德育的时候,一定要找准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渗透德育的切入点。

由于一师较好地执行了学生应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的方针,这使毛泽东受益匪浅。曾担任过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的毛泽东,非常注重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并特别注重体育。蔡元培主张的军国民主义教育,在一师的具体表现之一是组织课外志愿军。这支志愿军的功劳前已提及,1917年11月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曾智缴向长沙溃退的北军武器,并在1918年春北军再次进入长沙时以学生志愿军为基础的警备队警卫了一师的安全。

引理3若f(z是)非常数亚纯函数,其级ρf<+∞,那么对于∀ε>0,存在E⊂(1,+∞,)使得E的对数测度有穷(即,且〔10-11〕

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2月即在《教育杂志》发表《新教育意见》一文,这可视为民国初年教育的指导思想。他在文中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同年4月,蔡元培将文章进行修改,以《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为题在《东方杂志》发表。文章在较大程度上吸取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① 《 蔡元培选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第8-9页。 他还说明:“今日美洲之杜威派,则纯持实利主义者也。”② 《 蔡元培选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第13页。 蔡元培对各项教育进行了解释:“以教育界之分言三育者衡之,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③ 《 蔡元培选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第13页。 这里阐明了五项教育与体育、智育、德育及美育的关系。同时,他还列举了学校开设各课与五项教育的对应或交错关系。蔡元培的文章实际上起到了民国教育方针的作用,对民国建立之初及整个民国时期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或者说民国初期教育方针打上了蔡元培的思想印记。青年毛泽东在四师、一师接受教育时,就是在这种教育理念与政策的指引下学习、成长的。

在外国教育家中,杜威(1859-1952年)的影响对毛泽东十分明显。杜威作为美国著名教育家、实验主义哲学家,是平民主义教育运动的推动者,其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杜威力主改造传统教育,提倡新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生从做中学,以好的教学唤起儿童的思维;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以利融入社会。杜威的理论在20世纪初叶就开始在中国教育界传播,并且他的著作在其来华讲学前就被译为中文发表。

1917年冬,毛泽东负责管理一师创办的工人夜学时,在《夜学日志首卷》曾这样记载:一师夜学创设的目的,就是让作为社会之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有机会受到教育,“社会与学校团结一气”,“久之,社会之人皆学校毕业之人,学校之局部为一时之小学校,社会之全体实为永久之大学校”① 《 毛泽东早期文稿》, 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第97页。 。这里,明显可见杨昌济、杜威思想的影响痕迹,也显现了毛泽东的创造性。

1919年4月底,杜威应邀来中国进行为期两年的讲学,这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杜威在北京演讲《教育哲学》的主要论点是:学校的教育必须要,但它的流弊不少,一是养成一种特别阶级,二是渐渐趋于保守古训和文字的方面,其三是这种教育的结果使学校渐成独立的机关,与社会不生关系② [ 美] 杜威:《 杜威五大讲演》,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87-88页。 。杜威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要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用知识参与政治、监督政治的良好公民”③ [ 美] 杜威:《 杜威五大讲演》,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105页。 。同时,还要做彼此间相互受益的人。杜威提倡打破正式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正式教育既全为闲暇阶级而设,大多数的工人自然没有机会可以享受。”“我们的问题,是要打破一部分治人的、闲暇的,与一部分被治的、劳动的阶级,然后再讲职业教育。”④ [ 美] 杜威:《 杜威五大讲演》,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156-157页。

笔者以蓝墨云班课为网络教学平台,将手机作为课上课下必备工具,对《数据结构》课程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在教学方式上,杜威提出教学互动。对于学科的设置,杜威认为不能赶时髦,因为“现在的时代是学问知识一日千里进步的时代。现在人类一年中所发明的新学科、新知识,比三百年前全世界人类几千万年积下来的科学和知识还要多”,“妄想样样都要知道,结果一样都不能知道”⑤ [ 美] 杜威:《 杜威五大讲演》,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119页。 。杜威提倡改革教学方法。他认为“科学进步的影响则把从前武断的方法,如依据古说、遗训、圣经、贤传以及强使学生记诵等等,都减少了”,因而宜“加上些使学生直接去观察去实验的方法”⑥ [ 美] 杜威:《 杜威五大讲演》,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126页。

杜威总的观点是:“教育的社会目的和道德目的的意思,可以把教授法、管理法和组织法一起贯串。吾们很可以把这观念做个试验,看他是否能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品格。”⑦ [ 美] 杜威:《 杜威五大讲演》,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169页。 正是出于这一宗旨,杜威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无往不在,所以断不是修身、伦理等科以一二小时的训练功夫可以办得到的。唯各方面都含有这道德教育的大目的,然后可以做到”⑧ [ 美] 杜威:《 杜威五大讲演》,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169页。 。杜威注重个性的培养。他说,从哲学讲,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包含“个性”与“社会”的关系。而“学校不但是预备将来的社会生活,简直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生活。学校本身既当作社会看,那么也同社会一样,有个人、社会两方面”⑨ [ 美] 杜威:《 杜威五大讲演》,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170页。

杜威的教育观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是明显的。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论述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时,提到“见之于教育方面,为平民教育主义”,“见于思想方面,为实验主义”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 年版,第293 页。 。 他在《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一文中亦指出,健学会包括“采用杜威教育主义”的四大讲演,“都可谓能得其要”;尽快传播,“得益之大,当有不可计量的了”① 《 毛泽东早期文稿》, 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第369页。 。他在同年9月所拟《问题研究会章程》中,将教育的问题列为首位,特提及“杜威教育学说如何实施问题”② 《 毛泽东早期文稿》, 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第396页。 。1921年,毛泽东创办的文化书社还积极推销过《杜威五大讲演》等书。

1920年10月,杜威与罗素、蔡元培等应邀到湘讲演。杜威的这次讲学对毛泽东也产生了影响。杜威讲演的主要内容仍然是提倡平民主义教育,破除阶级制;学科设置宜少,反对灌输式的凭记忆教学;训练肢体,处理好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教育要与社会相联,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校里的管理组织,不能压迫学生,压迫的制度不是预备作公民的好方法;学生自治,但自治不要抵触学校的管理。在平民教育中,杜威特别重视小学教育。杜威还讲及教育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他说:“要增一般人的幸福,莫为少数人的幸福。……教育是预防最好的机关。”③ 李永春:《 湖南新文化运动史料》( 一),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第155-156页。 杜威的这些观点,特别是重视小学教育、教育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的观点,对毛泽东的影响较大。当时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都注重教小学。

当时,镇机关正在修建全镇唯一的宿舍楼,最令人羡慕的是楼房里设计了卫生间,镇上前来参观房屋结构的络绎不绝,不少人好奇地询问卫生间如何接水,如何冲大便,冲下去的污秽流到哪里去了。

除杜威外,罗素对毛泽东也有影响,但其政治理论影响为主,教育理论影响为次。罗素1920年来华讲学之前,他的著作《社会改造原理》和《罗素政治思想》就在中国传播,毛泽东创办的文化书社销售过这两本书。1920年冬,罗素在长沙讲演《布尔札维克与世界政治》时,毛泽东不仅到现场听,还参与对讲演稿记录版本的选择和修订工作,在记录杨端六等人有关讲演中又进一步了解了罗素的主张。

罗素的《布尔札维克与世界政治》讲演,相当赞赏布尔什维克主义。他说,“布尔札维克是应世界的潮流而生的”,“布尔札维克想把世界变成共产主义的世界,我觉得资本主义已到了末路,世界的将来,布尔札维克正好发展,推倒资本主义”④ 李永春:《 湖南新文化运动史料》( 一),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第97页。 。“共产党既想鼓吹人民,于是不得不藉报纸及各机关传布他们的思想,但他们无此种机关,所以想用强硬手段来夺取,他们的手段就是用革命”,“马氏想用多数工人推倒资本家,布党则以利用少数有知识的工人行此事。这些少数人拿重要的政治机关,把布尔札维克主义输入于青年的脑袋中,到了几十年后,布尔札维克自然就能实行了”⑤ 李永春:《 湖南新文化运动史料》( 一),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第100页。 。罗素还联系中国和俄国说明科学的共产主义之成功。他说:“在共[工]业没发达的国家内,只有实行科学的共产主义,才能使人民享受幸福。俄国没有实行科学的共产主义,所以归于失败。”⑥ 李永春:《 湖南新文化运动史料》( 一),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第115页。

杨端六同期讲演《和罗素先生的谈话》,主要是介绍罗素对于中国各问题之解决意见。讲演由毛泽东作记录。杨端六讲到,罗素说,在中国可委其权于资本家,或委其权于国家、使产业归之国有,或由劳动界自己经营,发达实业。“突然看来,这与罗素平日的宗旨相反,吾人要知彼系特为中国说的。”但“归根还是‘教教育’要紧,人民不懂事,无科学知识,才是什么事都不能做呵!”⑦ 李永春:《 湖南新文化运动史料》( 一),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第335页。

罗素政治上赞同共产主义,其教育思想也很丰富。他著有《教育论》,其《社会改造原理》的第五章也专论教育。他关注教育与社会、人性的关系,追求民主教育、自由教育、品性教育、理智(智力)教育等。

从总体看,毛泽东从罗素那里得到的最大启发是:走布尔什维克的共产主义革命道路,夺取政权后也掌握了教育权,能把共产主义理想灌输给青少年。但毛泽东不同意罗素认为中国应先发展实业、教育资本家的主张。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蔡和森等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意与子昇及和笙同,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资本家久握教育权,大鼓吹其资本主义,使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宣传,信者日见其微。所以我觉得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① 《 毛泽东书信选集》,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5-6页。 故此,毛泽东“而于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② 《 毛泽东书信选集》,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8页。 。总之,罗素的讲学激发毛泽东悟出了在中国先通过革命夺取政权以掌握教育权的道理。但是,在中国采用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进行革命当时条件还不具备,至少还没有一个领导这种革命的党,所以毛泽东最先着手的还是办学。

作者简介: 胡为雄,男,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吴志国)

标签:;  ;  ;  ;  

青年毛泽东的教育梦(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